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肉
王跃斌
王二狗那天很幸运。他到山坡上放马时,看到几个人正埋着一匹大马,在二十米开外的南坡上。这是几个日本人。有个日本人正朝着他笑。太阳光斜抹着那人的脸,王二狗甚至看得出他目光里的诡诈。这让王二狗不寒而栗。日本人在县城外建有一个军马防疫场,饲养着一百多匹日本马,两百多匹中国马。王二狗放的就是日本马。
太阳落山,王二狗立刻吆喝马群回圈。他急着要回拉古村,将日本人埋马的消息告诉给村民。那样的话,很多人当天就会吃上肥肥的马肉,都肥得过年了。
王二狗报讯走出拉古村,又急匆匆地朝军马场走去。他刚走出二三里路地,城里顺天学校的老师国兰追上他,问,二狗哥,你知不知道,日本人除了马,还养不养其它动物了,比如说牛啊,羊啊,猫啊,老鼠啊?这个……谁知道呢?王二狗回答,你想知道,我帮你打听一下。
几天后,王二狗拐上回村的土路时,突然发现情形有些异常。今天路上的行人,只有他王二狗一个。两个日本兵,都荷枪实弹,叉腿站在土路上,一左一右。右边的那人就是井上。
井上见王二狗匆匆而来,问王二狗:二狗君,这么早,你要到什么地方的去?王二狗涎起笑脸,说,我要回家。井上摇摇头说,村子的,不要回,回去好好放马。那……王二狗涎着笑脸说,那我老妈病了,还不行我回家看看啊?说完这话,他的面颊便蹿起了火星子,咝咝啦啦地响。王二狗是个实诚人,他还不习惯说谎话。井上说,村子已经发生大范围鼠疫,所有来往人等,一律不得进村。王二狗不理睬他,迈开双腿,又朝村里走去。井上却哗啦一声拉开枪栓,“呯”的一声,一颗子弹擦王二狗的左肩掠过,将王二狗的肩膀穿翻一块肉。王二狗“妈啊”一声,右手捂住左肩,撒腿就朝城里跑。城里有家国氏诊所,是镇上唯一一家能看红伤的医院。院长国中人就是国兰的父亲。
近午,国中人正陪王二狗说话,国兰打从门外走了进来。国兰背对王二狗,肃穆着脸低声对父亲说,这次鼠疫来得蹊跷,我看,这次鼠疫一定跟那匹死马有关系。国中人目光注视着北墙,缓缓地说,看来,那边派你来是有道理的。北墙的那边是北山。北山的大森林里,安扎着抗联的一个密营。
傍晚,国中人正煮玉米面糊糊粥,国兰红着眼圈走进了厨房。国中人急切地问,又有什么坏……消息?国兰压低声音说,村里已死了三百多人。
拉古村的鼠疫结束,王二狗依然在西山坡放马。这天,国兰走上山坡,王二狗说,那帮日本人真是邪门,他们不但养鸡,养兔,养猪,养羊,还养耗子,装了整整十几铁笼子。国兰朝前挪一步,眼睛盯着王二狗,一脸肃穆地说,这事儿,你千万不要再跟别人讲了,闹不好会掉脑袋的。
这天深夜,日本军马防疫场烧起了大火。天明以后,城里人纷纷传说,赵司令的抗联昨夜袭击日本人,烧毁了防疫场。
第二天午后,王二狗被带进了刑讯室。宪兵队长答应他,只要招供,就不会要他的命,王二狗哭咧咧地说,防疫场的事……我跟国老师……说过。
只隔半个小时,国兰被带进了刑讯室。宪兵队长问,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烧掉我们的军马场?国兰声音铿铿镪镪地说,这很简单,就是为了阻止你们用细菌武器杀害中国人,杀害苏联人,杀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混蛋!宪兵队长老羞成怒,把他们都押到后院去。后院是宪兵队的行刑场。
王二狗立即吓瘫了,国兰却紧走两步,靠近王二狗说,你不会挺起胸膛啊?王二狗头也不抬地说,我……怕死,怕死还不得死么?你给我挺直腰板。国兰突然愤怒了。她柳叶眉紧蹙,两腮喷火,训斥王二狗。可……我站不起来。国兰奋力托起王二狗的肩膀,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站不起来,我扶着你走。
王二狗顿时泪流满面。
(选自《民族文学》2015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面颊便蹿起了火星子,咝咝啦啦地响”,“蹿起”这个动词,写出了王二狗因紧张而局促不安的样子,更为形象直观。
B.王二狗回拉古村,却被井上阻止,井上告诉他村民们都感染上了病毒,而王二狗不管不顺,非要回村,这个情节充分展现了一个东北汉子的血性。
C.王二狗头脑简单,生性懦弱。他想在日军铁蹄下当一个顺民,一匹死马的肉,就引起了他深深的渴望,不料却中了圈套,后又供出了国兰,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D.小说根据日军军马防疫所的牧马人王二狗的遭遇,正面讲述了日军一00细菌部队的故事,有效地规避了史料和历史研究方面细节的不足。
【小题2】小说中的国兰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王二狗顿时泪流满面”,你认为王二狗是为什么而流泪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2 09:2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 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藏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国内新闻客户端除了搜狐还有网易、头条新闻、腾讯等几家,之所以以搜狐为例,是因为它确实是在自媒体方面宣传最多、投入最大、最重视、探索也最多的一家。之前《参考消息》账号在搜狐客户端获巨额广告分成的例子就不说了,因为这其实跟自媒体没关系。
搜狐把自媒体纳入作为其移动端互动营销的一部分。比如,搜狐自媒体平台在春节前曾经跟中兴手机厂商合作了一次八核手机发布的活动。这次合作,即将几个科技自媒体纳入其中,主持主题自媒体直播间,直播间设置在搜狐新闻客户端上,并被推到首页显眼位置。在发布会举行的同时,移动客户端主持人在现场进行实时点评。向关心该主题的网友讲解一些专业知识、产业背景,并回答网友提问,气氛比较活跃。在发布会后,特约自媒体刊发相关文章等。在这个互动营销活动中,自媒体的报酬其实是从中兴获取的,而且这笔收入要比单纯的稿费高出不少。另外的例子还有电影首映的互动营销,邀请专业自媒体组织线下看片会,发布影评等,已经比较常用。自媒体影评有两种传播方式,一种是高质量文章会获得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主流渠道的推荐,另一种是自媒体本身拥有一群铁杆粉丝主动订阅和传播。

