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
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
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走。
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现在的他,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
当他路过汽车站候车室外面的马路时,脸刷一下白了——白了的脸很快又变得通红。他猛然看见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正站在候车室门口。躲是来不及了,高加林恨不得把这篮子馍一下扔到一个人所不知的地方。张克南和黄亚萍很快走到他面前了,他只好伸出空着的那只手和克南握了握手。他即兴撒了个谎,说去城南一个亲戚家里走一趟。
“你还在马店教书吗?”克南问他。
他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已经被大队书记的儿子换下来了,现在已经回队当了社员。”
“你还在副食公司当保管吗?”加林问克南。
“高升了!当了门市部主任!不过,前面还有个副字!”亚萍有点嘲弄地看了看克南。
“要买什么烟酒一类的东西,你来,我尽量给你想办法。唉,现在乡下人买一点东西真难!”克南对他说。
高加林说:“要买我想其它办法,不敢给老同学添麻烦!”一句话把张克南刺了个大红脸。
黄亚萍也是个机灵人,已经听出他俩话不投机,便对高加林说:“你下午要是有空,上我们广播站来坐坐嘛!”
“你们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加林说。
张克南已经有点受不了了,正好要排队买票,马上和他握了手,先走了。
高加林对亚萍说:“有空我会来的。”
他现在一边提着蒸馍篮子往热闹的集市中间走一边眼睛灵活地转动着。刚到十字街口,他又碰到了一个熟人!
当他们城关公社文教专干马占胜有点尴尬地过来和他握手时,他这一刻不觉得胳膊上挽的蒸馍篮子丢人了——哼!让他看看吧,正是他们把他逼到了这个地步!当专干问他干啥时,他很干脆地告诉他:卖蒸馍!他并且从篮子里取出一个来。硬往马占胜手里塞;他感到他拿的是一颗冒烟的、带有强烈报复性的手榴弹!马占胜两只手慌忙把这个蒸馍捉住,又重新硬塞到篮子里。加林知道他离开了城关公社,高升到县政府了。
县城南关的交易市场上弥漫着灰尘,噪音像洪水声一般喧嚣,充满了庄稼人的烟味和汗味。他提着篮子盖在人群里瞎挤了一气,自己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干什么的,有几次他试图把口张开,喊叫一声,但怎么也喊不出声音来。
这时候,满城的高音喇叭响了起来。他眼睛微微地闭住,牙齿咬着嘴唇。他想到克南此刻也许正在长途汽车上悠闲地观赏着原野上的风光;黄亚萍正坐在漂亮的播音室里,高雅地念着广播稿……
他已经完全无心卖馍了。他从大街里挤过来,来到十字街以北的县文化馆。他把馍篮放在长椅的角上,从报架上把报纸取了一堆,坐在椅子上看起来。他从初中就养成了每天看报的习惯。他很关心国际问题,曾梦想过进国际关系学院读书。在高中时,他曾钉过一个很大的笔记本,里面虚张声势地写上“中东问题”、“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国的因素”等“研究”题目。看完好多天的重要内容,他浑身感到一种十分熨贴舒服的疲倦。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来关门,他才大吃一惊:现在已经到城里人吃下午饭的时光了!
太阳已经远远向西边倾斜过去了。街道上稀稀落落的没有了多少人。他站在阅览室的门口踌躇了半天,最后只好决定提篮子回家去。
(选自路遥《人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开放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为故事框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高加林两次遇到“熟人”时的表现大不相同,遇到马占胜时“他很干脆地告诉他:卖蒸馍!”并且硬塞给马占胜一个馍,既显示了他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又表现了他愤懑不满情绪的发泄。
B.本文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高加林在去县城的路上“头尽量低着,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走”这个细节意在表现高加林对自己家庭生活困难的忧虑。
C.本文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高加林的性格特点,就是在与老同学张克南、黄亚萍以及文教专干马占胜的鲜明对比中,逐步展现出来的。
D.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高加林进县城卖馍的过程,在顺叙中还穿插了高加林当年在县城上初中、高中时的一些情况,这样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E. 高加林的人生遭遇让人同情,作者借助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态度。
【小题2】小说开头对公路上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遇到高中时的同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后,高加林有着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3 07: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不过,到煤矿后,区队的报纸常常被矿工们拿去包猪头肉,七零八落从未齐全,他一般都在矿部前的这个阅报栏前立着看。至于《参考消息》,过几天他才设法找齐,躺在床铺上作为一种“高级享受”来阅读。

