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苏辛词〉绪言》,有删改)
【小题1】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白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5分)
【小题3】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03:5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阿菊

叶圣陶

①阿菊的父亲是给人家做零雇的仆役的。人家有喜事丧事,雇他去上宾客们的菜,伺候宾客们的茶水烟火。人家干喜庆哀吊的事,酒是一种普遍而无限量施与的东西,所以他尽有尽量一醉的机会;否则也要靠着酱园里的酒缸盖上,喝上两三个铜子麦烧,直到酱园收夜市,店门快关了,才无可奈何地喝干了酒,一摇一摆地归家去。

②阿菊的母亲是搓草绳的,伊从起身到睡眠总坐在一条破长凳上,两手像机器似地工作。当阿菊初生时,他尖着小嘴衔着伊的乳,小手没意识地抓着,可爱的光辉的小眼睛向伊的面庞端相着;对于那些,伊似乎全无知觉,只照常搓伊的草绳。柔和的催眠声,亲密的抚慰语,在伊的声带和脑子里是没有种子的!

③阿菊今年是八岁了。除了一间屋子和门前的一段街道,他没有境遇;除了行人的歌声,小贩的叫卖声,母亲的咳嗽声,和自己的学语声,啼哭声,他没有听闻;除了母亲,他没有伴侣——父亲只伴他睡眠;他只有个很狭窄的世界。今天他才从这很窄狭的世界投入到一个宽阔的世界里!

④一位女教师抚着他的肩,慈爱地轻婉地问道,“你知道你自己的名字么?”他从没经过被询问,这是骤然闯进他生命里的不速之客,竟使他全然无法应付。他红丝网满的眼睛瞪住了,本来滑润的泪泉里不绝地涌出眼泪来。那位女教师也不再问,但携着他的手走到运动场里。他的小手感觉着温的柔的爱的接触,是他从没尝过的,他的脚步格外地迟缓,滞顿,似乎他在那里猜想道,“人和人的爱情这么浓郁么?

⑤运动场里没有一件静止的凝滞的东西:十几株绿树经了风微微地舞着,无数雀儿很天真地在树上飞跃歌唱:秋千往还着,浪木震苭着,皮球腾跳着,铁环旋转着,做那些东西的小儿们更没一个不活泼快乐,正在创造他们新的生命。阿菊随着那位女教师走,他那看惯了黑暗的眼睛经辉耀的壮丽的光明射映着,几乎张不开来。他勉强定睛看去,见那些和自己一样而从没亲近过的孩子们。他自知将要加入他们的群里,心里便突突得跳的快起来,脚下没有劲了,就站住在场角一株碧桃树下。女教师含笑问道,“你不要同他们一起玩耍么?”他并不回答,他的主宰此刻退居于绝无能力的地位了!女教师见他不答也不动,便轻轻地托他的背说道,“你就站在这里看他们玩耍罢。”伊姗姗地走入场中,给伊的小友做伴侣去了。

⑥一个小皮球流星似地飞到他的头上来,打着头顶又弹了出去,才把他迷惘的主宰唤醒,使他回复他微弱的能力。于是他觉得那温柔的爱的接触没有了;四顾自己的周围,那携着自己的手的人在哪里呢?打在头顶的又是什么东西?母亲的手掌么?没有这么轻。桌子的角么?没有这么软。这件东西真奇怪,可怕,他那怯弱的心里想,这里不是安稳的地方,是神秘的地方。心里想着,两脚尽往后退,直到背心靠往了墙才止。他回转身来,抚摩那淡青色的墙壁,额角也抵住在上边,像要将小身躯钻进去。

⑦阿菊坐在课室里了。他以前只有他家里的破草窠破长凳是他的座位,如今他有了新的座位,依然照他旧的姿势坐着,在一室里就呈个特异的色彩。那位女教师见他这样,先坐给他看,给他一一说明,更指着全室的孩子教他学无论那一个都好。他看了别人的榜样,勉强将两脚垂下,踏着了地,但不到一分钟又不知不觉地蜷了起来。

