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关系。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的价值”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在各方面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以此改进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掠夺性农业。 |
C.乡村生活,也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与大自然一样慢的生活节奏。 |
D.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永恒,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应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 |
A.第一段先从反面指出以工业文明视角看待乡村的偏颇,再正面提出观点,自然而然令人信服。 |
B.第三段先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指出了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C.第四段承接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若违背有机循环的文化理念会使乡村出现生态灾难的观点。 |
D.第五段引用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警告”,旨在说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也会影响乡村文明。 |
A.如果我们不再只用规模效益的指标衡量乡村,那么或许会发现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
B.一旦乡村具有的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丧失。,那么刻板的都市生活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后花园。 |
C.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所以常常把城市存在的问题也复制到乡村。 |
D.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在乡村复制城市,或用城市替代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