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选取“挂图”“代数”“桨橹”等看似矛盾之物,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
B.第二节中,“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将思念的真切,从内到外,由浅及深,表现得淋漓尽致。
C.最后一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之情都发自内心,源于心灵深处的“思念”
D.诗歌形象地写出了思念的滋味,直抒胸臆,艺术地表现了主人公直率、坦诚的感情。
【小题2】第二节中的“蓓蕾”“夕阳”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11 06: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
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
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走。
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现在的他,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
当他路过汽车站候车室外面的马路时,脸刷一下白了——白了的脸很快又变得通红。他猛然看见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正站在候车室门口。躲是来不及了,高加林恨不得把这篮子馍一下扔到一个人所不知的地方。张克南和黄亚萍很快走到他面前了,他只好伸出空着的那只手和克南握了握手。他即兴撒了个谎,说去城南一个亲戚家里走一趟。
“你还在马店教书吗?”克南问他。
他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已经被大队书记的儿子换下来了,现在已经回队当了社员。”
“你还在副食公司当保管吗?”加林问克南。
“高升了!当了门市部主任!不过,前面还有个副字!”亚萍有点嘲弄地看了看克南。
“要买什么烟酒一类的东西,你来,我尽量给你想办法。唉,现在乡下人买一点东西真难!”克南对他说。
高加林说:“要买我想其它办法,不敢给老同学添麻烦!”一句话把张克南刺了个大红脸。
黄亚萍也是个机灵人,已经听出他俩话不投机,便对高加林说:“你下午要是有空,上我们广播站来坐坐嘛!”
“你们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加林说。
张克南已经有点受不了了,正好要排队买票,马上和他握了手,先走了。
高加林对亚萍说:“有空我会来的。”
他现在一边提着蒸馍篮子往热闹的集市中间走一边眼睛灵活地转动着。刚到十字街口,他又碰到了一个熟人!
当他们城关公社文教专干马占胜有点尴尬地过来和他握手时,他这一刻不觉得胳膊上挽的蒸馍篮子丢人了——哼!让他看看吧,正是他们把他逼到了这个地步!当专干问他干啥时,他很干脆地告诉他:卖蒸馍!他并且从篮子里取出一个来。硬往马占胜手里塞;他感到他拿的是一颗冒烟的、带有强烈报复性的手榴弹!马占胜两只手慌忙把这个蒸馍捉住,又重新硬塞到篮子里。加林知道他离开了城关公社,高升到县政府了。
县城南关的交易市场上弥漫着灰尘,噪音像洪水声一般喧嚣,充满了庄稼人的烟味和汗味。他提着篮子盖在人群里瞎挤了一气,自己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干什么的,有几次他试图把口张开,喊叫一声,但怎么也喊不出声音来。
这时候,满城的高音喇叭响了起来。他眼睛微微地闭住,牙齿咬着嘴唇。他想到克南此刻也许正在长途汽车上悠闲地观赏着原野上的风光;黄亚萍正坐在漂亮的播音室里,高雅地念着广播稿……
他已经完全无心卖馍了。他从大街里挤过来,来到十字街以北的县文化馆。他把馍篮放在长椅的角上,从报架上把报纸取了一堆,坐在椅子上看起来。他从初中就养成了每天看报的习惯。他很关心国际问题,曾梦想过进国际关系学院读书。在高中时,他曾钉过一个很大的笔记本,里面虚张声势地写上“中东问题”、“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国的因素”等“研究”题目。看完好多天的重要内容,他浑身感到一种十分熨贴舒服的疲倦。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来关门,他才大吃一惊:现在已经到城里人吃下午饭的时光了!
太阳已经远远向西边倾斜过去了。街道上稀稀落落的没有了多少人。他站在阅览室的门口踌躇了半天,最后只好决定提篮子回家去。
(选自路遥《人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开放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为故事框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高加林两次遇到“熟人”时的表现大不相同,遇到马占胜时“他很干脆地告诉他:卖蒸馍!”并且硬塞给马占胜一个馍,既显示了他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又表现了他愤懑不满情绪的发泄。
B.本文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高加林在去县城的路上“头尽量低着,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走”这个细节意在表现高加林对自己家庭生活困难的忧虑。
C.本文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高加林的性格特点,就是在与老同学张克南、黄亚萍以及文教专干马占胜的鲜明对比中,逐步展现出来的。
D.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高加林进县城卖馍的过程,在顺叙中还穿插了高加林当年在县城上初中、高中时的一些情况,这样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E. 高加林的人生遭遇让人同情,作者借助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态度。
【小题2】小说开头对公路上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遇到高中时的同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后,高加林有着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蔷薇谷(节选)

