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支撑的经济。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与传统经济相比,影响数字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资本要素具有新的特性。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表现为物的被动的特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数字化制造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为“物”的特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何谓智能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资本会因而获得“生命”,因此在智能化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不仅取决于资本数量的多寡,更取决于资本具有何种类型的智能和何种质量的学习能力。

二是劳动者的地位出现新的变化。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会表现为人力资本与智能机器人的竞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与机器的竟争,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其竞争性质产生根本变化,其竞争不仅体现在体力劳动上,而且还会出现在脑力劳动领域,机器不仅可以替代人的“手”,而且可以替代人的“脑”。

三是创新将呈现出多点、多处、多国、多层次的分布式创新特征。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全新的特点,即由过去的采摘果实类创新转向重组式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在采摘果实类创新模式下,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的初期,因为技术不成熟、应用范围有限,收益只能是涓涓细流,当这项技术得到提升、扩散后,其收益将变成滔滔洪流,随着技术扩散潜力的消亡,收益又将复归为涓涓细流。重组式创新就好比育种时将现有植物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品种,这些品种将作为新的品种进入原有品种库中,如此循环往复,植物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多,呈现出指数化的增长。以重组式方式进行的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着创新范式从采摘果实类创新向重组式创新转变。

资本、劳动以及技术创新的上述新特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将是一种终身学习型经济,社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影响这种能力的因素虽然复杂,但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知识资本源泉,是扩大一国可利用的知识资本存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扩大开放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其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为“物”的特性。
B.经济增长的理论认为,对于数字经济,影响其增长的源泉仍只是资本、劳动、技术三大因素。
C.扩大开放极能促进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D.采摘果实类创新中的技术一般会经历不成熟、提升并扩散、潜力消亡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为前提,论述了影响数字经济增长因素的新特点。
B.文章分析创新特征时,把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模式分成了采摘果实类和重组式创新两种。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资本”“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差异。
D.文章通过论述资本、劳动及技术创新的新特性,证明应扩大开放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与机器的竞争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主要就在于智能机器人能替代人的“脑”。
B.重组式创新是可将新创新成果与原成果不断重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故其成果呈指数化增长。
C.能否扩大开放即能否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力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可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的多少。
D.智能化时代,一个国家资本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和学习能力比拥有的资本数量更重要,更值得关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8: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则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人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小题2】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耳朵碰来的密祉

伍佰下

①从来不擅长写游记。说实在的,每到有风景的一地,就像被蒙着花手绢随意牵走的牛一样,别人拿出来的风景,只能依稀看见花手绢上那几片图案,盲目地走,看的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低头吃草,难得嚼出点草药香,已是自得其乐了。

②可是从大理回来,有一阵子感觉异样。都市里的天,怎么蓝也透着一股灰。在酒吧里劲爆的电声点燃着啤酒的香味,怎么就有那么一股子心事重重、风尘浓浓的燥戾。有那么几天,但凡一个人上完洗手间,关水龙头照镜的那一分钟里,嘴边滑出的总是一排简单到极致的乐音。后来,翻到手机相册,我明白了,我是在心里纠缠上了一个地方。

③嘴边溜出的是《小河淌水》。心里念念的是一个叫密祉的地方。

其实,就去了一下午,晒了一身臭汗,听了一肚子歌,傍晚太阳还旺着的时候,坐小板凳露天吃了几碗豆腐。在云之南。

⑤密祉在弥渡,弥渡是大理州下一个县。密祉这个地方,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风景。山远着,不高;亚溪河淌着,不宽;田矮矮矬矬,躬身打理作物的大嫂半天也不给外来人一个眼色。它怡然自得着,简素平常。可从进入古镇的那一刻起,我不得不为它竖起耳朵。

⑥密祉的特别之处,在于响动。这些响动,与音乐有关。

⑦一下大巴,几百人正耍花灯,老老小小,龙到狮子,蚌壳精到俏艄公,背着西洋娃娃的婆娘到吹着旱烟的阿公,穿梭轮转,全在民歌的节奏里。花灯之乡的欢舞人群手法老到,很快就把我绕进去了。

