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全的《我的简史》已经让全球学界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本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地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篇幅不长,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他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是否存在而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他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该书写作时间也一直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几十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地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自己被人们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他拥有与其它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编自《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小题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4 02:4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
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
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典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
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
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
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
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
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
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旧失败,这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移动游戏一般是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的游戏,这是相对于台式电脑说的。我国移动游戏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期,市场表现为以单机游戏为主,手机游戏主要由手机生产商直接提供.游戏画面效果粗糙,第二阶段为萌芽期,表现为在智能触屏手机及新操作系统的头起下。移动游戏商业模式进入应用商店模式,游戏产品逐渐丰富,卡牌游戏、青乐节奏游戏等开始陆续出现: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表现为4G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移动支付产业日渐完善,游戏产品数量爆发式增长,行业分工日益明确并逐步形成由研发、发行、渠道构成的产业键,同时游戏开始出口至海外市场。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近年来移动游戏行业发展概况》)
材料二:
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时长(每天)
时长
小于半小时
半小时一1小时
1一2小时
2个小时以上
视情况而定
比例
18.90%
37.50%
20.20%
8.70%
14.70%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最分析》)
材料三:
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819.2亿元,201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9.8%,达到561.4亿元。移动游戏行业增速较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行业精品大作持续推出,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提升带助行业景气度提升。
本次榜单对策略类、动作冒险类、飞行射击类、角色扮演类、体育竞速类、休闲益智类、养成经营类以及桌游棋牌类等八类移动游戏进行综合排名。腾讯与同易游戏是市场上领先的游戏发行商,在各类排行榜上均有腾讯发行的游戏,而角色扮演类游戏排名前十中网易发行的游戏则占了一半。
(摘编自《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排行榜》,2017年7月艾媒报告)
材料四:
有人在一篇返乡见闻中写道:“除了睡觉,哪怕吃饭、上厕所、走路,村里的青少年手中也往往横着手机。聊起游戏,他们不由眉飞色舞;谈起别的,则表示兴趣全无,甚至压根不答话。”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相伴,更没有父母约束,更容易沉速于手机游戏中。如今,手机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标配”。由于手机游戏更为隐蔽,让学校和家长失去了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掌控能力。
游戏玩家的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游戏在设计中毫无顾忌地充斥着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内容,沉述游戏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青少年容易受到一些血腥暴力游戏的影响,产生认知混乱、道德偏差甚至诱发犯罪行为,漠视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意义。主管部门要明确和落实游戏企业主体责任,建议尽快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比如按年龄段(6岁以上.12岁以上,18岁以上和全年龄段)和内容性质(价值导向、健康程度、时间限制、对抗程度等)进行细分,确定不同游戏的适用人群。
专家建议,学校、社区或监护人,要多关注青少年,让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发现还有更多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疏导和防范需要结合起来,转移兴趣与注意力。参与户外运动与各种兴趣拓展,让孩于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根据2018年3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让孩子发现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和2018年4月25日光明8报《呼盱家长配合学校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整理)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时长,每天在1小时以下的用户超过一半,
B.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时长,每天2小时以上和视情况而定的合计超过两成。
C.2013-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逐年增加,从3.5亿多人到5.5亿多人。
D.2013-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增长率,最低年份约为6%最高年份约为18%.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移动游戏是相对于台式电脑来说的,行业精品持续推出和用户付费意愿及能力提升是移动游戏行业增速较高的原因。
B.我国移动游戏行业经历过探索期、萌芽期、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游戏就开始出口至海外市场。
C.移动游戏包括策略类.动作冒险类.休闲益智类.养成经营类以及桌游棋牌类等,网易的游戏超过了腾讯的游戏。
D.与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形成对照的是游戏玩家的低龄化,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于移动游戏之中。
E. 青少年容易受到一些血腥暴力游戏的影响.移动游戏在设计中毫无顾忌,青少年身心健康爱到严重损害。
【小题3】怎样才能防止移动游戏成为青少年的“流行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

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扬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星。

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抟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

