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淡淡枣花香    郭宏文
(1)仲夏时节的阳光下,我家房宅后院的那棵枣树,终于飘下了淡淡的花香。
(2)不知为什么,枣树就是不喜欢早开花。从季春时节到孟夏时节,枣树在我家的后院里,一直悄悄地看着杏树、梨树和槐树们热热闹闹地开花,它却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也许,它是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我望着光秃秃的枝头,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忐忑涌动着。我真的担心它错过了花期,会耽误孕育果实的时机。误了时机,那秋天满树鲜红的甜脆,就没了指望。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我想,不仅我的心里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们,都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
(3)在我的记忆中,那棵枣树,总是在秋风的荡漾中,把我家的后院,演绎成一年四季最瑰美的童话。抬头望去,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娃娃们,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肚兜,坠在一根根枝条上,悠闲悠哉地打着秋千。鲜鲜的红,翠翠的绿,笼罩在一环光晕之中,吸引我痴痴的眼眸,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住地打开后门,来观赏这鲜美的风景,来品尝这鲜美的味道。
(4)秋风漾起的时候,母亲看见我和妹妹们,常常望着枣树发呆,就在腰间系个圆圆的荆条筐,手攀着树上枝丫,爬到了果叶的风景里。在母亲的面前,我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问号,让母亲思考着。而母亲的答案,总是让我们舒心着,快乐着。
(5)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红枣,一份一份地分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舍不得吃。母亲不管给我们啥吃货,我和妹妹们都很珍惜。我们在母亲身边,看着红枣的新鲜,心里比吃到红枣还甜。母亲也不催促我们吃。她看着我们各自守着的红枣,很风趣地给我们出了一个吃枣的题目。母亲问我们:“吃枣时,是先吃大的、好的?还是先吃小的、破的?”很快,先吃小的、破的成为我和妹妹们的共同回答。我们的理由很充分:小的、破的吃完了,剩下的就都是大的、好的。
(6)可母亲却说我们答错了。母亲告诉我们:“吃枣,要先吃大的、好的,然后吃小的、破的。这样吃,吃到最后一个也是大的、好的。”母亲的话,让我深深地皱了一会眉头后,顿觉心境大开,一下子有了许多的领悟。我们家不管吃啥东西,母亲都是先挑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吃不了,也没啥可惜的。家里卖东西,母亲也是一个劲地劝人家挑最好的,从不把包崽儿给人家夹进去。给人家送东西,母亲也总是挑选最好的。
(7)想不到,这吃枣还挺有学问的。我又想起,在母亲的身边,我和妹妹们总是被她夸奖着。母亲一直拿我们比着找优点。只要我们在母亲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比起来,就都是她心中的好孩子。我经常听到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好,却一直没听到过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不好。我和妹妹们在母亲的夸奖声中快乐地成长着,真是别样的幸福。母亲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那个山屯里所有的人,山屯人同样都是最好的,他们与母亲相处得很融洽。母亲,仅仅是山屯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真不知道她是从哪学来的。
……
(8)枣花飘香的时候,早过了“立夏前后一场冻”的时节。季春的复苏中,杏花和李子花都是早开早谢,分别结下青杏和青李子的酸涩。我想,那青杏和青李子,一定有啥难言的心事,才共有着酸涩的味道。“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霜冻,不少的小杏、小李子都被冻坏了。”母亲的话,恰恰验证了我的担心。母亲说话的时候,那杏树和李子树下,已经是果殇满地了。也许,那杏花和李子花,在竞相飘香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保护自己后代的准备。
(9)枣树的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枣树一定是像母亲一样,生孩子就要准备好充足的乳汁。我记得,梨花飘香的时候,总是满树的欢呼,满树的热闹。那种欢呼,那种热闹,真是让我为之振奋。我走在梨花的芬芳里,心情陶醉成一个憨憨的傻瓜。可那密麻的花朵,有时争吮着一个芽苞上的乳液,很快就显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花殇一片于树下,难怪母亲说梨树净开谎花。而枣树开花,讲究个先来后到,先开花先结果,后开花后结果,营养有个调配,有开花必有结果。
(10)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那甜腻的枣花蜜。许多不知名的虫们也嗡嗡地飞来,来分享这淡淡的枣花香。我想,那些季春时节的花们,肯定浪费花期和花香。季春的季节,蜜蜂和虫们还没有真正地活跃起来。我站在枣树下,过足了嗅花的瘾。倾听着枣树上花虫合奏的交响,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不晚。仲夏时节,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
(有删节)
【小题1】赏析第(3)段画线句。
【小题2】第(4)至(7)段以大量篇幅写“母亲”,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插叙,回忆母亲爱护和教育我们的往事。
B.用母亲“吃枣”的学问,表现她做事的睿智。
C.以母亲“夸奖”的行动,突出她为人的通达。
D.暗示母亲的人生哲学是从枣树枣花中学到的。
【小题3】第(9)段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3 01: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呼喊的泥土

