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的产生和流传,很大一部分源于对音美的表现。音美,是诗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要素。没有音美,则诗不能称诗,歌不能称歌。应该说,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以音来表现文学的形式,这就是最早的民歌或谣歌。尽管这种民歌或谣歌未必有文字表现,但这种声音的文学,随着汉语的成熟,逐渐形成了文字的文学,而且成了追求声形合一的韵文文学。中国韵文文学产生的源头,即以最早的歌谣为代表。所谓韵文,即是美文,有韵方能产生美,无韵则不美。故凡美文,无不追求韵律。

韵律如何产生?古老的四声,是中国汉语的基本韵律规则。所谓四声,即通常所说的平、上、去、入,也即我们现在通行的一二三四声。四声中再加入平声、仄声,则形成阴平、阳平八音。四声与八音,构成了汉语的八个基本音节,这也是形成韵文文学的基本要素。音节是构成音韵美的基本要素。有了高低起伏的音节,才有旋律。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音韵学,而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学追求。如果我们用原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则不难理解。尚不识字的小孩,就喜欢听和模仿动物的声音,他甚至能把自己当成动物,把动物当成自己,把动物当作好朋友。每当他听到动物的声音,就会很愉悦,因为,他感觉自己在和动物交流。为什么呢?因为,懵懂未开的孩童,当然和动物更有亲近感。不过,动物的声音和人类(小孩)模仿的声音毕竟有区别。动物的声音是原始的、未经修饰的,而人类(小孩)模仿动物的声音则是经过人修饰的,比如人类(小孩)模仿老虎叫声时,发明了一个汉语词汇:嗷呜。“嗷呜”就是一个经过汉语修饰了的音节,而且是有起伏的音节。再比如鸟叫声:咕咕。鸟叫的时候,这个音节是没有变化的,两个“咕”都是同一音,但当我们人去读的时候,前后音节就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咕”是一声,第二个“咕”则成了轻声。这就是节奏。再比如:妈妈。当我们都读一声时,便明显没有节奏感,但当我们读声、轻声时,节奏感就出来了。再比如小孩叫小猫“喵”,如果按照纯正的普通话来读,就是miāo,读一声,但当小孩去读的时候,却不是读一声,而是中间有一个拉长的起伏的声音,这就是一种拟音。所以,当要用文字来描述这些声音时,当一个汉字无法表达这种声音的美感时,就必须增加一个字来表示,比如当我们用单个字“喵”无法形容小孩学小猫叫的美妙乐感时,就得再增加一个“喵”,即“喵喵”,甚至用三个字“喵喵喵”来表示。两个以上的音节就构成了诗歌。

什么是诗?诗一定是与韵律有关的。某种程度上说,诗不仅仅是文辞的艺术,更是声音或音节的艺术。汉语诗歌之美,一定是通过音节呈现的。只有具有音节或音律之美,才能成诗。否则,便不是诗。所以,写诗,必读诗;读诗,则必吟诗;吟诗,则必有律;有律方能吟,有律方为美。诗而不能吟,则不能为诗。诗的美学价值,往往在文辞之外。

