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 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 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文章第一段与第二、三段是总分关系,第二、三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唐人古体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C.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1 06:4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审美趣味

胡中柱

①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那些为封建文艺立法的巨匠,如杜甫、韩愈、颜真卿等,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非常明确,可也非常狭隘。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③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说明文章是丰富感情的体现,而这种思想感情如喷泉涌地,随物赋形,而行文也是如同泉流一般,如地形允许,便一直流下去,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④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是“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这种美学观念给后世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⑤苏轼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观点。在黄州,他是一个待罪的不自由的官身,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他称颂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在当时的“太平盛世”中,把这样的人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明显地与其作品一样,是一种退避社会,只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⑥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美学标准了。他那“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才是苏轼最为加以注目而赞叹的。整个南北朝,陶诗并不被很看重,终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直到苏轼,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苏东坡全集》里,和陶诗的作品就有120首之多。他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和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认为是美的极致,艺术的顶峰。之后,陶渊明的地位被确立,陶诗也以苏化面目流传下来。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唐后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仅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更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B.苏轼注重内心探索,因而他的作品体现为思想如泉涌、行文如行云流水,也体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C.苏轼的“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美学观点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曹雪芹中笔下有些人物的塑造就是这种表现。
D.苏轼最为加以注目和赞叹的是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处事哲学,他认为陶诗的真谛及牧歌式情调,是美的极致。
【小题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我国新书品种的增速有所下降。但即使这样,我国年均出版图书依然超过 50 万种,其中新书超过 25 万种。就品种而言,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其 他文化领域一样,出版领域也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出版业因此努着劲儿要加快改革、优化结构,尽快推出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佳作。

在这一大背景下,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图书品种已经够多了,当务之急是把总量降下来,把质量抓上去。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机械和僵化地理解这一观点,最终很可能图书品种降下来了,精品力作还是没见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我国图书品种的快速增长,理解其内在的原因和意义。

对图书总量的认识只有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看,才能充分理解总量巨大的深刻意义。我国图书品种在 2013 年突破 37 万种,5 年内就达到了 50 多万种。这是这一时期我国出版业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成果。拉长历史的视野,这 5 年图书品种的快速增加使我 国在历经 500 多年后重回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的位置。

一个国家图书品种与印数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通常而言,图书品种越多意味着文化科技发展越快,意味着人民文化需求越旺盛。据学者郑也夫研究,我国曾在1000 多年中持续保持图书品种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自 15 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图书品种增 长缓慢。1600 年,欧洲各国拥有的图书 125 万种,中国拥有图书 1.4 万种,前者是后者的 89 倍。1900 年,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西方的图书种类达 1125 万种,中国 12.6 万种,同样是 89 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图书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 的新知,而我国图书还局限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国用了 500 多年时间才重回世界图书种 类最多的位置,这一成就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出版人不懈奋斗的结晶和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所创造的奇迹。

每年 50 多万种图书看似不少,但就人均而言,我国图书无论是品种还是印数都不算多,一年 90 多亿册图书平均到 14 亿人头上,每人还不到 7 册,如果再去掉教材教辅等出版物,人均图书占有量就更少了。为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理应大力鼓励创作、鼓励出版,加速知识文化在全社会的涌流与普及。为此,出版业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要更快地发展自己。

当然,50 多万种图书不可能本本都是精品,难免存在部分图书质量、品位低劣,但 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 50 万种图书的巨大意义。总量多,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出版业完全有能力在加速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对此我们要有充分信心。出版业既要“有高 原”,也要“有高峰”。“高峰”和“高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高峰坐落于高原之上,高原之下是宽广厚重的根基。而高原和高峰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每年 50 多万种图书正是诞 生高峰之作的根基。