⑧在背娃大婶的队伍里,圈子中央是一对中年叔婶,手上拿着盆钵和棒槌,唱、舞、打击中,还要眉来眼去地表现出双人造型。这造型是扭、跨、拗、弯,表演得实在是土。可是,我发现这一对老演员,对眼对得出火花。背娃婆姨们边配合着,边用欣羡甚至是崇拜的眼光看着这对主角。“他们年轻轻的已经在一起唱歌跳舞,”有个婆姨看我入迷,漏了一句。音乐已歇,他俩一时收不住,还在扭和唱,打击出的“嘭嘭”声,激得我心脏扑扑地跳。我听说这里的不少镇民是舞花灯的职业艺人,靠着表演吃一辈子饭。可这一对敲打舞动得忘我,始信密祉人职业了一辈子,还是会往心里折腾花灯。那是把自己身体弄热,精神气弄热,实实在在享受快乐的生命典仪。我的视线一度错乱,眼前身形臃肿的女主角,胡子拉碴的男主角,跳着跳着,双双变成了婀娜与俊朗,仿若他们的几十年前。“跳死灯场不算死,不会玩灯枉一生”。烈日微风,乐舞不休,我痴痴而得意地穿越着,看破了一对男女,从青春走到中老年的秘密。

⑨随大部队过掉那一片片金黄植物覆盖的田野,就是八百米文盛古街。午后静静。一条宽街,好多明清院落,竟是真正老建筑的底子,凭风吹雨打,原样上没做什么装饰,散散淡淡地,在这密祉的乡间活着。推开任何一扇吱呀叫着的门,我看到升着炊烟的人家,开着电视的住家,奶奶膝上坐着孙儿,哼着小调在乘凉,看到外客没有提防,咧嘴笑,眼神纯澈大方。我的脚步轻轻,有时稍微跨进一下民宅的门,就提醒着自己加快退出,别打扰了这恬静一片,还有那催眠的歌谣。

⑩就在这古街的一条横巷子里,有一个院落不能不去。还没到门口,就飘过来《小河淌水》。嗓音土而亮,尤其高音处,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像一位密祉姑娘在大江边对着月亮放肆地唱,唱得电视上任何版本都没得比。

⑪我是到了《小河淌水》整理创作者尹宜公的家里。

⑫老人7年前已不在,院落随便进,两个天井,挂满了玉米和辣椒,各处房间被拾掇成了史料展厅,木梯嘎吱嘎吱,午后斜阳从木窗懒洋洋地射进照片上,照片泛了黄,照片上当年的高大后生尹宜公更显俊俏。

⑬这一曲《小河淌水》也怪,并不是诞生在密祉这片远离尘嚣之地,而是降生在云南大学围墙后门的一个小土楼里正负责地下党宣传歌唱活动的年轻后生尹宜公的身上。1947年那个春夜,他被南风合唱团一位同事一曲无字的“啊——”给镇住了。不知道那个曲调在尹宜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反正,他走神了。他的神思回到了密祉,这一座“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的故乡。我相信他感性的回忆——那一晚,那似曾相识的曲调,勾出了他的乡愁。乡愁是什么?是在这个充满了歌乐和对歌的村子里,村头那汩汩清流被一弯春月淡定地照见,是整宿整宿对歌到唱破嗓子的那一层酣畅,也是心中秘而不宣的恋人那一双明媚的眸子……反正尹宜公是听见了,也看见了,于是,他在日后捕捉到了这小溪一样奔、羊肠道一样绕的旋律。

⑭我还没有从沉迷中走出,已被拉到了老街的南头。那就该是尹宜公魂牵梦绕的“小河淌水”源头。夕阳照着一弯浅浅流经的溪水,碎银般亮得睁不开眼睛,溪水旁的多处树荫里,溪水上的凤凰桥头,白蔟衣衫的女子随意开口清唱。从《放羊调》到《月亮出来亮汪汪》,当然有最令人柔肠百结的《小河淌水》。忽然听到一个高逸的男声响起,我有点恍惚,似乎她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唱着歌的青年在游走,他高大俊逸,他头顶上的那片月光朦胧婉转……错乱中醒悟,其实是身边四川日报的前辈扯起的男高音,接住了《小河淌水》的下半段。我满脸羞愧。我扯不上那么高的声音,背不熟其实十分喜欢的歌词。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尹宜公为什么在云大一曲成名的不是斗志昂扬的歌——他的耳朵不会撒谎,云大跟密祉相去好远,越是斗志激扬中的沉静刹那,也许,越是离这一刻恬静悠闲着的密祉更近。本来,这里就是可以安心歌唱,安放心灵的所在。

