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想起藕了就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节选自叶圣陶《藕与莼菜》)

【小题1】选文中,两位作者思念故乡的原因各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1)老舍: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选文画线的的丰富含义
①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②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1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义   儿

叶圣陶

①义儿的父亲早死了,母亲养护着他。

②义儿最欢喜的东西就是纸和笔了,一拿到手里,就如同获得了世界的一切。他常常右手满把握着笔杆,左手五指张开揿住纸,描绘他理想中的事物;他的头总是侧着,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又偏右。他能画成侧形的鲤鱼、俯视形的菊花、从正面看的农屋。他画成一样东西,常常要端详好几回,然后再加上几笔。有时加得高兴了,鲤鱼的鳞片都给画上短毛,菊花的花瓣加到全花凑不成个圆形,从烟突喷出的烟多到所占纸面比屋子还大。他看看这不像一幅画了,就撕碎了,叠起来再撕,如是屡屡,以至于粉碎。

③他当然同别的孩子一样,欢喜奔跑,欢喜无意识地叫喊,欢喜看不常见的东西,欢喜附和着人家胡闹。他在学校的课室里也难得静心,除非先生演讲时如狂的语声足以迷住他的思想。

④义儿实在太淘气了。有一次他将积蓄的钱全买了纸烟匣内的画片;有两次他跑到河边,蹲在露出河面的石头上钓鱼。这一次,他又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逛了,直到天黑还没回家。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母亲在屋内不知转了多少圈,当她看到义儿跳跃在门口时,就知道同他说伤心的话绝对没用,便换了个办法——打。她细瘦的手握着一把量衣的尺子,颤颤地在他身上乱抽,用了好多的力气。可是他一声都不响,沉静的面孔,时而一瞬的眼神,都表示出忍受和不屈。她呼吸很急促,断断续续地说:“假如下次不敢,我就饶恕了你这一次!”这时候,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她的手就此停了,她的怨恨就此咽下去了。然而义儿特别怕三叔,三叔训诫他的时候,义儿的面孔就红了,神态不敢沉静了,头也不敢偏转了。

⑤有一回,义儿从一个同学手里得到了一张山水画的明信片,上面有葱绿的丛树、突兀的山石、蓝碧的云天、纤曲曳白的回泉。他快活非常,如同得了宝贝,一心想临绘一张。他取出每天携带的不干不净的颜色盒,立刻开始作画。他画得非常专心,竟忘了周围的的一切,同学的喧闹声、脚步声,于他只起很淡很淡的感觉,差不多春夜的梦一般。

 

⑥英文先生进了课室,功课又开始了,他周围的空气全变,而他如无所觉,还是临他的画。竖起的明信片很引入注目,英文先生一望便明白了。他不免有点恼怒,宏大的呵斥声就从喉间涌出:“沈义,你做什么!你的课本那里去了?”义儿被唤醒了,还有几株小树没有画上,他觉得不快,像睡眠未足的样子。他慢慢地将画幅放入抽屉里,顺便捡出读本来,并不看先生一眼,也没有紧张的脸容。

⑦英文先生将义儿的事告诉了级任先生,说以后一定不要义儿上他的课。级任先生就转告了义儿的三叔。三叔听了,当然痛恨义儿的顽劣,他说:“我训诫他,当着面他总是显出很能接受的态度,可是一背面第二个过失就来了。他母亲打他骂他,更没有什么用处。我们须得换一个方法。”

⑧“是呀,”级任先生连连点着头,“总要使他知所畏惧。”
⑨“就是你说的那话。我想,他这么浮动,都由每天回家时同外面接触而来,若是叫他住在学校里,和外界一切隔离,或者不再有什么坏的行为做出来吧。”

