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各题。
小米
徐慧芬
小米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从小就长得很丑,丑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一张大嘴,嘴皮翻起,眼皮上有块跌伤后留下的疤,疤没长好,使眼皮有点吊起来,让人觉得两只眼睛大小很不一样。
小米三年级转到我们班,来后不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说是她妈妈专门买给她吃的,买了好多好多。可是,那天,她摇摇晃晃拎着一只大马桶走着,她妈妈迎面上来,伸手就是两记耳光,原因就是她偷了糖果还不承认。有一个同学看到了,全班也就知道了。大家都说小米骗了人,以后不吃她的糖果了。
过了一个学期,班里来了两位实习老师,班主任让大家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小米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漂亮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她的小阿姨送她的生日礼物。后来她的小阿姨当着同学的面骂小米是贱骨头,偷了她的新丝巾。从那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相信她的话了。但是,她仍旧不断地说谎,又一次一次地被别人戳穿。
说谎是不老实的行为,当然不够资格当少先队员。所以到了五年级,小米还是入不了队。后来她又做出了一件更严重的不老实的事情。那次我们中队去少年宫搞活动,当然,不是少先队员,不戴红领巾,少年宫门口是不让进去的。这次,辅导员对小米说:“你也去吧,你候在门口,等我到了,带你进去。”可是等我们进了少年宫,发现她早已进来了。辅导员问她:“你怎么进来的?”她说是看门的老伯伯主动放她进去的。后来别班有个同学告诉辅导员说,他看见小米慌慌张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红领巾往脖子上一系,进门后又赶紧扯了下来藏在口袋里。辅导员问小米,是不是这样?小米说是别人瞎说。有个同学就一伸手从她口袋里扯出了红领巾。这样,大家便很气愤,气愤她竟敢冒充少先队员。之后大家经常骂她:不要脸!骗子!冒充少先队员!
过了几年,碰到上山下乡,小米和她的弟弟为了实现“一片红”,就一起回到他们老家乡下插队落户干革命了。又过了几年,她妈妈退休了,有政策可以让子女顶替,小米的弟弟就上来顶替她的妈妈进了工厂。小米就在老家生了根,嫁给了当地一个驼了背的村办厂厂长。小米的乡亲告诉过小米的娘家人,那个驼背脾气很坏,喝醉了酒,常常骂小米是丑八怪。驼背还嫌小米乱花钱,把钱统统藏了起来。小米买布做一条短裤的钱也要向他讨。可是小米回娘家时,还是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好,很看得起她。她男人偶尔发发小脾气,她只要眼睛一瞪,男人就乖得一声不响了。她说她很有威信,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
又过了几年,又有政策,知青的孩子可以报一个户口回来。男人说:“两个丫头,弄一个回上海吧。”她就到娘家来和父母兄弟姐妹商量。大家说:“哪来的地方住?难办得很哪!”她回到乡下,又骗男人说,家里的兄弟姐妹抢着要她的孩子住他们家,可是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爹娘。男人知道她说谎话,骂了她几声十三点只好罢了。
前年,她的老娘风瘫了,家里写信叫她回来一次。兄弟姐妹说:“我们都要上班的,工作跑不开的,要么你来陪陪老娘,要么大家出点钱,请个人帮忙。”小米当即就摸出一千块钱,说是她男人叫她带上的。回到乡下,她男人一把揪住她的头发,问她家里的一千块钱哪儿去了,小米说:“我怎么知道?”男人要往死里打她,小米只好说拿了这钱是想到上海为男人买一套样子好点的西装,结果钱丢了。男人哪里信她。男人说他总要到上海去问个究竟。吓得小米赶紧跑到邮局打电话给娘家:“不要说我给了你们一千块钱。”这一次她自己戳穿了自己的谎话,气得她娘家人骂道:这辈子就没一句真话!
