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

③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④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否则,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传统的对天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信仰、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衰弱。

⑤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选自2009年7月22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
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C.文章第二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
D.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小题2】文中运用窦娥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结尾所说国人的“精神之天”的内涵是什么?
【小题3】综观全文,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捣鬼心传
鲁迅
中国人又很有些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爱看古树发光比大麦开花的多,其实大麦开花他向来也没有看见过。于是怪胎畸形,就成为报章的好资料,替代了生物学的常识的位置了。最近在广告上所见的,有像所谓两头蛇似的两头四手的胎儿,还有从小肚上生出一只脚来的三脚汉子。固然,人有怪胎,也有畸形,然而造化的本领是有限的,他无论怎么怪,怎么畸,总有一个限制:孪儿可以连背,连腹,连臀,连胁,或竟骈头,却不会将头生在屁股上;形可以骈拇,枝指,缺肢,多乳,却不会两脚之外添出一只脚来,好像“买两送一”的买卖。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但是,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领也有限。因为捣鬼精义,在切忌发挥,亦即必须含蓄。盖一加发挥,能使所捣之鬼分明,同时也生限制,故不如含蓄之深远,而影响却又因而模胡了。“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之所谓“有限”者以此。
清朝人的笔记里,常说罗两峰的《鬼趣图》,真写得鬼气拂拂;后来那图由文明书局印出来了,却不过一个奇瘦,一个矮胖,一个臃肿的模样,并不见得怎样的出奇,还不如只看笔记有趣。小说上的描摹鬼相,虽然竭力,也都不足以惊人,我觉得最可怕的还是晋人所记的脸无五官,浑沦如鸡蛋的山中厉鬼。因为五官不过是五官,纵使苦心经营,要它凶恶,总也逃不出五官的范围,现在使它浑沦得莫名其妙,读者也就怕得莫名其妙了。然而其“弊”也,是印象的模胡。不过较之写些“青面獠牙”,“口鼻流血”的笨伯,自然聪明得远。
中华民国人的宣布罪状大抵是十条,然而结果大抵是无效。古来尽多坏人,十条不过如此,想引人的注意以至活动是决不会的。骆宾王作《讨武曌檄》,那“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几句,恐怕是很费点心机的了,但相传武后看到这里,不过微微一笑。是的,如此而已,又怎么样呢?声罪致讨的明文,那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因为一是分明,一是莫测的。我想假使当时骆宾王站在大众之前,只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出其所谓坏的实例,恐怕那效力会在文章之上的罢。“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倘一发表,便即身败名裂,而终于并不发表,是深得捣鬼正脉的;但也竟无大效者,则与广泛俱来的“模胡”之弊为之也。
明白了这两例,便知道治国平天下之法,在告诉大家以有法,而不可明白切实的说出何法来。因为一说出,即有言,一有言,便可与行相对照,所以不如示之以不测。不测的威棱使人萎伤,不测的妙法使人希望——饥荒时生病,打仗时做诗,虽若与治国平天下不相干,但在莫明其妙中,却能令人疑为跟着自有治国平天下的妙法在——然而其“弊”也,却还是照例的也能在模胡中疑心到所谓妙法,其实不过是毫无方法而已。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从文章第二段中捣鬼“利”、“弊”的角度,分析高长虹对“我”的攻击。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其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
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并得到维护。而之所以如此,近因甚多也甚复杂,远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
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摘编自周国平《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诚信缺失的原因,不应归咎于市场经济,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
B.诚信之所以缺失,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国民素质。
C.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信”与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
D.要使诚信和信任的缺失得以真正改观,只能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文章主要论证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办法。
B.文章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为近因和远因,并主要从文化传统上加以论述。
C.文章分析论证了“信”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位置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D.文章对比论证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人的尊严的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才能改观诚信和信任缺失的现状。
B.如果认真检讨文化传统,就完全能够解决诚信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C.儒家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D.因为儒家的“信”主要是对他人的服从和仗义,所以可能造成信任缺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书热”需要冷思考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童书展,短短三天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及其家长前来参观。历经多年“严寒”后,童书已成为出版业破冰的重要方向。如今中国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书或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生读物,其中不少作品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
童书为何受欢迎?当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消费能力提升的大背景。重视学前教育、培养阅读习惯,是这一轮童书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此前中国6岁前儿童早期教育读物出版,长期存在优质市场真空,也为童书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出版利润增长乏力,童书销量却可观,自然受到出版社青睐。然而,如今童书市场所经历的“高热”,未必能代表出版业的成长方向,因为中国童书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中国童书创作力量的繁荣。从目前国内童书市场来看,引进版权占据主流。某图书电商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童书畅销榜中,《神奇校车》蝉联榜首,销售量接近26万册;《丁丁历险记》《大英儿童百科全书》《可爱的鼠小弟》《奇先生妙小姐》等连续上榜,俨然是引进版中的常青树。与各种引进版童书的热销相比,中国原创童书市场表现则相对平淡。
童书市场同样存在“偏科”现象。“先把国外经典绘本引进来再说”,是一些出版社的通行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年轻妈妈们在为孩子们选择童书时,往往以各式绘本为主。而在欧美国家,童书市场呈现出品类丰富的结构性特点,文学类、科普类的童书也深受读者欢迎。有专家坦言,目前国内童书出版机构在产品结构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清晰的分级阅读脉络,与国际出版界还存在不小差距。
任何行业,没有真正培养出内生动力,热闹只能是昙花一现。从童书出版来看,在市场培育初期,以版权引进为着力点的选择无可厚非,若长时间依赖于此,难免后继乏力。如果没有本土创作人、插画师、出版人合力增强原创能力,童书市场将难以形成内力的积蓄,也难以抓住这一轮童书市场爆发的机遇,真正帮助中国童书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家可能还记得,若干年前,我们曾为出版业遭受互联网的冲击陷入寒冬而感到痛心。但回过头来看,出版业的低谷,其实并非全拜互联网所赐。一些人认识到,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创作力量的匮乏、出版质量的下降,同样是出版业业绩出现大幅滑坡的重要原因。在童书“高热”的当下,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与清醒,了解自己的局限和困境,别只是满足于种种表面看似乐观的市场表现。
在童书展现场,一半的参展商是来自外国的出版机构,他们看到中国家长对引进版童书的热情,倍感激动;“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国内童书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海外参展商纷纷表示要抢滩中国市场。尽管无须心生“狼来了”之虞,但是未来童书出版业能否激发更多“中国力量”,我们拭目以待。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