⑩一切的计划都照着三叔进行,义儿搬进学校里住了。他本来很羡慕住校的同学,可是他并不曾向母亲要求过寄宿,因为他不能设想这事的可能。现在居然如愿了,实在是梦想不到的。夜晚,一片静谧祥和,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晚饭的铃声,上了火的煤油灯,同学间的随意谈笑,操场上的夜跑,都是他不曾经历的。他听着,看着,谈着,玩着,恍恍忽忽如在梦里,悠久而又变换。

⑪他在睡眠之前很匆促地摹印一张洛川神女之图,虽然最后把全幅撕了,但是他很觉舒适。母亲的唠叨现在是非常之远,画完一幅画居然没有听见“又在那里涂怕人的东西了”的责骂。更可希望的,一个同学约他明天一早去捉栖宿未醒的麻雀。他躺在床上,脸上挂着笑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义儿绘画的生动描写,与后文义儿临摹山水画、洛川神女图的情节相呼应,也为下文义儿受到英文先生训诫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母亲责打义儿时,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这一细节既表现义儿对挨打的忍受和不屈,也表现义儿对错误的认识和悔过。
C.文中两处夜景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第一处,烘托母亲等待义儿回家的焦急和愤怒;第二处,烘托义儿寄宿学校的快乐。
D.小说反复刻画义儿的顽劣,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同时反思了当时的教育,启示人们不但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还要合理纠正孩子的不足。
【小题2】小说设置了哪几个层面的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脸上挂着笑容”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井里的种植

叶圣陶

①搬到上海来十多年,一直住的弄堂房子。住弄堂房子,非但栽不起深林丛树,就是几棵花草也没法种,因为天井里完全铺着水门汀。你要看花草只有种在花盆里。盆里的泥往往是反复地种过了几种东西的,一点养料早被用完,又没处去取肥美泥土来加入,所以长出叶子来开出花朵来大都瘦小得可怜。有些人家嫌自己动手麻烦,又正有余多的钱足以对付小小的奢侈的开支,就与花园约定,每个月送两回或者三回的盆景来;这样,家里就长年有及时的花草,过了时的自有花匠带回去,真是毫不费事。然而这等人家的趣味大都在不缺少一种照例应有的点缀,自己的生活跟花草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大的干系;只要看花匠带回去的,不是干枯了叶子,就是折断了枝干,可见我这话没有冤枉了他们。再有些人家从小菜场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拿回来就插在花瓶里,插成“乱柴把”或者“喜鹊巢”都不在乎,直到枯萎了,拔起来向垃圾桶一丢,就此完事。这除了“我家也有一点花草”以外,实在很少意味。

②我们乐于亲近植物,趣味并不完全在看花。一条枝条伸出来,一张叶子展开来,你如果耐着性儿看,随时有新的色泽跟姿态勾引你的欢喜。到了秋天冬天,吹来几阵西风北风,树叶毫不留恋地掉将下来,这似乎最乏味了。然而你留心看时,就会发现枝条上旧时生着叶柄的处所,有很细小的一粒透露出来,那就是来春新枝条的萌芽。春天的到来是可以预计的,所以你对着没有叶子的枝条也不至于感到寂寞,你有来春看新绿的希望。这固然不值一班珍赏家的一笑,在他们,树一定要搜寻佳种,花一定要能够入谱,寻常的种类跟谱外的货色就不屑一看;但是,果能从花草方面得到真实的享受,做一个非珍赏家的“外行”又有什么关系。然而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来插在花瓶里,那是无法得到这种享受的;叫花匠每个月送几回盆景来也不行,因为时间太短促,你不能读遍一种植物的生活史;自己动手弄盆栽当然比较好,可是植物入了盆犹如鸟进了笼,无论如何总显得拘束,滞钝,跟原来不一样。推究到底,只有把植物种在泥地里最好。地呢?弄堂房子的天井里有的是坚硬的水门汀!