(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明心学的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极具创造性的特质,决定其具有当代意义。
B.阳明心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良知是心与知行的本体,必须“致良知”。
C.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深厚的生命关怀,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人类不应剥夺。
D.王阳明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难以躬行践履道理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关于“致良知”,文章既分析了它对于提升道德人格的作用,也指出它在应对万物方面的作用。
C.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为政之道,还具体分析其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D.文章立足于继承人类宝贵精神遗产,重在发掘阳明心学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阳明心学,不仅可以防止人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
B.王阳明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体现了普遍道德关怀。
C.王阳明认为,只要将道理领会透了,自然就会做得到。这一点使今人有勇气实践道德、完善自我。
D.王阳明不仅深谙为政之道,还富有政治实践能力,他能够把难治之地治理得百姓安乐,共同富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早餐吃对了吗
刘砚青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是人们通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健康经验。然而,关于中国居民早餐状况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近10%的居民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而在进食早餐的人群中,只有20%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暨2016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了这项调查结果。
合理膳食为健康第一基石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的健康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主要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已被严格控制甚至消灭,而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患等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预防这些疾病的根本办法是提倡自我保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衡”健康四大基石概念,并指出如果做到这四点,便可解决70%的健康行为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巡视员王华宁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第一个就是合理膳食。尽管年龄等都是产生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但不合理的膳食与运动偏少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公认、导致多种慢性病发生的最重要致病因。
“吃好”有了新标准
“吃饱”对今天大多数国人来说已不是问题,“吃好”正在成为新追求。那么到底怎样的膳食方式才叫合理?
根据2016年5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说,新版膳食指南可以总结出6条核心条目,分别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杨月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以2岁以上健康人群为目标,告诉人们每天吃什么食物以及如何开展身体活动的科学指导。
膳食平衡实际包括食物多样平衡、各种各样营养素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这三大方面。如果用数字来衡量计算,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才能算得上食物摄取多样。
杨月欣强调,中国居民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此外,新版膳食指南还特别针对油、盐、糖的摄入进行了指导,油的摄入量为25-30克、盐要低于6克、糖应低于50克。
合理运动方面,新版膳食指南建议大家吃动平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好保证每天走路6000步以上。
什么是有营养的早餐
要想真正实现膳食平衡,合理饮食,必须先“吃好”早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平衡膳食是指一日三餐的均衡,而不少上学族和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长期不吃早餐,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带来很大损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有8.6%的居民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其中贫困农村居民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大城市居民;从年龄段分布来看,有12.6%的18-44岁人群和12.2%的12-17岁人群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
各类科学文献都指出,长期不吃早餐,不仅会增加肥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让胃病、胆结石等疾病缠身,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学习成绩和脑力工作能力,容易加速衰老。因此早餐不但要吃,更要吃好。
丁钢强介绍,如果早餐中包含了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4类或3类食物,则早餐营养充足或较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2类或以下,那就意味着早餐的营养不充足。
80%的儿童早餐营养不达标
然而,国人的早餐质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全国只有19.1%的居民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尽管6-12岁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可中国只有17.8%的儿童早餐营养充足或较充足,是早餐营养质量最低的年龄段。
究其原因,上课时间过早、大家只能在外进餐等,或许是导致早餐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毕竟,中国有34.6%的6-11岁人群和55.2%的12-17岁人群都是在外进食早餐。
“一顿营养的早餐应该具备5个条件,即有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果蔬、坚果和健康的烹饪方式。”杨月欣说,由于早餐是“自主性”很强的一餐,只要提高营养意识,提前做好膳食安排和简单的食物准备,就能实现早餐的营养充足,因此更推荐在家进食。
选自《瞭望新闻周刊》
【小题1】现阶段中国人早餐的现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不少上学族和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长期不吃早餐。
B.全国只有一小部分的居民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C.上课时间过早、大家只能在外进餐等,是导致早餐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D.中国在外进食早餐的人比较多。
【小题2】请根据文章来判断,下列所列举的早餐不属于营养早餐的两项是(   )(  )
A.巨无霸汉堡和牛奶。
B.八宝粥和西红柿炒鸡蛋。
C.香菇菜心包子和豆浆。
D.果汁和蔬菜沙拉。
E. 红烧牛肉面和小菜。
【小题3】请根据文章给中国人的饮食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也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意识,始终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用时,诸多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的挑战已不容回避。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在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速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调查也显示,在已生有一个孩 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 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

但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这表明在生育观念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整体生育意愿正在被进一步压低。这提醒有关部门,当前不但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劳动保障制度,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月22日)

材料二:

注:人口统计不包托香港、澳们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人口。

(数据:国家统计局,因为涉及人口普查,部分年份有微调)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2月5日)

材料三:

近些年来,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绝对不止计划生育政策而已。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国外的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儿育女这件事的意愿会日渐下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普遍有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生儿育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己和家族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希望,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起来,这种观念自然会日渐式微。

另一方面,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结婚买房都得父母操心。而二孩的出生大多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中年人有能力有意愿养育第二个孩子,但是高龄产妇的不断出现,不利于中国人口的优化,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9日)

材料四:

人口变化趋势往往带有巨大惯性,甚至暗含自强化机制。世界各国已有经验中,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水平(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起码从其源头上起自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因素——计划生育。因此,这就使得此前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大量事先很难被证伪的主观性假设(如一旦生育政策放松,中国有可能迎来大规模、集中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这种假设使得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等方面凸显不足。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不断下降。
B.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走低,一孩出生率下降较多,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
C.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以生儿育女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的观念日渐淡泊,导致了当代中国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式微。
D.从孩子出生到教育、婚嫁、住房,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事业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年轻人缺乏生育的勇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21世纪之后,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口增长过快现象,而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
B.“一孩”和“二孩”出生率的反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
C.进入21世纪之后,一孩出生率偏低,整体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说明“全面二孩”政策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出生率过低的问题。
D.一旦总体生育率降低到一定水平,要想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中国抑制生育率上升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松绑,必然会迎来一次生育高峰。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