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完全变了。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很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省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语言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他们不了解在文学方面,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文学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一个作家如果不在语言精确妥帖上苛求,他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一个作家在语言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敷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这是我看重语言的理由之一。

我得到这么一个看法,并不是完全拿科学头脑来看文学,硬要文学和数学一样,二加二必等于四。我细心体会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上的讲究,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妥帖。文学与数学不同的,依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学是具体的情境;一是语言的效果不同,数学直述,一字只有一字的意义,不能旁生枝节,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穷到究竞,这还是因为所想的不同,理有固定的线索,情境是可变化可伸缩的。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人人都承认文学的功用在表现,不过究竟什么叫作“表现”,用这名词的人大半不深加考究。依一般的看法,表现是以形式表现内容。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又是一个纠纷的问题。中国旧有“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照这样看,以“言”表现“意”,“意”就是内容,“言”就是形式。表现就是拿在外在后的“言”来翻译在内在先的“意”。有些人纵然不认为言就是形式,也至少认为形式是属于言的。许多文学理论上的误解都由此产生,我们须把它加以谨严分析。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作者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因为思想或情境等内容比语言更重要、更有吸引力。
B.作者看重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原因:一个作家如果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那么,他也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其他方面。
C.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有偏差,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D.对于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的问题,历来众说纷g,但作者认为,“意”就是内容,“言” 就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把阅读语言比作过桥,过完桥就不去管它的好坏。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将文学的语言与数学的语言进行对比,论证文学语言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先破后立,先阐述人们存在的错误观点,然后予以批驳,再亮出自己的观点。
D.文章先引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在思路上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作家只有在“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做到作品语言的精确妥帖。
B.如果一个作家不了解文学,或缺乏艺术的良心,就不会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追求精确妥帖,也不会在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认真。
C.文学描述具体的情境,而具体的情境能变化伸缩,这就使文学具有了暗示性的特点,即使一个字也可以有无穷的含蓄。
D.文学和数学有两点不同: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二是语言表达效果不同。文学语言要求精确妥帖,数学语言不要求精确妥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6:4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己”主要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涉及三个根本问题:道德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而这三个问题,都以“自爱”和“自敬”为核心。道徳从哪儿来?道德于人自身,来自人性情的真率、自然之处,而不是源于外在的强制或教育的灌输: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有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就是道德的基础;人类又都有“能近取譬”的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和对自己老人的尊敬推己及人,就不忍心为了个人的利益伤害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道德。因此,道德的根荄人人自有,不待外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因为如果人人都唯己之利是图,按照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你争我夺,那么人和禽兽没有根本差别,人类文明也早已沦亡。只有人人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更好地“爱人”而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部分地克制私人的情感欲望,以达到大多数人情感欲望的最大化实现,人类总体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个体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换言之,不断地“克己复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性心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人越来越摆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成人”之道。所以,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必然蕴含着德性修养的提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自私自利、以自我需求为中心不但不是真正的自爱和自敬反而是对人性的戕害,对动物性的复归。
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绝非痛苦的修行,这是最值得强调的。它始于情,终于情,始终强调自“诚”而“明”。“诚”就是“乐之”,“明”就是“知之”,只有先“乐之”,在情感上充分接纳,才能对外在于人的社会理性真正信服,并将之纳入自我生命的感性当中,以之提升感性,最终形成涵容了“理”的更高层次的“情”。这一过程不仅能在感性的提升中获得审美乐感,而且能借由内在价值的追求超越人外在的有限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快乐,还能因为内心充实的意义和价值之乐,而达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的最高境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问,目的是自我成全,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所谓“君子慎独”,因此“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完全基于个体的自觉,不要外在的他律和监督,并在其中获得最高的快乐,这种高度的自爱和自敬,可以说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宋颖《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道德基础的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故有自爱、爱亲、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
B.自觉“克己复礼”,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更好生存发展,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C.“修己”强调快乐而非痛苦,在自我生命的感性之中提升,形成更高层次的“情”与“理”。
D.“修己”以“自爱”“自敬”为核心内容高度的自爱和自敬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修己”主要是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以此统摄全文。
B.首段提出理解“修己”涉及道德的三个方面,以下三段就三方面的内涵逐一论述。
C.引用“己欲立而立人”论证提升道德修养的原因,使人具有“人性”,走向“成人”。
D.文章主要运用理论论证与引证等论证方法,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有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不容易,却可以体现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达到“成人”的境界。
B.自爱自敬者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坚持道德原则而失去很多利益,但也能获得最多的快乐。
C.每个人通过“诚”“明”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自敬,就必然会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敬。
D.只有人人自爱自敬,更好地“爱人”,社会才会形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道德风尚。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徐梓

