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B.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
B.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C.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E.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
【小题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0 12:4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不断传来老人们中暑而死的消息,救护车穿城而过,发出震天惊叫。那些宠物狗呆在背阴处,伸长了舌头喘着气。

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高大的杨柳成荫,蝉们在树间终日歌唱。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似乎每时每刻都处在回忆之中。它是一只年老的雄蝉,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网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网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网,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老蝉是蝉中之王,体魄强健,性格孤僻,谨慎深沉,出类拔萃。它死后,年轻的领唱者,再也无法带领众蝉进行愉悦的大合唱,沉默表明了它们的觉醒。
B.老蝉作为众蝉的引领者,生命坚韧,精神强大,凭借意念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小说开头写了城市里热浪滚滚,不断传来老人们中暑而死的消息,救护车穿城而过,发出震天惊叫等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喧闹而烦闷的气氛。
D.小说结尾“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说明老蝉向死而生,再次把自己的激情传达给同胞们,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是如何刻画老蝉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中写老蝉发现老蜘蛛及“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9月11日:为了忘却的纪念
吴鑫
①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一名发言人9月5日称,“9•11”事件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废墟上升起的第一面美国国旗竟然不翼而飞。
②去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当天,三名纽约消防员麦克威廉斯、约翰逊和埃森格林从停在附近的库佩拉奇斯夫妇的游艇上取走了一面美国国旗,并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升起。这次颇有历史意义的升旗仪式被抓拍下来,成为纽约消防员救助恐怖事件遇难者的标志图片。随后,这面国旗于去年10月随“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开赴阿富汗反恐战争前线,直到今年3月被送回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办公室。据悉,布隆伯格已经下令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调查
③这似乎是“9•11”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不协调音。进入9月以来,伴随着媒体的大篇幅报道,纪念活动开始升温,世贸中心的残骸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的展览中心,唤起人们对一年前悲情时刻的记忆。
④9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将9月11日定名为“爱国者日”,号召全美国永远铭记在“9•11”中牺牲的人们,向他们的英雄事迹致敬。
⑤9月5日,介绍纽约警察在“9•11”中英勇表现的展览在纽约警察博物馆开幕,其中有23名殉职的纽约警员的相片和遗物,以及从世贸中心废墟中寻获的摩托车残骸、警察巡逻车的后车箱和被损坏的警报器。
⑥9月6日,美国国会在距离世贸中心不远的联邦礼堂举行会议。这里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200多年前宣誓就职的地方,1789年美国国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美国国会经过200多年,首次回到它的“发源地”开会。会议50分钟主要是演讲、颂诗以及音乐。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格普哈特表示:“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同我们的悲伤基本相称。美国正在从事一项使命,不是为了报复,也不仅仅是为了打败恐怖主义,而是再一次显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自由终将战胜狂热。”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表示,历史将记录下恐怖分子的失败,他说:“美国的实力不是钢铁或水泥,而是我们对宪法和人权法案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信仰。”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说:“袭击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国家就陷入了战争。我们的自由是用很高的代价获得的,我们不准备让它流逝。”会后,议员们参观了“零地带”。那里,摆放着大量的鲜花,以纪念在“9•11”中丧生的2819人。
⑦9月7日,纽约的孩子们在中央公园参加一个呼唤“和平”的活动。9月8日,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会举行一个大弥撒,分别代表美国51个州的51架小飞机当天上午飞越纽约原世贸中心上空,以示悼念。
⑧9月10日晚,纽约的多个地方都会举行烛光守夜活动,还有纪念步行活动,与第二天纽约隆重的纪念仪式相连接。
⑨更重要的活动当然在9月11日。这一天,布什及夫人劳拉早晨将首先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非公开的宗教仪式。在美国东部时间8点46分,即一年前第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时刻,白宫将举行默哀仪式。然后,布什将前往五角大楼参加纪念仪式,然后赴宾夕法尼亚93号航班坠毁的地点献花圈。据推测,这架航班当时正欲前往袭击华盛顿的另一目标。下午4点30分,布什将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安放花圈。当晚9点零1分,布什将从纽约向全国发表讲话。
【小题1】本文主要记叙“9•11”周年纪念活动,①②段先写国旗丢失的事件,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为什么引用了很多人物的言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罗列了六件“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题4】新闻是客观冷静地让事实说话,但文中依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文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好吗?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深山咖啡店

