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我们心中不忘鲁迅,然而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而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最后的底线就是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喚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他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表现为对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畸形社会状态的批判和挑战。
B.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C.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对现实的失望,使人们转而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导致整个社会逐渐丧失道德底线。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让我们强化政治意识,提升道德人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某一个人的关系,否则,会阻碍我们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举例论证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详细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意义。
D.原文标题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由他不说假话和揭露虚伪的性格所致。
C.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这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人格特征大多源自性格特征。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人格境界,会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这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7 10:4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起端午节,人们最易想起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然而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的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以驱邪辟邪、保健身体。”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

“端午”一词实际上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记载了很多关于端午的习俗习惯,但是关于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何时,则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而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则认为端午节不光是纪念屈原,还可能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等。

为什么我们说端午节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呢?

据考证,其实在端午龙舟竞渡的这个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了。相传在吴越之地早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有反映当时竞渡风俗的句子,如《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由此可见,在屈原投江前就已经有了竞龙舟的游戏存在,那么端午节也很可能并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最大的可能性反而是屈原在端午节投江,作为一名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本身的意义已经重过了端午节的意义,所以后人就将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放于一起,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屈原”的说法了。

(摘编自《中华传统节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节日习俗和节日观念了,所以它和屈原无关。
B.中国历史传统认为阴恶从五而生袁五月五日是阳之端点,这一天人们应该驱邪辟邪、保健身体。
C.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比如二月二、九月九等,端午比上述节日晚多。
D.端午成为一个节日,是在西晋时期。因为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中明确出现了“端午”一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明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却以“怀念屈原”作为引论部分,避免了开门见山的简单直接。
B.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的概念”这一中心论点。
C.章例举《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的说法,既说明古代就有不同的观点,又间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D.引用屈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等诗句,有力地证明了在屈原之前就有了龙舟竞渡的习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龙头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这些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数字重叠的概念相关的节日,应该都出现得比较早。
B.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这个说法并无材料可以佐证。
C.前文说“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后文说“在屈原投江前就已经有了竞龙舟的游戏存在”,前后矛盾。
D.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国,赋予了端午新的异议,所以后人就将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放于一起并强化了对屈原的纪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五经博士,他们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B.汉代将民间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从而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主要在于两者书写的字体,而且今文经篇目更多,内容更丰富。
D.今古文经学各有所长,它们代表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对后世学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设立五经博士”的建议,并广收弟子,至东汉时其人数已有三万多人。
B.随着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确立,儒家主张的五伦成为社会唯一的伦理道德。
C.西汉刘歆要求将古文经和今文经一样也立于学官,却被今文经学家所阻而一时未能实现。
D.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经学大义与生活作用
【小题3】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两汉经学演变的三个阶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
【小题1】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C.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小题2】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C.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又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②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③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零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④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这些来此地做着觞咏游戏的人,已经日渐老大,每次来反倒生出一些怀旧的感伤。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⑤我是作好被罚酒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般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⑦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罚得天旋地转,还是几个兄长轮流背了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这个小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就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⑧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觞还像当年那样自然地随水而下,人已不似那般的真率。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地吟诵的人群。
⑨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日兰亭并不在这个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人的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底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⑩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的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文章第③段中说“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阅读全文后,请说说今人与晋人相比,“不同的文人情怀”具体有哪些内容?(4分)
【小题2】(小题2)作者从最初换上晋人衣衫到后来脱下晋人衣衫,其间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请作简要梳理。(6分)
【小题3】(小题3)“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⑤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作者“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而且“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但是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流觞之水”而不用“流觞”?(6分)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