(摘编自《韵律和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音美是诗歌之所以称诗歌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要素。
B.最早的民歌、谣歌是以音来表现文学的形式,产生于中国。
C.小孩因为喜欢听和模仿动物的声音,所以和动物更有亲近感。
D.汉语中的诗歌之美通过音节呈现,而诗的美学价值在文辞之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音美同诗的产生和流传关系密切,追求声形合一的中国韵文文学可以追溯到未必有文字表现的歌谣。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人类模仿动物的声音等浅显的例子,层层递进,形象地阐述了韵律产生的过程。
C.文章指出音节是构成音韵美的基本要素,作者没有大谈高深的音韵学,而是从美学追求的角度分析,论证深入浅出。
D.文章用人类模仿老虎的叫声与小孩学小猫叫的例子,形象地证明这些声音都是经过修饰了的有起伏的音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美文无不追求韵律,是因为美文即是韵文,有韵方能产生美,无韵则不美。
B.从美学追求的角度看,音节作为音韵美的基本要素,有高低起伏,才有旋律。
C.形成韵文文学的基本要素是四声八音,而其也是构成汉语的八个基本音节。
D.如果不具有音节或音律之美,就不能成诗,诗可以说是声音或音节的艺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1:2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奶汤蒲菜
宋以柱
常大爷病了。
常大爷家住平泉胡同,小独院。左邻右里,一墙相隔,鸡犬相闻。
常大爷独居。儿子儿媳在美国,要常大爷和老伴去哄孙子,并欢度晚年。常大爷一口拒绝了。常大爷的理由是,在大明湖边长大,不会再离开了。常大娘叫李玉贤,随儿子儿媳去了美国。
常大爷疼爱孙子。不是不愿意去美国,他生的是儿子的气:“他们是在那打工,又不是能自己做主。”常大爷寡居至今,一晃已经五年多了。
常大爷从织布厂退休后,还是住湖边的老房子。一早到晚转大明湖,没人的时候就唱,唱河北梆子:“从今后上金殿你莫下跪,你与寡人我并肩齐。”腔调有点让人热耳暖心,是《打金枝》。左邻右舍知道他闷,不好说什么。倒是常大爷的二妹常二姑说:“我大哥心里苦。”常二姑离得也不近,在大明湖的南边。隔一两周,常二姑就来看看这位个子高脾气倔的大哥,给常大哥做做饭,洗洗衣物。常大爷喜爱的饭菜不复杂,蒸花卷,小咸鱼,奶汤蒲菜。见不到蒲菜的季节,常大爷就常叹息。好在常二姑会做蒲菜,花样并不多,常见的是:干辣椒炝蒲菜,蒲菜鸡肉羹,奶汤蒲菜。不管啥手法做的蒲菜,常大爷不声不响地吃。唯独那个奶汤蒲菜,常大爷一喝,就长叹一声,那声音的意思是:还不如清水白煮呢。
常二姑自然明白,话里不让常大爷,不紧不慢地说:“不如你家李玉贤做得好吧?”常大爷赶紧地拿扇子出门,去湖边唱那两句《打金枝》。
常二姑接到电话,才知大哥住医院了。常大爷只留了常二姑的电话。李玉贤倒是常常来电话,偷偷摸摸的,毕竟是长途,说不了几句,就得撂电话。常大爷生气,那边电话也不留。常二姑还没见到常大爷,就先给引到医生办公室。
“出院吧,胰腺上的病,在这和在家一样。”医生问明白常二姑和常大爷的关系,直接和常二姑说。
常二姑不同意,她说:“家里就他一个人,倒在地上连个应声的都没有。”二姑含了眼泪说大哥替父母把我们几个养大,最后落个老来无人管。
二姑央求医生说:“让我大哥在这儿住半个月,用点好药,别让他身子塌下来。半个月后我一准接走。”
这半月时间,二姑天天来,一日三餐,洗洗刷刷。常大爷脾气大,还常数落她:“你瞧你做的蒲菜,汤不是汤,菜不是菜!”常二姑打小嘴不让人,常大爷病了也一样,那嘴像二月二爆豆子:“你两个弟弟不在这边,你老婆孩子在美国,没闲人伺候你,你还跟我这使劲,嫌三嫌四的,没饿死你。”常二姑嘴上使劲,心善,饭菜有花样有软硬,衣物干净利索。日光好的时候,常大爷走去院子西南角唱那两句《打金枝》,常二姑就怎么也止不住泪珠子。
雨水已过,未到惊蛰。湖里还有冰碴。湖边的绿色已经可见了。湖里的蒲草冒新芽了。湖边的人多起来了。常二姑从家里经湖边去医院,走得一天比一天累。大哥从年轻时又当爸又当妈,对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严厉到苛刻,打小,两个弟弟就和大哥做对头,到现在,在感情上还是和大哥有隔阂。两个弟弟,还有常二姑,却都没当工人,都大学毕业有了好工作。倒是常大爷自己到结婚时,还光溜溜只有几间老房,大明湖周遭没见到那么寒酸的婚礼。
“真不如牲畜呢。”常二姑私下也骂二哥三哥。
常大爷出院了。他一再坚持,回大明湖边的老房。“回去舒坦几天。”常大爷舒一口气。对妹妹常二姑说:“妮子,我可吃够了你的蒲菜了。”哈哈哈大笑。声音不洪亮了,有点儿勉强。
常大爷瘦得让人不敢认了。四邻一看都明白。到了院门口,常大爷步子猛地快起来。常二姑在后面一笑。院子里站着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小子,一大堆箱子皮包。
“爸,那边收拾利索,耽误了几天。”儿子搓着手。常大爷没理,三两步跨进门去。桌子前站着的是李玉贤,满脸的泪。矮脚桌上,是一碗奶汤蒲菜,宛若白玉汤,飘着几块火腿。
“是这个味。”常大爷看着李玉贤。“就是这个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1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常二姑的形象特点。
【小题2】文中常大爷三次唱《打金枝》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味”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账号。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服。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因为“如果本子质量太差,制作成本也低,你给我这么多钱,那其他演员会请些什么人?这戏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剧本足够好,对方开出的价码又很高,我会跟他们谈,不要给我那么多钱,你们把钱拿去多请些好演员,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个好戏,至于我没那么重要。”
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的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比如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天冷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说:“他,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陈道明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
近四五年,在不多的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道明已不局限于指正身边所见的不满,他开始公开批评国内品质低劣的影视剧作品,包括圈内急功近利的风气。
丁尘馨 马海燕《陈道明:倔强为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道明回忆起那个慢的年代,大伙慢工出细活,都以排好戏为最终目标,根本不会考虑获奖、提名、赚钱等功利性的目的。
B.“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陈道明用高于常人的实力,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洁出尘的情操来支撑自己的傲气。
C.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陈道明的具体介绍,“异数”指出陈道明的特殊之处,吸引读者的兴趣。
D.演完角色,陈道明就迅速变回自己,说明他对戏子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好感,只有回归才能找到自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他鲜有话题,也不制造话题,因此他认为自己是演艺圈的边缘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演员的身份。
B.文章通过对陈道明言行及经历的叙写,表现他率真、敬业、淡泊等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C.大环境的改变让陈道明很不适应,他的内心无所依凭,只好选择精神上的消极遁世,寄情于书画、钢琴和古籍,将自己修炼成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D.社会商业大潮滚滚而来,艺人们努力迎合,甚至不惜丢掉底线。陈道明认为这点还不及旧时的戏子,他宁愿以受人轻视的戏子自居,做个有操守的戏子。
E. 陈道明用节制和疏离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从不设计自己的人生,对由此带来的褒贬毁誉泰然处之,因为他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小题3】陈道明说:“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无奈”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1)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 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2)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3)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 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4)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5)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6)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7)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8)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 100 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9)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10)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11)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12)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13)“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14)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15)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16)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17)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18)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19)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 200 块银元。