 (摘编自《实战视角看自媒体如何在三大平台赚钱》,“凤凰网”2018年9月13日)

材料二
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注意力成为大小自媒体争夺的目标。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取用户注意力,非但没有专注提升内容质量,反而选择流量造假和内容造假的捷径,其根源在于急于牟取利益。
除了自媒体人正当竞争意识和版权意识薄弱,平台和广告主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对造假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大家不要造假,另一方面希望大家造假,因为造假对平台的虚假繁荣有帮助。部分广告主虽对造假行为有所察觉,但为了自身业务考量,仍默许投放自媒体造假的广告。整个自媒体行业陷入这样一种怪圈中,恶性循环加剧了自媒体造假的态势。
许多读者或许对造假、侵权的内幕不甚了解,却在阅读中感知到了内容质量的下降,并因此选择去留。《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显示,56.1%的用户对自媒体内容的质量表示明确的担忧。

(摘编自《自媒体,造假算盘不能打》,《人民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三
日前,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在沪宣判,引发广泛关注。流量造假、内容侵权等现象在自媒体平台上并不鲜见,也由此形成了体量巨大的“黑色产业”。要想防范自媒体乱象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给自媒体戴上“紧箍咒”。
首先,建立自媒体注册保证金制度,让自媒体不愿作假。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成功注册的门槛之低无疑为造假者提供了便利,自媒体即便造假被关闭,其付出的成本仍然是非常低廉的。因此,要避免自媒体造假,当务之急要把好“入口关”,提高注册门槛,从源头上打消自媒体造假的念头。其次,制定自媒体的合法收入标准,让自媒体不想作假。自媒体运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以低收费为诱饵先引入付费读者和广告发布者,再以继续阅读或长时间发布广告等为条件变相提高收费,令人防不胜防。为此,需要相关行业组织制定自媒体行业合法收费的标准,规范自媒体的收费行为。再者,切实强化自媒体全面监管,让自媒体不敢作假。监管部门不但要关闭造假自媒体,还要加大监管惩治力度,对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自媒体应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在监管源头规范自媒体行为。

