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它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它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
B.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写意性,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C.汉字将一元化象形方法转化为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史料说明了汉字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文章的论证脉络是:汉字经久不衰-汉字强大生命力的源自-汉字的美好前景。
C.文章认为,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
D.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指出汉字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国一开始就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那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B.如果不是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重要标准,汉字不会有发达的今天。
C.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的书写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
D.一举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预言的汉字,更加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7: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
【小题2】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虽然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但也带来了垃圾围城、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的垃圾总量已经达到了三亿吨。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越发困难,并且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大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都面临着困境。要想有效改变当前这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情况,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和体系,对目前所使用的城市生活垃圾体系进行分析,对整个城市垃圾处理体系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城市居民区都有专门设立的垃圾存放点和垃圾回收箱,居民会将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到指定位置,由专业的环卫人员以及垃圾运输车将存放的生活垃圾运输到垃圾中转站,再由专业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当前使用的这种混合收集生活垃圾的方法虽然具有方便快捷、好实施、收集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后续垃圾处理难的问题,这就间接提高了垃圾处理所消耗的费用,也不能达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

(摘编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践困境及制度改革》)

材料二:

下图为“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三:

东京的垃圾分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初垃圾只分为可燃垃圾和金属、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后来分类越来越细,如一个烟盒必须分成塑料膜、锡纸和硬纸盒;塑料水瓶分成瓶盖、瓶体、包装膜。日本能实现如此烦琐的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日本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其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市民一旦被举报违法,就将受到严厉制藏。如在马路边乱扔垃圾被“抓现行”会被处以1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500元左右)的罚款。日本对于垃圾分类有着世界上几乎最严苛的处罚,我国未必都可以适用。

2018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就是为了垃圾分类,让分好类的垃圾收费相对下降,没有分好类的垃圾收费提高。但是我国垃圾分类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颁布一两部法律、几个规章,很难真正全面地解决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垃圾回收可能只是意味着分类。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需要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既包括对垃圾的前端分类,又包括后端的回收利用、降解使用和掩埋处理。然而我国对于前端分类,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动力,所以仅仅靠行政强制是不够的。地方政府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确保分类之后的垃圾均有相应设施处置,最好的方式就是交给一家大型综合性服务公司,把垃圾清运和回收利用这两个功能合二为一,而政府购买服务即可。

(摘编自孙秋霞《垃圾分类回收美国凭什么做得好》)

