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
(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
B.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C.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D.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
A.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
C.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
D.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2 02:4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B.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C.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D.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一条横贯欧亚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唐朝时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C.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传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早期月氏、乌孙、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延绵不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州县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也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转基因主粮不可贸然商业化
近一段时间来,转基因水稻能否商品化的争议愈加激烈。转基因主粮进入市场,于法无据,国家目前并没有放开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据称农业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一些超市也已将转基因大米下架。显然,由于转基因主粮本身充满了争议,这件事情不会因为转基因大米的下架而立刻平息。
根据目前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从研究角度看,转基因的技术推进已有不短的时间。
对于人类而言,转基因技术或是天使,或是魔鬼,既可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福音,也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关键问题在于,科学界至今不能确认,转基因食品究竟有无可能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特别是主粮的商业化问题显得有些敏感。
在我们看来,转基因食品在当下中国所引发的争议,看起来相当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是科学逻辑与商业逻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科学角度看,这件事情很麻烦,是因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短期内得不到明确认证。
主张转基因大米安全性没有问题,主张转基因大米应通过适当的商业化,以造福于普罗大众——持这些意见者,多为转基因技术的一些研究者,以及转基因食品产业界中人。在政府层面,农业部门也认为,转基因技术在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多个方面优点明显。
这也就说明,如果转基因大米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相关研究者与产业界人士倒真是在做为社会造福的事情。尽管在为社会服务的背后,也明显有商业逻辑在起作用。不过,商业逻辑本身无是非可言,也不必将其刻意涂抹上价值判断层面的色彩。
要看到的是,当科学逻辑与商业逻辑无法完全融合,甚至会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拿出主见来。遵循必要的政策逻辑,坚持决策程序过程的正义性,这是农业主管部门所做的决策能够使社会大众信服,又不至于给未来留下隐患的关键。
鉴于转基因食品,特别是主粮的安全性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主管部门断不可急于宣布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诚然,由于不同转基因食品在人们食品消费中的比重大不相同,其可能的危害性自然也不会一致。但就原则而言,在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之前,任何对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之外其他方面的重大意义的欢呼,都不是一件明智之举。
由此可以看出,在转基因主粮的商业性销售不可贸然前行之时,在中国土地上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同样必须谨慎。以实验性种植替代商业化种植,仍然是当下的理性选择。说到底,这件事情,根本上是个科学问题,而不是民主问题。有学者提出,转基因主粮是否推广,应该听取民众意见,而不是由少数学者来决定。这样的意见也值得商榷。假设转基因主粮存在安全隐患,即便99%的民众赞成大规模应用,又怎能唯多数人意见是从呢?所谓程序正义,是在尊重科学前提下的程序正义。
(节选自2010年03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转基因技术”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将生物的基因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B. 转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
C. 转基因技术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它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伤害,科学界对此也认同。
D. 转基因技术之所以引发激烈的讨论,就在于它是一门新型的生物技术,人们对它还不够了解。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转基因主粮不可贸然商业化”的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转基因食品,特别是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B. 转基因技术在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多个方面优点明显。
C. 农业主管部门所做的决策既要使社会大众信服,又不至于给未来留下隐患。
D. 商业逻辑与科学逻辑有时无法完全融合,甚至会发生冲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转基因主粮是否推广,从根本上讲是个科学问题,既不应该由民众决定,也不应该由少数学者来决定。
B. 如果转基因大米安全性不存在问题,那么,相关研究者与产业界人士倒真是可以造福于大众,尽管他们也有商业的动机。
C. 相关研究者与产业界人士主张转基因大米安全性没有问题,应该适当商业化,主要是商业逻辑影响了价值判断。
D. 商业逻辑本身无是非可言,就不必刻意为它涂抹上价值判断层面的色彩,我们应该遵循政策逻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小题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C.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D.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C.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关乎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春节过得怎样,可以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有着其它节日不可比拟的精神引领地位和活力。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要将它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将春节文化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文章先指出了长期以来对春节研究的局限,先破后立,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C.文章将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相提并论,意在体现春节文化走向国际的方法和路径。
D.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从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B.春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D.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