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举相信天下竞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赤脚医生甚至县医院的医生都治不了“我”妈的病,体现其病情的危重,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老中医这一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B.老中医给“我”妈看病后,看中了“我”妈当年作为嫁妆的一个花瓶,要它作为医药费的抵押,“我”妈却说不值钱、不实用,不好意思抵给老中医。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小说以“我”的角度来叙述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同时,作为主角,“我”也表现出强烈的孝心和感恩图报等性格特点。
【小题2】“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5 06:50: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充分表现出时代岁月对祖母的不公。
B.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就当了兵,此后一直杳无音信。由于祖父是国民党兵,所以在文革期间祖母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因而祖母偶尔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祖父。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补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钉子户

欧阳明

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是土坯房,早已破烂不堪,就算送人都没人愿意要了。可她就是不拆。

补偿低了还可以商量。我反复对三娘强调。

给座金山也不拆!三娘还是那句话,语气硬邦邦的。

政府在镇上给你新修了砖房,又宽敞又干净,还有自来水,比土坯房好多了。再说,你上了年纪,一个人住在这里,没个照应,也不方便。我耐着性子继续劝。

我就喜欢我的烂房子!三娘说完,撇下我们就走了。

三娘是烈士遗孀。她的男人三叔是红军,驻扎在村子的时候被分到三娘家里住。三叔白天帮三娘家种地,晚上教三娘识字。三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英俊帅气。三娘很快就喜欢上了。三叔也深深地被三娘的纯朴和俊俏吸引,更被她求知上进的精神打动。两人很快就好上了。结婚那天晚上,三叔突然接到出发命令。

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多识点字,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千万不能拖革命的后腿!走时,三叔对三娘说。

三叔走后,三娘牢记他的话,每天坚持看书写字,还学会了写信。她给三叔写了一大堆信,却一封都没寄出去过。三娘盼望着三叔回来,但三叔走后,一直杳无音信。

解放后很多年,当地政府突然接到通知,说三叔在离开村子后的第三天就牺牲了。三娘不信,说,他没死,你们骗我!政府发给三娘抚恤金。她坚决不要,说,我男人根本就没有死!要啥?直到后来三娘老了,干不了啥活了,政府骗她说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她才接受了这笔钱。但三娘自己用得很少,把大部分钱都给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后来,政府安排她去敬老院。那里管吃管住,还有专门的人洗衣煮饭,由于有政策规定和名额限制,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可三娘却说,我有手有脚的,去啥?

按理,三娘怎么也不该成为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不拆,工程就无法开工。领导多次批评我办事不力。三娘的话,气得我想骂人。但为了工作,只好耐着性子尾随她去到地里。

三娘啊,你说修路好不好啊?我一边帮她收萝卜苗,一边问。

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好!

好,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啊!

你和三叔,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支持修路,老百姓都会夸你的。

他没死!三娘狠狠地盯着我,再不说话。

天色渐暗,我见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就准备离开。走时我说,三娘,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来找你商量。

再商量我也不拆!你们就不能绕道吗?三娘说。

一路上,我都在纳闷三娘不搬的原因。难道她房子下面埋有金子?

第二天,我们又去到三娘家里。心想,要是她再不答应,就只有采取强制措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还没等我们开口,三娘就说,你们不用劝了,我明天就搬,补偿也不要了。

我感到莫明其妙,问同行的村主任,你们昨晚和她说好的?

昨晚我们没找她。村主任说。

三娘说话算话,第二天就搬到镇上去了,死活没要补偿。

道路施工的时候,三娘每天都拄着拐杖,大老远跑回土坯房所在工地来看,天黑了才离开,风雨无阻。

她是不是担心我们挖到金子不给她哟?我问村主任。

村主任一笑,说,不是,她在等她的男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从三叔离开第二天开始,她每天忙完活就在院坝里等,直到天黑,都六十多年了。

那天她怎么突然那么爽快就答应搬了?我对三娘肃然起敬。

头天夜里,她梦见了三叔。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村主任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一句的作用有三:一是侧面表现三娘之前的为人;二是引出下文三娘的故事;三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C.三娘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拒绝政府发给的抚恤金,后来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才接受,但还是把大部分抚恤金分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D.“我”一直纳闷三娘不愿搬迁的原因,最后一次到三娘家劝说,三娘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搬走,并告诉了“我”她愿意搬迁的原因。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浪与回归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爱情像“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活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都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

