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视剧艺术的新收获——当前家庭伦理剧述评

牛寒婷

电视剧发展达到的艺术高度折射出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水平,民族文化的承继也在电视剧中突显。电视剧的制作者是否拥有文化自信,如何在作品中传达文化自信,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这方面,家庭伦理剧是个突出的例子。正是国人特有的伦理观念构成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类剧在传递文化传统方面的价值也就不言自明。从具体作品看,《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等一大批表现家庭生活的电视剧热播,继续着上世纪90年代《渴望》的家庭剧路线,展示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表现忙于奔波的现代人在物化、冷漠的现代社会中向家庭和亲情的回归。这类剧中的优秀之作,往往把家庭伦理关系的展现和现代个体自我成长的历程相结合,突显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成长,这种成长观照个体精神维度,把自我精神的构建和认同作为落脚点。

家庭伦理剧的伦理观念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的伦常,都成为现代伦理观的重要。二是对西方现代社会文化资源的借鉴,含平等、自由、博爱等。应该说,现代伦理观是既从个体出发、维护个体精神成长和精神向度,又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它在个体和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家庭伦理剧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情感和心灵诉求,对人与人、亲人与亲人之间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展现,从而获得广泛认同和收视热潮。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既轻松、幽默,又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观众在含笑带泪的沉浸中反观自身、思考伦常。

精品家庭伦理剧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创作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上对传统伦理观念如何与电视传媒及电视艺术的表现形态对接进行深刻思考的体现。这是市场给艺术创作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创作的结果,同时,创作上的自觉也张扬和展示民族文化。家庭伦理剧对现代伦理观念的构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筛选式继承,显示民族文化自身的重新审视和观照,这是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突显。一些家庭伦理剧在展示传统伦常时,失去艺术真实,反而失去可信性,引发观众的困惑,也引起争议。

从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观照自身的文化自觉,到最终确立弘扬民族精神、展示艺术风范、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需要跨越文化上必经的发展阶段。具体到艺术领域,则需要艺术创作保持市场与个体自由创作间的平衡,需要重新阐释并汲取、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需要艺术活力的内在激发。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水平和电视剧发展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在当今的电视剧当中表现出了人们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电视剧充当了传承媒介。
B.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表现在广大群众特有的伦理观念上,家庭伦理剧主要是反映人们日常的真实生活的,所以家庭伦理剧在传递文化传统方面的作用自然就非同寻常了。
C.作者认为现代伦理观的主要是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的伦常,这就使得现代伦理观成为一种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
D.人们只有跨越文化上所必经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完成从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观照自身的文化自觉,到最终确立一种弘扬民族精神、展示艺术风范、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的飞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婚》能突显观照个体精神维度的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成长,这种成长的落脚点在自我精神的构建和认同。该剧是把家庭伦理关系的展现和现代个体自我成长历程相结合的典范。
B.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以及西方现代社会包括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的文化资源,这二者构成了当前家庭伦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伦理观念的两个基本内容。
C.当前的家庭伦理剧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与展现人们之间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这种体察与展现是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内心情感和心灵诉求来实现的。
D.因为民族文化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和观照,所以家庭伦理剧对现代伦理观念的构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筛选式继承,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突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制作者的文化自信程度以及他们在作品中传达文化自信的方式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而要确立这种自信则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B.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物化和冷漠,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家庭庇护和亲情的温暖,大批家庭伦理剧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情感需求,这是此类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
C.传统伦理观念怎样和现代传媒及艺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对接,对该问题的思考深入不深入决定着家庭伦理剧达到的艺术高度,市场推动作用对家庭伦理剧的艺术成就也有相当的影响。
D.在电视艺术,尤其是家庭伦理剧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传统伦理观念,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但观众要的是源自生活的内容,艺术加工过火反而适得其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11: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小题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小题5】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这一句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椒子映月泉清
李乃清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湲湲地道来,举重若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出嗣的钱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钟书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钟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
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7期,有删改)
[注]①钱钟书,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称“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是对杨绛甘愿隐藏起自己的光芒,默默奉献的情怀给予了正面肯定。
B.对于钱瑗和钱锤书的先后离世,杨绛举重若轻,是因为她在他们生前乃至病中已经尽了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责任,所以了无遗憾。
C.杨绛的“不要紧”伴随钱钟书一生,既体现了她对钱钟书的体贴关爱,又表明她是一个有担当的女性。
D.钱钟书卧病期间,杨绛力求“夫在前,妻在后”,所以尽量保养自己,不愿错了次序,体现了其“夫唱妇随”的传统美德。
E.文章结尾“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⑵杨绛对钱钟书的“默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⑶文章结尾“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诠释这三个短语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姥姥的泪   赵振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这一“送”,就是13年。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姓刘。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得很,温馨得很,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你到那边玩去吧。”姥姥随手指了一下。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打了一巴掌。我没有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姨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是在我入伍的时候。那是个冬天的午后。午饭时,姥姥一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这一别,就是4年。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
“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乳名虽不怎么好听,但“我”当时却觉得很亲切,这源于“我”对姥姥的爱。
B.姥姥说,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这流露出姥姥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C.“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说明姥姥为“我”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
D.文章在塑造姥姥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
E. 本文语言通俗,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姥姥的一系列泪,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深深的眷念。
【小题2】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3】文章最后说,姥姥的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汉语,心灵的慰藉

①长命锁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之奥妙。在首饰、绣片、木雕上,在瓷器上,甚至在床边、枕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可以说在中国民间的器物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吉祥符号的世界中。