①那次,在电视“半边天”节目见主持张越采访一位乡村女人张小样,张小样坐在扬起尘土的院里说:“……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渴望知识,渴望从电视里多知道一些事。我不要麻木。我宁愿痛苦。”她的声音哽噎了,饱含无限磨折委屈,同时有种横下心的决绝。

②在她的乡村,她找不到一个可说话的人,人们当她是异类,这种深井般的无望与孤独,让一个女人向上的路走得艰涩无比。在闭塞乡村,她艰难地咬着牙不肯屈服于那么多乡村女人都屈服了的命。她要想事,她要思考,她的眼睛和面孔充满挣扎的痕迹,她穿着红衣裳坐在堆着麦秸杆的院里,像面决不投降的旗帜。这是个不甘于命运的执拗女人,一个不肯把心磨砺成粗硬石头的女人,她忍着鲜血与疼痛要把心打磨成看得清事物的玻璃——人鱼用行走的剧烈痛苦换来了腿,却并未赢得王子和爱情,但人鱼一点也不悔,因为在剧痛中她曾那么地接近了幸福。张小样,她也是条甘愿的人鱼,她不要蒙昧与混沌,她要看清生活与命运到底怎么回事,她不要她的生活只被鸡鸭灶火奶孩子围困,她要不辜负自己地活一趟。

③去年秋天快过完时收到一封信,一个和张小样类似的皖西北乡村女人写来的。信的开头说:“我和你年纪相似,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偏远乡村……”她说:“看旧杂志(有的是打工的村人从外头带回的)是我生活里最大的幸福,一本杂志我要读上几十遍,翻破的地方粘好再看,有时在灶边看把饭都烧糊了,公婆为这骂过我好几次。”她说:“我这辈子大概也走不出这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她说:“我们这儿发信和收信都很难,要等好一段日子,其实我也没想你回信,回了我也不知能不能收到,我就是想写给你,让你知道在很远的村子有我这么个女人……”

④字写得不好,一笔一划却工整,信纸略发黄,像供销社积压的库存。信有三四页,语气淡定,无恨亦无怨,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的生活,告诉我偏远的皖北山村有她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⑤我坐在餐桌边,讶异以及震动刹那包围了我,一个皖西北女人沉沉的心事握在手上。她长什么样儿?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她才淡定地接受了一切?她的信很平静,可还是流泻出忧伤。年纪与我相似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嫁人生子前,她一定也有过对外部世界发亮的憧憬吧?

⑥我想一定要回信,马上回,然而纸笔在手中,却不知从何写起,同情,劝慰,勉励?也许对她都无意义。她在寄出这封信时,意义对她已经完成——这其实是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吧,是她憋久了冲山谷喊出的一句回声!