⑧那位女教师揿着钢琴,先奏了一曲,便向群儿——他们环成一个圆圈站在乐舞室里了——说,“我们要唱那蝴蝶之歌哩。”他们笑颜齐开了,双臂都平举着;有几个已作蝶翅蹁跹的姿势。

⑨阿菊立在群儿的圈子里,听不出他们唱些什么,但觉自顶至踵受着感动,一种微妙醉心的感动。他的呼吸和琴声歌声应和着,引起一种不可描写的快慰,适意,超过他从前惟一的悦乐。于是他的手舞动起来,嘴里也高高低低地唱起来;这个舞动呈个触目的拙劣的姿势,没有别的孩子那么纯熟灵活,歌呢,既没词句,又没节奏,自然在大众的歌声里被挤了出来。然而这个与他何涉呢?他总以为是舞了,唱了。刚才的种种……他完全和他们疏远了。只可惜他领略歌和舞这么晚!况且他能将以后的全部生活沉浸在那些里边么!

⑩阿菊第一天进学校的故事,要算他生活史里最重要的一页了。然而他放学归家,回入他旧的狭窄的世界的时候,他母亲和平日一样,只顾搓伊的草绳,并不看他一眼,问他一声。他自去蹲在黑暗的墙角旁边,玩弄他在学校里偷摘的一根绿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简笔勾勒阿菊父亲贪酒、贫困、精神迷惘的醉汉形象,与后面老师的形象形成了对照。
B.文章第⑤段画线句渲染了热闹、欢愉的氛围,烘托了阿菊此时内心豁然开朗、春暖花开的感觉,
C.文章中两处描写母亲“搓草绳”的画面,既在情节上形成前后呼应,也暗示了阿菊的家庭环境。
D.文章以阿菊玩弄绿草的细节作结,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阿菊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叙述了阿菊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义   儿

叶圣陶

①义儿的父亲早死了,母亲养护着他。

②义儿最欢喜的东西就是纸和笔了,一拿到手里,就如同获得了世界的一切。他常常右手满把握着笔杆,左手五指张开揿住纸,描绘他理想中的事物;他的头总是侧着,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又偏右。他能画成侧形的鲤鱼、俯视形的菊花、从正面看的农屋。他画成一样东西,常常要端详好几回,然后再加上几笔。有时加得高兴了,鲤鱼的鳞片都给画上短毛,菊花的花瓣加到全花凑不成个圆形,从烟突喷出的烟多到所占纸面比屋子还大。他看看这不像一幅画了,就撕碎了,叠起来再撕,如是屡屡,以至于粉碎。

③他当然同别的孩子一样,欢喜奔跑,欢喜无意识地叫喊,欢喜看不常见的东西,欢喜附和着人家胡闹。他在学校的课室里也难得静心,除非先生演讲时如狂的语声足以迷住他的思想。

④义儿实在太淘气了。有一次他将积蓄的钱全买了纸烟匣内的画片;有两次他跑到河边,蹲在露出河面的石头上钓鱼。这一次,他又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逛了,直到天黑还没回家。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母亲在屋内不知转了多少圈,当她看到义儿跳跃在门口时,就知道同他说伤心的话绝对没用,便换了个办法——打。她细瘦的手握着一把量衣的尺子,颤颤地在他身上乱抽,用了好多的力气。可是他一声都不响,沉静的面孔,时而一瞬的眼神,都表示出忍受和不屈。她呼吸很急促,断断续续地说:“假如下次不敢,我就饶恕了你这一次!”这时候,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她的手就此停了,她的怨恨就此咽下去了。然而义儿特别怕三叔,三叔训诫他的时候,义儿的面孔就红了,神态不敢沉静了,头也不敢偏转了。

⑤有一回,义儿从一个同学手里得到了一张山水画的明信片,上面有葱绿的丛树、突兀的山石、蓝碧的云天、纤曲曳白的回泉。他快活非常,如同得了宝贝,一心想临绘一张。他取出每天携带的不干不净的颜色盒,立刻开始作画。他画得非常专心,竟忘了周围的的一切,同学的喧闹声、脚步声,于他只起很淡很淡的感觉,差不多春夜的梦一般。

 

