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离不开一定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
首先,关于话语特征。我们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着力构建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等特征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才能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然而,在讨论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从范畴体系、理论范式和话语方式来看,很少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和框架。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应该增强自觉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话语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这方面,我们应克服“有概念无生活,有生活无概念”的研究短板。
其次,关于话语资源。一方面,要反对妄自尊大,在话语资源上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当然首先要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此外,还要把握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从传统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它对人类世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妄自菲薄,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智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使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之“跑马场”。我们主张面向中国问题,深刻揭示产生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同时遵循“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中国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这就需要注意把握三种文化形态的话语资源: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着社会思潮;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要在三大文化形态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互动中,积淀出能够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
再次,关于话语体系。话语背后的核心是概念、观念和思想,即“道”,其背后的支撑是现实逻辑、现实问题。就是说,关注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着话语形式。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中国话语。提升话语权,要注意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言之有向,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言之有物,即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言之有理,即围绕核心理念而加以全面系统阐述的核心理论;言之有效,就是“怎么讲得让大家爱听”;言之有力,就是讲的话能影响别人,具有掌控话语的权力”。
(摘编自《新华文摘》,韩庆祥、王海滨《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
B.作者指出要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就要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 |
C.作者在谈到话语资源时,主张首先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 |
D.“道”是话语背后的核心,即概念、观念和思想,而现实逻辑、现实问题是其背后的支撑。 |
A.文章从话语特征、话语资源和话语体系三个维度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
B.文章第二段论述话语特征问题,先指出我们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们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话语体系。 |
C.文章第三段在分析话语资源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分别指出三大文化形态的研究方向,清晰明了。 |
D.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需注意言之有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和言之有力等方面的内容。 |
A.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无论是偏重抽象概括和逻辑严密的书面话语,还是生动灵活的口头话语,都是话语体系的。 |
B.研究中国话语体系,一定要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而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是坚实的话语基础,即“言之有物”。 |
C.如果我们能够增强自觉的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就有可能产生较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 |
D.西方文化是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文化,主要存在于发达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种文化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