(摘编自《规范自媒体乱象不妨从这三方面人手》,《中国商报》2018年9月4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自媒体造假乱象的一项是(  )
A.通过假的流量,营造虚假繁荣景象。
B.侵权等现象使自媒体内容质量下降。
C.违法成本低廉,使自媒体造假加剧。
D.以低收费为诱饵,再变相提高收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电影首映的互动营销活动中,自媒体影评通过搜狐主流渠道推荐,以及铁杆影迷粉丝的主动传阅和传播,能招揽流量,获取营销收入。
B.自媒体造假的恶性循环,除了助长不正当竞争外.也出现了侵犯版权以及输出内容质量下滑等乱象,并进一步影响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C.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在上海宣判,引发广泛关注。其实,自媒体平台流量造假、内容侵权等现象并不鲜见。
D.自媒体运营者一旦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可能对付费读者和广告发布者采取令人防不胜防的变相收费模式,相关行业组织应予以规范。
【小题3】三则材料均涉及自媒体,但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以及这样组合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小说当成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的工具,相信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如果人们要表达思想,为什么要采用小说的方式,直接写成理论文章不是表达得更直接、更明确吗?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小说是人们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在日益开闭的公共话语空间里,小说家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应该通过小说直接参与到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的思索中来。另一方面,小说作为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整体把握复杂性的独特优势。

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人们对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认识得更加清楚,而抽象的思想理论往往难以统领这个复杂的世界。理性思维和理论思维采取抽象的方式,把世界活生生的细节抽象成一个个概念,把世界上各种类型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爱打呼噜的人和爱吃零食的人,都抽象成一个“人”字,而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这些血肉都被抽象掉了。过去崇拜抽象思维时,会认为这些血肉对于认知世界没有意义,但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细节,这些血肉,对于认知世界是很重要的方面,这时候就显出了小说思维的长处,小说是作家构建的一个形象的世界,形象具有多义性,同一个形象,因为读者条件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理解。小说形象也是一种意义符号,但它是一种能指远远大于所指的意义符号,这一特点更好地吻合了人们对于世界复杂性的认识。小说用形象来思维,就是一种有血肉的思想,就带来了小说思想性的神奇性和无限可能性。

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是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的。他很欣赏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就因为他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被作家的思想所震撼,他感叹说:“判断一个时代的精神不能仅仅根据其思想和理论概念,而不考虑其艺术,特别是小说。19世纪发明了蒸汽机,黑格尔也坚信他已经掌握了宇宙历史的绝对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发现了愚昧,在一个如此推崇科学思想的世纪中,这是最伟大的发现”昆德拉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小说在总结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家应该成为思想家,但同时作家又不能代替思想家,相反。作家经常要从思想家那里吸收思想资源。因此,作家和思想家自现代社会以来逐渐结成了最亲密的联合阵线,作家和思想家的结合,就将思想的力量发挥到最大的程度。思想家提出了新的思想,小说家将血肉赋予了各种思想,同时也就更加深化了思想。

小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表达思想。铁凝曾把这种小说的特殊表达称之为”思想的表情”,她说:“小说必得有本领描绘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才有向读者进攻的实力和可能,”“思想的表情”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小说家并不是像思想家那样直接宣讲思想,他不过是在描绘思想的表情;一般的读者阅读小说也只是在感受思想的表情,而不再去追究思想本身;但批评家要做的工作则是对隐藏在表情背后的思想进行阐释,甚至应该将小说中的思想激活,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摘编自贺绍俊《小说:为时代生产和储存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文章表达思想比小说更直接,更明确,这也是很多人质疑把小说当成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的工具的原因。
B.进人现代社会以后,公共话语空间变得更加开阔,这要求小说家应更具担当,通过小说理性思索社会、人生。
C.小说作为一种人们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整体把握复杂性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文体无可比拟的。
D.小说用形象来思维,小说建构的世界是一个形象的世界,小说的形象性更有利于人们认识抽象,复杂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说具有为时代生产和储存思想的功能为立论,并指出小说家通过形象赋予思想以血肉,深化思想。
B.文章提出问题后,从小说是一种有血肉的思想、小说的思想能力和小说的“思想表情”三个层面进行论证.
C.文章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小说在总结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D.小说能够通过丰满的形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为小说具有整体把握世界复杂性的独特优势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形象是一种意义符号,这种意义符号会因为读者条件的不同而理解不同。这正好吻合了人们对于世界复杂性的认识。
B.昆德拉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在阅读完《包法利夫人》后,他认为,判断一个时代的精神不能不考虑这个时代的小说。
C.作家不能替代思想家.思想家能为作家的创作提供思想资源,如果作家和思想家能够相结合,就能充分地发挥思想的力量。
D.小说不直接宣讲思想,而是通过描绘“思想的表情”来表达思想,如能将隐藏在表情背后的思想激活,内涵将变得更丰富。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证。