⑥英文先生进了课室,功课又开始了,他周围的空气全变,而他如无所觉,还是临他的画。竖起的明信片很引入注目,英文先生一望便明白了。他不免有点恼怒,宏大的呵斥声就从喉间涌出:“沈义,你做什么!你的课本那里去了?”义儿被唤醒了,还有几株小树没有画上,他觉得不快,像睡眠未足的样子。他慢慢地将画幅放入抽屉里,顺便捡出读本来,并不看先生一眼,也没有紧张的脸容。

⑦英文先生将义儿的事告诉了级任先生,说以后一定不要义儿上他的课。级任先生就转告了义儿的三叔。三叔听了,当然痛恨义儿的顽劣,他说:“我训诫他,当着面他总是显出很能接受的态度,可是一背面第二个过失就来了。他母亲打他骂他,更没有什么用处。我们须得换一个方法。”

⑧“是呀,”级任先生连连点着头,“总要使他知所畏惧。”
⑨“就是你说的那话。我想,他这么浮动,都由每天回家时同外面接触而来,若是叫他住在学校里,和外界一切隔离,或者不再有什么坏的行为做出来吧。”

⑩一切的计划都照着三叔进行,义儿搬进学校里住了。他本来很羡慕住校的同学,可是他并不曾向母亲要求过寄宿,因为他不能设想这事的可能。现在居然如愿了,实在是梦想不到的。夜晚,一片静谧祥和,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晚饭的铃声,上了火的煤油灯,同学间的随意谈笑,操场上的夜跑,都是他不曾经历的。他听着,看着,谈着,玩着,恍恍忽忽如在梦里,悠久而又变换。

⑪他在睡眠之前很匆促地摹印一张洛川神女之图,虽然最后把全幅撕了,但是他很觉舒适。母亲的唠叨现在是非常之远,画完一幅画居然没有听见“又在那里涂怕人的东西了”的责骂。更可希望的,一个同学约他明天一早去捉栖宿未醒的麻雀。他躺在床上,脸上挂着笑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义儿绘画的生动描写,与后文义儿临摹山水画、洛川神女图的情节相呼应,也为下文义儿受到英文先生训诫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母亲责打义儿时,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这一细节既表现义儿对挨打的忍受和不屈,也表现义儿对错误的认识和悔过。
C.文中两处夜景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第一处,烘托母亲等待义儿回家的焦急和愤怒;第二处,烘托义儿寄宿学校的快乐。
D.小说反复刻画义儿的顽劣,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同时反思了当时的教育,启示人们不但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还要合理纠正孩子的不足。
【小题2】小说设置了哪几个层面的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脸上挂着笑容”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井里的种植

叶圣陶

①搬到上海来十多年,一直住的弄堂房子。住弄堂房子,非但栽不起深林丛树,就是几棵花草也没法种,因为天井里完全铺着水门汀。你要看花草只有种在花盆里。盆里的泥往往是反复地种过了几种东西的,一点养料早被用完,又没处去取肥美泥土来加入,所以长出叶子来开出花朵来大都瘦小得可怜。有些人家嫌自己动手麻烦,又正有余多的钱足以对付小小的奢侈的开支,就与花园约定,每个月送两回或者三回的盆景来;这样,家里就长年有及时的花草,过了时的自有花匠带回去,真是毫不费事。然而这等人家的趣味大都在不缺少一种照例应有的点缀,自己的生活跟花草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大的干系;只要看花匠带回去的,不是干枯了叶子,就是折断了枝干,可见我这话没有冤枉了他们。再有些人家从小菜场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拿回来就插在花瓶里,插成“乱柴把”或者“喜鹊巢”都不在乎,直到枯萎了,拔起来向垃圾桶一丢,就此完事。这除了“我家也有一点花草”以外,实在很少意味。

