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白鸦
邢庆杰
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
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瀑。
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
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画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再躺到床上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
朱老三是个老护林员。护林员的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但真正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那年月,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就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月的。
那年初春,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还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竞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
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彤的,让寒冷的天气有了一丝暖意。他正从地排车上往下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他惊恐地抬起头,恰好看见两只白色的影子朝他俯冲下来!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他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朱老三带倒了旁边的地排车,压住了右腿……鸟儿惊叫着,留下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房顶上。是乌鸦,两只罕见的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忽然明白了,他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它们来寻仇了。
那天晚上,他把鸟蛋煮了,给妻儿补充了营养。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叫了一夜,吵得孩子不停地哭叫。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好久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惊厥的毛病。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时起就不听使唤了。
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儿,醒来时太阳已经一竿子高了。
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它们也老了,经不起大的风雨了。
他踩着一地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斑鸠、麻雀、啄木鸟……昨晚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
把所有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拆除的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
朱老三开始行动,是三天以后的事情了。他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开始在护林屋里制造鸟窝。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板子之间的缝隙全部用蜂蜡封得密不透风。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五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啃个馒头,喝点开水。一个多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他数了数,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
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工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了林场的各个部位。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装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出入了。
在安装完最后一个乌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就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还能做多少个鸟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朱老三早年护林时候的经历,交代了时代背景,表现了那个年代的艰难,同时也引出下文拆鸟窝的情节。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朱老三护林时跟村民们行为的对比,朱老三拆鸟窝与建鸟窝 行为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C.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朱老三得到柴草的喜悦心情,并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了下 文朱老三被白鸦抓伤。
D.文章结尾写朱老三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心里估算还能做多少鸟窝”,意蕴 丰富,余味悠长。
【小题2】小说中的朱老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写朱老三搭建鸟窝后右腿恢复正常,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02:0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穗三餐
韩春荣
素玉挎了大荆条筐。得挎个大的,万一捡到的东西多呢,筐里还放了把小镐,万一能从田鼠洞里扒出东西呢。素玉挎着大筐在田间慢慢逡巡,看见什么捡什么,萝卜叶子捡进来,嫩些的苦菜薅下来,捡到两个青棉花桃子,捏捏没捏动,放进筐里,回去在窗台上晒两天,不咧嘴也能捏开,棉瓣撕巴撕巴,就是棉花。素玉看见一小片苣荬菜,叫了声哎哟,忙撂下筐一阵刨。可转了老半天时间,筐里还是一层薄薄的绿。田鼠洞看到两个,已被人扒过了,翻到了根儿,土上有些粮食碎壳,挑了几个捻过,都是空的,一粒粮食也没剩下。
夕阳毫无顾忌地红,明天又是大晴天呢。素玉看了会儿夕阳,只好回家。低着头,一步步跨过田垄,或顺着田垄,看着一根根一拃高的高粱茬子。忽然,她站住了,迅速瞄瞄四周,附近没人,她快走几步猫下腰。那穗高粱肥得很,红透了,懒懒地躺在垄沟里。素玉把它轻轻放进筐里,又看看垄沟有没有散落下米粒,没有,这是一穗完整的高粱。素玉想,它就是特意等着我的,它掉下来时没人发现,躺在这里几天,也没被发现。
到家,素玉把俩棉桃放到窗台上,进了屋,看了眼灶前被火光映得脸庞通红的大闺女,笑了下,不声不响把高粱穗放到衣柜上,用水壶挡住。又到厨房把筐里东西洗净,放进碗里端上饭桌。晚饭烙的锅贴儿,干地瓜秧磨的面,有些甜,配上白菜汤,野菜蘸大酱,孩子们都吃出一头汗。
饭后,大闺女搬走炕桌,另几个孩子歪在炕上打着水嗝。素玉卸下柜盖,反放在炕上,把高粱穗拿过来,孩子们立刻眼睛一亮,不由往前凑了凑。鱼干儿说:“妈,你哪儿弄来的呀?”她说:“还不是捡的,有空儿就得出去捡。”她拿着擀面杖细细擀,高粱粒一颗颗脱出来。大闺女说:“妈你咋不用饭桌擀?”她说:“饭桌裂了缝,不平整,还伤漆,柜盖子又平又厚实,你老祖宗留下的柜可是邦邦硬的。”她把擀高粱的过程拖得比较长,这活儿不累,孩子们也乐得看,鱼干儿还把没脱去壳的高粱粒从壳里挤出来。
第二天素玉去地里转回来时,刚拐进街口,就看见老蔫,老蔫说:“新高粱米,真香,香一条街。”她笑着说:“是呀。”迎着香味进了院子,进了屋,对大闺女说:“多烧个开,多焐一会儿,要不汤不稠。”
素玉终于让大闺女端上了米粥,她拿勺子轻轻抄底一舀,半勺饭粒半勺米汤放进碗里,搅了搅粥,又盛了勺,放到鱼干儿的面前,这孩子从生下来身上就没啥肉,本来念想着家有余粮,没好意思直接叫余粮,去了个“米”字,这下“米”就跟他没缘,从没人叫他余良,都叫他鱼干儿。鱼干儿拿匙先舀了点儿米汤,吧嗒吧嗒嘴说:“真香。”她又盛完四碗粥分别放到四个孩子面前,自己拿碗,轻轻在上层舀了碗米汤放自己面前,抓了个锅贴儿。大闺女从自己碗里捞了半匙米粒倒进素玉碗里,素玉说:“你吃你的,我碗里有,盆里还有。”几个孩子都递过半匙米粒来,她用手护住自己的碗说:“各吃各的,盆里还有呢,今天都吃饱喽。”她又说:“过些天白菜都收了,我刨些白菜根子,晒干了磨成面,做饼子可好吃了。”孩子们都乐了,说:“妈你真能干,啥招儿都有。”
老蔫见人就说:“素玉真会过日子,一个高粱穗子吃三天。”那三天,有些人在晚饭时磨磨蹭蹭经过素玉家那条街,一下下吸动鼻子。粮食终于发下来,素玉和孩子们还是每天都抽空到田野去,捡回一些吃的一些烧的。素玉说要千方百计,争取明年不断粮。
素玉挎着筐在田野上逡巡,直到冬天来临,再也没捡到一穗高粱。接连几个秋天,素玉都没能从田里捡到一穗高粱,可她经常想到那穗高粱,想起时,满怀幸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素玉看到高粱穗后“迅速瞄瞄”、“快走几步猫下腰”以及把它“轻轻放进筐里”等细节描写,显示出了素玉不想让别人发现高粱穗的自私心理。
B.素玉把“擀高粱的过程拖得比较长”是因为这一穗高粱在饥荒时期对全家人来说非常珍贵,这也展现出了素玉在擀高粱时的小心翼翼和内心的喜悦。
C.文中交代了“鱼干儿”名字的来历,写出了余良因营养不良而像“鱼干儿”一样瘦弱的身体以及素玉拉扯几个孩子的不容易。
D.素玉给孩子盛粥时“抄底一舀”与给自己盛粥时“轻轻在上层舀了碗米汤”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素玉对孩子们无私的母爱。
【小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素玉“经常想到那穗高粱,想起时,满怀幸福”?