看来,小米娘家人的话是对的。到死,小米仍在说着谎话。去年,我在火车站不期碰到小米,见她如此瘦削,不免诧异,她却告诉我无甚大病。其实,她是来上海查病的。查出来得了肝癌,已是晚期。她是知道的。但她对家里人说她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所以直到她死后,家里人才知道小米又一次骗了大家。
现在小米已经去世了。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内心很要强,为了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她冒充少先队员。
B.小米不讨人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爱说谎,表面上看她品质不好,实际是她珍惜个人形象的体现。
C.小米骗家人说钱是丈夫叫她带上的 ,是因为想在娘家人面前显示自己嫁得好,丈夫通情达理对自己也很疼爱。
D.小说叙写了小米一系列说谎的故事,但是并不给人以重复烦琐之感,因为每个故事中小米面对的人物都不同是最主要原因。
【小题2】小米为什么总要说谎?造成小米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3】“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这句话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10:3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宜。”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和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一株银杏树和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说树儿活不完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含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竞争,当然会有所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女儿对话中的“亲”“快递公司”等词汇,时代感强,也符合人物身份。
B.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种上花草,既是为了变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C.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理解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磨炼自己。
D.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E. 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小题2】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围绕三代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夏尔爵士和电报
(法国)米歇尔·葛利索里亚
⑴从开始偷窃住户的来信至今,夏尔爵士得到的只有失望。“夏尔爵士”,这个绰号是他楼上并无坏心的青年们给他起的。一天,他们把这个称呼暗中告诉了女门房的女儿,结果一个传一个,最后传到他的耳朵里。夏尔·魏劳对这个没有恶意的绰号付之一笑。这个绰号是因为他有一身相当华贵的服饰。不过他的职业只是在第八十邮局的一个窗口而已。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夏尔爵士总觉得那每天从他戴着手套的手指间经过的上千封信件里大概隐藏着爱情或诗情画意般的奇迹。可是尽管他的欲望一年比一年强烈,他却从来没有打开过一封信。现在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然而像所有欲望一样欲壑难填。不过,夏尔爵士并不因此半途而废,特别是,直到今天他还没有被任何人发现。当他偷信的时候,只有一只有些耳聋的大灰猫在注视着他。有时,从一扇窗子里传出一首钢琴曲。他一天三次窥伺着邮差的到来,经常来的是一位女邮差。
⑵为了躲过那可能观察他的眼睛,夏尔爵士在女邮差走后先出来在人行道上走几步,回来的时候再动手脚。第一个院子里没有人,只有那只灰猫;第二个院子里也没有人。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介事先弄弯了的钩子,开始撬第一个信箱,如果它是空的,他便转向另一个信箱。夏尔爵士是好手。他和他的姐姐约色法如出一撤,只有死才能把他们的独身生活区别开来,我不知道这种差异还能持续多久。她死于败血症。约色法的猫因为心情忧郁,没有比她多活三个星期。夏尔爵士从此孤独了,他也有了了却此生的想法。后来他住到了圣罗曼街。正在他对住户的邮件感到失望的时候,一天下午,他看到了这几个字:这次,我绝不再回;永别了。这是夏尔爵士六个月里第一次截获到一封电报。自从他在这里住下之后,还从未在任何一个信箱上看到过“急件”的字样。电报是打给阿历克斯·马茹若尔的,他对这个人,正像对其他人一样,并不认识,他面对这个名字感到困惑,因为他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个人究竟是男的还是女的。他拿着电报,偷偷地向四周张望:没有人。假如电报是打给他的呢?他还未失去知觉吧?他一生中从未收到过一封电报。还有一件事让他感到吃惊:电报上没有署名。最后一件事是电报到达的时间,因为现在是中午,电报刚刚到,而上午他曾两次去看邮件都没有发现电报。钢琴声停止了。
⑶于是夏尔爵士决定一反常态,他把电报拿在手里,一直来到信箱前。他看见了那只猫,它仿佛正在窥伺着他。阿历克斯·马茹若尔。五楼左侧,楼梯A。他或她住在临街的房子里,那座房子几乎可以说是一座楼梯上惟一有地毯的大楼。夏尔爵士开始上楼,猫也跟着上楼,但在他的前面,与他相隔一两个台阶。他终于来到了阿历克斯·马茹若尔的门前,猫已经在那儿等着他了。夏尔爵士按了两次门铃,却没有任何动静。他正想去推门,猫却立起身抬起前瓜替他推开了门,在猫的引导下走进了起居室,他看见了她。她躺在一张覆盖着带穗子的毛毯的长椅上,呼吸微弱而短促。这个棕发的年轻女人,他有时在晚上的信件来过之后能碰到她。在两扇窗子之间,立着一架黑色钢琴。他心神不安地走了过去。
⑷“小姐……”他把一只老人的手伸向她。地毯上有一个小空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⑸“小姐……”他摇她,打她的脸,强拉她坐起来。她没有睁开眼睛。他强迫她呕吐,过了一会儿,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她微微一笑,似乎同意要活下去。
⑹“这是一次没什么了不起的自杀。”她说。
⑺也许是这样,但夏尔爵士在推门进来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不敢就这样离开,她几乎把他推了出去,但邀请他晚上来和她待一会儿。
