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月5日14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
C919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它本次首飞之所激动人心,不仅因为这是中国民航最大、最显著的里程碑,它也意味着中国将跻身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能够自主制造大型客机的行列中!
C919,全称是“COMAC919”。“C”是COMAC(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英文名称的简写)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第一个数字“9”,则寓意天长地久、经久不衰,而“19”代表最大载客量是190座。
有消息说,C919的发动机不是国产的,真的是这样么?
没错,发动机的确不是国产的。不过,世界知名的波音、空客也不生产发动机!其实,在全球民机行业里,发动机供应商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
但是,不要因为发动机不是国产的而沮丧,因为,国产发动机长江1000A正在研制中,相信有一天C919会装上咱们自己研发的“大心脏”。
对于中国来说,C919不仅仅一款干线客机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中国民航将不再依赖国外进口,中国的飞机制造真正走出一条自主研制的大发展之路。
招商证券等券商研报预计,到2030年,全球对C919所属的160座级单通道喷气客机的需求量约为14500架,而我国预计需求量约为2650架。按照中国商飞的预测,C919预计至少可销售2000架以上,按照每架5000万美元测算,C919的市场空间超过1000亿美元(约合6900亿元)。
这不但能够为我国航空产业带来巨大收益,还会促进我国航空产业的整体发展。
目前,C919大型客机拥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23家国内外用户,订单总数570架,其中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租赁(GECAS)等国际客户。
国外的媒体如何评价“大飞机”?
路透社:未来几十年中国商飞可能成为打破波音与空中客车双雄局面的最大威胁,不论是在中国自身的庞大航空市场,或是更长期的海外市场。而C919将是迈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据预测,中国将在202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首架量产的C919在2019年顺利下线,该飞机将在国内拥有庞大客户基础。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C919所带来的影响最不确定的一项是
A.将使我国成为飞机制造大国B.促进我国飞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
C.促进我国航空业整体发展D.未来十年打破波音和空客的垄断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词语不能替换为括号中词语的一项是
A.里程碑(划时代)B.天长地久(山高水长)
C.屈指可数(凤毛麟角)D.沮丧(颓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12:1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
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6000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包括自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的原校长,现为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此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的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所大学叫做2+7,或者是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C9以外的其它30所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大学。第三梯队,就是除了985以外的其它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小题2】(小题2)下面不属于“英国《高教报》评中国大学为高铁”的原因的一项(3分)()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所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流的大学。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项(3分)()
A.中国大学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雪

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各家回来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了家。村里并不太富裕,这些村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需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打拼。过年的那几天,倒是村里最热闹的几天,也是村里年轻人最多的时候,也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落寞的时候。

李老汉吃过了午饭,在自家门槛上坐着,朝着不远处的小路上张望了很久,扭过脸来,从腰间解下旱烟袋,用柴火点着后,“吧唧吧唧”地猛抽了几口,缓缓吐着烟气。抽了一会儿,又呆呆地望着家门前的洋槐树,望得出神。树是他年轻的时候种上的,那年春天,儿子刚出生,他心里头高兴,兴冲冲地跑到集市上,挑了棵最好的树苗种在了门前的空地上。以前,他一有空就来给它浇水,可现在,他皱着眉,瞪着树,突然骂了一句:“瞎长这么高,有啥子用!”

他火气突然上来了,把脸强扭过去,眼眶不觉湿润了。于是站起身来,轻轻把门带上,蹒跚地沿着小路走了出去。村子里很安静,天也晴朗得正好,阳光从那些尚且光秃秃的树枝上投了下来,奇形怪状的影子交织了一路。最近的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燕子从南方回来,在李老汉头顶的天空轻快敏捷地飞过。李老汉这才想起这几日自家房檐下也多了一个燕子窝呢,白天雏燕在窝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以前嫌吵,现在的他,习惯了这吵闹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周围静得可怕,让人发慌。路的尽头是一片碧绿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着,不远处几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欢声笑语和耳畔的风声糅合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李老汉望了望孩子们,又望了望田野的尽头,他的面容舒展开来,扭过头去,又轻叹了一句。

李老汉已经七十六岁了,老伴是前年初春走的,老伴刚走时,李老汉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一般,虽然他拼命像以往那样,一天一天地过,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那一阵子,他拼命地干活,干活,心里只想着:“我这把老骨头了,累死也就算了,也好陪她一起走啊!”索性李老汉干了一辈子的农活,身体还算硬朗,硬是将那段时光撑了过去。

天已经不早了,太阳的余辉染红了西边的云彩,嬉戏的孩子早被爷奶叫回了家中。李老汉慢慢地往回赶,走到家门口,他忽然听到院中传来说话的声音,像是儿子的!李老汉咧开了嘴,激动地推开了门,蹒跚地走进院子里,四下里张望着。但是一个人也没有,他慢慢地低下了头,推开了灶房的门,坐在灶台前的小凳上。

年前腊月廿八,李老汉也是像今天这样坐在小凳上,准备生火做饭。邻居家的小张突然过来,说是他儿子从省城打来电话,等着李老汉去接。李老汉一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去。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看不见星星。李老汉从小张家出来时,突然飘起了雪花,不一会,黑蒙蒙的夜色里多了一层亮晶晶的银白。方才的电话,让他整整半年的希望全部落空。“娃他爸,啥时候回来呀?”“大,这边活太忙了,俺们就不回了,强强寒假作业也多,不用挂念我们,这边过年管吃管住,工资还比往常多,给你汇了两千块钱,你在家……”李老汉在雪地里缓缓地走着,雪花落了他一身,他头顶上的银发全部变成了白色。来到门前那棵洋槐树下,他再也撑不住,扶着树,豆大的眼泪从眼眶中滴落,落到树脚下的雪地上,渗进了泥土中。他叫这棵树“怀根”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他的儿子也叫“怀根”。