 (摘编自《人民日报》张贺《图书出版,要数量也要质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拉长历史的视野,近 5 年我国图书品种的突飞猛进是我国在历经 500 多年后重回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的位置的根本原因。
B.一个国家图书品种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图书品种越多意味着文化科技发展越快、人民文化需求就越旺盛。
C.中国用了 500 多年时间才重回世界图书种类最多的位置,这一成就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出版人不懈奋斗的结晶。
D.50 多万种图书肯定有质量参差等问题,但总量多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出版业完全有能力在加速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中,先提出中国出版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再着重阐述我国图书“高数量”的内在原因和意义,重点突出。
B.文章主要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目的是指出我国图书出版与国外相比的巨大差距,明确我国图书出版发展方向。
C.文章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既肯定了“总量多,是了不起的成就”,又明确了“有数量也要有质量”的观点,论述严密。
D.文章从“有高原”、“无高峰”的中国出版业现状开头,以展望“有高原”“有高峰”出版业未来作结,结构整齐,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版领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等问题,出版业因而要着力加快改革、优化结构力争尽量尽快推出“高质量”的佳作。
B.在中国图书品种已经够多这一背景下,当务之急是把总量降下来,把质量抓上去,从而解决中国图书出版“缺高峰”的现状。
C.就人均而言,我国图书品种和印数都不算多。为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理应大力鼓励创作、鼓励出版。
D.出版业不能离开“高数量”而空谈“高质量”,二者均需要时间的积累沉淀,每年50 多万种图书正是诞生高峰之作的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舞火龙
陈立仁
①被称为“二龙头”的戚海大来到“大龙头”卞家明家,直嚷嚷:“你这个大龙头就不能出出头,趁着我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
②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传说1880年,铜锣湾大坑地区遭受了特大风灾,灾后有一条大蝶蛇四处作恶,居民深受其害,就组织起来全力搜摘,终于在一个晚上打死了大蟒蛇。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坑地区就瘟疫流行,持续了十来天,重病和死亡人员不计其数。直到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隔夜,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梦见观音菩萨,让居民们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来驱散瘟疫……急病乱投医,居民们赶紧集资,用珍珠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又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长寿香,然后在锣鼓音乐声中舞动着行走,就像一条火龙在铜锣湾几十条大街小巷飞舞……说也奇怪,连舞了三个晚上,瘟疫逐渐消散了。于是,中秋舞火龙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习俗。只是,近年来这舞火龙的习俗渐行渐远,差不多就要被人们忘记了。
③这时,卞家明沉思着点头说:“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这‘舞火龙’总不能在咱们这些人手中断了代呀!”
④威海大眼光顿时黯淡了下来:“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
⑤卞家明说:“报上说内地城市重视历史文化,不忘乡愁,我想了很多,咱这舞火龙也传承了有了一百多年,虽说是民间的玩艺,拋开迷信不说,也算得上是文化吧!咱是龙的子孙,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咱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⑥威海大听着,笑逐颜开,猛一拍桌子,说:“好想法,咱这就做起来……”
⑦农历八月十五说到就到了。这天傍晚,担任舞火龙总指挥的卞家明呼地举起五色的龙图案督察旗,发出了指令:“十八响炮仗点放,锣鼓齐敲,插香喽!”紧接着,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条火龙舞动翻腾着开始前行。卞家明挥舞着督察旗,瞪着的眼睛随着晃动的红绣球翻转,还不时地中气十足地大声喊叫着。火龙翻滚得眼花繚乱,一会是“火龙滚沙”,一会是“飞虬朝日”,一会又是“游龙戏珠”……广场上的人群也沸腾着,扬起阵阵喝彩声。民众的喊声越激扬,火龙舞动得越活跃,在灯光下闪着红火,穿梭在沸腾的人群里。
⑧“大龙头,大龙头!”随着响亮的喊声,给这次舞火龙最大赞助的铜锣湾食品商号的吴老板走了过来,他握紧了卞家明的手说,“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光靠你大龙头和二龙头起劲是很难维持的,要想它发扬光大,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让民众记得,民众喜欢……”他接着说,“我听我父亲说过,那年中秋前,卞老您的父亲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龙绝技,在一条飞舞的火龙里藏满了炸药,在锣鼓喧天声中舞动到了汪精卫集团设在香港的机关报《南华日报》门前,突然冲进报社,火龙爆炸,捣毁了这家汉奷报纸,之后又刺杀了《南华日报》社社长、汉奸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汉奸走狗大为恐慌。撤离时,卞老您的父亲为了掩护其他爱国人士的安全,被特务杀害了。这么多年,舞火龙一直让我父亲魂牵梦萦!父亲临死前还对我说,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再舞火龙,遗憾哪……”说着,吴老板坚决果断地表示:“舞火龙决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代,我支持你们,把舞火龙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⑨卞家明的眼睛湿润起来,他拉着吴老板的手,摇着摇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舞火龙”串联起了戚海大、卞家明、吴老板三人,使小说的脉络更加清晰。
B.小说第二段插叙1880年的传说,是为了证明“舞火龙”的巨大功效,表明近年来人们对“舞火龙”的忽视和遗忘是不应该的。
C.“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说明卞家明的话引起了戚海大的思索,他也认可卞家明的话,但一时之间没有想好该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D.广场上人群的沸腾和喝彩,吴老板的大力支持让读者看到了“舞火龙”发扬和传承的光明前景。
【小题2】请结合文本,说明戚海大、卞家明、吴老板对“舞火龙”意蕴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小题3】小说结尾借吴老板之口穿插当年卞家明父亲的事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文人笔下的居庸关

