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关系。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的价值”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在各方面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以此改进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掠夺性农业。
C.乡村生活,也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与大自然一样慢的生活节奏。
D.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永恒,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应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从反面指出以工业文明视角看待乡村的偏颇,再正面提出观点,自然而然令人信服。
B.第三段先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指出了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C.第四段承接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若违背有机循环的文化理念会使乡村出现生态灾难的观点。
D.第五段引用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警告”,旨在说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也会影响乡村文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再只用规模效益的指标衡量乡村,那么或许会发现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B.一旦乡村具有的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丧失。,那么刻板的都市生活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后花园。
C.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所以常常把城市存在的问题也复制到乡村。
D.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在乡村复制城市,或用城市替代乡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3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艺术。作为文字,它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然而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它像绘画、舞蹈一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现今世界上,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并列的书法能够独立作为一种艺术,除了汉字就没有别的了。
书法艺术从现象上看近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说。但就其内在本质来看,书法与绘画则大相径庭。绘画的功能主要是再现,大体上都离不开为客观事物造像。象形是绘画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段。书法很难做到像物。书法也有再现、象形功能,但比起绘画来,不啻小巫见大巫。而且,书法是以表达情感为功能的,它是表现艺术。书法的表达情感是大致的,模糊的,象征性的。仅就这一点看,它近于音乐。音乐也是以表达人的情感为主要功能的,它之表达人的情感也具有模糊性、象征性、多义性的特点。但书法的存在方式又根本不同于音乐。书法是造型艺术,是静态的存在,音乐是音响艺术,是动态的存在。书法是空间的存在,音乐是时间的存在。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这线条绝不同于西洋油画中的线条,也不同于硬笔写出来的线条。谈到书法艺术不能不谈到它特殊的制作工具——毛笔。毛笔是软笔。据专家考证,甲骨文骨板上曾经发现有朱笔书写而漏刻的痕迹,好像是用毛笔书写的。如果这一推断不错,那至少在殷代就有了毛笔。甲骨文亦应算书法艺术,当然它与直接用毛笔书写在纸上的书法艺术还是有所差别的。至于铸在青铜器内壁或底部的金文,专家已经断定,是先用毛笔写在青铜器胚胎上然后铸的。中国的书法艺术家就是通过对毛笔的操纵,或轻或重,或疾或徐,或润或涩,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既具观赏价值又耐人品味不已的书法艺术来的。
战国末期出现小篆字体。大、小篆字体其基本风格是圆婉,只是大篆不及小篆规整。汉代通行隶书,因字形“似八字势,有偃波”,故命名为“八分”。汉代又产生了新的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草书的产生最具美学意义。在所有的书法字体中,草书最能自由抒写书家的思想情感,最能见出书家的创造个性,最具审美情趣,因此,草书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代表。晋代书法艺术繁荣,其总体风格尚韵,就书法中阴柔风格一派言之,晋代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峰,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晋代书法堪为晋代的艺术标志,犹如诗之于唐,词之于宋。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第十七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既保留了作为文字的记录功能,又能给人以艺术审美的享受。
B.书法的功能重点不是再现和象形,书法并不需要通过为客观事物造像米反映生活。
C.书法与音乐的主要功能相同,所表达的情感特点有重合之处,但他们存在方式不同。
D.作为软笔的艺术,书法家对毛笔的使用技法,直接体现出书法所具有的审美艺术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并阐明了汉字书法作为纯艺术的审美特性。
B.第二段通过书与画、书法与音乐的比较,分析并归纳出书法的特质,有较强逻辑力。
C.第三:段作者借用专家对甲骨文的考证与金文铸法的推断断定商周文字也算是书法。
D.最后一段以述为主,兼有议论,介绍了汉宁形体的演变,客观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语等字母文字虽具有记录功能,但它们不能像我们汉字书法一样成为一种纯艺术。
B.从外在形式看,书画同源是有道理的,但从内在本质看,书法比绘画更具艺术魅力。
C.铅笔等硬笔书写的文字也很优美,但是不能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混为一体。
D.相对其他朝代,新书体更多产生于汉代,其中的草书可以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村弦歌

宋利萍

①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枝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嘚瑟。

②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③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没了你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④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候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地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⑤“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的。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⑥“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在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⑦“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⑧“树头”在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换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⑨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槐牛儿苗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啦啦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⑩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⑪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⑫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⑬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第10期《美文(上半月)》,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槐(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小题1】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小题4】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目前,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是随着财富阶层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为满足这样一些人群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是指为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是依托第一、第二和传统的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和高赢利性。

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形成养老金融业、养老用品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房地产业四大板块相互融合的态势。其中养老金融业是核心板块。根据测算,中国目前30到59岁的潜在老龄金融服务对象约有6亿左右,这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材料二:

在中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明确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而中国式的老龄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

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材料三:

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多年的郭苹分析称,目前我国老人在养老方面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一、缺乏生活照料。目前,农村和中小城市有许多年轻人离家去大城市打拼,出国工作、定居的也不少,导致部分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尤其生病时获得的照顾不够。对于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来说,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突出,一旦生病或跌倒,都没人送他们去医院,替他们挂号、拿药,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二、缺乏精神慰藉。老人常出现孤独、寂寞、失落、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慰藉需求突出。目前,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不少老人每天守着电视过日子,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