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 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 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 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 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 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 15 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 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 120 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节选自(2016 年 11 月 30 日《光明日报》)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小题1】新闻材料就我国话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B.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C.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D.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小题2】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孤独

李娟

春天里,我最喜欢看林风眠先生的画。 因为他爱画小鸟,在翠绿的枝桠上,蹲着三三两两的小鸟,伸着黑黑的脑袋,椭圆的树《和鸟儿椭圆的身体相互融合,仿佛听见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 鸣。然而,他有一幅画,只画一只鸟,兀自立在枝头 林风眠是孤独的。

春风沉醉的夜里,读林风眠先生的书。 原来,他的故乡在广东梅县,幼年时,见族人们将出逃 的母亲逮回来毒打,小小的他奋不顾身扑向母亲,用单薄的身躯保护着受欺侮的母亲,直到他白发苍苍的暮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因为,故乡有他抹不去的疼痛和悲伤。 他的婚姻并不美满,一生都是孤单的,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

看他画中的仕女,穿白衣的女子坐在堂前,神情从容,安详静穆,无比圣洁。身边的瓷瓶里插 着白色的花或是几枝寒梅,她们或是抚琴,或是凝神,端然,静美,素净之极,彻底绝了人间的烟火气。她们泊在画家的心里,一辈子,终身难忘。 我一直认为,她们是孤独的,她们代表了林风眠 对女性美好的向往。她们或许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姐妹 ......无一例外,她们是那样的孤单,寂寞,却如梦境一般的美好。

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有一幅画名《逍遥游》,千丝万缕的线条铺满画面,桃红几 点,柳绿几条,那些线条如裂帛,如急雨,如彩绸,又仿佛柳枝在春风中肆意飞舞。 可是,却有一个 洒脱,诗意的名字《逍遥游》。 作这幅画的时候,吴老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画意和情思不就是春风 里的枝条,随意飞舞,潇洒,孤单,自我。用抽象的形态表现了大自然的律动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吴冠中一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常常一个人外出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山中看云,舟中看霞,一走就是几个月。 头戴草帽,面容憔悴,衣裳上 粘满了作画时的颜料,多少天也不知道换一件干净的衣裳。 不相识的人,谁会认出这样一位衣衫 不洁,又黑又瘦的老人是大画家吴冠中呢?

《逍遥游》大概是他暮年作画时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艺术的殿堂里,逍遥自在,从容舒展。如云端的白鹤,天空的白朵,无拘无束,自由驰骋。

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如水的人,才懂得享受孤独的美和忧伤。

民国一代名媛陆小曼,大多人数知道她,因为她是诗人徐志摩的遗孀,她另一个才女身份完 全被世俗遮蔽了。她冰雪聪明,才情非凡,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十六岁精通法文和英文,翻译过《泰戈尔诗选》,擅长昆曲 ......看她年轻时的一帧黑白照片,一个人坐在桌前读书。 一头短发,穿 着素色典雅的旗袍,一串珍珠项链垂在胸前,那么优雅,娴静,美丽。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 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位女子低头读书的时刻,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她二十九岁时,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诗人香消玉殒。此后,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 她生命中最绚丽灿烂的年华永远过去了,烟花一样的女子,一瞬间燃尽了韶华,连同她美 好的爱情。中年的她洗尽铅华,提起一支画笔,寄情山水间。 她的山水画品格极高,寥寥数笔,远 山,峭壁,流水,近处的树木,山寒水瘦,枯笔尽显,没有人间的烟火气息。 连画中的人也是这样,孤寂的,寒意弥漫,如同她自己的人生。读她的《遗文编就答君心》,真是才女文章,文风绮丽,有静气流淌。她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云淡风轻,从容豁达,原来一切皆被原谅了。其实,孤独的内心,是繁花落尽后,枝头一枚坚硬成熟的果实,不为俗世所动。坚定,执着,却无比的强大

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的孤独于他幼年的不幸,吴冠中的孤独是出于天性,而陆小曼的孤独则是因为 爱情。
B.写林风眠先写其画,写其画则“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鸣”与“一只鸟,兀自立在枝头”构成对比。
C.写吴冠中则抓住其暮年代表画作《逍遥游》,从内容到画名极写其在孤独中如白鹤一般的自由翱翔。
D.“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突出了陆小曼 用情之深。
【小题2】结合文意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