曹文轩

她平静地走向悬崖…… 末春,蔷薇花开了,红的、白的、黄的、深紫的、粉红的,花光灿烂,映照着峡谷。刚经一场春雨,花瓣上还沾着亮晶晶的水珠,湿润的香气,从峡谷里袅袅升起,在空气里流动着。 太阳渐渐西沉,在幽暗的远山背后,它向天空喷射出无数光束,犹如黄金号角在天边齐鸣。后来,它终于沉没了,橘红的流霞染红了整个蔷薇谷。几只投林的倦鸟在霞光里扇动着翅膀,样子剪 纸似的。近处的山顶上,几只觅食的狐狸,也正返回沟壑间的巢穴。

霞光渐淡,天地间渐转成灰白色。寂寞的山风,已轻轻地吹来。 她垂下眼帘,只听见风声在耳边流过…… 一个老人沉重的咳嗽声阻止了她的行动。她回过头来,见老人在暮色里站着。她看不清他的脸,但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一对真正的老人的目光。“要跳,到别处跳去,别弄脏了我的这片蔷薇!”老人只说了一句。

她哭了,哭得很文静,含着温柔的忧郁。她用令人爱怜的目光一直望着老人。她感觉到老人在用目光呼唤她:“跟着我。”

老人转身走了,她跟着。他们之间被一根无形的线一拉一扯地牵着,走向峡谷。幽静的小径穿过蔷薇丛,一间茅屋出现在月下。老人不回头,推门进去,不一会儿,油灯亮了,老人的身影变得像一张十分巨大的船帆,投在墙壁上。 她走进阴暗而温暖的小屋,坐在凳子上。她双手合抱,安静地放在胸前。她的眼睛一直跟随着老人。她的神态很像是一只翅膀还很娇嫩的雏鸽,迷途了,被收留它的主人用柔和的灯光照着。 老人在她面前的小桌上摆上吃的,就去里屋支铺。支好了,老人抱来被子,又把身上披着的棉衣脱下加在被子上,对她说:“夜里,有风从山谷那头来,凉。”他走出茅屋,坐到一块岩石上,烟锅一红一红地亮,仿佛夜在喘息。

深夜,她听见了山风从静静的蔷薇谷流过的声音。风声里,舒缓地响起老人的歌声。那歌没有唱词,只是一种调子,在寂寥的山谷里,像湖上的水波,往漫无尽头的远方慢慢地荡开去……

太阳仿佛突然坠落下来。而在离地面很近的空中便又刹住了,无声无息地燃烧,露出一副要把地面上的最后一滴水珠也烤干似的狠劲。天铁青着脸,30天里没飘过一丝云。干旱疯狂地笼罩着大山。方圆几十里,很难找到一瓢水。远处,那口活泉也已干涸,不再有流水的音响。空气干燥得似乎能磨擦出蓝色的火花。

她有点恐惧了,常用焦渴的眼睛瞧着头发蓬乱的老人。

“别怕,这些蔷薇还没有死呢!”蔷薇依然顽强地在峡谷里生长着,叶子竟然绿油油的,一些很细的枝条,向空中坚挺,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硬是从容不迫地开放着。于是,她真的不怕了。隔几天,老人就从十几里外的河里挑回一担水。对于这些水,老人自己用得十分吝啬。渴得实在熬不住了,他就从灌木丛里采几个酸果放在嘴里咀嚼着。但,每天早晨,他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极其慷慨地盛半盆清水放在门口的石桌上——给她准备的洗脸水。

望着清凉的水,再望望老人爆皮的嘴唇,她固执着不肯洗。老人却毫不动摇地坚持:“洗完脸才能去学校!”