③去年秋季我又搬家了。经朋友指点,来看这所房子,才进里门,我就中了意,因为每所房子的天井都留着泥地,再不用你费事,只有一条过路涂的水门汀。搬了进来之后,我就打算种点东西。一个卖花的由朋友家介绍过来了。我说要一棵垂柳,大约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他说有,下礼拜早上送来。到了那礼拜天,一家的人似乎有一位客人将要到来的样子,都起得很早。但是,报纸送来了,到小菜场去买菜的回来了,垂柳却没有消息。那卖花的“放生”了吧,不免感到失望。忽然,“树来了树来了!”在弄堂里赛跑的孩子叫将起来。三个人扛着一棵绿叶蓬蓬的树,到门首停下;不待竖直,就认知这是柳树而并不是垂柳。为什么不带垂柳来呢?种活来得难哩,价钱贵得多哩,他们说出好些理由。不垂又有什么关系,具有生意跟韵致是一样的。就叫他们给我种在门侧;正是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问多少价钱,两块四,我照给了。人家都说太贵,若在乡下,这样一棵杨树值不到两毛钱。我可不这么想。三个人的劳力,从江湾跑了十多里路来到我这里,并且有一棵绿叶蓬蓬的杨树,还不值这一点钱吗?

④柳树离开了地土一些时,种下去过了三四天,叶子转黄,都软软地倒垂了;但枝条还是绿的。半个月后就是小春天气,接连十几天的暖和,枝条上透出许多嫩芽来,这尤其让人放心,现在吹过了几阵西风节令已交小寒,这些嫩芽枯萎了,然而清明时节必将有一树新绿是无疑的。到了夏天,繁密的柳叶正好代替凉棚,遮护这小小的天井。

⑤柳树以外我又在天井里种了一棵夹竹桃,一棵绿梅,一条紫藤,一丛蔷薇,一个芍药根,以及叫不出名字来的两棵灌木。又有一棵小刺柏,是从前住在这里的人家留下来的。天井小,而我偏贪多;这几种东西长大起来,必然彼此都不舒服。我说笑话,我安排下一个“物竞”的场所,任它们去争取“天择”吧。那棵绿梅花蕾很多,明后天有两三朵开吧。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中运用“勾引”一词,是否恰当?简述理由。
【小题2】简析第②段写“珍赏家”的作用。
【小题3】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写了养植花草的三种情况,顺序却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题4】第⑤段画线句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第③段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秋季搬家中意的房子是因为有便于种植的泥地,照应了前文的内容。
B.等待送来柳树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由期盼到失望继而兴奋到接收。
C.接收柳树的原因是三个劳力跑了十几里的付出,表明我是善良的人。
D.“树来了树来了!”口语反复运用,再现了送来柳树时孩子们的喜悦。
E.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浓墨铺叙,表现的是内心纠结于对垂柳的失望。
F.本段围绕“送柳树”写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小题6】第④段写“种植”,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结合全文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阿菊

叶圣陶

①阿菊的父亲是给人家做零雇的仆役的。人家有喜事丧事,雇他去上宾客们的菜,伺候宾客们的茶水烟火。人家干喜庆哀吊的事,酒是一种普遍而无限量施与的东西,所以他尽有尽量一醉的机会;否则也要靠着酱园里的酒缸盖上,喝上两三个铜子麦烧,直到酱园收夜市,店门快关了,才无可奈何地喝干了酒,一摇一摆地归家去。

②阿菊的母亲是搓草绳的,伊从起身到睡眠总坐在一条破长凳上,两手像机器似地工作。当阿菊初生时,他尖着小嘴衔着伊的乳,小手没意识地抓着,可爱的光辉的小眼睛向伊的面庞端相着;对于那些,伊似乎全无知觉,只照常搓伊的草绳。柔和的催眠声,亲密的抚慰语,在伊的声带和脑子里是没有种子的!

③阿菊今年是八岁了。除了一间屋子和门前的一段街道,他没有境遇;除了行人的歌声,小贩的叫卖声,母亲的咳嗽声,和自己的学语声,啼哭声,他没有听闻;除了母亲,他没有伴侣——父亲只伴他睡眠;他只有个很狭窄的世界。今天他才从这很窄狭的世界投入到一个宽阔的世界里!