①夏天,又跑到高山上去,像是探访个老朋友。

②绵延意大利北境的阿尔卑斯这道山脉,称作“大天堂”,确有人间仙境的气度。在山谷溪流边扎营安顿下来,每天,便往四周深山里走。山的夏装色彩缤纷:翠绿的草坡,苍郁的丛林,层层叠叠,村屋与路边都盛放着鲜花,小店里摆满了羊皮、牛角、牛颈铃、山果酒、奶酪、蜜糖。游人不绝,有时使人忘了是身在深山呢!我们不禁嫌太热闹了。

③这天,不去寻名川胜境,只是沿坡后一条小路而上,旅游指南上没有提到的。途中也没有遇到人。好曲折弯回的山路啊,像缠山而上的绳索,小汽车似是旋涡上的艇子。好不容易上到山巅,静静的丛林间有个湖,然后转进一条小泥路,更是崎岖了。愈走愈窄,前面似是无路了。岂料,一转弯,豁然开朗,宽阔无边的斜坡上,满是鲜花彩蝶,远望环绕苍郁的险峰,真是山外有山啊,围绕着这个高谷,似是个巨大的窄颈酒壶。走啊走,直到“壶底”,再没有车路了,只有几间小石屋,似是牧牛人的居所。

④我们两大两小,背起轻便行囊,踏上屋后的羊肠小道,往山上走,愈是走高点远点,愈是觉得人的渺小。远望常年积雪的山峰,时间似乎也冰固了。可是,时间仍是流逝着,转眼又近黄昏了,我们再下到壶底处,往那几间小屋附近走。咦,竟然有间小小的餐馆咖啡店,在此荒野无人之地,颇叫人讶异。走进去,厚石室里有几张笨重的木桌椅,墙上悬着干花木杖,充满浓浓的深山气息。

⑤没有人。我们正要在一角的桌边坐下,忽然见到桌上放了本书。一看,竟是黑塞(Hesse)的《乡愁》!差点儿没嚷了起来,这本使二十岁时的我神魂颠倒的书,俨然有点儿旧情人的意味,久已没想起来过了,连黑塞也已多年没再读过。在这儿,人迹罕至、牛羊野花之地蓦然遇见,真是意外。一个眉目俊朗的青年走过来,笑了笑,匆忙地捡开了书,怕占了桌上的位置。我冲口而出说:“我很喜欢这本书。”他听懂了这句法文,答道:“我也是。”

⑥原来他的法文很有限,只勉强明白了我们要的饮品,然后他想跟我说什么,意大利文我不懂,他只有笑着走去取饮料,然后坐到旁边的长木凳上,那儿搁着个木吉他。呷着冰凉的桃茶,莫名地很快乐。这么个僻山野冷峰,有个陌生的年轻人在享受着一份我曾经心爱的宝藏。

⑦这时,有一男一女两名年轻人走进来,还以为是客人,原来是店主的朋友,在一角叮叮地弹起吉他来。女孩是初学的,拙嫩的音符像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精灵,探头探脑地跑出来,跃满一室。

⑧然后,又有个稍胖的少女进来,仍是他们的朋友。她坐在长凳那边,只一会儿,却走到我们的桌边,指着小雅的胸前,笑盈盈地说:“泰泽?”

⑨小雅戴着条项链,坠子是只张开翅膀的白铜和平鸽,又有点儿十字架的形状,是年初她到泰泽度周末时带回来的纪念品。那是法国中部一个小村庄,是推动天主教和基督教等联合运动的大本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尤其是充满理想的青年。

⑩“我在几年前也去过呢!”胖少女拼凑起几个法文词,使我们明白了她的意思。看到这只和平鸽,她像是很兴奋,泰泽那种开放而特别的气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猜她是很高兴遇到过同样经历的人,叽里呱啦地说了许多话,我都听不懂,只见她老是笑嘻嘻的。

⑪坐了一会儿我们便得离去了,结这么简单的账,他们也要看价目表,像是很不习惯,相信是因为顾客实在太少吧。齐声跟我们道别时,竟有点儿像朋友了。走出去,背后又传来叮叮当当的吉他声,在罕静的山间特觉清灵。