⑦我寄了厚厚一摞杂志给她——不知道她能否收到,也不知这摞杂志是帮她,还是更让她内心搅起波澜。我还是寄了。我不想她再翻那些已卷边破烂的旧杂志,我希望她能在有风的黄昏展开这些簇新杂志,油墨将盖过禽畜们槽中晚餐的气味,她的手指将触摸到一个隐约而庞杂的轮廓(这轮廓由迷离物质与层叠精神构建,与她隔纸相望),文字的灯火在这刻映亮她内心,像她信中说的,这刻,是她最大的幸福——尽管渗杂着疼痛。

⑧因为职业关系,我收到过许多气味复杂的稿件,产地来自乡村漏雨的瓦房,苯胺甲醛严重超标的南方车间,残疾人皮革作坊,浪迹的路上……信上满怀虔诚地写着人生的哀喜感悟,那些挫败与歧视纠结的日子,疾病与辛劳搏斗的日子,失望与希望交替的日子。他们把有限而宝贵的睡眠时间腾出,用来思索探问形而上的命运(或许永远没有答案)。稿子厚厚一叠,像蓖麻叶子摞在一块。能发表的极少,但这不影响它们在邮路的数量——我遥想他们粗粝的脸孔背后藏着的软和的心,渴望倾诉的心,他们在沉重泥土下,在钢筋齿轮中迸出的呼喊(用嘶哑的嗓子),一旦停下,他们怕自己会像叶子无声碾进土里,尔后凋腐。虽然,多数呼喊也许只会把命运本身震得肺腑俱痛,世间听不到,但呼喊的人自己听见了,卑微而壮丽,苦涩且欢欣,这就使呼喊者约略感到一丝慰安。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寻找一块在尘世的立锥之地,包括为灵魂——又有多少人听见了泥土底下细小而固执的呼喊?

【小题1】张小样、皖西北女人的思想苦闷是很难为当地人所理解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1)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张小样的话中,用了三个“不要”,两个“渴望”,试述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语境,写出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呼喊”是心灵的倾诉,接受电视采访、写信、投稿都是“呼喊”的方式。
B.“泥土”象征呼喊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既是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C.第②段引用《海的女儿》这则童话故事,借人鱼进一步表现张小样的追求精神。
D.文章④、⑤两段都用到“淡定”一词,说明那位皖西北女人在生活重压下渐趋麻木。
E.第⑤段用了许多问号,表明作者没能真正理解那位皖西北女人的内心情感。
F.最后一段概述来自底层的邮件,这样写使全文选材点面结合,文章更加厚实饱满。
【小题6】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是以底层社会平民为题材的散文,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了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加持,不用去敦煌,就能欣赏飞天乐舞的精彩表演;戴上AR眼镜,穿越150多年的历史,一睹圆明园的金碧辉煌;在超级大屏幕上走入《韩熙载夜宴图》,加入一场古代的豪门夜宴……

在掌握庞大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而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精准打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爆款”内容产品和服务,成为新风尚。

“在爱奇艺看一个电影、看一个电视剧,如果只想看男二号,通过大数据的算法可以做到只看男二号的戏份。”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说,通过个性化算法做到千人千面,打开爱奇艺页面都是根据用户观看过的视频的DNA匹配出来的。

腾讯集团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治认为,科学技术为传统文化带来无限活力。他举例说:“功能游戏不但有意思,而且特别强调社会治疗,有一种烧伤病人,每天给他用药仍然很疼,但是可以让他戴AR眼镜玩游戏,这样玩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病痛。”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和科技是新时代我国产业创新的两翼。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文化和科技二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隔阂,文化领域对前沿科技发展和技术利用情况不清楚,科技领域则缺乏手段和路径将人文内涵与技术相结合。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打通呢?续超前说,要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技术浪潮对文化领域的颠覆影响,形成新一轮的文化科技融合:从单一要素融合走向全方位融合,从被动融合走向主动融合,从浅层次融合走向深层次融合,从区域内部融合走向产业链融合,从“文化+科技”向“文化×科技”的模式升级。

