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小题1】作者在第⑤段中说,“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2)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4】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5分)
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
柳志卿
2008年11月 5日,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接到出任北大校长的任命。这一天,恰巧是周其凤61岁生日。
周离任的消息在学生中间传开后,吉大的学生以极快的速度制作了一个电子纪念相册发在校园网上,名字就叫“周校长,你像个孩子似的”。周其凤留在吉大学生心中的点点滴滴在相册中一一浮现: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过年和同学一起包饺子……
“大多数的吉大学生和周其凤没见过几次面,但每次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杨书奇说。在很多吉林大学学生的眼中,61岁的周其凤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周在开学典礼上大呼:“同学们,我爱你们”;与学生座谈常常自嘲“你们校长是个矮个子”。
一个流传最广的故事是,2006年,吉大学生周于卜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当时学生自发为其捐款。有一天,一位矮个子的中年男子来到募款箱前,把一大沓百元大钞放进募款箱,转身就走。直到他转身留下背影的时候,才有学生认出是周其凤,他捐了1万元。
2000年,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合并。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6校合并成的吉林大学成为超级“巨无霸”,由此带来的阵痛和纠葛迅速显现和膨胀。
2004年7月,周其凤临危受命,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调任吉林大学校长。
“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 ”周其凤忆起当年教育部长让他上任吉大时的谈话说,“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
周其凤来了,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吉大的博导们。
2005年,一条新闻震撼了整个教育界,45名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因为没有通过学校考核,被摘掉博导帽子。
吉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姜老师回忆,在周其凤上任前,老师职称的升级考核指标没有那么严格,往往是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就自然升了副教授,副教授再过几年就变成教授……周其凤上任后,重新考核博导、教授,未达标的博导、教授、副教授统统降级。
谈起这次“下岗”风暴,周其凤说,博士生导师不是一个荣誉,不是一个级别,是一个工作,是指导博士生研究,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做。
2006年7月,中国化学年会在吉大举行。奇怪的是,连续几天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却没有看到东道主吉大校长、同时也是化学学会会员的周其凤,只看见吉大一些教职工打着横幅向周其凤要公正、公平。7月14日,周其凤在年会闭幕式上现身,他的即兴演讲道出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吉大的一批教职工要求周降分录取其子女。中国的大学历来有照顾本校教职工子女的规则,吉大也不例外。据相关的行政官员和教职工说,往年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本科线,都能被录取。但是,2006年,周其凤打破了这个规则,“照顾”标准大大提高,要求教职工子女必须达到重点线才能录取。这导致了一批教职工子女无法以低分考入吉大。
面对复杂的环境,周其凤公开坦陈心迹,“我没有犯错误。将来,当然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因为是‘堵枪眼’……我真的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只希望为吉林大学做一点事情。 ”
周其凤坚拒低分教职工子女入学赢得吉大学子一片叫好声,同时也直接触动了教职工们的“奶酪”。吉林大学内部也曾一度传闻周其凤与学校领导层不和。接近他的一位行政官员对记者说,领导之间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很多举措都是党组集体的决定,如果得不到支持很难通过。
一路风雨,周其凤结束了吉大的岁月。 2008年11月12日,吉林大学东荣大厦会议中心,周其凤作告别演讲。他的告别,让500人的大厅超员一半,没座位的学生坐在走廊上,两个小时的告别演讲,几乎没有人提前退场。
演讲伊始,周其凤说,看到吉大学生在网上给他的“像个孩子”的纪念相册时,感动之至,一度哽咽。演讲完毕,周站在讲台上,鞠躬,深度鞠躬,持续数次。
(选自《京华时报》,2008年11月16日,有改动)
【小题1】这篇新闻稿全文都是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时的事情,为何却以“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为标题?(4分)
【小题2】本文主要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期间的哪些方面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周其凤的哪些品格?(5分)
【小题3】周其凤离任时,吉大的学生评价这位刚年满61岁的校长“像个孩子”,你怎么看这个评价?(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北国的安逸

张炜

法国翻译家、汉学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书里为我出了个题目:什么东西——它可以是一个词、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会马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题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却一直没能写出来。原因是我想不出这种能够直接引起联想的东西(事物)到底是什么,甚至还陷入了困惑。