三、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顾。面对低收入家庭的完全不能自理以及半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往往无能为力。六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但家庭收入往往连北京最偏远、最便宜的养老院都住不起。当被问及“如果政府给予补贴,是否愿意入住养老院”时,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

【小题1】下列对关于2008~201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统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2008年前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B.十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一直呈递增态势,并在2017年达到最高。
C.十年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同比增速除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增长缓慢。
D.十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中国同其他国家老龄化进程所用时间对比,可知中国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
B.比起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用时,我国只用了18年,这固然有人均寿命提高的因素,但国家政策的影响似乎更大。
C.我国老人养老方面一大难题是精神慰藉需求突出,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
D.调查发现,若政府补助,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院,可以看出,多数老年人主观上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改善我国老年人在养老方面面临的困境?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天的故事
崔立
(一)
我住浦东。
春天的时候,我在唐镇临街的路边开了一家服装店。
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我心里很着急,脾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我的门口,经常走过一对打扫卫生的老夫妇。很多时候,他们一个人推着车,一个人打扫着马路,一路走过去。他们打扫后扬起的灰尘,常常令我厌恶。我厌恶店里的生意差,如同厌恶他们扫起的灰尘。
以至于有一天,那个老头拿着一个空杯子,怯生生地走近我的门口,说:“可以让我倒杯热水吗?我老太婆她肚子有些疼。”我冷冷地看着他,冷冷地说:“对不起,没有热水。”老头无奈地看着我,无奈地走了。老头走向不远处,那个蹲在那里捂着肚子的老太婆的背影有些沉闷,有些苍白。
我的心,隐隐地有些不忍。
(二)
老婆来店里看我。
依老婆的本意,她并不希望我开什么店。她还是希望我本本分分地上一个班。而我,终是有些不甘寂寞,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把拒绝给老头提供热水的事说给地听。事实上,我是有热水的。
老婆圆瞪着眼,看我,说:“你不该这样的。一点热水,这么小的事儿。”
我叹一口气,说:“是的,我做错了。老头离开我的店时,我已生出悔意。我甚至想过喊住老头,但我终究下不了这个决心。”
其时已近中午,我看到那对老夫妇,他们坐在不远处的小板凳上,正拿出饭盒、面包,还有两只塑料杯子。看起来,他们是要吃午饭了吧。
老婆朝我努了努嘴,眼神落在了角落里的热水瓶上。我明白了。我鼓起勇气,打开门,朝着他们走了过去。
我到了他们眼前。他们看到我时有些慌张,以为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我说:“我给你们拿来了热水。喝点热水,对胃会好一些。”我打开了热水瓶,热水倒在杯子里,冒出暖暖的热气。热气缓缓地上扬。
他们说:“谢谢你。”还有些诚惶诚恐,有些不敢相信似的。
我笑笑,说:“没关系。”
我还说:“以后,需要热水了,随时来我店里倒。”
(三)
店里原本只有一个热水瓶。
我又买了一个,现在有两个了。
有时,老头或是老太,他们会来我店里倒水。有时我会给他们倒好水,有客人在的时候,就会让他们自己去倒。
老头或是老太走出去的时候,也许是碰到了路过的需要倒热水的行人。
一天,一个男人进来,问我:“请问,这里有热水吗?”我愣了一下,刚想回绝,男人又说:“我刚才看到一个老头,从你这里倒了热水出来。”我拍了拍脑袋,说:“对,对。”
我给男人的杯子倒满了热水。男人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男人走出去。门口,站着一个怀孕的女人。男人把热水递给女人喝,女人缓缓地喝着水。男人女人回过头,还朝我甜甜地一笑。我也微笑,微笑地看着男人小心地搀着女人离去。
(四)
我的店里准备了5个热水瓶。每天一开店,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那几个热水瓶给倒满。
越来越多走过的行人,会到我的店里来倒水。只因我在门口,用A4纸打印了几个大字:免费倒热水。为了让他们倒水方便,我还将5个热水瓶,都放在了门口。
店里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
我一个人开始有些忙不过来,于是我请了一个人来帮忙。老婆来店里看我,脸上写满惊讶,连连说:“看来你这店还真是开对了。”
我想说:“你没看见,我这边的门口,被打扫得特别干净吗?自然会有很多客人光顾了。”
我其实还想说:“还有,被打扫得无比干净的心灵。”
准备说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望向落地玻璃窗外,那对老头老太正缓缓地打扫着走过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取第一人称叙事,叙述亲切自然,能比较自由地表现“我”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也带给读者真实生动的阅读感受。
B.“我”最开始不愿意给打扫卫生的老夫妇倒水,主要是因为“我”认为是他们在店门口扫地扬起了灰尘,使我的店里生意不好。
C.文章设计妻子对“我”开店的前后态度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凸显“我”和“小店”的变化,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严密完整。
D.文章末尾借“还有,被打扫得无比干净的心灵”这句话,表明一个小小善举,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净化施与者的心灵。
【小题2】作者把小说分成四个章节,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春天的故事”有何意蕴?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