⑮人心是要有故乡的。忽然,好多种女声、男声错杂起来。有尖着嗓子轻轻地放出高音,也有放肆地扯开本嗓,有密祉歌手,当地婆嫂,也有同行的写作者们。这歌声后来就没有停过。一直到晚些时候,古乡公所的露天晚饭,我们蹲坐在矮桌前,吃各种与当地一绝——臭豆腐有关的小吃。直到一口热烫香辣的豆腐突袭,我突然有了那一淌水滚落到胃里的舒畅感。此时歌声未尽,脸上烫烫的。尽管没有尹宜公的春风明月,秋日夕阳逼得我浑身是汗,同伴们疯疯地扯开嗓子吼起这支歌,我的饭碗和酒碗里,依然明月照人。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主要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舞蹈者的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概括)
【小题4】对文章写《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风合唱团同事吟唱的无字曲触发了尹宜公内心的乡愁,给予了他创作的灵魂。
B.这段插叙是作者走访尹宜公故居时产生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无比的崇敬。
C.《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表明革命者内心不仅有昂扬斗志,也有温柔缠绵的乡愁。
D.尹宜公在创作《小河淌水》时采用奔放婉转的旋律,表现出了故乡特有的情韵。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密祉是“耳朵碰来”的?
【小题6】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I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在一块畸零地上,淡褐色的树身被穿过大厦间隙的阳光照得黄金般闪烁不已;到了夜里,即使无月,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
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两株菩提树在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树身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
这不动的圣座。
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路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
坚实的树瘿,纠结盘缠,把成长的苦难紧紧压缩在一起,像老人手背上脆危而清晰的静脉瘤块,这正是木本植物与岁月天地顽抗后所残余下来的证明吧。在另一个超越时空的月圆之夜,一棵立在北印度的菩提树,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菩提树荫下的觉者释迦,正参透宇宙万有的奥义,在此刻安详地通过那迈入觉悟的临界点,任大欢喜沐浴着每个细胞、每一寸毛孔。

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菩提树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相对的,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西方宗教已经完全否定人的自觉,基督背负了意味着冲突和对立的十字架,人类则在神的目光下背负原罪。因此,耶稣是来“降生”的、来“拯救”的,人们鼓舞的不是他给成圣立下了楷模,而是他终于下凡来了。
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
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
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
在1984年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入口处。
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人们围着它们狂舞、欢唱,不论是否信教,圣诞树已经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侯、一种普世的意象……
挂上各式各样锡箔和缎带的加工制品,还有一些糖、一些彩球,以及一圈圈盘旋而上的电线,氖灯有规律地熄灭、亮醒、刺麻我们的视觉,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
棕榈是另一个典型,顺着围绕地球腰身的赤道蔓生着,从东印度群岛经中南半岛、近东到达沙漠的边缘,棕榈在干涸的险地遇而安,这种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紧裹蓑衣的树千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圣诞树在殖民时期毕竟附随着武装白人和前仆后继的神职人员光荣地征服了黑人非洲,但是一直到了法国的骆驼兵团和外籍佣兵没有表情地撤出沙漠,北非仍然是棕榈的天下,仍然是回教的天下。
……
此后的百余年间……基督教殖民主义侵入不设防的沙漠,犹如利刃刺入海面般轻易,但是利刃终究会被海水与时间共同腐蚀,海水却依旧是海水;倒抽一口凉气的殖民帝国在历史中崩溃了,沙漠仍在。
《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
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
喜欢打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
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在文中的含意及其作用。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几种树?他们各自的特点及对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小题3】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情绪有何不同?请分点回答。
【小题4】本文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面对“苦难”,你会选择哪种态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养老产业需求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生育率的降低促使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机构养老的模式开始兴起,目前我国“9073"(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量分别占90%、7%、3%)的养老格局已基本明确。
养老服务的三种模式

(数据:华经市场研究中心)
材料二: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抱团养老”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对社区、特别是农村老人来说,要是进养老院,每月至少需要1000多元的费用,对自己和子女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而“抱团养老”,日常与共住老人热闹相聚,可以实现低成本互助,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抱团养老”模式所需的公共投入也相对较低,甚至可以“零投入”,然而,对于抱团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具体管理,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当遇到涉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问題时,到底应该适用哪一套办法,至今仍不明确,这为“抱团养老”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在少子老龄化时代,要维系捉襟见肘的家庭养老功能,就要促进“养老在地化”和“养老就近化”结合。
“养老在地化”是指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最好能在熟悉的、有归属感的地方养老,老年固化现象告诉我们,老年人不适宜长期异地养老,容易“水土不服”,产生矛盾和烦恼,所以居家养老模式从情感上说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客观上,异地医保难以结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养老就近化”是指在居住方式上最好保持有距离的亲蜜,代际分开居住模式,即“端过一碗汤去不凉”的亲情距离,老人通过迁徙投靠儿女或者相反,老人和儿女可以也最好同在一个地方生活,但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保持距离以示彼此尊重;同时距离还不能太远,否则会影响亲密度。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来得复杂和严峻,即使子女在身边,脆弱的“4-2-1”家庭结构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回望过去,家庭养老不仅是制度化的传统,而且是人性化的安排。作为最贴近人类情感、最能满足老人心愿的养老模式,可惜如今已经渐行渐远。
“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总趋势,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老人,需要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养老院养老服务。
(摘编自穆光宗《养老社会化新趋势》)
材料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但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等问题困扰着老人们,他们迫切需要在家庭、社区中就近获得养老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急、助医等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方式,既解决了老人在养老院养老、缺少亲人陪伴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种种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和家庭保姆等一般意义上的家政服务相比,这种服务模式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需求面更广。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在社区内打造集居家养老、日托照料、中央厨房、健康管理、社区康复、专业培训、智慧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业主。社区老年人有了颐养天年的美好环境,子女有了解除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托付的“坚强后盾”。
(摘自东方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育率的降低促使“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机构养老模式的兴起,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构成了目前的养老格局。
B.“抱团养老”至今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适用办法也不明确,更容易产生法律纠纷,选择这种养老方式要慎重。
C.在“9073”的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所占比重最大,这种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因各自家庭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方式。
D.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社区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综合服务中心能更好地服务于业主,可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构养老主要有政府兴建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和民间资金兴建的养老机构两种形式,但对机构养老的选择比重远远不及居家养老。
B.“养老就近化”实际上就是指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地方,距离较近地生活,即使这样,当今的家庭结构也难以真正的落实。
C.材料三主要针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家庭养老是比较合理的模式,也符合社会现实,值得当今大力推广。
D.材料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抱团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各具有的优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数 字 遗 产