那么,流浪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家,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新奇,有新的朋友,新的山水,新的生活,魅力无穷。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累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的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在着一个信念——流浪与回归。

【小题1】第一自然段说“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1)这里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说“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
【小题2】分别写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小题3】“行色匆匆的流浪者”和“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小题4】(考点链接)每年春运期间,经广州火车站北上回家过年和南下打工的人有上千万,广东一些较发达的乡镇,外来流动人口已远远超过了本地人口,甚至是本地人口的十几倍。对于这种“迁徙”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酒馆里的故事
申鸣
公司大门左侧的小巷子里,有一家名叫“关东小酒馆”的饭店。饭店老板老赵是山西人,热情,实诚,让人喜欢。我是他店里的常客。
有一阵子,老赵家里有事,老板娘要在家里处理事情,老赵就找来个山西老乡帮忙。那是个小伙子,十七八岁,长得胖墩墩的。小伙子刚从老家过来,爸妈都在厂里打工,可他不情愿跟着爸妈,正好老赵要人帮忙,他就过来了。
小伙于看起来憨实,实际上挺机灵。看到顾客进来,他搬好椅子请顾客落座。顾客点莱时,他主动推荐店内主打菜。厨房里干净的碗碟不够,他及时去清洗碗碟……他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却从不喊累,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干活时常哼着一种小调。有一天我开玩笑问:“你哼的啥呀?大声唱出来我们听听。”
他有些不好意思,停了哼唱,说:“是爷爷教我的山歌,没啥听头。”
我说:“既然没啥好听的,那你为什么一天到晚哼?”
小伙子羞涩地笑了,好一阵才说:“出来这么久,想爷爷了。”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有时候我也会在小酒馆喝二两。如果客人不多小伙子也会凑上来,说:“叔,我陪您走一个?”
我每次都笑着将他赶走:“一边去,你个小毛孩子,喝什么酒!”
那天闲着,我和老赵拉着闲话等饭点。突然隔壁一阵喧闹,好像有人在打架。小伙子正要出去看,老赵忙把他拦住:“看什么看,出门在外,少管闲事。”
小伙子听了,迟疑了一阵,到底没有出去。但隔壁的吵闹更厉害了。
老赵说:“又是隔壁四川餐馆老板的儿子在闹事哩!这小子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没钱了就来餐馆要,不给钱就揍人,有一次拿起刀来要砍死他老爸。”老赵长叹一口气,又说:“我小时候都不敢对自己老爸大声说话。哪像这小子!”
我们正说着话,四川餐馆的老板哭泣着跑了过来,直喊“救命”。他那长得五大三粗的儿子提着把凳子正在后面追。
老赵吓了一跳。不敢阻拦。只是喊着:“别睡坏了我家的东西呀!”
我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这时,只见那小伙子猛地冲了上去,堵在那小子面前,一伸手抓住凳子,将那小子放倒在地。
小伙子冷冷地看了眼那小子,说:“猪狗不如呀你。”
那小子也长得壮实,却不敢还手,从地上爬起来就走了。
从那以后,我喝酒的时候更不敢让这小伙子靠近了。正是出性子的时候。我怕他喝了酒,闹出什么事来。
那天,小伙子发了工资。放一天假。他邀我陪他上街。我问他要买什么,他说想买一部手机。
“寄回去给爷爷奶奶,想他们了就给他们打电话。”他说。
我挺感动的,于是答应陪他上街。路上我问他:“你爸在这里打工。他怎么不给你爷爷买手机呀?”
小伙子一愣。半天说:“他才不管我爷爷。我三岁就跟着爷爷奶奶过,到我出来,我没见他给爷爷奶奶买过东西。”
后来我问老赵才知道,小伙子从家乡过来后和他爸妈在一起,他爸脾气不好。弄得家里不得安宁,小伙子才到老赵这里来。
一天我去小酒馆。看到一个小个子男人,扯住小伙子在那里叫唤,要他拿钱来。小伙子坐在凳子上,男人刚好和他平头。
小伙子说:“没钱。”
男人突然就举起巴掌,狠狠地抽在小伙子脸上。
小伙子双眼喷火。举起双手就冲了上去。
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
小伙子冲到那男人跟前,突然站住了。他没有还手,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百元钞票递给那男人。那男人拿着钱,骂骂咧咧地往外走。就在他走到门口时,小伙子追了上去。我心说“不好”,正准备上前劝阻。谁知小伙子从口袋里掏出新买的手机塞给了那男人,说:“以后与我妈好好过日子。”那男人愣了愣,拿手机的手有些科。
那男人走后,小伙子过来对我说:“那是我爸。”
我点点头,问:“手机给了你爸,那你爷爷呢?”
他笑了笑,说:“下月发了工资,再买一部。”
(选自《辽河》2017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四川餐馆老板的求救,老赵不敢救助,还担心自家店里的东西被砸坏,小说以寥寥数语刻画了老赵面对危急情况但求自保的形象特点。
B.“他爸脾气不好,弄得家里不得安宁”,这一内容与前文小伙子不愿意跟爸妈在一起的内容相照应,也为后文他爸爸打他的情节埋下伏笔。
C.小说善于以细节表现人物,如“那男人愣了愣,拿手机的手有些抖”,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伙子的爸爸拿到手机后内心的波动。
D.小说以“关东小酒馆”为背景,围绕山西小伙子这一中心人物,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引起读者对现实社会人情冷漠和道德沦丧问题的反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山两小伙子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卖行业最近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最初,舆论关注较多的是外卖小哥群体的交通违法现象,而这两天一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引人关注。该文的主要意思是,外卖使塑料餐具使用量增长,会破坏环境,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总的来说,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提出的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却让人啼笑皆非。比如,针对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这一问题,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而提出让外卖小哥上岗前参加驾照考试。这种观点充满道德批判意味,似是而非,没有什么价值。“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判断,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策略自然难以服众。
