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边界
钱红莉
①我家小区北边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秘境一样的所在,适合散步或慢跑,四周被大树包围,柳、杉、杨、梧桐……一棵棵浓荫匝地。这几日,不远处荒坡上,有一蓬丁香开了。肥绿的叶子簇拥着一丛丛白花,是绢白色,比纯白更加耐人寻味。每天黄昏经过那里,无端冒出一句诗:丁香空结雨中愁。就一句,多一句,再也没有。
②丁香花期长,一直开着,自顾自的,也看不出寂寞来。今天微雨,早晨买菜的时候,又拐到盲道上疾行一段。远远淡淡地,雨中的丁香更好看了。恍惚间似乎懂得了那句诗的含义。
③古诗滋养人,她是女性的,一直居在身体里,在恰当的某一天某一时刻醒过来,忽然一把将你抱住,深深地蕴藉良久。
④有一天,买菜回来,把车在门口停妥当,抬头间,满眼皆绿——小竹林微微晃动的黄绿,身边草地憨实的深绿,萱草飘然物外的浅绿……又一句诗蹦出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乡村僻野的自然之景,隔着几千年的岁月,在我眼前重活过来。我家门前也有山的,几十座高山,并非青山,是钢铁铸造的三十多层高楼,跟我们小区里面的绿一点儿也不衬。孟浩然这句“绿树村边合”,真好,让人领受着清风徐来的自然律动。
⑤这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着律动,被我们一颗日渐粗糙的心忽略了,不易捕捉到而已。
⑥晚春,喜欢夜里在另一个小区的外墙外疾走,他们的围墙上攀的是蔷薇和忍冬,一墙粉红,间隔一墙米黄,简直有一份无缘无故的美。贴着墙根疾行,花朵的芬芳如潮水,一波一波把我淹没。有时,恰好有月,挂在不远处的树梢上,春天的月光是磨砂质地的,就那么飘然洒下,筛出了一地小碎花。我一个人默默走在花香里,走在月下,不知觉地跌倒在古诗的意境里……一次次,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比衬那些夜晚。但我一定知道她们依旧睡在我身体的某处,不过是被白天的庸常和辛苦屏蔽掉了而已。
⑦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无论四言,五言,抑或七律,一律意象纷呈,边界宽广,张弛有度,可滋润,更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人一辈子也短,一辈子都用不完它,我们就死去了。
⑧古诗最大的特点———意在言外,以少少胜多多,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以,意蕴无穷。
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多有张力,动静适宜,画面感、空间感应有尽有。最重要,句子瘦,富于骨感,瞬间立起来,经络毕现,轻声念一念,仿佛初夏一下扑到你怀里了,凉荫似海啊。短短十四字,道出了美的边界。
⑩一篇文章,最忌排比句,倒海翻山的,恨不得把《古辞源》里所有形容词搬出来,文章并非刷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堆砌,做什么?都是无用功。所以,赋,总是为人所诟病,这种文体注定速朽。所有甜熟的东西,都是速朽的。
孙犁怀念亡妻,短短千字,看得实在难过———纵然把曾经过往的悲欢苦辛甜蜜都隐去,却也如此意重情深。同样缅怀亡妻,梁实秋不然,洋洋三四万言,一针一线,密密缝,一点一滴,慢慢捻,到了后来,风烟俱尽,一股气眼见着,都散了……
⑫我们常常苦于眼高手低。
⑬眼,是眼界,是审美力、鉴赏力;手,是技术,锤炼的功夫。杜甫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更悲辛的———两句三年得,欲语泪先流。李白翩然不同,你读他的诗,哪一首哪一句,不是如有神助?李白是天才,无须运用技术或锤炼的功夫。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一点不假。
⑭那么,写作需要技术吗?技术是努力的结果。写作拼的是天赋。
⑮假若天生手低眼高,会有什么样子的结局?——做评论家。一流的评论家,比如木心,他的原创欠火候,但他对于艺术的感知力领悟力一流。
⑯天才无须技术,天才的文章自然天成,比如李白、李贺、李商隐。
【小题1】“古诗滋养人,她是女性的,一直居在身体里,在恰当的某一天某一时刻醒过来,忽然一把将你抱住,深深地蕴藉良久。”请结合①--⑥文意分析如何唤醒诗意。
【小题2】赏析文章⑪段的语言表达特色。
【小题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春天的月光是磨砂质地的,就那么地飘然洒下,筛出了一地小碎花。我一个人默默走在花香里,走在月下,不知觉地跌倒在古诗的意境……
(2)最重要,句子瘦,富于骨感,瞬间立起来,经络毕现,轻声念一念,仿佛夏天一下扑到你怀里了,凉荫似海啊。
【小题4】根据文章⑦--⑯的内容,探究题目“边界”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4 09:4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寻古典的夕阳
丁帆
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
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1)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酒楼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全球性的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弊病也被人们所痛陈。倘使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对大自然的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怀旧,作为现代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箴言(不管他是用反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帖精神良方。
江苏既是一个现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是一个古代文化底蕴深厚的重镇。在春笋般凸起的城市群楼里,你还能找到昔日文化的古韵吗?你还能觅到大自然的萋萋芳草地吗?我们尽可以到周边的小城镇里去追寻古典文化的神韵,去亲吻大自然的芬芳,但那种远离自然的人工雕琢之气油然被现代化商业旅游烘托得一塌糊涂,让你毫无“渐进自然”的美感,尤其是那导游小姐恶俗的文化导语,实在让人兴味索然。
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种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逛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不再,而你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一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人工鬼斧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钎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
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猥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
所有这些,我们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创作来再造。这“白日梦”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呢?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喜庆还是悲哀呢?