【小题3】请结合全文赏析第一自然段在环境、情节、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索罗斯:天才魔鬼混合体
北京时间7月27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致信全体股东,索罗斯将不再为外部投资者理财,从此结束近40年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生涯。
在叱咤全球金融市场40年之后,索罗斯似乎是亲自为他创造的这个时代画上了句点。而作为一个天才与魔鬼的混合体,他的名字,仍将永载金融史册。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随着纳粹德国占领布达佩斯,索罗斯随全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1947年秋天,17岁的索罗斯只身离开匈牙利,准备前往西方***马哈蒂尔则直接怒斥他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
事实上,索罗斯从不隐瞒他作为投资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信奉的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
比如1998年投资俄罗斯国家电信公司Svyazinvest就被索罗斯认为是其投资生涯中最大的败笔。“我自己满怀希望,结果被它骗了。”
发现自己犯了错怎么办?“抛售、退出。”索罗斯的答案简洁有力,“最简单的是,了解自己的错误,研究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近年来,索罗斯的直觉却似乎总是出错。调查公司报告显示,其量子基金尽管保持着20%的年均回报率,但过去18个月表现极差,去年仅获利2.5%,今年上半年更亏损6%。此外,索罗斯旗下1/3与能源业有关的股票投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有人认为,业绩不佳,或许正是索罗斯做出退休决定的一大原因。但在另一些分析者看来,事情却未必那么简单。
同时,还有消息称,量子基金目前持现比例高达75%。这更让一些分析人士笃信,此时宣布退休的索罗斯,很可能只是暂时封刀,一旦时机到来,又将大干一番。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声明索罗斯将不再为外部投资者理财,因为索罗斯在过去18个月中表现极差,今年上半年更亏损6%,愧对投资者。
B.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家庭,曾经历过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后成长为叱咤全球金融市场40年的风云人物。
C.索罗斯与吉姆·罗杰斯在纽约开设的“双鹰基金”,后更名为“量子基金”,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净回报最高的对冲基金。
D.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索罗斯将触角伸向了中国的香港,被香港政府和其身后挺立的中央政府击退,放弃了对港币的进攻。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在伦敦经济学院,索罗斯专注于波普的“开放社会”理论,一心想成为“哲学家索罗斯”,但家庭的境况使他的哲学家的梦想破灭。
B.作为投资家的索罗斯一直以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无负罪感,因为双方都可能遭受损失。
C.索罗斯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但也遭遇了投资失败,他在1998年投资俄罗斯国家电信公司被其认为是一大败笔。
D.业绩不佳,正是索罗斯做出退休决定的一大原因,但一些分折人士深信索罗斯只是暂时封刀,一旦时机到来,他将大干一番。
E. 本文回顾了索罗斯的人生经历,详述了索罗斯在金融领域的一些所作所为,传达出作者对索罗斯的敬仰、羡慕之情。
【小题3】文章为什么称索罗斯是天才魔鬼混合体?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C.《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C.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B.《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C.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D.《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B.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自由理念,赋予人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
C.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义礼智的义理存于每个人心中,圣人与凡人并不存在等级差别。
D.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而在孟子心目中却是并非完美的普通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孔子的圣人观与孟子的圣人观进行比较,把孟子的观点论述得更加鲜明、深刻。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了孟子圣人观的两个基本观:一是圣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圣人人格并非完美。
C.文中多处引用孟子原话,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力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两段为递进的结构关系,首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观念,只有具有十全十美、超凡脱俗人格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凡人只能接近圣人。
B.孟子认为: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凡人的本心,所以凡人无法成为圣人;故要想成为圣人,必须去除遮蔽、发扬本心。
C.伯夷、柳下惠具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人格都并不完美,而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可见在孟子眼里人格可以有多元性。
D.孔子虽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孟子却认为他只是“得天时”之利,并无超出伯夷等人之处,因而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即是指人类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
B.最初,中国人认为“人与天地浑然一体”,后来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
C.中国学术界未能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依据。
D.生态环境已经被人类无节制地毁坏了,所以西方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三段列举有些学者对荀子“明天人之分”主张的解读违背荀子本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大都是“天人合一”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应该效法天无为。
D.文章结尾运用引证法,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中心主义造成了当今的生态问题。当前,人类一天不改变自身的伦理观念,人类就一天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
B.人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可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C.儒家、道家和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都认为人和自然要互相尊重。
D.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使人从自然界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成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