④一位女教师抚着他的肩,慈爱地轻婉地问道,“你知道你自己的名字么?”他从没经过被询问,这是骤然闯进他生命里的不速之客,竟使他全然无法应付。他红丝网满的眼睛瞪住了,本来滑润的泪泉里不绝地涌出眼泪来。那位女教师也不再问,但携着他的手走到运动场里。他的小手感觉着温的柔的爱的接触,是他从没尝过的,他的脚步格外地迟缓,滞顿,似乎他在那里猜想道,“人和人的爱情这么浓郁么?

⑤运动场里没有一件静止的凝滞的东西:十几株绿树经了风微微地舞着,无数雀儿很天真地在树上飞跃歌唱:秋千往还着,浪木震苭着,皮球腾跳着,铁环旋转着,做那些东西的小儿们更没一个不活泼快乐,正在创造他们新的生命。阿菊随着那位女教师走,他那看惯了黑暗的眼睛经辉耀的壮丽的光明射映着,几乎张不开来。他勉强定睛看去,见那些和自己一样而从没亲近过的孩子们。他自知将要加入他们的群里,心里便突突得跳的快起来,脚下没有劲了,就站住在场角一株碧桃树下。女教师含笑问道,“你不要同他们一起玩耍么?”他并不回答,他的主宰此刻退居于绝无能力的地位了!女教师见他不答也不动,便轻轻地托他的背说道,“你就站在这里看他们玩耍罢。”伊姗姗地走入场中,给伊的小友做伴侣去了。

⑥一个小皮球流星似地飞到他的头上来,打着头顶又弹了出去,才把他迷惘的主宰唤醒,使他回复他微弱的能力。于是他觉得那温柔的爱的接触没有了;四顾自己的周围,那携着自己的手的人在哪里呢?打在头顶的又是什么东西?母亲的手掌么?没有这么轻。桌子的角么?没有这么软。这件东西真奇怪,可怕,他那怯弱的心里想,这里不是安稳的地方,是神秘的地方。心里想着,两脚尽往后退,直到背心靠往了墙才止。他回转身来,抚摩那淡青色的墙壁,额角也抵住在上边,像要将小身躯钻进去。

⑦阿菊坐在课室里了。他以前只有他家里的破草窠破长凳是他的座位,如今他有了新的座位,依然照他旧的姿势坐着,在一室里就呈个特异的色彩。那位女教师见他这样,先坐给他看,给他一一说明,更指着全室的孩子教他学无论那一个都好。他看了别人的榜样,勉强将两脚垂下,踏着了地,但不到一分钟又不知不觉地蜷了起来。

⑧那位女教师揿着钢琴,先奏了一曲,便向群儿——他们环成一个圆圈站在乐舞室里了——说,“我们要唱那蝴蝶之歌哩。”他们笑颜齐开了,双臂都平举着;有几个已作蝶翅蹁跹的姿势。

⑨阿菊立在群儿的圈子里,听不出他们唱些什么,但觉自顶至踵受着感动,一种微妙醉心的感动。他的呼吸和琴声歌声应和着,引起一种不可描写的快慰,适意,超过他从前惟一的悦乐。于是他的手舞动起来,嘴里也高高低低地唱起来;这个舞动呈个触目的拙劣的姿势,没有别的孩子那么纯熟灵活,歌呢,既没词句,又没节奏,自然在大众的歌声里被挤了出来。然而这个与他何涉呢?他总以为是舞了,唱了。刚才的种种……他完全和他们疏远了。只可惜他领略歌和舞这么晚!况且他能将以后的全部生活沉浸在那些里边么!