那张细腻的、白皙得没有一丝杂色的脸,每天早晨如果不能保证清洗,对老人来说,心里是通不过的。只有当她额头上的头发挂着水珠,面孔因清水的滋润而变得活泛、纯净、散发出潮湿的气息时,他才会感到可心。

为这事,有一天老人发火了,差点没把盆子里的水泼进蔷薇丛中。他在嘴里不断地嘟囔着:“姑娘家不洗脸,姑娘家竟不洗脸……”

她一边洗,一边把眼泪滴在水盆里。又过了些天,她放学回到蔷薇谷,老人显得很富有,并且夸大其词地说:“这些天,攒了很多水,今天,我又挑回满满一大担,你洗个澡吧。”老人蹒跚着,向峡谷口走去。 她没有违背老人的意愿,脱去衣服,赤着身体,用瓢把凉丝丝的水从头顶上倾倒下来。水像柔润的白绸拭擦着她的身体,十分惬意。夜晚的大山,显出一派静穆。浴在月光里,她显得几乎通体透明。她低头看看自己,觉得自己长大了,长得很好看,心里感到莫名的害臊和幸福。一瓢,一瓢,她尽情地挥霍着老人给她准备好的清水。她觉得自己的心都是湿润的。她忽然觉得想唱一支歌,就唱了。声音仿佛也被清水洗濯过了,纯净如银,在峡谷里响起来。这个已在世界上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的峡谷,第一次接受着一种发自少女心灵深处的声音的抚摸,四周变得格外安宁。 老人倚在岩石上睡着了……

【小题1】分析选文第四部分第一段描写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走出茅屋,坐到一块岩石上,烟锅一红一红地亮,仿佛夜在喘息。
(2)她觉得自己的心都是湿润的。她忽然觉得想唱一支歌,就唱了。声音仿佛也被清水洗濯过了,纯净如银,在峡谷里响起来。
【小题3】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
【小题4】小说以“蔷薇谷”为题涵义丰富,试作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逆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绝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以及基因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已比较清楚,至少有6个基因参与此作用,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中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小题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小题3】“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重要的羊粪(节选)

李娟

①我们这里的人,形容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难度大,总是说:“跟啃奶疙瘩一样!”奶疙瘩就是酸奶煮沸后沥制的奶酪,很硬。尤其是完全脱脂的陈年奶酪,硬得简直不近人情!任你牙口再好,也只能在上面留下几溜白牙印。吃这种硬奶酪,得先在火炉上烤软了,或在滚烫的奶茶里泡软了,才啃得动。加玛的一块奶疙瘩会啃三四道茶,从头一天泡到第二天,每道茶喝饱了就捞出奶疙瘩揣回口袋,到了下一道茶继续再泡。做这件事时,她不但有耐心,而且有乐趣。总之,奶疙瘩实在太难啃了。

②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清理羊圈的工作太难了,就跟啃奶疙瘩一样。

③我们到了。冬牧场广阔而单调,黄沙漫漫,白雪斑驳。但我们生活的这一小块沙丘间的凹地却漆黑、深暗。这就是羊的功劳。羊在这个沙窝子里生活过许多个冬天,羊粪一年年堆积,粉化,把这块弹丸之地反复涂抹成了黑色。

④尤其羊圈里更是堆积了又厚又结实的粪层。居麻说,这些粪层每个月都会增厚半尺,一个冬天得清理好几次呢。其中初冬刚到达时的第一次清理和离开前的最后一次清理最为重要,劳动量也最大。第一次主要是为了挖出最底层的干粪层。最后一次是趁春日暖和,把最表面那层厚厚的软粪层铲起,砌在羊圈周围晾晒。这些粪块又黑又纯,一块块大小适中,是冬天里最好的燃料。