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一数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千百年来,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素有“绝险”之称。至少于居庸之名,则起于秦代。而设景“叠翠”,为骚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望蓟门》描绘了边塞军营景象,作者并没有描述美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诗中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一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那时。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的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关隘之首。《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随后,又命名为“居庸叠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守,军事设施加强,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因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以往历代。诗人陈子龙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其实,居庸关设置卫所,储备武器粮草,倒是常备不懈的。居庸关对于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诗人邹缉作诗倡议重设北京八景,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熙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故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万里长城一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千秋壮丽,永放光芒!
【小题1】下列各项对“居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居庸关,名称起于秦代,素有“绝险”之称,且有“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
B.居庸关在战事频仍、朝代多变的汉至隋八百多年间,其战略作用却一直未变。
C.居庸关设景“叠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间,“居庸叠翠”在明代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关历史上既是军事工程,又是山河胜迹;而今成为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对“居庸关”所进行的描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高适的《入居庸》描述了居庸关险峻、荒凉的风光;祖咏的《望蓟门》则把壮丽雄浑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展示了出来,生动感人。
B.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最早的对居庸关景物风光进行记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应该可以把它们当作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句。
C.诗人刘迎的诗作在金代诸多文人墨客对居庸关的赋咏中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能够看出,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仍在居庸关上存留着。
D.明代诗人邹缉歌咏“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对居庸的险和翠进行描写,却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而陈子龙的描绘则更显居庸翠衬险奇、妖娆万分之姿。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居庸关凭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从唐代诗人祖咏开始,许多诗人写诗描绘过居庸关,而唐时居庸关是以“蓟门关”、“军都关”之名出现在诗中的。
B.《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可见金代居庸关的战略地位之重,那时的居庸关,应该既有精锐部队据守,又在军事设施上有所强化。
C.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至此,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跃居众关隘之首,其建设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D.康熙执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因为,在他看来,居庸关在历史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只是被作为山河胜迹予以保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焕镛——生物学界的“周作人”
智效民
①陈焕镛是中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他1890年出生在香港一个官宦人家。陈焕镛14岁那年随父亲的一位朋友去美国读书。大学期间,他了解到中国珍稀植物的标本大多保存在欧美等国,以至于要研究中国植物就必须远渡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为此,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就立刻回到中国,投身于植物和昆虫的采集调查工作。