现在,少平撑着雨伞立在这报栏前,按通常的习惯,先前后转着浏览了八版《人民日报》。

当然,国际版稍微多费了一点时间。

接下来他才看办得很糟的省报。在少平看来,省报在内容方面连《黄原报》都赶不上。

不过,省报今天倒让他一惊。他突然被头版头条的大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

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那么,她还能按时如约赶到黄原吗?

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他知道以后的几天才会有大量详细的背景新闻….

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

……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牺牲?我的晓霞……

(甲)

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①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

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

他疯狂地奔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任凭雨水在头上脸上身上漫流,两条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过了东边的火车站。他奔出了矿区。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东面驶来的一辆运煤车在风雨中喷吐着白雾,车头如小山一般急速奔涌而过——他几乎和汽笛的喧呜同时发出了一声长嚎……

孙少平倒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铁道那面的黑水河,发出呜咽似的声响。远处,矸石山那里,矸石噼噼啪啪在向深沟中滚落。②滚落!整个大地都在向深渊滚落……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

他换了身衣服,便倒在床铺中,两眼呆呆地望着雪白的蚊帐顶。他无法相信一切是真实的。

这是报纸的失实报道——这张报纸经常干这种事!

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

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

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一

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

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可是,谁让她父亲给他拍电报呢?他根本不知道他和晓霞的事,他怎么知道他在这里?他为什么给他拍电报?速来?

(乙)

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

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

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火车在茫茫大雨中驶过绿色的中部平原。

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

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

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

(丙)

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当他恍惚地随着人群挤出省城的火车站,已经是夜晚了。

繁密的灯火在雨中大放光华。积水的街道被灯光映照成了一条条流金泻银的长河。电车甩着长辫子,在夜空中碰击出蔚蓝色的火花。透过雨帘,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大橱窗看起来像德加的印象画。他感到一阵又一阵(xuàn)晕。难道她真的不存在了吗?她仍然还活着吗?对他来说,答案还都不是最后的!他同时又执(niù)地相信,过一会,他就能看见她——活着的她;并且会紧紧地拥抱她……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xuàn(______)晕   ②执niù(______)
【小题2】选文开篇写孙少平“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达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小题4】下面语段放置文中甲、乙、丙三处的哪一处最合适?