首先是“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ǘ”,是因为这个读音从余“yú”而来,自汉代起,荼又有了一个读音,就是现在的茶“chá”,茶作“茶叶”解释时读“chá”是颜师古的注首先提出的。

那么,为什么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草字而不是木字呢?这是因为对于认识有限的古人来说,灌木与草的不同,他们难以精确区别。反映在造字上,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偏旁都用木,而象茶,荆一类的灌木,偏旁都从草。

其次是根据历代的文字、文物留传着荼是如何演变成茶的。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候林立。各国所处地域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当时的字形随意性很大,有线条直、曲的变化,通用偏旁,增减笔画等等。但由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趋同性,文字仍是共性大于个性,按照字体的发展规律演变。在这种情况下,“荼”字仍根据其形旁、声旁变化,不离其宗。

到了汉代,字体统一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由小篆演化成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字体,比小篆更简便。同时,汉代的印章艺术极为繁荣,制作精美,风格多样。汉印就有不少刻有“茶”“荼”两字。如近年曾在长沙出土一枚汉印,上刻“荼陵”两字,这枚石印成于汉武帝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有关“荼”字的实物印证。荼陵古称荼乡,今称茶陵,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是个与茶叶关系极其密切的地方,这证明了“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而汉代后期,就发现有以下记载的竹简:“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这段交付后事的竹简说明至迟在汉代后期,“茶”字已经正式出现。但当时这个字的字型尚不稳定,还处在“荼”“茶”通用的状态,“茶”还是“荼”的不自觉衍生。汉代字体随类赋形,文字笔画有多重文化。荼、茶两字甚至到唐代还有通用现象。从当时的大量文献中可见“茶”字已经基本确定,但在著名的《不空和尚碑》中,仍用了“荼”字。直至中唐以后,陆羽的《茶经》一出,大行于世,然后“荼”字正式减笔而成“茶”字。《茶经》可谓是由荼及茶变化的决定性一笔。从此茶字就是完全的今体字,沿用至今。