②回国以后,陈焕镛首先去海南岛五指山采集标本。五指山虽然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却是一个人迹罕至、瘴气弥漫的地方。当时的海南岛对于科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陈焕镛被誉为第一个到海南岛工作的科学家。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他曾经摔伤手腕并感染了恶性疟疾。最后,他因为遍体鳞伤,不得不被人用担架抬了回来。
③康复之后,陈焕镛把他在海南岛采集到的标本包装好,暂存在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的仓库里,准备运往波士顿做进一步整理研究。不幸的是,由于这个仓库失火,他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也被烧毁。因此他原计划在中国工作一年后返回波士顿的想法随之取消。
④1920年以后,陈焕镛先后在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执教,于是他把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复份运到南京,保存在东南大学生物系的标本室内。不料该标本室所在的大楼在1923年意外失火,致使这些标本化为灰烬。至此,陈焕镛在海南岛辛辛苦苦采集到的标本全部被大火吞没。
⑤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波”,致使许多教授纷纷离去。1926年,陈焕镛向校方告假一年,返回香港度假。第二年,他接受中山大学聘请,担任了该校植物学教授。随后,他创办了农林植物研究所,下设标本室、图书馆和植物园等机构,并与国外同行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紧接着,他把采集标本的范围从广东扩展到广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
⑥进入上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陈焕镛领导的华南植物研究所也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⑦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打断了这一进程。由于战争来得过于突然,所以北平的静生生物所、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机构,都因为缺乏准备,致使许多标本资料不是落入敌手,就是被战火焚毁。陈焕镛得知这一情况后,在日军进攻广州之前,就把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和图书分批运往九龙,保存在陈氏家族的一个仓库里面。
⑧迁港之后,农林植物研究所在陈焕镛的领导下,获得“国际声誉日隆”的美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因有人举报农林植物研究所是“重庆敌产”,遂遭日军搜查,致使所内15万号珍贵的植物标本、4000余部中外图书和许多仪器陷于险境。因此,如何才能保护这批珍贵的科研资料,乃是陈焕镛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⑨正在这时,汪伪政权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汝珩来访,表示只要陈焕镛将农林植物研究所搬回广州,就可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为此,陈焕镛召开全所会议,决定迁回广州。对于这件事,陈焕镛的同事何椿年在1952年的交代材料中说,当时陈所长表示:“目前只有先将本所物品设法脱离日寇掌握,将其运回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才有归还祖国的希望。他本人愿将名誉生命孤注一掷,做最后挣扎。所中同仁,有愿留者则听之,但须准备杀头处分;不愿留者,设法筹集川资,送返内地。”抗战胜利后,陈焕镛因为附逆受到法律追究。这种情况与周作人有点类似,当年周作人留在北平,也承担了保护北大财产的任务。不同的是,周作人被判处多年监禁,而陈焕镛却获得“不予起诉”的结论。这是否反映了大家对文人和科学家的不同要求?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选自2014年6月18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焕镛,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新会,1890年6月6日生于香港。191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1月18日逝世。
②1946年6月17日,检察官以汉奸罪对周作人提起公诉。周作人说他参加伪组织的动机完全在于维护教育,抵抗奴化;说他在任伪职期间,忍辱冒死,虚与委蛇,保全了北大等校的图书仪器,使北大文化机关各种设备有增无减。周作人的辩护律师力陈其冤,改判其有期徒刑十年。
(摘自王吴军《周作人:隐居与附逆中的纠结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使自己研究中国植物不需远渡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陈焕镛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立刻回国,投身于植物和昆虫的采集调查工作。
B.作为官宦子弟的陈焕镛,为采集标本在海南岛得病受伤;但世事难料,所采集到的标本在先后发生的两次火灾中全部被大火吞没。
C.在抗战爆发之后,陈焕镛就把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和图书分批运往广州,使它们不被战火焚毁,不致落入敌手。这表明陈焕镛有先见之明。
D.日军占领香港后,陈焕镛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困守香港,标本很可能会被日寇掠夺;返回广州,标本虽能保存,自己却会背上汉奸的罪名。
 
E.因为周作人是文人而陈焕镛是科学家,所以他们虽同因附逆受到法律追究,但最终周作人被判多年监禁,而陈焕镛却“不予起诉”。
【小题2】作为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焕镛有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陈焕镛视为“生物学界的‘周作人’”?结合材料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