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接近35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电视纪录片投资额约27亿元,政府机构投资额约5亿元,民营机构投资额约3亿元。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量:国内省级以上电视机构制作纪录片约2.2万小时,较2015年的1.9万小时增长15.8%;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超过7万小时,同比增幅约14.8%;电视纪录片年度首播量约2万小时;纪录电影票房1.98亿元。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的纪录电影共31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4部。

综合来看,2016年出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人间世》《本草中国》等热门纪录片,但对照整体市场,纪录片与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主流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腾讯)数据显示,全网视频总点击量为8000亿次,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次,占比仅为1%。相比2015年占比为1.02%有所下降,但总点击量翻倍增长。

(摘编自高凯《中国纪录片的消费趋势已然成型》,中国新闻网2018年1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要促进纪录片发展,54.8%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纪录片产业园区,50.5%的受访者建议出台关于纪录片产业的政策法规,41.2%的受访者期待加强优秀纪录片的宣传推广,28.7%的受访者觉得应当加强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

中国纪录片质量问卷调查

认为质量提升

比例

认为存在问题

比例

素材质量

54.8%

制作不够精良

40.2%

摄影技巧

53.6%

选题局限性太大

40.1%

选题策划

52.9%

资金匮乏

35.4%

剪辑方式

34.7%

宣传推广手段欠缺

32.0%

知识容量

30.5%

叙事技巧有待提高

21.3%

宣传推广

25.6%

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21.0%

新技术应用

24.2%

创作人员流失

15.2%

旁白配乐

23.9%

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

14.8%

 

(摘编自《国产纪录片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肯定》,《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8日)

材料三:

那些内容品质过硬、表达方式生动的纪录片,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实作为《故宫》《故宫10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经典纪录片的总导演之一,徐欢和她的团队早已在“文物视觉化”领城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只要保证品质,观众自会在未来反复点击”。所以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创作团队把70%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寻找能让更多人感悟到的文物价值点。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不浮躁、不跟风,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自带“吸粉”属性。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摘编自牛梦笛、蒲成《这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光明日报》2018年8月03日)

材料四:

2017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依次为电视台、民营公司、新媒体机构和国家机构。其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较之前年增长50%的投资规模。

新媒体正在改写纪录片的传播规则,重塑传播版图。相较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也为纪录片收获了相对稳定的受众人群。影响成为爆款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内容,一是渠道。而对纪录片来讲,内容比渠道影响力更大,应尽量选择受众面广的题材。纪录片若要走进市场,一定要注意对题材及整个链条的考虑。目前多数纪录片制作还停留在创作层面,没有第一

时间考虑项目能有多少受众。制作者普遍不太爱提及项目收益和受众,不太爱谈钱的问题。

(摘编自王瑜《当纪录片遇上新媒体,接地气才能成为“爆款”》,《工人日报》2018年8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量、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纪录电影票房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
B.受访者中,人们爱看的各类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和人物传记片的比例远高于新闻故事片和政论专题片。
C.2016年,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次,占全网视频总点击量的1%,但比2015年纪录片总点击量翻倍增长。
D.相较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相对稳定的受众人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中,政府机构和民营机构之和不到三分之一。2017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
B.创作团队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因为纪录片只要内容品质过硬,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C.根据图表,认为中国纪录片质量提升表现在素材质量、摄影技巧、选题策划三个方面的均超过五成,认为存在问题较大的方面是创作人员流失、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
D.在新媒体时代,影响纪录片成为爆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内容和渠道。新媒体正在改写纪录片的传播规则,已经取代纪录片传统的传播方式。
【小题3】如何进一步促进纪录片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5 10: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②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③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节选自鲁迅的《祝福》)

【小题1】请指出文中画线句①所用的描写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2】理解画线句②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结合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补上画线句③“然而”后省略的内容,并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四叔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

具体到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当区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借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早已走出救亡时期,而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光点头,也不能光反对,而是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在中西哲学关系上,哲学家贺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而是提出“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古典型或经典型不只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古典型、经典型不是自在存在,其真理并不自在持存。古典型或经典型的东西就是那种经过不同时代检验而保存其真理的东西。我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
B.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如今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性等。
C.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之分,学习外来文化主要是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
D.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是一个既是历史性又是现代性的概念,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讨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的特征前,文章解释了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方面,论证了文化的中西古今关系。
C.写宋明理学是“化佛”的中国哲学,是为类比论证现今的中国哲学应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D.文章提到古希腊、柏拉图,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民族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就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B.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中国文化的以古释今以今释古、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C.因为中西哲学关系,所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要遵从吸收、利用和超越原则。
D.如果我们不从综合性的视角分析古代经典,就不能完全理解古代经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