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爆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虐猫女“视频激起公愤,众网民搜之;婚外情丈夫致妻自杀,众网民搜之……一道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的理念。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纷纷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保护权利,将其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发表“地震很舒坦”的寻衅言论,被“人肉搜索”出真实的相片、姓名、职业,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就引发了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造成“多教人的专制”,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这样的教训,曾经留给我们惨痛的记忆,年轻的网民们也自当引以为鉴,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管理员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震后失散的亲友们、稀有血型的匹配者……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加以应对的课题。
【小题1】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
C.“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另一个人的判断,这样做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
D.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人肉搜索”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
【小题2】下列对“人肉搜索”内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肉搜索”是一种智能搜索,从而使得搜索不再枯燥乏味。
B.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是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人性化搜索过程。
C.“人肉搜索”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
D.几乎成了网络侦探,能够将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的理念。
B.“人肉搜索”初衷善良,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
C.“人肉搜索”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它对那些自认为可以在网络上胡言乱语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D.如何对“人肉搜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地引导,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变了人们打量儒家的眼神,近代以来一边倒的负面印记得以洗刷,儒学的声誉和形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改革后,中国从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和意识形态的紧张对峙中逐渐地舒缓过来,儒家符号也从以往所附赘的种种污泥浊水之中拔举而出,向着正面的、健康的方向大踏步地挺进。在这种新形势下,儒学发展的形态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它既不认同现代主义,也批判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中西调和主张,而是开辟一条新的回归传统的路,我们姑且称之为批判传统主义。

这种思想主体性的转移,显然是在经历过现代化洗礼之后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不简单地拒斥现代主义,而是在现代性的泥淖里摸爬滚打了一番之后,抖落一身征尘。批判传统主义对现代主义做了很多深刻的检讨,认为现代科学的状况是受到理性主义者傲慢自大的损害,理性主义汲汲于外部世界的征服和人类社会的控制,而日常生活却严重地科层化和流于精英主义,人类普遍地精神性日渐萎靡。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各种暴戾的现象层出不穷,理性之设计和安排则捉襟见肘、应对乏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政治和知识权力,反而可能成为对自然与社会施暴的渊薮。在主流文化形态以外的民间知识和传统智慧被彻底地边缘化。以科学和理性的名义,漠视其他方面的人类潜质,对生命的意义和日常生活方式,要么是关注的太少,要么是随意的规划与支配,人的存在成为各种力量拨弄的玩偶。批判传统主义在面对现代性的姿态上,与主张调和的一派稍许相像,其理性的分析立场可以看作是对西方的情绪性拒斥的轻微调整。

但批判传统主义并不重视融合的方式,甚至不认同中西会通的说法,他们认为一个社会只能有一个主体,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本真性。而这种本真性是基于特定的文明传统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其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和所属成员的思想变化是有其自身轨迹可循的,不因时代的改变和评价标准的游弋而彻底丧失掉认同感。

从表面上看,批判传统主义仍然延续了求援于传统的策略,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复旧感。但实质上,这一新的思考和相关论域的出现,代表了现代性反思的最为前沿的动向,是建构传统,而非简单地重回旧的历史。哈贝马斯说:“作为对席卷一切的现代化大潮的反应,批判传统主义本身表现为一场彻底的现代革新运动。”它的语境已不再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倾慕、拜服和对自身文化的反观自省,而是试图跳出中西对立的格局,在新的全球化版图中重置中心与边缘,将儒家价值的普遍性和西方价值的普遍性放在同一平台上来衡量。