(20)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21)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 200 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22)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生计的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因为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不喊叫,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敬与怕,敬他重义,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人们对 “义”的坚信。
【小题2】花婆子身上有哪些闪光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媒体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起了关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20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
住建部解释,“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它影响了路网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至于“逐步打开封闭小区”,住建部表示要全面理解好“逐步”两个字。
“逐步”就是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若干意见”只是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具体实施中还要制定细则,特别是各省份、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住建部承诺“实施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城市,都会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考虑到各种利益关系,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居民的诉求,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材料二
“大院”问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已成痼疾,这也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街区化改革”的重要动因。以交通为例,造成拥堵的一大原因是“微环系统”不畅通:大块大块的地被各大院占用了,公用的小街小巷少了,久而久之大家都跑到主干道上去,造成主干道堵塞。
据统计,全球城市平均每平方千米有大约90至100个路口,北京却只有不超过20个。 改革开放前,占地面积比较大的主要是机关大院、部队大院,而现在是房地产商修的商品住宅小区,往往是几百亩几百亩地“圈地”。这不仅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也拖累服务业整体发展。
“街区化改革”意见出台后,不少人表示担忧。比如害怕政府短时间内要求所有住宅小区都向社会开放,道路变为公用。事实上,“街区化改革”采取的是增量式策略,所谓“老区老办法、新区新政策”,近段时间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让新批准建设的小区不再封闭。新建小区没有形成固化的利益格局,权益、配套设施、法律等各方面问题比较容易厘清。存量改革即对既有封闭式商品住宅小区的改革,最关键、最复杂也最敏感,必须慎之又慎。
“城市街区化”后是否会导致犯罪率上升是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随着高科技警用装备的使用,我们已具备街区开放的技术条件。国内绝大部分城市都安装了数十万个监控探头,能够实现对城市无时差、无死角的全覆盖。如果辅之以更加精细、高效的巡警制度,改变依靠街道居委会进行治安防控的封闭式管理,相信治安问题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优点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缺点是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隐患,增大了居住区的近噪音干扰,会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在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意识到街区制的缺陷,开始推广适度规模小区制(边距不超过200米,总面积不超过50亩),有利于兼顾公共交通和居住品质。
然而,街区制的意义不光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有一个社会治理模式变化的问题。从全国看,真正由业主们掌握的业主委员会并不多,许多小区建成十年八年仍然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其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开发商所掌握的物业公司手里。对此,不少地方政府是不好管、不愿管、不能管,由此引起的物业管理矛盾随处可见。实行街区制后,相应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应当修改,居民们应当有更大的话语权。
对拆墙让路原则,有人认为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属于全体业主,不能侵占。对公共交通影响不大的小区,业主们又不同意让路,当地政府不可以也没必要强行推动。但对于那些严重堵塞城市交通的小区,政府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程序进行城市规划的调整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但是要按照征收征用的规定给予业主合理补偿,不能白占。
材料四
欧美早时的城市规划思路也是功能分离,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8月制定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所述,小区就是小区,道路就是道路,工厂就是工厂,商业就是商业,都是各管各的。相关的变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女士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提到纽约应搞“小街道、小社区”的设想。该书对美国社会冲击很大,当时也有很多尖锐反对的意见,但后来欧美国家还是一步步发生变化。
在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市区,封闭住宅小区很少。据《环球时报》记者调查,芝加哥市区基本上是街区制,初来者根据街区门牌号基本能纵横定位找到地址。在郊区,才有一些高档社区是封闭的。这些社区里的道路不对外开放,保安和门卫都由小区物业负担,物业管理费比一般小区高很多。
为居民区内部交通安全考虑,芝加哥政府对过路车辆使用小区内道路有严格限制,比如非高速的干道限速一般每小时40英里,而在小区内部,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小区,一般限速每小时25英里。很多开放社区会采取措施限制外部车辆流量或让司机减速,还有很多小区在高峰时段禁止路过车辆拐入小区“抄近路”。美国封闭小区的社区物业委员会由业主自己选举产生,管理小区的物业财务和各种计划,业主可以自己投票决定是要开放小区还是封闭小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讨论了街区化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整体思路和具体部署。
B.“大院”问题对城市的危害主要是占用土地资源过多,城市街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导致犯罪率上升,因此,这两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C.街区制和小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两种形式,前者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建设房子,不设围墙,后者的特点是设置围墙,功能分离。
D.美国芝加哥市区基本上是街区制,其最大优势是初来者可以根据街区门牌号找到地址,准确快捷;郊区则有封闭小区,其最大优势是安保措施好。
【小题2】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对“街区化改革”的报道要点有哪些相同点。
【小题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概括“街区制”与“小区制”的缺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挺立的椿树

