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接近35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电视纪录片投资额约27亿元,政府机构投资额约5亿元,民营机构投资额约3亿元。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量:国内省级以上电视机构制作纪录片约2.2万小时,较2015年的1.9万小时增长15.8%;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超过7万小时,同比增幅约14.8%;电视纪录片年度首播量约2万小时;纪录电影票房1.98亿元。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的纪录电影共31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4部。

综合来看,2016年出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人间世》《本草中国》等热门纪录片,但对照整体市场,纪录片与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主流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腾讯)数据显示,全网视频总点击量为8000亿次,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次,占比仅为1%。相比2015年占比为1.02%有所下降,但总点击量翻倍增长。

(摘编自高凯《中国纪录片的消费趋势已然成型》,中国新闻网2018年1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要促进纪录片发展,54.8%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纪录片产业园区,50.5%的受访者建议出台关于纪录片产业的政策法规,41.2%的受访者期待加强优秀纪录片的宣传推广,28.7%的受访者觉得应当加强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

中国纪录片质量问卷调查

认为质量提升

比例

认为存在问题

比例

素材质量

54.8%

制作不够精良

40.2%

摄影技巧

53.6%

选题局限性太大

40.1%

选题策划

52.9%

资金匮乏

35.4%

剪辑方式

34.7%

宣传推广手段欠缺

32.0%

知识容量

30.5%

叙事技巧有待提高

21.3%

宣传推广

25.6%

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21.0%

新技术应用

24.2%

创作人员流失

15.2%

旁白配乐

23.9%

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

14.8%

 

(摘编自《国产纪录片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肯定》,《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8日)

材料三:

那些内容品质过硬、表达方式生动的纪录片,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实作为《故宫》《故宫10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经典纪录片的总导演之一,徐欢和她的团队早已在“文物视觉化”领城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只要保证品质,观众自会在未来反复点击”。所以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创作团队把70%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寻找能让更多人感悟到的文物价值点。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不浮躁、不跟风,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自带“吸粉”属性。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摘编自牛梦笛、蒲成《这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光明日报》2018年8月03日)

材料四:

2017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依次为电视台、民营公司、新媒体机构和国家机构。其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较之前年增长50%的投资规模。

新媒体正在改写纪录片的传播规则,重塑传播版图。相较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也为纪录片收获了相对稳定的受众人群。影响成为爆款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内容,一是渠道。而对纪录片来讲,内容比渠道影响力更大,应尽量选择受众面广的题材。纪录片若要走进市场,一定要注意对题材及整个链条的考虑。目前多数纪录片制作还停留在创作层面,没有第一

时间考虑项目能有多少受众。制作者普遍不太爱提及项目收益和受众,不太爱谈钱的问题。

(摘编自王瑜《当纪录片遇上新媒体,接地气才能成为“爆款”》,《工人日报》2018年8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量、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纪录电影票房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
B.受访者中,人们爱看的各类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和人物传记片的比例远高于新闻故事片和政论专题片。
C.2016年,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次,占全网视频总点击量的1%,但比2015年纪录片总点击量翻倍增长。
D.相较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相对稳定的受众人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中,政府机构和民营机构之和不到三分之一。2017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
B.创作团队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因为纪录片只要内容品质过硬,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C.根据图表,认为中国纪录片质量提升表现在素材质量、摄影技巧、选题策划三个方面的均超过五成,认为存在问题较大的方面是创作人员流失、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
D.在新媒体时代,影响纪录片成为爆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内容和渠道。新媒体正在改写纪录片的传播规则,已经取代纪录片传统的传播方式。
【小题3】如何进一步促进纪录片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5 10: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B.“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小题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D.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