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益唐教授访谈录
张益唐教授是破解数学领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人物,2016年7月12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他。
小标题一:
记者:成名之后您的生活和科研有发生什么变化么?
张益唐:成名前后我的心态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继续原来那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
记者:研究成果发表前,您曾有一段默默无闻的沉寂岁月,而您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呢?
张益唐:没有什么特别的力量在支持着我,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也仅仅是我对数学纯粹的热爱而已。
记者:
英国数学家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说:“数学是所有艺术和科学中最简朴和最出世的。”这话似乎也是您“隐士”形象的写照,对吗?张益唐:“隐士”倒算不上(笑),数学对我来说更像内心的一片纯净的“桃花源”。
记者:您认为您对数学的这种痴迷与您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张益唐:从小我就被数学深深吸引,像是一种冥冥中的指引,但同时我兴趣又尤其广泛。
小标题二:
记者:
您会不会也有“偶像”?
张益唐:以前有很多历史上的数学家就是我的偶像。两年前到英国牛津,见到数学家Andrew Wiles,他证明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当时见到他我也是特别激动(笑)。其实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记者:您在数学研究中应该也会陷入数学问题的困境吧,这时候您会如何应对?
张益唐:研究中百分之九十九走的都是弯路,这种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没有什么所谓的“困境”,问题的出现只是学术研究中的常态而已,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此路不通便换一种思考方式,伟大的成就都是在一次次的“弯路”中诞生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如今许多数学专业的年轻人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您对年轻人有何建议?
张益唐:一个人有自我的追求这无可非议,如果真正喜欢一件事,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兴趣,同时胆子要大,不要束缚自己,保持超越现状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忘了自己的初心,一颗平常心无论对学术还是对生活都很重要。
小标题三:
记者:
请您谈谈切身体会到的中美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
张益唐:美国更加鼓励小孩在学习生活社交各方面独立思考,而中国的孩子基础学科知识可能掌握会更加牢固。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如果中国能向美国借鉴一点会变得更好。
记者:中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也许要超过美国的孩子,然而国内却很难出数学界的大师,您觉得症结何在?
张益唐:也许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怀疑的创造力。我们对学生质疑精神的鼓励还是太少。或许中国迫切需要更多能让学生自由创造的大学。同时从小学起就应当注重对小孩创造力的保护。中国学生做学问需要更大的气魄和胆识,要敢于质疑。完全跟着老师走,不敢超越老师,是不能造就第一流的科学人才的。
与张益唐教授的对话,就像一次人生哲学的课堂,张教授对名利的淡泊,对知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之简单的独特体悟都让人深思。
【小题1】这篇人物访谈有三处小标题,选出对应最恰当的一项( )
A.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 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 |
B.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 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 |
C.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 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 |
D.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 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 |
【小题2】对于一篇成功的人物访谈来说,有质量的提问(比如专业性、趣味性、针对性)能激发受访者的热情,试在三处划线句子中任选两处提问,分析它们的妙处。
【小题3】张益唐曾把数学比作“纯净的桃花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文中材料指出它与张益唐成功的关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