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外卖行业既要配送准时,又要服务价格低,还要途中安全,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今外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很难拉高,而外卖平台对服务效率有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外卖小哥进入后厨成为“炒菜哥”的现象,出现了更为普遍、更让人担心的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也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卖小哥的收入与送餐量及用户对服务体验的评价直接挂钩,对外卖小哥而言,必须尽快将餐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通过跑量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总之,外卖小哥带来交通安全隐患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就行业现状而言,外卖小哥在为消费者提供较低价格的外卖服务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交通风险。而要降低这种风险,就必须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最近,南京市交管局在规范外卖服务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外卖平台“主动调整现行的配送自由抢单模式,制定更加科学的任务分配制度”。南京市交管局似乎看清了外卖行业目前的症结,所提的这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外卖行业破坏生态环境,则是一个看似正确但充满哗众取宠嫌疑的观点。使用塑料餐具会污染环境,这个逻辑可以成立。但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靠消灭外卖这个行业是不行的,而要切实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但就环保这一具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而言,似乎《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持逻辑简单粗暴的观点的文章更容易动员人。在对该文的批评声中,一一个常识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该文注定只是哗众取宠,而提不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塑料餐具污染环境和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这些绝不是外卖行业、外卖小哥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外卖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不能用纯道德的眼光去看待。
(选自何小手《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外卖行业负面新闻频出,舆论关注外卖行业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给予批评,但提不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B.有人对外卖行业持批判、抵制态度,把“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视为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C.外卖行业既追求配送准时,又追求服务价格低、途中安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三者基本上不能兼顾。
D.面对当下外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价格,有外卖小哥独辟蹊径,进到后厨做起“炒菜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承接第一段的相关内容,深人阐述经济规律在外卖行业中起作用是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B.本文以南京市交管局为例,论证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是降低外卖小哥给社会带来的交通风险的重要前提。
C.本文作者在第五段驳斥了《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的主要观点,表明了对这篇文章的批评态度。
D.本文开篇交代作者关注的一种现象和一篇文章,然后有层次地展开阐述,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外卖行业及其从业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卖行业现有的收人机制有激励外卖小哥跑量的作用,外卖小哥送餐效率越高,就越有机会抢得更多订单,从而获得更高收入。
B.南京市交管局对外卖行业提出的要求若得到落实,有助于降低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有助于推动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C.我们不可把人们使用塑料餐具污染环境之过都推到外卖行业身上,人们应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
D.《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暴露了该文作者的一些不足,如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