⑩阿菊第一天进学校的故事,要算他生活史里最重要的一页了。然而他放学归家,回入他旧的狭窄的世界的时候,他母亲和平日一样,只顾搓伊的草绳,并不看他一眼,问他一声。他自去蹲在黑暗的墙角旁边,玩弄他在学校里偷摘的一根绿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简笔勾勒阿菊父亲贪酒、贫困、精神迷惘的醉汉形象,与后面老师的形象形成了对照。
B.文章第⑤段画线句渲染了热闹、欢愉的氛围,烘托了阿菊此时内心豁然开朗、春暖花开的感觉,
C.文章中两处描写母亲“搓草绳”的画面,既在情节上形成前后呼应,也暗示了阿菊的家庭环境。
D.文章以阿菊玩弄绿草的细节作结,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阿菊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叙述了阿菊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①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②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

③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④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⑤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⑥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都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⑦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⑧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⑨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⑩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先用金刚砂石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所谓平整,一是铜丝跟涂上的色料一样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许有一点儿高高洼洼。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椴木木质匀净,用它的炭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显得鲜明光滑。旁的木炭都不成。

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儿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可是拿着蘸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选自叶圣陶《小记十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蓝用红铜做胎,是因为红铜富于延展性,易被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也便于接合。
B.景泰蓝这种制品最早产生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因而后人就命名它叫景泰蓝。
C.景泰蓝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文章也按这个顺序说明的。
D.景泰蓝的制作绝大部分工作是手工,只有打磨时用得着马达,也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以“比较大的花瓶”为例,介绍了“设计”“尽打”“接合”等制胎步骤。
B.第③段先给“掐丝”下定义,后把“掐丝”比作“粘一棵柳树”来说明掐丝的步骤“剪”“蘸”和“粘”。
C.第④段拿景泰蓝与“刺绣、刻丝、象牙雕刻”等作比较,突出其制作的“细密”及其价格昂贵的原因。
D.第⑧段介绍涂色料的工作,填色是重点,所以,从色料到填涂写的详细,并使用口语,使人容易明白。
E.文章突出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的特点,反映出作者对这种传统工艺不能与时俱进的遗憾之情。
【小题3】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隔 膜

作者:叶圣陶

照这样大的风,一点钟时候我的船可以进城了。

现在耳目所接触——风声水声和两岸景物——何等地寂静,闲适;但这个不过是给我个休息罢了,繁扰纷纭就跟在背后。

正像看影戏的时候,忽然放出几个大字,“休息十分钟”,于是看客或闭目养神,或吸烟默想,略舒那注意于幻景的劳倦。

然而一霎时灯光齐灭,白布上人物重又出现,你就不得不用你的心思目力去应付它了。

我想我遇见了许多亲戚朋友将听见些什么话?我因为有以往的经验,就可以推测将来的遭逢而为预言。以下的话一定会听见,会重复地听见:“今天来顺风么?……府上都安好?……令郎一定聪慧可喜呢。……”我懒得再想下去,便是想到登岸的时候也想不完。我一登岸,惟一的事务就是答复这些问题。

我忽然起一个奇异的思想:他们的问题既是差不多的,我对于他们的答语也几乎是同一的,何不彼此将要说的话收在蓄音片上,彼此递寄,省得屡次复述呢?这固然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是问题的次序若有颠倒,答语的片子就不容易制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我登岸不满五点钟,已听了五回蓄音片,我的答片也开了五回。

现在我坐在一家亲戚的书斋里,悬空的煤油灯照得全室雪亮,连墙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题识都看得清楚。那位主人和我对面坐着,我却不敢正视他,——恐怕他也是这样——只是相着那副小篆的对联作无意识的赏鉴;因为彼此的片子都开完了,没有了,倘若目光互对而没有话讲,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意思,很是难受,不相正视是希望躲避幸免的意思。然而眼珠真不容易驾驭,偶不留意就射到他的脸上,看见乌黑的胡须,高起的颧颊,和很大的眼珠。不好了,赶紧回到对联上,无聊地想那“两汉”两字结构最好,作者的印泥鲜明净细,倒是上品呢。

他灵机忽动,想起了谈资,他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拈着胡须说道,“你们学校里的毕业生有几成是升学的?”他发这个端使我安慰和感激,于是答道,“我那地方究竟是个乡村,升入中学的不到十分之二呢。”

我的两眼正对着他的面庞,表示我的诚意,问道:“两位令郎都进了工业学校,那里的功课还不错么?”