(顾春《“茶”的嬗变》)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荼”在造字时就有多重意义,其中一种意义就是现在的“茶”。
B.当“荼”当“茶叶”讲时,它的读音应该是“chá” 。
C.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草字,是因为古人把灌木类植物归于草木植物
D.从出土文物可见,直到汉代后期,“茶”“荼”仍在通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地域、政策、文化等的不同,也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
B.长沙出土的汉印“荼陵”之“荼”应读“chá”而不读“tǘ”。
C.作者引用“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是为了说明汉代已经有“茶”字正式出现。
D.从“荼”演变到“茶”,这是汉代字体从小篆演化成隶书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荼毒生灵”中的“荼”不能理解为“茶叶”,也不能读为“chá”。
B.秦统一天下后,曾统一过汉字,但是,表示“茶叶”的意思时,是用“荼”还是用“茶”,并没有得以统一。
C.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之一是将“荼”正式减笔而成“茶”字,从此“茶”字沿用至今。
D.苏轼《石钟山记》中的“至莫夜月明”的“莫”通 “暮”。从本文可推知从“莫”到“暮”的演变有与“荼”到“茶”类似的地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我心仪的故乡
郭启宏
①人如种子,落地生根,丰腴也罢,贫瘠也罢,总要在一方土上花开花谢。
②我少小离家,老大返乡,适值南方沿海开放年代,精明的家乡人含蓄地喻示我,个子高了,学问大了,可惜仕途经济不在行,像个半老的雏儿。我很有些惆怅,走在街上,即使操着家乡的话,也被认作客居多年的憨厚的北方佬。家乡似乎不认同她的游子,游子也颇有疏隔之感。小住旬日,返回北京。一踏上十里长街,呀!马上找回了感觉,自在,浩浩乎如风如水……特别是案牍劳形之际,想起“半老的雏儿”竟是一份财富:创作者最难能的是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我无愧我的变憨。
③北京是令我心仪的一方乡土!我喜欢北京四季分明,春絮、夏虫、秋叶、冬冰!无北疆的严寒,有瑞雪的飘舞;无南国的酷热,有花木的繁荫。我喜欢北京集山聚水,西北峰峦起伏,绵亘千里,而把峭拔让与五岳;东南开阔辽远,一马平川,又将沃野送给中原。九城之外,河如练,湖如鉴,真山水缀以假山水,参差错落,天然与人工得而兼之。我喜欢听小儿女们那口地道的北京话,即使偶尔夹带些嘎杂语,究竟瑕不掩瑜。也许昔年在大学里研究过方言的缘故,我觉得江南女子带点嗲味是吴侬软语确乎醉人,而男子汉说起来毕竟少了些阳刚;关西大汉一开口诚然铁板铜琶,壮怀激烈,而婆姨们说起来又未免少些婉约。惟独蚕食了入声的北京话,得了子思所向往的中庸!无论气候、山水,还是语言,北京都能意达两极而介乎其间,北京是社稷坛中央的黄色土!
④啊,我爱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几番寒暑的感受,若许山水的游踪,抑或小儿女的温言软语,最令我心仪的还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大文化。林语堂说过,“北京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比喻很浪漫,恐怕发轫于故宫的琉璃瓦。我则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只要悄悄睁开慵眼,就会清清楚楚地看见书斋四壁摆满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随手一触摸,便是一本本厚厚的大书。巍巍然阅尽沧桑的宫殿大概是王朝盛衰记,鸣虫啾啾的苑囿或许是博物志,即使小胡同,寻常的小册子,也未尝不是一卷卷民俗史!卷帙联翩,目不暇给!一段残缺的磨块墙,一块元宝脊的筒子瓦,一株古槐,一丛如火的石榴,都在散发着书香,都在酿造着一种氛围,把你融化在历史文化之中。或许你是款爷,无意中来到琉璃厂,你会对着满目学问挤出深藏于西服革履的“俗”和“浅”。你是官爷吧,突然遇见一块残碑,你不得不在下属面前露出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你是老先生了,皓首穷经,解得古典文献,说不定走到“人才交流中心”,仅仅因为不懂外语,你会觉着矮人一截!或许就在熟人堆里,你想不到那位不起眼的女孩子竟是民初一位大学者的孙女,学识决不在你之下。你正想询问那位写得一笔好字的汉子的家学渊源,旁边的人会悄悄告诉你,如果不是辛亥革命,他该是一位贝勒!在北京街头,忽然撞上一位名家、大家,你用不着咋舌称奇。北京,藏虎卧龙之地!没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安确实米贵,居也弗易!
⑤我依然如痴如醉地眷恋着北京!因为北京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北京是书山,聚土壤,积泥丸,成其巍峨;北京是学海,汇九派,纳百川,就其浩淼。今天的颐和园就像是一个象征,她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襟怀,各种风格的建筑,尽纳入皇家园林的格局之中!北京不排斥外来者,北京荟萃着四海的精英,北京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
⑥北京,我心仪的乡土!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拥有三十余年北京户籍的我,把自己算作北京人了,虽然口音还不准。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我为我的后代也选择了他们的北京家乡!
【注】社稷坛:“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筑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将白居易因《赋得古原草送别》闻名长安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说明北京是藏龙卧虎之地。
B.“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一句,饱含着作者对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的北京的由衷赞美之情。
C.第④段用款爷的“俗”和“浅”,官爷的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衬托出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D.“精明的家乡人”语含贬义,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家乡人在改革开放年代只看重仕途经济的狭隘思想。
E. 在作者看来,林语堂把北京比作“国王的梦境”,虽然很浪漫,但不如“学者的书斋”来得更准确。
【小题2】文章第2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加以分析。
【小题3】作者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他是从哪些方面怎样加以描述或诠释的?这样设喻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