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离不开一定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

首先,关于话语特征。我们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着力构建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等特征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才能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然而,在讨论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从范畴体系、理论范式和话语方式来看,很少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和框架。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应该增强自觉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话语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这方面,我们应克服“有概念无生活,有生活无概念”的研究短板。

其次,关于话语资源。一方面,要反对妄自尊大,在话语资源上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当然首先要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此外,还要把握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从传统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它对人类世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妄自菲薄,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智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使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之“跑马场”。我们主张面向中国问题,深刻揭示产生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同时遵循“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中国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这就需要注意把握三种文化形态的话语资源: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着社会思潮;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要在三大文化形态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互动中,积淀出能够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

再次,关于话语体系。话语背后的核心是概念、观念和思想,即“道”,其背后的支撑是现实逻辑、现实问题。就是说,关注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着话语形式。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中国话语。提升话语权,要注意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言之有向,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言之有物,即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言之有理,即围绕核心理念而加以全面系统阐述的核心理论;言之有效,就是“怎么讲得让大家爱听”;言之有力,就是讲的话能影响别人,具有掌控话语的权力”。

(摘编自《新华文摘》,韩庆祥、王海滨《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B.作者指出要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就要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
C.作者在谈到话语资源时,主张首先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
D.“道”是话语背后的核心,即概念、观念和思想,而现实逻辑、现实问题是其背后的支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话语特征、话语资源和话语体系三个维度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B.文章第二段论述话语特征问题,先指出我们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们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话语体系。
C.文章第三段在分析话语资源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分别指出三大文化形态的研究方向,清晰明了。
D.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需注意言之有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和言之有力等方面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无论是偏重抽象概括和逻辑严密的书面话语,还是生动灵活的口头话语,都是话语体系的。
B.研究中国话语体系,一定要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而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是坚实的话语基础,即“言之有物”。
C.如果我们能够增强自觉的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就有可能产生较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
D.西方文化是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文化,主要存在于发达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种文化形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3 11:1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可以任性一点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的、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和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小题1】下列关于“孩子阅读现状”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B.孩子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阅读量与图书拥有量不成正比。
C.很多时候,孩子想读的书和父母挑选的书不一致。
D.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不考虑孩子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部分家长挑选图书依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图书的“好坏”需要家长这样的大人才能辨别。
B.孩子不大感兴趣的书才是有价值的“好书”。
C.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是家长挑选图书时的重要参考。
D.家长往往根据自己对一本书的“好”“坏”感觉去为孩子选择图书。
【小题3】下列关于“读书可以任性一点”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指的是可以把图书选择权交给孩子。
B.这种“任性”可以培养孩子养成以书为伴的好习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C.阅读的“量”比“质”更重要;孩子“任性”阅读后,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就能提高。
D.“任性”阅读可以抓住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专注、耐心的阅读品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D.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C.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与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

(选自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得到我国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并被王国维引人中国。
B.中国美学一方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同时又受欧美美学的影响而成长起来。
C.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包涵了“真”“善”“美”,它们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D.中国美学注重审美与生活的联系,审美情趣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论述了中国美学形成的源头和呈现具有弥散性格的独特面貌,点明话题。
B.第二段重点阐述了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的具体表现,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论据。
C.第三段承接第一段“越界”内容,从广泛性与综合性角度论述弥散性格的体现。
D.第四段的诗句论证了审美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美的氛围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学涉及很多的领域,甚至走进百姓日常,这种“越界”是不成熟的表现。
B.因为中国美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具有弥散的性格。
C.中国人可以在艺术创作、欣赏自然的过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去领悟“道”。
D.今天的学者很重视中国传统美育在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中所起的纽带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与芦苇相遇
四 平
①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在5月以后来到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喀纳斯。转眼之间,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下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②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③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④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那些生性活泼、喜欢扎堆的水鸟,热衷在湖面上、苇丛间,欢快地追逐、打闹;也有的水鸟依傍着苇丛,静静仰望天空的流云,露出一副满怀心事的憨态。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以丹顶鹤的栖息地而闻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被吸引到这无边的芦苇世界,在茫茫“荒原”欣赏那些优雅的精灵。而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到来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唳,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⑥地处滇西的鹤庆,有一片典型的高原草海,它既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也是大量留鸟的安定家园、众多候鸟的舒适客栈。漫步草海边,放眼整齐、清俊的芦苇,在水面晕染出一片片曲线优美的色块,水鸟们不时隐身其间,或现身在倒映云天的水面,那种悠游其中的自在,其乐融融的情态,足以让人感动。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有的时候,水鸟会站在高大的芦苇上,安稳地四处张望,嗅着从远处荷塘飘来的馨香,打量着那些竹林掩映的白族村舍,然后愉快地唱一支纯净、真朴的歌。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人们收获到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秋日的天空下,居延海仿佛浓缩了天空的色彩,变成幽深而宁静的水域,经过芦苇曲折有致、浓淡有别的装饰,原本空旷的湖面,就有了灵动的线条、生动的构图,还有了丰富的层次、融融的暖意。芦苇依旧是那样简单、朴素,它们彼此相依、根柢相连,在大漠瀚海之中保持平和的性情,却延续出生生不已的生命风景,并为那些迁徙的候鸟,留下一个清晰的坐标、温情的客栈。
⑨芦苇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随着微风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明暗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为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巧、匠心独具的人文空间里,无声无息地散发着超脱尘俗、宁静自甘的气息,为这座古老的园林带来了旷逸、淡远的韵致,释放出笔墨难尽的意味。
⑩有芦苇生长的地方,总会洋溢着暖意和温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则新闻在全球炸开了锅,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称,他已经创造了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这对双胞胎一出生就异于常人: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而婴儿的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尽管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足以帮助患有艾滋病的父亲得到健康的小孩,他却依然选择尝试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让婴儿免疫艾滋病。

然而,这项看似是重大突破的医学技术,却遭到了全球医学界和媒体舆论的纷纷谴责。之所以各国都不越雷池,是因为两点:第一,从技术角度看,这项实验风险巨大,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第二,从伦理角度看,人是生而平等的吗?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将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

基因编辑婴儿这类事件的发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它涉及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基因“黑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发展。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高绍荣表示,虽然目前在小鼠上做基因编辑的实验看起来比较完美,但当其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时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也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规定,做任何实验都要有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

李久辉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后,舆论普遍认为其行为不对,但对于其到底是违法还是违规,很难说得清楚。他认为,只有建立生命科学、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相关法律,才能确保实践研究中避免偏差和灾难。

在李久辉看来,医学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运用于医学临床,在从医学试验研究向医学临床过渡或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二者的界限,具体到医疗实践中,还需要明确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并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查和法律监督制度,保障受试者和患者的权利。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声明

近日,媒体报道某技术人员宣布其研究成果,声称诞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国内外科技界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不安。我联合体就此事声明如下:

一、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

二、我们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的科研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成多部门联合调研组对涉事机构和人员予以严肃调查和处罚。

三、此项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论是否属实,都是对新技术的滥用,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愿意为调查工作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

特此声明。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技术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意即它颠覆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伦理,造成生而不平等。
B.为避免基因编辑研究中的偏差和灾难,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研究和临床、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
C.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是一项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革命性技术,但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
D.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明确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必须严査涉事人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技术使两个孩子“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从这个角度看贺建奎的研究实验应是成功的。
B.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已经通过小鼠实验成功,但如果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
C.靠法律和科学家的自律,本可以使基因编辑技术健康发展,但是基因“黑客”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D.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各国表现谨慎。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贺建奎作为科学家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