⑫一面下山,一面谈论着:这几个看似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选择到这样的深山中开设这么一个情调迷人的店,伴着书与音乐、和平与理想,一天中也不知可以卖出多少杯茶水,却没有减低他们的欢笑声,多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啊!知道有很多人都抛弃了现代文明,寻找大自然的怀抱,使我们这些冲不出尘网的人神往不已。

⑬实在太喜欢那个壶形高谷了,隔两天我们再次前去。行了半天山路,黄昏时又经过那间小咖啡店,便进去喝杯冰茶。没有吉他声,里面空无一人。才坐下,有人从后室推门出来招呼,是个中年胖子,腮边一抹青灰的胡根,有点儿邋遢。这儿太荒凉了,一阵错觉,以为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年轻人在两天间添了二十岁?

⑭ “吃晚饭吗?”他问道。煞也奇怪,还不到六点,谁要吃晚饭?叫了饮品,他懒乎乎地端了过来,又垂头丧气地走到门边,呆看着无尽的野花草。小室里的静寂压着人,坐了一会儿便要离去了。

⑮随便地跟那个人说:“这儿真清静。”

⑯他懂法文,愤愤地答道:“太静了,这霉地方,鬼也不多来一个。”我呆了呆,只听他又气冲冲地说:“本来电视台说会派外景队来拍摄这儿的风景,以介绍给大众,便会有很多人来。岂料他们没有这样做,连旅游指南书上也不见提到一句,谁会摸到这儿来?”

⑰正因这样,此地才保存了清新自然的风貌啊……这句话,才上到喉间一半,便被他睁眉怒目的神色吓得吞回肚中了。相信他没有很多机会跟人谈话,愈说愈起劲,又愈生气:“我打错算盘啦,好辛苦积到钱来投资这小店,以为找到宝,竟是血本无归!”

⑱原来他才是店主!不禁问道:“前两天我们来过,见到几个年轻人掌店……”

⑲他唉声叹气地说:“那是我的侄子和他的朋友,来度几天假的,已经走了。那天我有事下山,他代我看店。唉,看到别些山谷里,都是生意兴隆的……”

⑳回程的路上,静静躺满一地的松子、无边的野花,竟也染了店主苦涩的神色。有人的地方便有人间烟火,高山深处也不例外啊。书声、乐声、和平鸽子,都只是我们这些愚蠢的城市人一厢情愿的念头。深山的咖啡店,一点儿也不浪漫,我只能嘲笑自己。

   (选自《读者》2015年22期,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神秘旅程》)