孙少平内心紧张地做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小题5】文中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请依据上下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孙少平返回宿舍时的样子。15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在大桥头揽工汉的“王国”里,孙少平这样平静地一直坐到满城灯火辉煌。这时候,他心里猛一下想起了他的朋友金波,他现在很想去见见他一一自从金波到黄原后,他们们还一直没有见过面。
他想了一下,便即刻带上行李,在厕所里把他那身新买的的卡衣服换在身上上,而把原来身上的烂衣服又塞进破提包,寄存下来。于是,他撩开两条修长壮实的腿,迫不及待地向东关邮政局走去。
少平的突然出现,显然使金波大吃一惊。
金波仍然没变模样,细皮嫩肉,浓眉大眼,穿一身干净的黄军装,一看就是个退伍军人。他好像刚洗过澡,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泛出光滑的红润。
他兴奋地问少平“刚从家里来?”
“我到黄原已经两个月了”
“啊?你在什么地方哩?”金波惊讶了。
“我在阳沟给人家做活……刚结工。”
“那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抽不开身……”
“你先坐着,我给你弄饭去!”
少平也不阻挡金波为他张罗,到了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不必作假说他吃过饭了。实际上,他现在肚子空空如也。
不到半个钟头,金波就回大半脸盆手提白面片,里面还泡五六个荷包蛋。
这时候少平注意到,金波已经换了一身破烂工装,整齐的头发弄得乱蓬蓬地耷拉在额头。他立刻明白,敏感的金波猜出他目前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样,因此,为不刺激他,才故意换上这身破衣服,显得和他处在一种同等的地位。少平很了解,心里感到暖暖的
“你现在的情况怎样?”少平端起盛面片的碗问。
“我实际上也是个揽工小子。参加工作不可能,只好临时给人家扛邮包。有什么办法?爸爸是个普通工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他提前退休,让我接班。可我又不忍心,他才四十九岁,没工作闲呆着,也难受啊……”
“你现在出了门,你就知道,外面并不是天堂。但一个男子汉,老守在咱双水村那个土圪崂里,又有什么意思?人就得闯世事!安安稳稳活一辈子,还不如痛痛快快甩打几下就死了!即是受点磨难,只要能多经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后悔!”金波一边说,一边狠狠地吸着烟。
“不过,对我来说,这种生活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和你不一样,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我这么大了,按说应该守在老人身边尽孝心。现在,我把一切都扔给我爸和我哥了……”
少平点着金波递过来的纸烟,情绪满含着忧伤。金波用安慰的口吻说说:“像我们这种人,实际上最重情义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逃避自己对家庭和父母应尽的责任。但我们又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呀!比如说你吧,根本不可能变成少安哥!”
“是呀,最叫人痛苦的是,你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但又想挣脱这样的家庭;挣脱不了,还想挣脱……”
话到此时,两位朋友便不再言语,长久地陷入到一种沉思之中。桌子上那只旧马蹄表有声有响地走着,屋子里弥漫着烟雾。外面不远处的电影院大概刚散场,嘈杂的人声从敞开的窗户里传进来,仍然没有打破这间小屋的沉静。
晚上躺下后,他们又从小时候的双水村说到上初中时的石圪节;又从石圪节说到原西县上高中的那些日子。他们说自己的事,也说其他同学的事。自高中毕业分手后,许多同学的情况他们都不知道了。记得那时间,大家都信誓旦旦地表示,全班同学有一天还会重新相聚。现在看来,那纯粹是一种少年之梦。一旦独立地投入严峻的生活,中学生的浪漫情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两个好朋友一直把话拉到天明。尽管一晚上没睡觉,但他们们仍然十分兴奋。
吃完早饭后,金波对他说说:“你干脆也来邮局和我一起扛邮包!等我爸跑车回来,我让他给领导求个情,或许可以。这里一天一块一毛五分钱工资,没在社会上揽工赚钱多,可是工作比较稳定。”
少平谢绝了金波的好意,他说:“咱们最好各干各的。好朋友自闯江山,不要挤在一块一个看一个的难过!”金波马上又同意了他的看法,只是问他:“那你如今在什么地方干活?”
少平撒谎说:“还在阳沟,另找了个主家……”
少平不愿再给金波添麻烦,就立刻和他的朋友告辞了。金波把他送到邮政局大门口。他们也没握手---对他来说,握手反而很别扭。
现在,他又复原成另外那副样子子,向大桥头他那个“王国”走去。
因为还是早晨,聚在大桥头揽活的工匠还不很多。旁边大街上,上班的人群倒非常拥挤;自行车和行人组成的洪流,不断头地从黄原桥上涌涌而过。
少平想,眼下要是他立在这里,万一金波过来,很容易看见他。他于是把行李放在砖墙上,然后自己退到一个不起眼的墙角里,一边瞧着铺盖卷,一边等待大批的工匠到来,好把他淹没在人里……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十七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少平去会见金波前,在厕所里换上了新买的的卡衣服,他这是想掩盖自己窘迫的生活状况,不想让朋友为自己担心。
B.文中写到“旧马蹄表有声有响地走着”和“嘈杂的人声”,这是以动写静,更是以屋内的静来衬托人物内心的波澜。
C.小说在叙事写人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但主要的还是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使人物丰满而富有内涵。
D.两人相见,谈到了他们的现状与感受、理想与抗争、矛盾与忧伤、同学经历与冷静认识,这都是通过概括描述展现的。
【小题2】金波见到少平后,悄悄地换上破烂工装并弄乱头发,这个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揽工汉孙少平身上,我们能看到哪些可贵的精神特质?请进行简述。y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 ……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外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他鼻根一酸 ……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自己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炸山打坝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妻子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表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胆大心细,敢于争先但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D.节选部分中,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小说借此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小题2】小说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