(摘编自景海峰《警惕当代儒学走向极端:排他、自大和宗教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能向着正面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意识形态从紧张到舒缓的变化密切相关。
B.理性之设计和安排在现实面前显示了它的局限性,导致各种暴戾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是现代主义的弊病。
C.批判传统主义面对现代性运用理性的分析立场,这是对主张调和的一派的做法的认同和继承。
D.社会的本真性基于特定的文明传统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虽然会因时代改变和评价标准摆动有所缺失,却都有迹可循。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了儒学思想主体性转移的背景,其实也是对批判传统主义产生的原因的揭示。
B.文章在向读者介绍批判传统主义的时候,分别将它与现代主义、中西调和主张进行区别,并重在强调与前者的区别。
C.文章引用哈贝马斯的观点,旨在就批判传统主义的运用方式进行说明,更加强化作者对批判传统主义的肯定态度。
D.在论述批判的传统主义与传统的关系的时候,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批判传统主义的实质是革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传统主义对现代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排斥,而是反思批判,可以看出批判的传统主义是理性思辨的。
B.现代主义不重视科学和理性之外的人类潜质,轻视生命的意义,使人丧失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C.批判传统主义并不是简单地重回旧的历史,而是构建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非常前沿的思想。
D.批判传统主义语境早已发生变化,儒家价值的普遍性和西方价值的普遍性被全球的研究者放在同一平台上衡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怎样过日子就是文化。所以,依笔者理解,这个观点谈的是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对文化的感受,我们更应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让传统穿行于我们的每一个日子,让文化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谈我们对于与众 不同的文化的可敬、可叹、可咀嚼与可珍惜,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这也正合了王蒙先生所说:让我们试着接触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看看到底有多少奥妙玄机,可塑可化,真才实力,奋勇前进,得其时矣!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 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摘选自许民彤《谈传统文化,实际是在谈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
C.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化样式和审美情趣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不曾断裂,就在于它时时求新,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时代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借他人之口得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的观点。
B.第三段以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玄妙”美。
C.最后一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更在于精神呈现,是一种思路、风度、气派。
B.传统艺术的品位可以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合拍,人们推陈出新,使之具有时尚的色彩。
C.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
D.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化创意之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2009年4月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有大德的人,不必去追求有德,如果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的名声。
B.理政者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有求必应,其实也积了很多德。
C.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这样做不是德的体现。
D.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理政者德的表现。
【小题2】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对老子所说的“无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为”并不是无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监督,防止乱作为。
B.“无为”就是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如果离开了法则,就会事倍功半。
C.“无为”就是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需理政者参与,就能产生“民自富“的效果。
D.“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顺应规律,事半功倍。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盈的关键是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B.细小之事变成伟业,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积累。对于理政者而言,只要从小处做起,就能成就大业。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这启示我们要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D.一些人认为,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而作者认为从老子那里,我们可以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英雄”构建精神基座
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为英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21日05 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所述英雄,属于文中新时代英雄类型的一项是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蜗居草庐之中,躬耕于陇亩,闲唱《梁父吟》。
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国家危亡,以死明志,他以热血温暖了多少国人麻木冰冷的心。
C.三寸讲台,佝偻的背影,坚守着一个育人的梦,他弯下的是身躯,而挺起的是孩子们通向未来的路。
D.他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乘神舟,遨游太空,在浩渺的宇宙向世人宣告:中国人的足迹已踏向太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大话西游》里一句经典台词,用含有一丝“草根“的语气,诠释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B.时代的进步,需要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来支撑,也离不开那些大英雄们光彩夺目,因为他们的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充斥荧屏。
C.4位外卖小哥、“金孔雀“余旭、陆勤霞,这些勇敢孝顺、执着善良的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D.平民英雄那些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让人们敬仰,他们一点也不亚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英雄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崇敬他们,而不应该奉那些“高大上”的英雄为偶像。
B.时至今日,英雄们的形象往往还是那么的“高大上”,他们呈现于荧屏上的英雄赞歌、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C.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这句话里的“英雄”不一定丰功伟绩,也不一定灿烂夺目,他是普通人眼中的英雄。
D.“平凡英雄”是构筑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基座。一个拥有英雄并懂得爱戴拥护他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这个民族的英雄故事也会一直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