②我们乐于亲近植物,趣味并不完全在看花。一条枝条伸出来,一张叶子展开来,你如果耐着性儿看,随时有新的色泽跟姿态勾引你的欢喜。到了秋天冬天,吹来几阵西风北风,树叶毫不留恋地掉将下来,这似乎最乏味了。然而你留心看时,就会发现枝条上旧时生着叶柄的处所,有很细小的一粒透露出来,那就是来春新枝条的萌芽。春天的到来是可以预计的,所以你对着没有叶子的枝条也不至于感到寂寞,你有来春看新绿的希望。这固然不值一班珍赏家的一笑,在他们,树一定要搜寻佳种,花一定要能够入谱,寻常的种类跟谱外的货色就不屑一看;但是,果能从花草方面得到真实的享受,做一个非珍赏家的“外行”又有什么关系。然而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来插在花瓶里,那是无法得到这种享受的;叫花匠每个月送几回盆景来也不行,因为时间太短促,你不能读遍一种植物的生活史;自己动手弄盆栽当然比较好,可是植物入了盆犹如鸟进了笼,无论如何总显得拘束,滞钝,跟原来不一样。推究到底,只有把植物种在泥地里最好。地呢?弄堂房子的天井里有的是坚硬的水门汀!

③去年秋季我又搬家了。经朋友指点,来看这所房子,才进里门,我就中了意,因为每所房子的天井都留着泥地,再不用你费事,只有一条过路涂的水门汀。搬了进来之后,我就打算种点东西。一个卖花的由朋友家介绍过来了。我说要一棵垂柳,大约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他说有,下礼拜早上送来。到了那礼拜天,一家的人似乎有一位客人将要到来的样子,都起得很早。但是,报纸送来了,到小菜场去买菜的回来了,垂柳却没有消息。那卖花的“放生”了吧,不免感到失望。忽然,“树来了树来了!”在弄堂里赛跑的孩子叫将起来。三个人扛着一棵绿叶蓬蓬的树,到门首停下;不待竖直,就认知这是柳树而并不是垂柳。为什么不带垂柳来呢?种活来得难哩,价钱贵得多哩,他们说出好些理由。不垂又有什么关系,具有生意跟韵致是一样的。就叫他们给我种在门侧;正是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问多少价钱,两块四,我照给了。人家都说太贵,若在乡下,这样一棵杨树值不到两毛钱。我可不这么想。三个人的劳力,从江湾跑了十多里路来到我这里,并且有一棵绿叶蓬蓬的杨树,还不值这一点钱吗?

④柳树离开了地土一些时,种下去过了三四天,叶子转黄,都软软地倒垂了;但枝条还是绿的。半个月后就是小春天气,接连十几天的暖和,枝条上透出许多嫩芽来,这尤其让人放心,现在吹过了几阵西风节令已交小寒,这些嫩芽枯萎了,然而清明时节必将有一树新绿是无疑的。到了夏天,繁密的柳叶正好代替凉棚,遮护这小小的天井。

⑤柳树以外我又在天井里种了一棵夹竹桃,一棵绿梅,一条紫藤,一丛蔷薇,一个芍药根,以及叫不出名字来的两棵灌木。又有一棵小刺柏,是从前住在这里的人家留下来的。天井小,而我偏贪多;这几种东西长大起来,必然彼此都不舒服。我说笑话,我安排下一个“物竞”的场所,任它们去争取“天择”吧。那棵绿梅花蕾很多,明后天有两三朵开吧。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中运用“勾引”一词,是否恰当?简述理由。
【小题2】简析第②段写“珍赏家”的作用。
【小题3】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写了养植花草的三种情况,顺序却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题4】第⑤段画线句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第③段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秋季搬家中意的房子是因为有便于种植的泥地,照应了前文的内容。
B.等待送来柳树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由期盼到失望继而兴奋到接收。
C.接收柳树的原因是三个劳力跑了十几里的付出,表明我是善良的人。
D.“树来了树来了!”口语反复运用,再现了送来柳树时孩子们的喜悦。
E.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浓墨铺叙,表现的是内心纠结于对垂柳的失望。
F.本段围绕“送柳树”写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小题6】第④段写“种植”,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结合全文加以评析。

同类题5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赤着的脚

叶圣陶

中山先生站在台子上,闪着沉毅的光的眼睛直望着前面;虽然是六十将近的年纪,他的躯干还是柱石那样直挺。他的夫人,宋庆龄女士,站在他旁边,一身飘逸的纱衣恰称她秀美的姿态,视线也直注前面,严肃而带激动,就像面对着神圣。

