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关系。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的价值”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在各方面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以此改进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掠夺性农业。
C.乡村生活,也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与大自然一样慢的生活节奏。
D.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永恒,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应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从反面指出以工业文明视角看待乡村的偏颇,再正面提出观点,自然而然令人信服。
B.第三段先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指出了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C.第四段承接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若违背有机循环的文化理念会使乡村出现生态灾难的观点。
D.第五段引用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警告”,旨在说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也会影响乡村文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再只用规模效益的指标衡量乡村,那么或许会发现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B.一旦乡村具有的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丧失。,那么刻板的都市生活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后花园。
C.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所以常常把城市存在的问题也复制到乡村。
D.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在乡村复制城市,或用城市替代乡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3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说来,一个词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问,不仅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而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的《诗显而词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所说的诗与词的形式差别,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C.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流行的诗,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杜甫的《春望》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停顿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后者则是一四或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和四三、二二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诗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请停止歌颂苦难

绿尘

①我的一篇小文《坐在马路上梳头的民工媳妇》在博客发表后,引来不少网友发表评论,一个未署名网友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善良、坚韧的人民!”另一个网友说:“他们赚钱真不容易,我除了佩服,别无其他”……。

②老实说,看完这两条评论后的感觉真不舒服,这些网友面对贫困线上挣扎的民工,无视社会的不合理,而去赞美残酷的现实加诸于他们的不得不去忍受的困苦。这样的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则见怪不怪,实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怪。这种赞美的背后我只发现两样真实:愚昧,冷血。

③除了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现状赞美外,一些国人还喜欢赞美母亲的自苦。中国妇女在家庭中处处自苦以顾全其他家庭成员的“美德”,长期以来受到热切的歌颂。两三年前歌手满文军的《懂你》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感动了整个中国,一切拥有挺挨在困苦中的母亲的记忆的人们无不眼眶潮湿,心头火热。MTV画面中的主角是个如牛马般劳作的母亲,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被柴草压弯的脊背,背着家人舔孩子吃剩的汤碗……歌曲的基调充满哀怜与赞美,歌手满文军充满感情地演绎了一个感恩的儿子,但主角的结局却仿佛并不乐观,结尾一句是“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儿子对辛苦抚育自己的母亲充满了遥远的怀念,他深情地歌颂母亲,但他抒情的重点并不是帮助母亲改变困境,而是把母亲放到他心灵的祭坛上告诉她:“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④在这里我无意追究这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是否足够真诚,我只想说,我们是否有必要去赞赏母亲的磨难?如果你的答案到现在一直是肯定的,那么我要推出我的结论:这等于你准备对母亲的苦难不予思索不求改善,而安于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让母亲出让她的那部分给你,你的赞美实则是鼓励母亲继续这么自苦下去。无法想像,一个饥肠辘辘的母亲面对只会一次次流着泪扑上去亲吻她、赞美她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大概有点类似慷慨捐躯维护国家利益的士兵吧。因为她对孩子的爱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荣誉了。

⑤曾听一个小伙子说过,他家里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他的母亲和奶奶,因为在家庭困难的那些年月里,他母亲和奶奶吃得最少,男人能干的力气活她们也照干,且干得比男人还多。言语中充满了对他母性长辈的赞赏和感激。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赞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忍饥挨饿对她们没有什么好处,让女人干男人的活也不是什么家庭的光荣,除非你想让她们继续这么挨下去。

⑥就是这样,国人习惯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的勤劳(卖命),赞美他们的坚韧(经折腾),赞美他们的任劳任怨(奴性),赞美的直接结果就是鼓励,中国人一直在鼓励人民遭受苦难的能力。在《圣经》中,苦难具足了罪的特质,苦难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的罪。一个鼓励罪的民族,一个歌颂人们苦难耐受力的民族,只能催生更多的视苦难为当然的劳工,视牺牲为光荣的母亲。对于牺牲的一方,在一个光环灿烂的荣誉的笼罩下,似乎一切痛苦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都变得不再重要了,当你为了活着当牛作马时,人们可以不加思索给你一句赞美,当你得到口头肯定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也值一个彩头,尽管那是一个如此廉价的荣誉。而最终受惠的大人们只需要肯定,赞扬他们的“勤劳”就够了;而受惠的儿子们,只要深情款款地歌唱一曲《懂你》就够了。可以被利用的爱一贯来自顺民和母亲。而一个安于利用顺民和母亲的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歌颂苦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别人身处苦难,多数人一般都是采取歌颂的方式。
B.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和母亲往往是中国百姓歌颂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的自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C.满文军的《懂你》MTV能够感动整个中国,主要因为它的画面的沧桑感令人哀怜。
D.正是因为歌颂、赞美才使母亲、奶奶这些女人干的活和忍受的饥饿困苦比男人多。
E.当你得到口头赞美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得到了肯定,尽管它有些廉价。【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和母亲为典型论据,阐述论点。
B.作者认为歌颂苦难不如去改变苦难,因为歌颂只能使苦难继续下去。
C.作者认为赞美犹如给人套上一把虚荣的枷锁,被赞美的人只能继续戴着虚伪的荣誉坚持下去。
D.作者认为歌颂苦难是不思进取的另一种解读,歌颂苦难的民族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民族。【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⑥段中画线语句的涵义。
【小题4】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
(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
B.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C.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D.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
A.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
C.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
D.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全的《我的简史》已经让全球学界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本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地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篇幅不长,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他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是否存在而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他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该书写作时间也一直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几十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地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自己被人们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他拥有与其它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编自《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小题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 (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