现在,置身于黄河北岸的阵阵秋凉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种特别的温暖,并且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怎样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且我还想起了过去几年中的这个时节,即秋末初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出差时,在湿冷的寒风中怎样瑟瑟发抖,想起那时的窘迫和对灿烂阳光的期待。我曾经想到了中国北方热乎乎的大炕。当时如果有那样一个去处,我会毫不犹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国胶东冰冷的冬季,那时我们每次从街上返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偎上炕头儿:寒意顿消,满身惬意;可惜的是,如今不仅在国外,即便是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北方都市济南,大概寻遍满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热的大炕。

然而告别它,对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一种传统,一种独特的享受。这种享受实际上仅仅是属于中国,属于北方。它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集中了对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蕴,特别是它在冬天所给予的那种安逸,也就想到了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那种生活。想想所到过的国家,好像接近于这种大炕、这种居家习惯的,在东亚一带还有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暖床之类。不过它们与中国的大炕仍然还是不同的,它们看上去更多是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地铺”。标准的炕一般比双人床要大得多:由土坯或石料做成。北方的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辽阔的关东,几乎家家离不了大炕。在那里,一说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别是想到了“我们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那么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过冬了,这个家也就是可爱的。大炕的确让人充满了留恋。

大炕与床的区别在北方人那儿是非常清楚的。说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们十有八九会感念炕的好处。而对于床,对许多人来说那不过是不得已而用之罢了。炕宽大、稳固、随意、耐用。炕十分沉着。床比起炕来要显得单薄和轻浮,也不够坚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离了炕就会难受。还有些人只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稳,一到了床上就要失眠。我曾在胶东海边农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冬天里,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怕冻的红薯和南瓜,还有一只猫依偎着老人。入夜后一家人常常围在炕上剥花生剥玉米,男人时不时伸手到烟笸箩里抓烟;来了串门儿的也马上爬到炕头,一起做活儿,说说笑笑,传递见闻。这就是一幅北方农村的“过冬图”

到了冬天,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会说: “上炕暖和吧。”不仅这样,他们挂在嘴边上的还有“上炕吃饭”、 “上炕说话”、 “上炕抽烟”、 “上炕看书”、 “上炕喝茶”、 “上炕打牌”,等等。这让人常常觉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的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从出生到终了,都是在炕上。炕与人的亲密关系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得从北部广大地区进城的人,由他们亲手设计的公寓楼曾特意在主卧室留下了修筑大炕的地方,惹得城里老户哈哈大笑。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说“一张炕”。它要说成“铺”;更多的时候还要按“座”来算,平常都说“一座炕”,听口气就像说一座山一样。山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它一直装在游子的心里,化为永恒的参照和长久的思念。