【小题1】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活垃圾困境的一项是
A.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速度过快,“垃圾山”现象严重。
B.垃圾围城、交通拥挤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之一。
C.城市生活垃圾增多,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D.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混合收集生活垃圾的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好实施、收集成本较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后续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B.从材料二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都把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归咎于外在因素。
C.超过两成的人认为身边很少有人对垃圾进行分类,超过一成的人嫌垃圾分类麻烦,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至关重要。
D.日本人在烦琐的垃圾分类面前能够从容面对,究其原因,是严格的法律规定保证了市民从不触犯法律。
【小题3】你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何建议?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愿
杨绯红
(1)天色微黑,刘老汉的烟袋锅在院子里一明一灭。
(2)“明儿你在家搁油锅、蒸馍,我到镇上买肉,到点得准备好。唉!咋会是这样呢?”
(3)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
(4)女人不吭声站在灶房门口,瞥瞥男人黑青着的脸,男人却已经起身回屋去了。
(5)女人也跟着进了屋。从刘老汉躺着的席沿下摸出一串钥匙,拣出其中一把捏住,支起身子打开一个半大的木箱子,取出没了上盖的纸鞋盒子。
(6)“得多少?”
(7)“肉啥价?时间长不买,也不知道啥价了。拿二十吧,多了比少了强。”
(8)女人从鞋盒子里拿出一叠卷着的钱,展开了,从里面找出几张放在刘老汉脚边。
(9)“你说咱娃会出事?不会是死鬼马三瞎咧咧的?”
(10)刘老汉不言语,眼睛瞪着屋顶棚。
(11)“咱娃就是个所里的二把手,人又实在,咋会一准就是咱娃的事儿?”女人试图让刘老汉说话,可半天那头一点声音也没有。
(12)天色微亮,刘老汉光脊梁坐在炕上抽烟,女人起身取一件浆洗的雪白的对襟衬衫递过来,刘老汉在桌腿上磕磕烟袋锅,穿上衬衣,站在床边把白色的小纽扣一颗一颗扣到脖子底下,抓起桌子上的钱折了折放进左胸口的袋子里,这就准备往外走。
(13)刘老汉走到门口停了停,掉转脚跟又折回来说:“再拿点钱吧,宽备窄用。”
(14)“香箔都有,不要再买了。”女人说着重新从席沿下摸出钥匙。
(15)太阳挪着小脚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房檐下,刘老汉提溜着猪肋条肉进了院。刘老汉抽抽鼻子,从厨房里飘出的油炸食品的香味让他有点不适应。
(16)红白相间的猪条肉,白花花的大蒸馍,黄灿灿的油酥糕,再加上刘老汉从上房屋里拿来的一瓶没开封的酒,瞅着这贵重的四色礼,刘老汉和女人对视了一下,心底略微平静了些。
(17)刘老汉还是那件浆得发白的衬衣,女人换了碎蓝花花的上衣,两人一前一后往后山最高的顶上走去。
(18)七月的日头隔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女人撩起衣襟擦了把汗说:“哑巴日头晒死人。好几天没下雨了,庄稼该遭难呢。”刘老汉显然很不乐意女人在这个时候提这个话题,把左手提着的篮子换到右手上,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说:“老天长着眼呢!这么热不就是在孕雨么?”
(19)“唉,靠天哟……”
(20)“嗨!咋能光靠天呢。就跟娃这事儿,还不是得靠他自己把持?”
(21)女人不再说话,紧走两步往前赶路。
(22)山顶一座石头垒砌的小房子前面,应门一尊披了红绸布的神像靠墙耸立着,威严而又慈祥地俯视着刘老汉和女人。刘老汉定睛看了看神像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和女人一起双膝跪了下去。跪着的刘老汉把篮子放在地上,在裤子上拂拂手,这才恭恭敬敬地取出一样样贡品,摆在神像前面的供桌上。又从篮子里拿出一些锡箔纸折了折,放在前面的空地上用火机点了,再把女人手里攥着的一捆香也点燃了,插进供桌上装满沙土的石龛里,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便有了清香弥漫开来。刘老汉和女人双手举过头顶,深深地拜了下去。
(23)“山神爷爷您老好呀!俺有好久没来了!俺俩没文化,娃们少不经事,您老可得帮他指点指点啊。娃年轻糊涂,有些事怕一时分不清……”
(24)又是微黑的天色,刘老汉吸着烟袋锅晃进自家院子,烟袋锅在模糊了的院子里一明一灭。
(25)女人急慌慌地从厨房里出来,看着闷头抽烟的男人,小心翼翼地问:“镇上人咋说了?”
(26)“没见到娃。不过马三说了,所里的事不关咱娃,是一把手的事。咱娃要当所长了。看看平时敲打敲打还是有用吧?”
(27)女人身子颤了颤,全身一松,手就在胸前垂了下来:“那咱得去还愿吧?”
(28)“可不,说话得算数,人这一辈子不能糊弄,神也一样不能糊弄。”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快去发面,明个儿咱还愿去。”
(1)下列这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老汉两次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小眼,这属于富有个性化的动作细节描写,凸显了刘老汉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和情感经历,形象更加鲜明。
B.作者对刘老汉夫妻二人在山神庙里的许愿过程做了详尽的描述,这包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批判。
C.七月的日头“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采用拟人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无精打彩的样子,烘托出刘老汉夫妇内心焦灼的情状。
D.夫妻二人上香祈愿途中关于天气和庄稼的对话,意在通过对话表现出夫妻二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刘老汉更刚强、自立,女人则显得柔弱和过于依赖。
E.作者在塑造刘老汉夫妻二人形象上,手法灵活,描写细腻,语言富有韵味,描绘出现实社会农村生活的真实状态,体现出作者对基层民众的无限理解和同情。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在刻画刘老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特征?请选择其中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3)小说以“许愿”为题,中间交待夫妻二人“许愿”的具体过程,末尾又以夫妻二人准备去“还愿”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4)对于刘老汉夫妻“许愿”这事儿,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表现,有人认为是刘老汉人性之美的表现。你怎么看“许愿”这事?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佣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岁时,他失业了。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的是餐馆里最便宜的拌面。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他们都热爱中国。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 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B.斯睿德雇人将《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文字上传网站供网友查询,而张一清则是通过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参与人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图形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的过程和遇到的困境,他被称为“汉字叔叔”和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
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他平时也很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四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小题3】根据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②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③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④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⑤研究发现,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中获得。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⑥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⑦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⑧而以往的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⑨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B.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
C.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
D.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中获得。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B.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D.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那些生活在地下的生命形态的能量不是太阳光,而是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形成的氢与甲烷这样的化学燃料。
B.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万多千米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种情景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
C.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为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
D.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因此,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医疗方面有利用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