⑻“我向您保证没事了。”她不得不这样连连地说。
⑼夏尔爵士可受不了这种折磨,一直到晚上他都提心吊胆。二十点的时候,他拿着玫瑰花去按她的门铃。个子不高的年轻女人仿佛已经康复,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健康已经没有问题了。她给他端来了黄豆沙拉枯茗干酪,他对这些食物过去吃得很少,感到很喜欢。他心里暗想,享受新的快乐现在还为时不晚。
⑽“您不应该为一封电报难过……”她垂下眼睛。
⑾“这封电报是我发的。”她承认道。
⑿他大吃一惊,但没有任何流露。他救了一个希望被救的人,这使他感到失望吗?“我知道两小时以后它会送来,有人会给我……”
⒀“您冒的风险可太大了。”夏尔爵士说。
⒁“我就死了,是这样。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他凝视着两扇窗子之间的钢琴。他早晨或晚上听见的琴声就是她弹奏的。
⒂“所有的孤独都大同小异。”她说。
⒃“我经常看见您,您很威严,很孤独,”阿历克斯·马茹若尔说,“我们虽然年龄不同,但我们是命运相同的人。”
⒄他们是命运相同的人。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阿历克斯和夏尔爵士相互邀请。他拿出了漂亮的餐具,她负责餐后点心和酒。像大多数沉默寡言的人一样,他们俩都显得话很多。
⒅不可阻挡的事情发生了。阿历克斯终于在一个乐队里取得了一个她所希望的位置。她走了,去英国、美国,把那只再也听不见音乐的猫托付给了夏尔爵士。她写信来,他却无法回信,因为她没有固定的地址。他去取阿历克斯的信件,但不再偷邻居的信了。很快,他的体力就衰退了。等着瞧吧,夏尔爵士将采取阿历克斯的办法。他要打一封电报,交到手脚干净的人手里。他应该让门半掩着,仔细地计算他的行动时间,以免人家来得太晚。可是,即使人家来得晚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夏尔爵士将最后一次对人们有用,至于他的生命能否得救则是次要的了。这次,我绝不再回,永别了。也许是这几个字,也许是另外几个字,但要像阿历克斯那样不署名。夏尔爵士将幸福地死去,这并非所有人都能有的际遇。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
【小题1】请概述小说的情节。(4分)
【小题2】请概括并简析夏尔爵士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猫,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段多余,应删去。你觉得是否该删去?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三立梦露
周海亮
马三立梦露本名马三。他姓马,排行老三,很俗很实际的名字。马三立梦露这个怪异的名字是村里人送给他的外号,他觉得挺好。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他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每天他坐在炕头上听收音机,最初听新闻,后来听评书,再后来就迷上相声,迷上马三立。收音机乃稀罕之物,他听的时候,炕沿上、窗台上、锅台上甚至院子里,挤满前来蹭听的村人。一段听完,见村人仍不走,他说,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啧啧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正逗着,小儿内急,喊了几声“爹”,见他不应,就全都屙到炕上。他只得暂别马三立,冲院里喊:“大黄狗。”大黄狗跑进屋,蹿上土炕,欢天喜地地将小儿的秽物舔了个净光。
喜欢马三立很正常。村里人都喜欢马三立。然而几年以后,他又开始喜欢梦露,在村人眼里,就有些不正常了。
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他阅读有关梦露的书,又从杂志上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天天迷一个脸上长颗痦子的金发碧眼的坦胸露乳的美国大妞,很是让村里人看不懂。他老婆骂他,你还要不要脸?他说,你不觉得她挺好看?他老婆说,她好不好看关你鸟事?他说,好看,就能让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就能干好地里的活。他开始弹三弦,唱《送女上大学》,边唱边瞟着墙上的梦露,似乎梦露就是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和学生蓝裤子的桂兰。弹完一曲,下地干活,竟真的不觉累。然当他回来,墙上的梦露一张都不见了。他喝来老婆,问,我的梦露呢?他老婆说,都被我撕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巴掌,将老婆干净利落地打翻在地。你这个不懂事的臭婆娘!他说,我不看梦露难道看你?
那次他与老婆闹翻了天。他老婆欲与他离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并发誓永不再往墙上贴梦露,两人的日子才得以继续。马三立梦露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开始只是村里人叫,后来传到镇上,镇里人也叫。每叫他,他便应:哎!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快乐。
墙上没有再贴梦露,并不能证明他不再想着梦露。有梦露的杂志仍然天天看,看时,目光痴迷,口水澎湃。看一会儿,家里来了村人,便打开黑白电视,与村里人一起看马三立。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
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相带,也卖书和杂志。店里有录像机,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过来看录像。多是香港武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
经常有村里人来镇上找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变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
再几年过去,他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的过去,只知道他这里片子多,价格也便宜。没人知道,他便主动说给那些年轻人听。他说我有个外号叫马三立梦露。大家就笑,说,知道你迷马三立,可是梦露是什么回事?
那时他刚给这些年轻人说了段马三立的《逗你玩》,嗓音还没有调回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梦露的照片,“啪”地往桌面上一甩,粗哑着声音说,瞧瞧!几个年轻人凑上来,仔细瞧过,说,原来梦露长这模样啊!