【小题1】第二段,作者回想了自己在凉意中对温暖的特别渴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2)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小题3】第六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一幅北方农村“过冬图”?语言有何特点?
【小题4】怎样理解“炕”的意蕴?它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多选题5分,共19分)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D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昊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几次,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昊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昊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
【小题1】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域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
【小题2】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6分)
【小题3】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台静农的酒味
安武林
  台静农先生喜欢酒,喝了一辈子的酒,白酒。身上自然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就像乡下耕作的农人衣服的褶子里面总藏着抖不尽的尘埃一样。
台静农先生喜欢的,大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白酒。那种出口的货色,他老人家是很鄙视的。这样的酒品,实际上是包含了文化的一种审美标准。朴实,朴素,实在,忠厚,真诚,随和,很显然,老先生不喜欢追名逐利。我们现在很多人表面讨厌可背地里挖空心思在做的两个字——钻营。“钻营”这样的词在公众场合是不适合表扬人的,我们换个好听的词就变成了——经营。台静农先生是不懂得经营自己的,也不会经营自己。这样一来,他连喝酒的钱都捉襟见肘了。
  按理说,像台静农这样的人,换作任何一个人,即便他再不善于经营自己,也不会过得如此惨淡。他做过山东大学的教授,在未名社中深受鲁迅的器重,与一大批文化界精英都有很好的交情,在大陆和台湾的一些大学都做过中文系的主任,这样的人,竟不能保证自己的酒钱,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他后来成了著名的书法家。一个人有地位,有荣誉,有名声,有才学,大致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了,像抽烟喝酒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爱好,基本可以保证的。况且,先生喝的不是高档的酒,抽的不是高档的烟。
  台静农的家,学生们是可以随便自由出入的。他没有架子,似乎不像个教授,从来不拒绝学生们的任何邀请,就连游戏也是如此。这样的大学教授,实属罕见。真不知道他是怎样经受骚扰的考验的。要做学问,要写书法,还有生活的琐事,他的时间就那样奢侈地馈赠给他的弟子们了。他没有酒喝的时候,也跟他的学生要酒喝。这样掉架子失面子的事情,恐怕除了台静农先生之外,没有一个教授能做得出来。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和他的学生建立了那么一种关系,亲密,亲切,亲人一样,从来没有一个人因此而笑话他。
  台静农写过一本小说集《地之子》,其中收录了他十四篇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苦闷和挣扎,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所不同的是,他写的是乡村的悲苦和生死,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有的篇章在我看来,是可以和鲁迅的一些小说相媲美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中文系的课本里没有重要的位置。他的名字,也比不得很多作家响亮。这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反正他爱喝苦老酒,喜欢苦老酒的黑色和苦味,喜欢它的乡土风味。而他本人,就像乡间的一株植物一样,崇尚自然。
  台静农是一个书法大家,至于大到什么程度,非书法圈内人士大抵是说不出所以然的。但至少,应该能值得收取不菲的润格费。可是,他从来不收润格费。有人求字,他是有求必应,像个土地公似的。偶尔有一次,别人硬塞了润格费,他竟忐忑不安,好像欠下了别人一笔债似的,最后,还要硬还给人家。在书法同仁之中,恐怕像他这样迂腐的人并不多。这大约也是他不善经营的一个例子。然而,台静农先生的人品、文品是可以找日月江河这些名词做衬托的。大写的人字,往往是靠蘸了黄连汁写成的。其实,先生一辈子就写了一个“人”字。
台静农是大地的儿子,所以他的小说名才取了《地之子》。这个大地之子不是伟岸的意思,而是说他朴素得像泥土里的一株植物,哪怕是一根草。他做人治学,处世待人,都像泥土一样保持着纯朴的本色。他的一生,就像浓浓的酒香一样,一闻就醉人。那是没有掺水的酒的味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通过记叙一系列的事件,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既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又有很高的人品的台静农的形象。
B 台静农有地位,有荣誉,有才学,但由于视金钱如粪土,所以经常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喝酒也只能和一些低档酒。
C 台静农的《地之子》没有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得到相应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写得都是乡村的悲苦和生死,不符合时代潮流。
D 文章用十分朴素的语言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
E 文章的特色之一就是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十分灵活,叙述、议论相结合,描写抒情并用,是的人物个性鲜明。
【小题2】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台静农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说“台静农先生不懂得经营自己,也不会经营自己”?(6分
A.
【小题4】本文在选材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写作方面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闫耀明

太阳热得像块烧红的铁板,悬在头顶,把地面烤得快冒烟了。田地边的女儿河水如败兵一样,几天工夫就逃走了大半。春天快过完了,再不种地,就彻底晚了。家家户户都在用车拉女儿河里不多的水抓紧播种。

拉水播种是累活儿,家有男人的干起来都很打怵,桃子就更犯愁了。

桃子有男人。桃子的男人是乡长。乡长已经三四天不见踪影了。桃子就愁容满面地来到自家地前,发呆。眼看着别人家的地都种上了,可眼前这片地,她一个人实在是没有能力播种。

没有能力也得种,谷雨早就过了,总不能眼看着错过时日,节气不等人。种一垄是一垄吧,倔强的桃子挑来一副水桶,到女儿河里挑水,淋在干花花的地垄里,然后撒上玉米种。

听天气预报说,今年的春旱是近20年没遇到过的,而且,这种烈日炎炎的天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从女儿河到地边,大概有200米,桃子数了一下,她走了600多步。这600多步是她呲牙咧嘴一点点挪过来的。那一双铁皮水桶装上水原本没有多重,平日里桃子挑起来可以箭步如飞。可此时两桶水简直比满满一麻袋玉米还要重。桃子生自己男人气呢,生着气干活,哪有精神?