前面广场上差不多挤满了人。望过去,像巢里的蜜蜂一般一刻不停地蠕动着的全是人头,大部分人戴着草帽,其余的光着,让太阳直晒着,沾湿了的头发乌油油得发亮。广场的四围是浓绿的高树,枝叶一动不动,仿佛在特意严饰这会场似的。

这是举行第一次广东全省农民大会的一天。会众从广东的各县跑来,经过许多许多的路。他们手里提着篮子或是坛子,盛放那些随身需用的简陋的东西。他们的衫裤旧而且脏;原来是白色的,几乎无从辨认;原来是黑色的,反射着油腻的光。聚集这么多的人在一起开会,他们感觉异常新鲜又异常奇怪。

但是他们的脸上全都表现出异常热烈的虔诚的神情。广东型的深凹的眼睛凝望着台上的中山先生,相他的开阔的前额,相他的浓厚的眉毛,相他的渐近苍白的髭须;他们又同时仿佛觉得中山先生也在渐渐凑近他们,几乎鼻子贴着鼻子。他们的颧颊部分现出比笑更有深意的表情,他们厚厚的嘴唇忘形地微微张开着。

他们中间彼此招呼着,说着话。广场上因为人多,声音自然不小。但是那说话的情态显然不含浮扬的意味,可见他们心头很沉着。

人还在陆续地来着,广场上人头铺成的平面几乎全没罅隙,不过这时人头仿佛却不如先前那样蠕动得厉害了。

仿佛证实了理想一样,一种异常欣慰的感觉浮上中山先生的心头,他不自觉地阖了阖双眼。

这会儿他的视线向下斜注,看到的是站在前排的农民们的脚:那是些赤着的脚,留着昨天午后雨中沾上的泥,脚面上静脉管蚯蚓一般蟠曲着,脚底黏着似的贴在地面上。

好像遇见奇迹,好像第一次看见那些赤着的脚,他一霎时陷入到沉思中了,虽说只是一霎时的沉思,却回溯到了几十年以前:

他想到自己的多山的乡间,山路很不容易走,但是自己在十五岁以前,就像现在站在前面的那些人一样,也总是赤着脚。他想到那时候自己家族的命运同现在站在前面的那些人相仿,全靠一双手糊口,因为米价贵,吃不起饭,常常只好吃山芋。他想到就从这一点,自己开始怀着革命的思想:中国的农民不应该再这样困顿下去,中国的孩子必须有鞋穿,有米饭吃。他想到关于社会,关于经济,自己曾不倦地考察,不倦地研究,从而知道革命的事业必须有农民参加;而革命的结果,农民生活更应该得到改善。他想到自己曾经为了这些想法撰文,演说,找书,访人,不知不觉延续了三四十年了。

而今天的眼前,他想,满场站着的正是比三四十年前更困顿的农民,在他们身上,有形无形的压迫胜过他们的前一代。但是,他们今天赶来开会了,在革命的旗帜下聚集起来了,这是中国一股全新的力量,革命前途的——

这些想头差不多是同时涌起的。他重又特别关注地去看那些赤着的脚,一缕感动的夹杂着酸楚的意味从胸膈向上直冒,心头燃烧着亲一亲那些赤着的脚的热望,闪着沉毅的光的眼睛也跟着潮润了起来。

他回头又看了看他的夫人,宋庆龄夫人正举起她的手巾,含着微笑代表自己向热情与会的农民会众致意致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门见山,开头以几个特写镜头,把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在会议台上的形象和广场上的会众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既层次清晰又引人入胜。
B.与会民众凝望着孙中山先生,仿佛觉得先生也在渐渐凑近他们,几乎鼻子贴着鼻子,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农民对孙中山先生的亲近与热切期待。
C.小说擅长进行深邃而丰富的心理刻画,孙中山先生回溯了自己成长、革命的经历,想到农民的困顿生活,再次明确了关注农民生活的革命思想。
D.小说先以孙中山及夫人的形象为主描绘会场人物;然后交代原委并宕开笔墨描写会众,最后详写中山先生的心理并自然引回夫人形象,结构谨严。
【小题2】请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小说以“赤着的脚”为标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