他踉跄地来到堂屋,拿出那只他亲手糊好的风筝,上面是小燕子的图案,可爱无比,神采奕奕。李老汉轻轻抚摸着,突然双手一松,任由风筝飘下。风筝在空中徘徊了很久,轻轻地落到了地上。

门前的雪一直在飘着,门前的那颗洋槐树的枝干,悄然无声地被雪覆盖。

(选自《名家散文》)

【小题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笔触细腻而生动,叙述了李老汉盼望儿孙回家过年却希望落空的故事,情节简单,平铺直叙。
B.文中写李老汉的儿子“怀根”春节不回家过年,这表明以“怀根”为代表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父辈有很多家庭矛盾的社会现实。
C.小说开头写村庄,着力突出它的“静”,折射出当前农村凋敝衰败的社会现象;写李老汉,突出他“孤独落寞”,折射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削弱的现实。
D.本文以“春雪”为题,但第六段、第八段才提到“雪”,特别是第八段的“雪”显得荒谬唐突,可见作者行文布局缺少条理性。
【小题2】小说中的“李老汉”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春雪”有什么用意?请从标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中选择三方面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遍世界
劳马
有一种旅游叫足不出户,有一种交往叫一人独处。
----题记
老朱在自家的客厅里支起了一顶小帐篷,每晚蜷缩其中,自称是野外宿营。
三年前,他在地板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布,上面印有世界地图,从此他便开始了足不出户的周游世界计划。
客厅虽说不小,但相对于地球而言则微不足道。用地图铺成的地面,比例再大,也经不起脚的丈量。即使老朱脱了拖鞋,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跳来跳去,就像在地雷阵中逃生似的,也难免一脚踩上若干个小国。每到此时,他都会产生极端的负面情绪,如同踩到地雷、针尖或狗屎的感觉,会脱口而出:“靠,又偷越国境了。”
出国需要签证,尽管在地图上行走没有海关的盘问,但老朱的心里还是有阴影,每当他想眺望地中海的迷人风景时,大脚趾伸到了乌克兰,小指头却碰到了罗马尼亚,脚掌的重心十有八九压在了白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这让他很不安。如果他脚踩西欧某些国家时,心情就会好一些,因为毕竟加入了申根协定,国与国之间游客可以自由往来,无须签证。
为了避免此类麻烦的发生并消除对自己的旅游心情的不良影响,老朱会尽量在大国之间跳来跳去。他每天穿梭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偶尔也会去阿尔及利亚或南非,因为他把一个衣帽架塞到了墙角,那儿离南非很近。对面的墙角则竖立着一个小酒柜,那是阿根廷的地盘。小帐篷当然支在中国境内,老朱每晚都睡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他说:“睡在这里,关键是没有时差。”
他把茶几摆放在澳大利亚,据说喝茶时能闻到从四面弥漫过来的海水味儿。小书桌安静地待在美国东部与加拿大交界处,在没有雾霾的日子,窗外的阳光会同时照到纽约和渥太华以及大西洋北部海岸。
伞状小帐篷的北方,中间隔着蒙古,跨过这片淡蓝色的疆域时,老朱常常吸吸鼻子,说那股羊膻味让他想吐。要去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散步,每次都必须经过蒙古地带,淡蓝色遮掩了沙漠,也分不清森林、草原和河流,只有难以忍受的膻味儿刺激着老朱那敏感的嗅觉。他几乎每天一早都到西伯利亚地区打套太极拳,脚踩俄罗斯肥沃的土地,双手在半空中比比画画,不时会侵犯到他国领空。打完拳,老朱边擦汗边凝视窗外,伫立片刻,眺望北冰洋。然后一转身,奔向澳大利亚,在那里泡上一杯酽茶,再端着茶杯跨过印度洋或太平洋到非洲或拉丁美洲转转。杯中的茶水有时会一不小心洒到地上,老朱十分紧张,赶紧蹲下身子察看。若洒到非洲,他便嘿嘿地笑几声,情不自禁地喊道:“靠!又为沙漠地区解除了旱情!”若溅到了低洼之国荷兰,他便惊叫起来,立马找块抹布,擦干那水渍,生怕那里的人民遭受灭顶之灾。
尽管当作地毯的世界地图巨大,但老朱的游览仍然受到限制,除了时时有偷越国境之嫌外,各国的名胜景观挤在一起不能一一驻足观赏。于是他又有了新的举措,他把每个国家的地图都放大至客厅地板的面积,逐一铺到地上,再根据他对这个国家的喜好程度,每过一周或十天半月换一次,这样便实现了他的“深度游”计划。老朱对自己的创意相当着迷,又添置了一把前后摇晃的躺椅和一把左右震动的按摩椅,分别摆放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机场和火车站,经常躺坐在上面微闭双眼体验飞机头等舱和高速铁路飞驰的旅途快感。
如今,老朱除了几个仍处于战乱状态的国家外,差不多游遍了全球。下一步他准备把放大的月球和火星图铺在客厅里,实现他太空旅行的新打算。当然,他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先得进行一番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老朱独特的野外宿营,把一顶小帐篷支在自家的客厅里,这样的开端,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好奇心。
B.在自家客厅的地图上旅行是没有海关盘查的,但老朱一旦身体某个部位越境,心里就生起极重的阴影,足见老朱心理素质欠佳。
C.本文写老朱三年前把世界地图铺在客厅,开始足不出户的周游世界计划,后来又进行深度旅游,现在又准备铺设星空图,并以体能训练结尾,令人遐想联篇。
D.开头的题记部分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始知它不但高度概括了老朱的旅游方式,还暗示了老朱的处世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本文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你认为有那几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