②这种现象西方没有,吉祥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我想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介入世俗生活)的宗教。

③我曾经很是羡慕西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一对新人身穿洁白的婚纱、黑色的礼服,执手步入教堂,交换戒指,手抚《圣经》宣誓。尤其是牧师问双方新人的那句话,撼人心灵,此时,掌声响起,圣乐奏起……这种仪式带来了人生的庄严和神圣,中国人大概只有奥运冠军体验过。我们的婚礼现在大都是婚庆公司来主持,事是办了,但缺少那份人生大事应有的庄严和神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许多日常需信奉者完成的仪式,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更是时时在场。饭前饭后,早晨晚上,出生,婚礼,葬礼,甚至战场上。这些仪式整理了琐碎平庸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有序、整齐、升华了,也富有光彩和意义了。

④在中国,庙宇都藏之深山,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但生、老、病、死等人生的烦恼和苦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通过“出家”来解决,都是要面对的现实,佛教选择了“出家”到深山里用“悟”来解决,这只有高僧大德能够做到,大多数人仍在烦恼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选择了把“教堂”或“寺”建在尘世,通过“行”来解决。

⑤人不能没有希望。虽然向死而生是人生,虽然生活是劳累,我们还是甘于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希望需要表达,表达需要形式。西方人用入世的宗教来表达,我们没有入世的宗教,怎么办?

⑥这时汉语出场了,承担起了肩负希望、慰藉心灵的救世的使命,它是我们民族的“耶稣”。

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正是汉语构筑了一个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正是这个吉祥符号体系承载了中国人的希望的世界。

⑧汉语音调铿锵,字形方正,如图似画,博大精深,关键是汉语单音节词特别多,一字一音可表示一个词和一个概念。而英语等拼音文字是一个单词表示一个概念,一个单词由多个音节组成。汉语的单音节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字,音同字不同,因此可以借助语音作桥梁,字面说甲,骨子里却说的是乙,这就是谐音表意法。《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暗指“真事隐”,“贾雨村”实是“假语村”。

⑨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可以粗略地知晓汉语中的“谐音法”是怎样构筑一个吉祥世界的。鲁迅写到: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因为“鹿”与“禄”谐音,“伏”与“福”谐音,这画是说读书就会有福有禄。从这里可以看出,谐音不仅可以借助像“鹿”这样的动物形象,而且可以借助动作如“伏”,然后再借助谐音。

⑩借助谐音,蝙蝠成了祥瑞之兽,鹌鹑成了平安的象征,猫和蝴蝶成了“耄耋”的寿星。鱼是“余”,鸡是“吉”,羊是“祥”……

⑾有时还需通过联想,再经谐音,经过几个转折才能构建一个吉祥符号。我收藏的一把银锁,锁面上雕刻两个娃娃,围着一个硕大的裂开的石榴,里而满是籽粒。其实这是一个象征“子女众多”的吉祥符号,通过石榴“一室多籽”,再经“籽”、“子”谐音,构筑起一个吉祥符号。

⑿我曾经对一把银锁上的图案百思不得其解,锁上是一头雄狮,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帝和太子的老师分别被称为“太师”和“少师”,因“狮”字谐音“师”,因此狮子象征当大官之意。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只狮子被一条铁链拴在一个亭子的柱子上,这还是吉祥吗?后来经一位高人指点,我才知道原来铁链的链谐音是“连”字,链拴狮子,寓意是“连连升官”也。

⒀正是经过这样一些复杂的过程,通过谐音,中国人构筑起了一个满是吉祥的世界。语言是有力和快捷的,通过谐音建构的吉祥符号的世界,用不着传道者,也没有师徒,它就是借助汉语的翅膀传播着。它没有高深的教义,妇孺皆知。因为它的媒介就是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

⒁我没有统计过中国究竟有多少吉祥符号,但我知道这些吉祥符号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出生、婚姻、健康、生育、考试、求学、出行等等,表达了对生活的各种企盼和希求。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判断这些吉祥符号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一个没有入世宗教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这些吉祥符号去抚慰百姓的心灵,是不可想象的。

⒂我们没有牧师,没有礼拜和弥撒,但我们有银锁上的麒麟,有窗花上的喜鹊,有床围上的牡丹,有枕头上的鸳鸯……吉祥围绕我们,希望围绕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入世的宗教”。

【小题1】结合文意,标题“汉语,心灵的慰藉”中“慰藉”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的宗教,表现在哪里?
【小题3】第1、11节里都写到了锁的例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小题4】汉语是怎样构筑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的?
【小题5】以下对吉祥符号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命锁是代表了中国民间吉祥符号之奥妙。
B.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吉祥符号。
C.中国的吉祥符号体系完全是由汉语构成的。
D.汉语借助谐音表意构建吉祥符号,成为百姓希望的承载。
【小题6】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述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当架几座桥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10岁那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台湾要用墨涂黑呢?’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
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39年,茅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
1933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流即被冲刷走。钱塘江江底被流沙覆盖,深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
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干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知道了这些事后对他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字)造桥,也要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还怕过不了关吗?”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80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同样,人架设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曾对茅以升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台湾光复后,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友。1955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11月16日,南京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背诵全文;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B.钱塘江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极其复杂,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茅以升受命建造钱塘江大桥,面临着重重困难。他带领全体建桥人员艰苦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件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
C.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正是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
D.钱塘江大桥“建成—炸毁—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E. 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