(摘编自张晔《当“文化秀”遇上“黑科技”》,《经济参考报》2018年11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料三:

上周,备受瞩目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落下帷幕。峰会为数字中国建设勾勒出美好图景。

数字中国的未来令人期待,但在推进其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新问题、新动向仍需加以关注。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尽管数字中国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区域分化趋势较为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呈现出不断加大的态势。

从单个城市看,北京、广东、上海三地以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建设持续领跑全国;从我国区域布局的4大板块看,东部地区数字中国发展增速为2.26%,高于中部的2.1%、西部的1.26%和东北的0.89%,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这一判断是基于数据中国大数据监测系统所汇集的5000多亿条数据资源,并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等多个维度,对全国各省区市数字化水平进行的全景式展现与分析。总体看,数字中国的发展态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吻合度。为了缩小差距,多省采取多项举措。上周,江西提出将着力培育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一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一批中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以及一批智能产业集群;湖北武汉提出将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大基地建设,年内培育1家以上独角兽企业、500家瞪羚企业、1000家小中型企业和新增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

同时,各地“抢人大战”仍在延续。湖南衡阳启动“人才雁阵”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衡阳创新创业,最高可享受1亿元综合资助;河南首次启动“中原千人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中原本土人才发展,形成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相衔接的创新人才开发体系;武汉则通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

(摘编自张倩《抓住“数字中国”建设机遇》,《经济日报》2018年4月30日,有删改)

材料四:

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其中,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字中国建设功不可没。按照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突破1万亿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认为,目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进展顺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数字中国战略过程之中,依然停留在以硬件建设为主,忽视了对政府数据、城市数据应用以及相关价值的激活。全球约有一千万台服务器被闲置,占到市场规模的30%,几乎浪费了300亿美元规模的IT基础架构投资。”同时,王叁寿认为“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的支撑。美国开源技术固然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可形成依赖,我国亟需全面研发关于数字中国战略的相关核高基技术,紧盯短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自主、可控,牢牢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切实保障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摘编自王叁寿《目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北国网》2018年7月

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能更直观地感受文化的魅力,未来,科技将在更多方面助力文化传播。
B.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当前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人工智能、VR等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
C.2014到2018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规模增长率持续上升,其中,2017到2018年间产业规模的增长量最大。
D.近年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文内涵与技术相结合提供一种路径,有助于消除科技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也可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活力。
B.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东部发展增速最快,这正是由我国“数字中国”的整体发展良好的形势决定。
C.当前,为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控制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D.武汉通过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说明地方政府把推进数字中国战略的重点放在吸引人才上了。
【小题3】如何提高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落后区域的发展水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 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 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
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
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⑥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⑦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⑧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⑨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12版)
【小题1】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C.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或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或经挑选后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D.如果乡音荡然无存,那么模糊的乡愁必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并不能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
C.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D.不同方言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不是不可以相互论证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论证了留住乡音的必要性,也论证了留住乡音的重要性。
B.父母在家说方言,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相反,让孩子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习一些方言,可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
C.地方政府可以编写一些方言志、俗语志,这既可传承本地文化,又能唤起乡思乡情。
D.饱含历史文化积淀的戏曲和曲艺首要体现方言的交际作用,其次才是作为艺术形式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习俗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难。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在众多社会控制形式中,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
B.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
C.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
D.法律和习俗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都能提升人们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B.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倡导“入乡随俗”和“移风易俗”要并驾齐驱来控制现实社会。
C.习俗能否被继承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利益和秩序,奴隶殉葬习俗的变化和消失印证了这一点。
D.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习俗冲突引起的,与个人无关,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说明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互相促进,使用得当。
B.“移风易俗”是一个艰难持久的过程,因此绝对要把“移风易俗”摆在社会控制的首要位置。
C.避免社会歧见和纠纷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外要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D.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本地的习俗,可见习俗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