步履踉跄的桃子刚走到地边,脚下一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两桶水都洒了。看着很快渗进地里的水,桃子很委屈,鼻子一酸,泪水就涌了出来。她没有起来,依旧坐着,从兜里摸出手机,给男人打电话。男人的手机号码她已经按过无数遍了,可这次还和以前一样,那个好听的声音再次告诉她:该用户无法接通。

桃子气愤地把手机丢在地上。她更加生气了,当乡长怎么了,当乡长就可以不管自己家里的事?播种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天大的事情他居然可以不管不问,连个电话也不打回来,甚至这些天他在干什么,桃子都不知道!桃子委屈的泪水又流了出来。

太阳偏西了,桃子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可她连两垄玉米都没有种完。桃子坐在地边,傻呆呆的,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四轮拖拉机的“突突”声由远及近,二嘎来到了地边。

“嫂子!”二嘠跳下车,拎起桃子的水桶就从车上往下放水。车厢里,放着一个大大的水箱。

“这是……”桃子愣愣地看着二嘠。

二嘎拎起两桶水就往地里走。“嫂子,你撒种。”见桃子仍在发愣,二嘎说:“我借的这个大水箱,还真挺能装的。”

二嘎洒水,桃子撒种,两个人配合默契,活儿也干得很快。

“咋回事?”桃子心里满是疑惑,问。

可二嘎不说话,拎着水桶走得欢,水也洒得均匀。桃子不敢耽搁,紧跟着二嘎,撒种。

整块地快种完了,桃子趁二嘎走到身边,又问:“咋回事?”二嘎放下水桶,直起腰,歇歇,说:“嫂子,没啥。”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我二嘠以前是个不着调的人,嫂子最清楚,要不是乡长替我跑贷款做担保,帮我置办这台拖拉机跑运输,我二嘎能有今天?前阵子有人给我提了个对象,我们已经见面,正式处上了。嘿嘿,我这心里,高兴着呢。乡长不在家,我应该来帮嫂子种地。”

桃子松了一口气,说:“二嘠,嫂子祝福你。”

二嘎说:“乡长正在女儿河上游的偏岭子村组织人力打井呢。那儿的女儿河已经干了,一滴水也没有了,好几个村的人正眼巴巴盼着打井种地呢。我上午去给他们送的红砖,明天还得送水泥。”

桃子气愤地说:“我说呢,疯子似的好几天不着家,打电话也打不通。”

“那地方手机没信号,你根本联系不上他。”二嘠说,“乡长可是累坏了,他先是请县里的水利专家研究偏岭子村的水文资料,选打井的地点,然后联系机井队开始打井。他一直没离开工地,人瘦了一圈。”

桃子无语。桃子已经习惯了,男人经常不回家,忙起来经常忘记给家里打电话。

“二嘠,谢谢你。”桃子说,“不是你帮忙,嫂子累死也种不完。”

“嫂子,别客气。”二嘠继续洒水,“乡长在给偏岭子村打井送救命水,我帮你干这点活儿,不值一提。”

天擦黑,地种完了。二嘠发动起拖拉机,说:“嫂子,上车。”

桃子拎着水桶,却走不动。她的鼻子有点酸。她把水桶放在车厢里,说:“二嘎,明天你去偏岭子村送水泥,给他带去件厚背心。他胃寒,怕凉。”

坐在车上的桃子使劲忍着,可还是没有忍住,泪水簌簌地流了下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6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部分属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旱时的情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殊的自然环境背景。
B.“这600多步是她呲牙咧嘴一点点挪过来的”,这句话通过具体数字和神情、动作描写表现了桃子挑水行走时的费力情况,也表现了桃子弱不禁风。
C.“那地方手机没信号,你根本联系不上他”,这句话和前文桃子给男人打电话怎么也打不通的情节呼应,这样叙述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合情合理。
D.这篇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乡长,而是通过桃子的心理活动和二嘎的叙述来从侧面展现他的事迹,这种叙述方式更客观、真实,易于读者接受。
【小题2】文章结尾处桃子对男人的情感和开篇有什么不同?这种情感的变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益处?
【小题3】本文为何以“水”为题目?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