他愣愣,长叹一声说,在你们眼里,梦露也成马三立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直接切题,简要介绍了中心人物马三,列举的一系列农村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
B.小说善于运用相关事件的延展来表现人物、把握叙事节奏,如第2段“小儿内急”的描写,极富表现力。
C.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由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外号也因此而来。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马三的话暗含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各有所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保持常新。
【小题2】文中的主人公马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马三立梦露”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凭什么让你很幸福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所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人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
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这听起来好像是天大的恩惠,其实不然。首先,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它让希望变成折磨。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一切都由典狱长决定。有可能才入狱半小时就被带上露台,也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有人年纪轻轻入狱,走上命运的露台时已经垂垂老矣,几乎已丧失说话能力。
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吐露演说的内容和群众的反应,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既然我要在牢狱里度过余生——他们心里一定那么想——那你们也都留着吧,休想我会帮你们,反正我本来就是坏蛋。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他们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本已心情起伏、全身无力的我们,面对这样的舞台能做什么?
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了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差不多一个月一次,我们中的一个会被带上露台讲话。之后一个不少又全都被带回牢里。群众把每一个人都嘘下台。
守卫通知我,轮到我上场了,时间是下午两点。再过两个小时,我就要去面对群众了。我一点儿都不怕,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我相信自己已经为这个找到了答案。我想了很久,整整一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敢奢望我的听众会比其他牢友所面对的听众有教养。
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爬两级阶梯,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睁不开,光太强了。然后我看到至少有三千人,包括最高法官,都在盯着我。
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快逗我们笑,说点笑话来听。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死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说不定这是唯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嘈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和气、诚恳的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的人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猎物跑掉。
“还有一位少女深爱着我。”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凭什么让你很幸福?”
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般的掌声。
我胜利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开了。“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那些被“筛掉”的家伙,无论我们怎么恳求,都不愿意透露一点关于演讲的内幕,因为他们知道通过演讲获得自由很难成功,告诉别人也无济于事。
B.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只是为看热闹而来,他们对着犯人起哄,甚至把犯人全部嘘下台,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
C.守卫通知“我”上场的时候,“我”非常镇定,一点儿都不怕,也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因为经过整整一年的准备,“我”对演讲成功拥有充分自信。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我故意停下不说”,“做作地颤着声音喊”,这表明“我”对演讲胸有成竹,并且洋洋得意。
 
E.小说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却表达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因为主人公命运的突然转变,隐含着作者对现实当中人性的深入挖掘。
(2)为什么说狱中演讲是“极为残忍的规定”?请简要分析。
(3)在小说中,“我”是如何一步步诱导听众,让他们最终为“我”鼓掌的?请简要概括。
(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小区鸡鸣 
李忠元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可这醉人的安适却只是一会儿的事儿。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是来自楼外。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他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鸡!
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他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鸡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着脖子欢叫呢!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
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的一嗓子,张三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不知该怎么开口了。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农村人?我哪里还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三不服气。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个说理的地方去!
张三气呼呼的,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人,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看到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走出了屋子,但他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就不嫌吵闹吗?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爱理睬他。
回家后,张三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木了!
张三盼着物业早日解决这件事,心里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三早早地躺下,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又被鸡叫声惊醒了。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张三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竟没完没了,让他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下楼时,竟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送食吃。这一发现令张三大为吃惊,他更来气了。一打听,张三才知道,那个养鸡的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没有犹豫,张三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在,张三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说给了刘金。
刘金一拍桌子,张三,这楼里住着千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叫嚷啊?
张三听刘金竟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大家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
本来,张三是奔着干仗来的。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三立时懵了。他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把张三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动手。
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支衔在嘴里,“啪”的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情由你全权负责!
张三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
张三,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根本无暇顾及这里,这个小区的管理一团糟。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子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鸣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把张三和邻居做了对比,以邻居的麻木不仁、怕事躲事衬托了张三的与众不同,暗寓了张三被刘金看中而得到工作的必然性。
B.“你干啥?想杀生”的话,与“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的描写,表现了刘金父亲对张三想拿石头砸鸡的不满以及他的财大气粗。
C.“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的问话,说明刘金对张三做了认真的调查,他早就发现张三是个人才,所以借此机会要重用他。
D.张三撺掇邻居们和自己一起去告公鸡扰民,但邻居们都不愿意去,是因为他们知道养那两只公鸡的人是开发商刘金的父亲。
 
E.“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叫嚷啊”是刘金的故意一问,旨在对张三做进一步考查,从其反应看他是否合乎自己的用人标准。
⑵小说中多次写到小区的鸡鸣,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⑶张三有哪些突出的个性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回答。(6分)
⑷如果把文章最后一段删掉,你认为合适不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