文/郭军平

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

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是奔腾的江水,欢唱的小河,亦或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鸡鸣狗吠的乡间村落?

可以想见,椿树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在它的周围以前也是树木林立,百草丰茂,然而随着街道的开辟拓展它们一个个都随风而逝,悄然泯灭。椿树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它还能挺立多久,也许剪伐命运的斧钺随时都会降临到它的身上。

然而椿树依然在固守着自己的家园,而且枝叶茂盛,温暖着着那一片街道,让路过的每一个人不至于感到城市街道的干枯。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

也许这棵椿树不是人工栽植,是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随风飘落而降生,或是从某一个鸟嘴里幸运的逃脱而降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都促使了它的生长。

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想想多少次寒风呼啸,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摧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

这使我不由的不想起柳嘉的《野性的林》中的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你瞧那每一颗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挺立的椿树就是这样的歌者。我听见了它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它与苦难搏斗的声音,我听见了它追逐天空的足音;它奔跑着,趔趄着,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趟过一条又一条小河。固然前行的路永无终期——它不知道它走到何时,它也无需知道;它心里也许只有一个方向——那辽阔的天空;

天空飞翔过鸟儿,也曾停留在它的肩头,为它歌唱,为他祈福;但陪伴它的更多的是孤独,它忍受着孤独,在孤独里它听清风的吟唱;在孤独里,它与狂风暴雨作战;在孤独里,它迎朝霞,饮霜露,看着辉煌的落日一次又一次沉下山头。

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用这样的话为它作注是最好的结语。

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

【小题1】下列对以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挺立”来写椿树,既写出椿树的高大,又突出其内涵,形神兼备。
B.“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作者托物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
C.作者引用柳嘉的话,富有感染力,饱含着对椿树的浓浓的赞美。
D.椿树不同于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因为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缺少野性的力。
【小题2】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有哪些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