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现代人的修身、修心与力行
沈士光
自古以来,我国先贤们就主张人要修身,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与古人相观照有诸多异同之处,其修身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修身最简要的定义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境界性,是一种境界修身,鼓励人们不要被眼前艰难的生存状态所击垮。即使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也应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已经不再为生计烦恼,有时人们强调修身是防止过于优裕的生活容易使人失去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更多时候,现代人面临的最大生存境遇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复杂的职业环境、严格的职责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起伏与挫折等,于是,他们更需要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现代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主张工作和生活分殊,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他们追求举家出游或结伴而行的方式以达“休身”和“修心”的目的。诚然,这种修身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古人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他们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古人的修身绝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是具有浓厚的心系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
现代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修身健身要处于运动之中。一是与“独”相反的“群”修身健身方式。古人的修身多为“独”和“静”,而现代人独处的时间比古代人更多,心灵的孤寂更深。现代人也相信集体行动比个人行动更能够调节气氛。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就读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三五成群到“KTV”去“飙歌”的情形时常可见。二是与“静”相对的“动”的修身健身模式。“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式修身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以静入胜。毋庸讳言的是,古人“静”的健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现代人的观念则相反,“动”则有活力。近年来,“广场舞”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健身新理念。或许有人会认为“广场舞”只是大妈们一种健身运动,算不上修身。在笔者看来,“广场舞”是健身为主且有益于修身,属于健身修身型。“广场舞”多数选择与舒缓、低沉的“静”相对的明快欢乐,甚至节奏感强的音乐曲调,其实反映了一个个独立又有些寂寞感的个体对同一时间空间集体交流的精神向往,这无疑也是一种修身。
古人的修身是一门功课,每天必需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反省。从前有一种“功过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事,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黑点;如果做了好事、善事,则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样天天反省。这样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圣贤境界。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考验伦理道德的境遇。因此,随时力行也是随时修身,修身力行应合二为一,而不是刻意专门找一个时间修身。比如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银行、剧院、商场、公园、地铁等公共场所,都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这都是修身。
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的职业中,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修身最为重要,要求也最高最严,必须“严以修身”。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讲君子“三耻“,即“耻不修”、“耻不信”和“耻不能”,他将“耻不修”放在首要位置。
(选自2015年9月28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是古今都有的一种行为,但由于古代人与现代人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而其修身方式也有区别。
B.古人的修身是修除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成为意志坚定、道德完美的真正君子,它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
C.“独”和“静”是古人常用的两种修身状态,而现代人则更倾向于通过集体行动来调节气氛。
D.修身是古人的一门功课,通过“功过格”来达到“修身力行”的圣贤境界是修身的一种重要形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前提下,依然能“不改其乐”,反映了古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不忘修身的境界。
B.人们都借助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是职场竞争压力、复杂的职业环境、严格的职责要求等的必然结果。
C.古人修身旨在实现心系百姓的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现代人修身则重在通过“休身”达到“修心”的目的。
D.“静”是古人的修身模式,他们往往在修身的前提下,实现健身的精神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与现代人不同的精神追求,决定了古人重在“正心”而现代人重在“休心、轻心”的修身差距。
B.广场舞虽然是现代人“动”的一种表现,但它特有的曲调选择反映了众多独立而又有寂寞感的个体对同一时间空间集体交流的精神向往,因此作者认为它也是一种修身行为。
C.古人需要每天找时间进行修心,而现代人则将修身与力行合二为一,无须专门找时间单独修身。
D.荀子将“耻不修”作为“三耻”之首,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求“严以修身”,说明了修身在古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06:2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至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超过90%的中小城市甚至没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小题3】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杭州路10号
于德北
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诉诸数字,我依旧一天到晚吊儿郎当。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
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闲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我激动。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
万岁,这游戏!我找了——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经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杭州路10号袁小雪收。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过,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信寄出去了。我很快便把它忘却。
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
“我的信?”我不想念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
“杭州路10号?”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
人都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这里边有一种崇敬。我认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再闭口不言。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著、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活的诗篇》。
我渐渐自醒。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我渐渐不安。四个月过去了,我无法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
秋天了,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杭州路10号。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下去叫一声奶奶。
“我,我找袁小雪。“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是,是他的朋友。”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直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她不在么?”