“那里的功课大概还不错。但是我现在担任他们的费用是万分竭力的了。买西文书籍一年要花六七十元,一枝什么尺便需要二十元,放假时来回的川资又需百元,……需……元,……需……元……”我的注意力终于松散,对于他的报销账也就渐渐地模糊了。

我现在又在一位朋友家里的餐室里了。连我一共是七个客,仆人执着酒壶,跟在主人背后。主人走到一个位子前,拿起酒杯,待仆人斟满了酒,很恭敬的样子,双手举杯过额,向一客道,“某某兄,”就将杯子放在桌上。

那位“某某兄”遥对着主人一揖。主人拿起桌上摆着的筷子,双手举过了额,重又放在原处。“某某兄”又是一揖。末了主人将椅子略动一动,便和“某某兄”深深地对揖。这才算完了一幕。

众人齐入了座。谈话开端了,枝枝节节蔓延开来,我在旁边静听,只不开口,竟不能回溯怎样地推衍出那些话来的。越听下去,我越觉得模糊,只能辨知高低宏细的种种声浪里,充满着颂扬,谦抑,羡慕,鄙夷……他们不尽是素稔的——从彼此互问姓字可以知道,——偶然会合在一起,就有这许多话好讲。教我哪里能够?但我得到一种幽默的启示,觉察他们都是预先制好的蓄音片,所以到处可开,没有阻滞。

倘若我也预制些片子,此刻一样可以应用得当行出色,那时候我就要佩服自己了。

第二天早上,我坐在一家茶馆里。

那些茶客的状态动作各各不同。有几个执着烟袋,只顾吸烟,每一管总要深深地咽入胃底。有几个手支着头,只是凝想。有一个人,尖瘦的颧颊,狡猾的眼睛,踱来踱去找人讲他昨夜的赌博。他走到一桌旁边,那桌的人就现出似乎谛听的样子,间或插一两句话。待他转脸向别桌时,那人就回复他先前的模样,别桌的人代替着他现出似乎谛听的样子,间或插一两句话了。

一种宏大而粗俗的语声起在茶室的那一角,“他现在卸了公务,逍遥自在,要玩耍几时才回乡呢。”坐在那一角的许多人哄然大笑。说的人更为得意,续说道,“他的公馆在仁济丙舍,前天许多人乘了车马去拜会他呢。”混杂的笑声更大了,玻璃窗都受到震动。我才知那人说的是刚死的警察厅长。

我欲探求他们每天聚集在这里的缘故,竟不可得。他们欲会见某某么?不是,因为我没见两个人在那里倾心地谈话。他们欲讨论某个问题么?不是,因为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辨个是非,不要什么解答,无结果就是他们的结果。

有几个人吐畅了痰,吸足了烟,喝饱了茶,坐得懒了,便拂去袖子上的烟灰,悄悄地自去了,也没什么留恋的意思。

我只是不明白……

(1921年2月27日写毕)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白描的手法写进城途中的风声水声和两岸景物,渲染了宁静清雅的气氛,抒发了即将进城遇见自己的亲朋好友的愉悦的心情。
B.在朋友的餐室宴饮,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主客繁琐的礼节,好不容易“这才算完了一幕”。着一“幕”字,可谓点睛之笔,把酒席间宾主之间客套、虚假的情形凝于笔端。
C.小说情节单纯而不芜杂,缺少悬念和伏笔,也没有急转和突变,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结构却严谨完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
D.小说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形态,讽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离,把彼此的真实情感隐藏着,却又不得不走在一起的冷冰冰的现实。
【小题2】小说多次出现“蓄音片”这一意象,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我只是不明白”有怎样深刻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