眼下,QQ、MSN、电子信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宝藏等,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们也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财产。

人活着的时候,可以随意打开电脑,用QQ、MSN与朋友、同事聊天,用邮箱收发信件,在博客上写文章,登录账号玩游戏……可人去世后,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东西,究竟算不算遗产,能否依法继承,又该如何保护呢?

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是互联网在人类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快速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背景下出现的。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网民来说,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还很遥远,但在很多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继承已经提上日程。迄今最为著名的数字遗产案件发生在美国。一名美国士兵的家人希望得到自己阵亡儿子的电子信箱密码,以整理他的信件。但雅虎公司一直拒不提供密码,直到法院判决后才同意提供。

数字遗产纠纷也催生了一个新行业——数字遗产守护者。“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网站就是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其方法是用户将登录信息告诉值得信任的亲戚或朋友,在用户遭遇不测之后,由亲戚、朋友登录该网站,手动激活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以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遗物守护者”的创立者杰瑞米•特曼说,“数字遗产,你可以不理解这事儿,但不能完全不去想。从现在开始算,我相信5年后大多数人都会将他们的‘数字遗产’列入遗嘱。”

在中国,个人账号以及相关信息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到底归谁所有,谁可以继承、谁可以进行审查和修改,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中,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给出一个明确而满意的说辞。这也就造成一些网民对未来数字遗产继承上的担忧。

纵观当前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产品服务协议,如长期不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会被提供服务的公司回收,电子邮箱3至6个月没登录就会被冻结然后被注销。游戏账号因为涉及“虚拟财产”,情况更加复杂。

不少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装备、经验值、宠物、金币具有财产属性,应当受到立法保护。即便是那些外人不会感兴趣的QQ、邮箱、博客,对于死者家属或亲友来说,也是死者留下的遗物,保留这些网上的虚拟物品,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像死者的书信、照片等遗物一样,虽然没有财产价值,但谁能说这不是遗产,不可以被人继承呢?

不过也有法学专家认为,对这些所谓的“数字遗产”立法保护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首先,我国法律保护的财产,只是现实中的财产而不包括虚拟财产,因此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其次,QQ、电子信箱、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大多具有很强的人身专属性,即往往只针对专有主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主人离开了人世,这些数字财产的价值大多会随之消亡,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

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包括存放家庭相册、文件、信函和视频。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人世,这些“数字遗产”将如何处置呢?相信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遗产的保护问题会逐渐明朗,并最终得到解决。

【小题1】下列对文中“数字遗产”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对于享有其继承权的人来说,就是数字遗产。
B.QQ、MSN、电子信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等,都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遗产。
C.当一个人去世后,留在这个人的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属于数字遗产。
D.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在中国尚未得到法律保护,在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的继承已得到了法律保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留下的数字遗产将会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将会越来越多。
B.数字遗产直接催生了诸如“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网站。
C.死者在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装备、经验值、宠物、金币等遗物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纪念意义。
D.在中国,把数字遗产继承列入法律保护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部分专家认为法律应保护数字遗产。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网络运营公司如果拒绝给死者的亲人提供死者的电子信箱密码或游戏密码,那么它就触犯了法律。
B.在如今互联网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这一背景下,人们都会把自己的数字遗产列入到遗嘱之中。
C.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定保护的只是现实中的财产,因而对网络中的虚拟财产的保护还缺乏法律依据。
D.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数字遗产必将会列入我国的法律保护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