【小题1】第③段中关于山路描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2】第⑦段画线句生动形象而具体,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是从本文中找出一处伏笔,并加以赏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有人的地方便有人间烟火,高山深处也不例外啊”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宁,完成下列小题。
“轴心时代”的概念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书中提出的,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600年间,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地区不约而同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由他们提出或在其手中成形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2000多年的走势。按照这一论说,“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一直在深刻地影响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这种论说虽提供了学术话语上的一些便利,却不乏局限性和束缚性。因为它很可能遮蔽或淡化了“轴心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例如埃及文明崛起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不仅有大量文献,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来证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和演进以及当时文化之高度发达。中国文明的诞生相对较晚,但也早在公元前8世纪之前就相当发达了。夏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黄河中下游一带存在过的商,有大量青铜器传下来,也有不少相关文献流传至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的周是一个更伟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现在欧洲和北美等地所能涵盖。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即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但西方文明最终的起源还可往前追溯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这两个文明都是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祖先。
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均非原生文明,而是因毗邻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个原生文明,利用其技术、理念成果崛起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众所周知,亚非大陆产生了四大原生文明,即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大平原或水网密布的大河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而非诞生在希腊或巴勒斯坦那样的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上。
古希腊曾是一片荒蛮之地,只是在大量引进东方元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东方化革命”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同样的,希伯来人的先祖在两河流域学到了很多东西,《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再后来,游牧的希伯来人又客居埃及几百年,学会了农业和定居。
完全可以说,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便没有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同样地,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已有夏商周的丰厚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便有意无意夸大其重要性。那几百年里产生了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的确非常重要,但之前的文明历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同样居功至伟。“轴心时代”概念的确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受其束缚,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过分夸大“轴心时代”的重要性,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阮炜《如何看待“轴心时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这种论说只关注人类发展史上某一阶段的文明,可能没有看到在此之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成就。
B.“轴心时代”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与他们相关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的长期走势。
C.中国文明的诞生虽比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要晚一些,但文明相当发达的夏商周时代也在“轴心时代”前。
D.卡尔·雅斯贝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并认为我们的精神牛命一直为历史久远的“轴心时代”思维方式所塑造。
【小题2】下列关于“古希腊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所说的西方只是历史上的“西方”的一个部分,古希腊文明也只是现代西方的文明源头之一,更不是西方文明的最终起源。
B.古希腊文明存在的时间主要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利用紧邻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发展起来的后发或次生文明。
C.“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其诞生地都与大河相关,而希腊只有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故古希腊文明不是原生文明。
D.“东方化革命”指古希腊人向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学习,而经过“东方化革命”,古希腊从一片荒蛮之地发展壮大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兴起的时间都远在“轴心时代”之前,这其实是对“轴心时代”学说的一种继承。
B.希伯来人的先祖深受古希腊人的启发,他们也向两河流域文明学习,《圣经》申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都日可以作为证明。
C.如果说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是古希腊和希伯米文明的先导,那么在中国,夏商周文明也居功至伟,它们也是“轴心时代”的先导。
D.“轴心时代”学说只是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它否定历史,仿佛历史上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些都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和局限性。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农历已过丁酉年,迎来戊戌年,十二时中与戌对应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属相是“狗年”。“戊戌”是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
在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源流久远,至少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长久。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以干支纪日。著名的西周青铜“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开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也说明当时是使用干支纪日的。至于用地支来纪一日中的时辰,可能迟到汉代。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历法,称为“太初历”,明确将一日夜分为十二时,而以地支为纪,以后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习称“十二时”。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汉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图像表示,而十二时一般还是用文字。但是就在汉代,也许是为了一般人易于记忆等原因,民间开始出现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习惯。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的《物势篇》,其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事实,这证明东汉时期,已存在与十二对应的动物。汉时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形象,此后传之后世,又与纪年干支相联系,铺衍成“属相”的概念,人们以代表自己生年干支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属相,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十二时的动物形象,开始出现于古代墓葬的墓室壁画和随葬的陶俑群之中。例如在发掘山东临淄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墓群时,曾在北魏时的10号墓中,发现了“十二时”陶俑,这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时期最早的十二时俑。
就在隋代,十二时的艺术造型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动物原形,增加了拟人化的神异色彩——将十二时像身躯塑造成身穿袍服的人身,但头部是兽形,最初是拱手端坐的形貌,如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到了唐代,在都城长安地区的墓葬中流行随葬十二时俑,它们都已改为拱手端立的姿态,在袍服人躯衣领伸出的脖颈上,长着一张兽脸。
在东北亚的一些古代国家,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也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例如在古代日本,在著名的正仓院所珍藏的文物中,还保留有绘有十二时像的布幕,为麻布彩绘十二时像,现在残存的还有龙尾、鸡头、犬足、猪尻和云气,原用于悬于宫殿檐下的“帽额”,应是圣武天皇葬仪时所使用的。圣武天皇卒于756年,即唐玄宗天宝末年。这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摘编自杨弘《喜迎戊戌年》,人名日白2018年2月16日第08版)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的话,2018年是狗年。
B.古代的中国,以干支纪年月日时的传统源远流长,从—些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
C.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东汉民间最早出现用十二种动物象征代表十二时的习惯。
D.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古代亚洲其他国家,也都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朝代顺序,对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尤其是十二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B.文章以考据和推测相结合,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加以论证,善用具体例子来作为佐证。
C.文章内容详略得当,如第四段简介十二时动物形象南北朝时开始摆在墓室和陶俑中。
D.文章最后一段将视野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十二时文化的巨大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古人如果出生在秦朝,那么其意识中不太可能有其属相为某种动物的概念。
B.从文中看,司马迁在修订《史记》的过程中,是有使用十二时概念的可能性的。
C.在唐代的昭陵及其随葬墓穴中,是有可能出土兽首人身,拱手端立的十二时俑的。
D.十二时像在唐代时传入了日本,卒于天宝末年的圣武天皇葬仪时便使用十二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