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摘编自郑劭荣《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作为戏剧大国,其浩如烟海的剧目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奇迹。 |
B.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的唱词和念白是中国戏剧珍稀的文化遗产。 |
C.元代伶人不再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且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
D.“赋”体套词中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的手法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
A.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
B.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怜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
A.元代大量产生的书面剧本促成了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的形成。 |
B.唱词和念白一样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 |
C.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
D.为口头剧本提供丰富艺术语汇的表演程式于戏曲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