(2)当我咀嚼着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剔除的文化危机
我居住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蹀躞;我也十分愉悦地流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3)除此而外,中山陵一带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 “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思,只要你肯走近它。
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现代文明病最好的疗救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只能去寻找能够沟通心灵的挚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说中那个同在一个城市同住一个房间同睡一张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样,朋友也是很难寻觅的,仿佛“他人即地狱”的陷阱无处不在。
然而,我还是要寻找,找到他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古典人文景观的城堞,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
【小题1】根据文意说明“古典的夕阳”所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哪些具体事物可称为“古典的夕阳”?
【小题2】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作者为什么排斥现代文明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小题3】人类对古典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有哪些方面
【小题4】从语言特点看,本文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加以赏析。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作于20世纪末的散文并非在抒发矫揉造作的怀旧情怀,而是抒写了作者对物质文明带来的文化弊病的清醒反思。
B.作者认为到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与逛上海城隍庙、南京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C.“古典的夕阳”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来再造,作者无法判断这是人类的幸运还是悲哀,只能表现出惆怅。
D.南京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让作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E.文章的结尾一段再一次表达了对古典的自然的文化景观的向往与追寻,与开头两段形成照应,结构上首尾呼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话,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布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为主要内容不同,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C.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厚。
D.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小题2】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小题3】如何理解“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美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小题5】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厕所
南帆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一天重温柳宗元的小诗,心情怪异一一在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进入厕所后,突然在立式小便槽上方的墙壁读到了这一首《江雪》。
③诗彩印在一张淡青的硬纸片上,并且用镜框镶起来。我猜这是文化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共同创意。若干七绝、五绝高悬于厕所的每一个小便槽之上。尽管如此,厕所墙上的诗词还是让我错愕不已。
③古代的诗词多半口口相传,某些诗人也喜欢把诗词发表于墙壁,逮住名胜古刹的一堵粉壁墨迹淋漓地题上新作,豪迈之意自不待言。墙壁举足轻重,当代文学攻占墙壁的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名叫卢新华的“七七级”大学生将他的小说《伤痕》张贴于复旦大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形式诱发出一个命名为“伤痕文学”的潮流。可是,尽管墙壁在文化传播体系之中占有一席,厕所怎么能挤到前排,开始大模大样地接纳唐诗宋词?
④厕所可以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我知道。可是,我从未想到这些文化竟然敢与柳宗元或者王维衔接起来。马桶里的水再干净也没有人愿意喝,是不是?我也知道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是,那些诗词是相当于一泡尿时间的文化碎片吗?咄!小子无知!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威严喝斥。
⑤我所认识的许多诗人无不坚定地认为,诗充当了各种类型文化的轴心。浪漫、神秘、庄严,还有后现代,总之,众多话语都将在诗之中找到始源。诗人是一个奇特的文学部落。他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地念出一串串铿锵的诗句,这时,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上帝曾经说,要有光,还要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于是世界开始生气勃物地现形;尾随上帝出场的或许就是诗人,他们吟风弄月,拈花惹草,于是生气勃勃的世界开始赏心悦目。因此,担任一个诗人,肯定比担任武士、厨师或者会计体面得多。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诗句,这个奇持的文学部落从来不肯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贡献,扭捏作态或者不必要的谦逊形同虚伪,他们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结伴旅行,奔赴各地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我曾听到一则轶事:几个文人相聚闲聊。因为有了些酒意,一个诗人目光炯炯地要求众人承认,诗是所有文学门类的第一把交椅,一个绝对的结论。怀疑这个观点就可以考虑拳脚相见。几个写小说的不由得笑了起来,慷慨地满足了诗人的要求。天之骄子,气吞牛斗,竟然把他们祖师爷写出来的诗搁在厕所里,是可忍就不可忍?
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听说厕所收到抗议,诧异之余,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后现代”。也许可以将这个厕所设想为一个后现代驿站。万物齐一,“怎样都行”,后现代革命就是抛弃各种文化等级。又有什么理由贬低厕所?道在厕所,诗亦在厕所。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诗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不论是电视台还是厕所,诗人可以盛装出行,也可以乱头粗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诗愿意接受沐浴焚香的祭拜,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家伙撒一泡尿就丧失自信,厕所里的刺鼻秽气怎么可能掩盖诗的伟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句可以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熠熠发光。诗人不会害怕什么。阿多诺曾经悲憤地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现代主义的沉痛;如果改换为后现代主义的俏皮,可以颠倒一下内容与句式:高速公路的厕所之后,还有什么地方诗不能涉足?
选自《文学报》(2018.10.15)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选自2015年0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全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竞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小题1】选文第③段中的“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题2】赏析画线的句子。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小题3】谈谈你对“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