⑤最底层的粪层因靠近地表,沙土多,又硬又结实。加之又平摊着晾了一个夏天,撬起时跟预制板一样整齐。这些结实的粪板虽不能用做燃料,却是荒野里最重要的建筑材料。用这种粪板围筑起来的羊圈整齐又结实。否则的话,又能用什么来盖呢?野地空旷,一棵树也没有,一把泥土也没有,一块石头也没有,只有低矮脆弱的枯草稀稀拉拉地扎在松软的沙子地上。

⑥就连我们人的饮食起居之处——地窝子,也多亏了羊粪这个好东西。地窝子是大地上挖出的一个深两米左右的大坑,沙漠地带嘛,坑壁四周不垒上羊粪块的话,容易塌方。然后在这个羊粪坑上架几根椽木,铺上干草,压上羊粪渣,便成了“屋顶”。最后修一条倾斜的通道伸向这个封闭的洞穴。当然了,通道两壁还得砌上粪块挡一挡。连我们的睡榻也是用粪块砌起的,我们根本就生活在羊粪堆里嘛。

⑦“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接受,事实上羊粪实在是个好东西。它不但是我们在沙漠中唯一的建筑材料,更是难以替代的建筑材料——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再没有什么能像动物粪便那样,神奇地,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最深刻的体会是在那些赶羊入圈的夜里,北风呼啸,冻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

⑧刚到这里的第一天,傍晚时分风雪交加,根本没工夫好好整理。很快夜深了,大家非常疲惫,于是和衣躺在几乎什么都没铺的粪堆上凑合着睡了一宿。大家的脑袋统统抵着粪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要是有咧着嘴睡觉的习惯就惨了!不过即使是闭着嘴睡觉,第二天,还是……

⑨好在经过休息,第二天大家都精神焕发,开始大力规整。垮塌的粪墙被重新砌起,裸露的粪墙上挂满了壁毯和绣毡(最麻烦的事是往这样的“墙”上敲钉子,哪能敲得紧呢……),到了下午,地窝子终于焕然一新,体面极了!羊粪块们被挡得结结实实,统统退居到幕后。

⑩原先的羊圈只有居麻一家使用。现在与新什别克家合牧,陡然多了两百只羊,羊圈必须得扩张。居麻用十字镐把羊圈坚硬的粪地砸开,新什别克和小伙子胡尔马西(新什别克的弟弟)用尖头锨用力撬起粪板,加玛用方头锨把碎粪渣抛到墙外,我和新什别克的老婆萨依娜则徒手抱起大块的粪层递给嫂子,嫂子砌新墙。墙砌好后,多余的粪块都得运出去,我们几个女人用塑料编织袋一袋一袋地往圈外扛。干了整整一天。那个累啊!而且粪尘漫天,呛得满鼻子满嘴都是。大家不停咳嗽。脖子里也全是粪渣。这次清理,至少往下挖了一尺半深。

(11)虽然劳动辛苦,值得安慰的是,这两天的伙食开得特好!每天都有肉吃!还有肉汤熬的麦子粥喝,而且麦子粥里还拌了酸奶糊……还有土豆白菜炖的风干肉,而且肉是用羊油煎的……还有一顿焖了肉块的抓饭。最重要的是,这几天的所有茶水里都煮了黑胡椒和丁香粒!哎哟——香喷喷!

(12)羊粪地板是撬完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却是羊的“褥子”太薄了,地气太寒,体弱的羊可能过不了冬。于是加玛、胡尔马西和我在接下来的两个晴朗有风的日子里干了整整两个下午,把沙窝地附近凤化散碎的羊粪土收集了几十麻袋,拖进羊圈垫高了一些。这仍然不是最后。此后的每一天,当羊群出发后,留在家里的人,都得把羊圈里墙根背阴处潮湿的粪土层翻起、铲开,堆在阳光下晾晒,晚上再摊平。并且每过几天,就要拖几袋干粪土垫进羊圈。

(注)本文选自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2010年冬天她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经历了三个月冬季放牧生活,李娟的《冬牧场》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中的“非虚构作品奖”。

【小题1】分析第①段以“吃奶疙瘩”起笔的作用。
【小题2】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
【小题3】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非虚构”的特点。
【小题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