“……”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
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她?”“骨癌。”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在一个黑色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张三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叫骆瀚沙。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
就在这间屋子里,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了。
(1)请用简练的语言将我的心迹变化历程概括完整。
(2)文章结尾说“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了”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塑造教授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的结尾“很有几分欧·亨利的味道”,结合原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
陈再见
老汤走出去,又折了回来,“应该带点什么吧?”他咕哝着,像是在向妻子询问。“那就带几个鸡蛋吧,米缸里刚好有八个。”妻子对事情有不同看法。“我早就说过,汉金这一家子,没一个好人,都白眼狼。”妻子说。
那一巴掌下去,老汤就后悔了。平时他再怎么生气都能克制住,这一次,他怎么就没控制好情绪呢?莫名其妙地,老汤就因为秋水背不出“锄禾日当午”的下一句而扇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本可以做做样子,却打掉了秋水两颗牙齿。
路灯下,老汤又把鸡蛋数了一遍,没错,是八个。他一路上都在酝酿,怎么跟汉金把事情说清楚。
老汤有一句话是必须当着汉金的面说的“即使不是秋水的老师,作为叔,打了秋水,就算是重了点,你也没必要闹到学校,当众与我翻脸吧。”这话其实是老汤的妻子说的。老汤走在路上,越发觉得妻子的话有理,有力量有气势,肯定能把汉金说得哑口无言,反过来赔礼道歉。这么想时,老汤觉得理直气壮了,觉得没必要给汉金家带八个鸡蛋了。
在巷街口的榕树下,老汤站了一会。这棵年代久远的榕树,见证了老汤和汉金在巷街口玩捉迷藏躲进它根部水桶大小的黑洞的童年;见证了三年前老汤的儿子溺毙,汉金狠心没到过老汤家里一步;见证了老汤现在的踟蹰。
四周静悄悄的,夜不是很深。白天下了一场大雨,巷街上湿漉漉的,一个人影也没有。老汤突然有些紧张,像个贼一样站在人家门口,被人看见了不好。于是,老汤把手里提着的八个鸡蛋藏进了树洞里。
老汤决定去敲汉金家的门,他跺跺脚,努力让自己的脚步铿锵有力。
门开了,咯吱一声。老汤没想到,几十年了,汉金家还是这扇柴门,油漆掉了不说,连木板都被虫子和时光腐蚀磨蹭得像是雨水冲刷过的泥地。
汉金一家差不多都睡下了。除了两个大女儿睡在隔壁的小房间里,其他五人都挤在一张被加宽了的门床上,汉金和妻子睡南头,三个各相差一岁的儿子则像三条秋刀鱼一样并排睡在北边。
“秋水,你起来,汤老师来了。”汉金喊。
秋水翻身下了床,他的嘴巴已经肿了,像是含着一个鸡蛋。老汤抬头看了秋水一眼,发现秋水的目光躲闪,没敢看老师,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低着头玩手指。老汤顺势环视一圈,杂杂碎碎,没一件像样的。
说什么呢?好半天,老汤叹了口气,问汉金:“汉金,我儿子死了几年了?”
汉金被这么一问,愣住了,他没想到老汤不说秋水,反而说起了自己的儿子。
“三年了吧。”
“好,你还记得啊。”
“记得,那次秋水差点就死了。”汉金看了秋水一眼。
“是我儿子把你儿子救了,你儿子没死,我儿子死了。是不是这样啊?好几年前的事了,我都忘了。”
汉金突然接不上话,他被老汤这么一问,噎住了。
“老汤,我……”汉金终于开口,“谁也不希望那样的,是吧。我知道你有气,有怨,可你也不能拿孩子报复啊,他懂什么,这么小。”
报复?汉金说了“报复”二字。老汤那一刻真想起身像扇秋水一样扇汉金一巴掌,但他忍住了。老汤开始觉得有些事情原来是真的说不清楚的。老汤在路上准备的一肚子话,突然间一无是处,说什么呢?有什么好说的?有些事情需要心领神会,凡事都需要点破的话,便会变了味。老汤真不想说了,尤其是扯到儿子的死,他是一句都不想重提的。
老汤累了,他想回去睡觉,便起身要走。
“要不,”汉金也起身,“我明天再找一下庄校长,不要医药费了。”
“汉金啊,你还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老汤叹了口气,“我不是为那么点钱来的。医药费怎么能不要呢?你看秋水的嘴巴都肿得跟猪八戒一样了。”
汉金笑了,秋水也笑了,床上的人也掀开被子笑。
老汤站在门口,回头一看,汉金的妻子和另外两个孩子都下了床,一家人看着老汤离开。老汤突然心里一热,他想起最后把儿子挣扎的僵硬的身体抱进棺椁的那一幕。老汤一转身,泪水掉了下来。
老汤走出一大段巷街,才想起藏在橡树洞里的八个鸡蛋,又匆匆往回走,拿了鸡蛋,悄悄放在了汉金家的门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不断闪回的插叙,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汤这一温厚朴实的普通乡村教师形象,也勾勒出贤惠的妻子、无情的汉金等次要人物形象。
B.对于道歉,老汤心里有过波动:先是觉得理亏,准备道歉;接着认为妻子的话有理,汉金应向自己道歉;最后面对汉金的中伤,放弃说理。
C.小说多次设置悬念,令读者疑窦丛生,不忍释卷,如老汤妻子的抱怨、老汤的“莫名其妙”“汉金狠心没到过老汤家”等。
D.老汤的儿子为救秋水而死,本应对老汤心存感激的汉金却认为老汤是在报复,这体现了人性的冷漠,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绝望。
【小题2】请简要分析“八个鸡蛋”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是老汤的个性,可老汤最后为什么不想把事情说清楚了?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一旦道德出现问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人担心,用道德去支撑经济发展,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将道德工具化甚至亵渎了道德。其实不然,道德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际和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了具体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等都只能是空谈。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经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事实上,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即在本体论意义上,经济一定内含着道德,经济与道德共生共存。换句话说,没有道德视角,经济是不可能被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的,同样,没有道德理念和道德手段,经济建设也将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畸形且没有生命力的。畸形经济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

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切入展开研究,而这些商品在马克思的眼中不只是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用来买卖的劳动产品,他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这是经典的阶级分析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缺。同时也说明,道德能以其特有角度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道德是一定经济制度或一定经济力量兴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换句话说,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先进的劳动工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而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而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作为“精神生产力”或“主观生产力”,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选自王小锡《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担心,用道德支持经济,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亵渎了道德并将之工具化。
B.如果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道德存在的意义就得以彰显。
C.相对于投入、产出、效益等,人的主观因素也是更为重要的经济要素。
D.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这说明物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了经济与道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
B.文章在论说观点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C.文章谈道德的存在意义,进而谈到经济一定内含道德,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特殊力量,行文思路清晰。
D.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现象和概念,并列举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说明,论说客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离开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是没有意义的。
B.畸形经济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因为道德是经济制度或经济力量的重要推动力量。
C.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的融入,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D.经济现象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如果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