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古代习俗品性说
中国习俗内容浩如烟海,直到今天仍是一座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文化宝库。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形式,年长日久,所积必多。而且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未曾发生重大的文化断层。断层未必是坏事,但于习俗而言,断层就无法保留完整的文化。再者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则习俗异彩纷呈,民族不同,其习俗必有不同。中国人对各种文化类型能够兼容并蓄。中国人喜欢中庸,既不轻易为他人所动,也不喜欢过激的行为。所以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会有冲突,但能生存。既能生存,就会形成新的文化因素,而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一经积淀,又成为新的习俗。总体上说,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战乱,但其习俗的演变还是以不断丰富为特色,以渐变形态为主流,逐步开展其历史性大演化的社会行为过程。
中国习俗内容丰繁,它好像一面巨大的宝镜,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习俗的形成,政治因素影响极大,尤其自春秋战国之后,在整个封建时代,其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习俗反映的常常是人生琐事,而又往往与政治生活发生复杂的关系。不仅一切吃穿住用,连头发都是一种政治标志,儒学观念中,肤发受之于父母,是万万不能动的。传统的习俗中有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相信三教同源,儒道佛能够共存共荣。中国地大人多民族各异,但总的态度趋于宽容,对于不同文化类型能够平等对待,而且相信他们彼此道旨相近,一气相通。另外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事方式,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学。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许多社会行为方面可以有所遵循,比如中国人一般是“摇头不算点头算”的,因此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习俗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人生智慧,中华民族就是特有智慧的民族,可以通过某些习俗方式,找到既能解决问题又能保住面子的方式。
中国习俗中既有社会学问,礼仪学问,也有科学方面的学问,例如中国人的很多饮食习俗,就与现代科学相吻合。本质上,特定的历史经济形态决定了习俗方式,习俗看似出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但生活习惯终究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的经济形态的制约。中国许多古老的习俗本质上也是经济生活的特有产物,比如,当亲朋好友办理各种红白喜事时,须积极参加,而且要交一点钱出来,俗称“凑(出)份子”。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彼此无力单独承担某些特殊事情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由大家伸手援助一下很有必要,而且使之成为一种礼仪情感交流的方式。习俗不仅具有实用品格而且具有审美品格,比如汉族的春节习俗中,年画、窗花和对联都是一种美。
所以,习俗是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积淀,通过对习俗的深入了解和体味,往往就能把握该民族的文化品位与历史精神。
(摘自史仲文《文化中国的十大品性》)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习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习俗之中有政治。它反映出来的人生琐事从衣食住行到头发都和政治生活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
B.中国习俗之中有文化和艺术审美。从文化角度看,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心理模式和文化特色;而年节习俗则可体现出其审美品性。
C.中国习俗之中有哲学和学问。其哲学内涵反映出的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处事方式和民族的人生智慧,其学问内涵反映出了祖先有关社会、礼仪或者科学方面的知识。
D.中国习俗之中有经济。它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本质上都是经济生活的特有产物。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习俗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民族众多,其习俗内容丰繁,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B.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众多的朝代,但不管是汉族统治时期,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甚至是外国入侵时期,中国习俗都没有出现过与原有文化的严重割裂。
C.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对各种文化类型的兼容并包,其习俗的演变以不断丰富为特色,形成新的文化因素,经过沉淀成为了新习俗,补充和丰富了习俗的内容。
D.当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之时,和本土文化有冲突,但能生存。正因为能够生存,也就决定了中国习俗的演变以渐变形态为主流。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文中有关中国传统习俗的内容和特点的一项是()
A.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节气来指导农事。长期以来,我国百姓就过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耕生活。
B.当邻里之间有了矛盾,闹了意见,要找个“由头”来解决,而春节拜年就是联络感情、增进情谊的最佳时候。这反映了我们民族习俗中的人生智慧。
C.封建时代,皇帝独享他所认定的衣服款式及颜色,百姓若乱用,身家性命就难保。说明中国古代习俗和政治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D.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得到了一条毛毯,他们马上把它割成若干个均等碎块分给每人一块。这证明了习俗方式受到特定历史经济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22 09:5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小题1】文段中的画线处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请从中任选一种,然后用两个例子加以印证。其中一个例子来自课文《动物游戏之谜》,另一个例子来自你平时对动物的观察。
能力:
课文例子
你观察到的例子:
【小题2】这几种假说,指的是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有许多相通之处,你能简要作点分析吗?
简要分析:

同类题2

读下列与作者有关的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对他的敬重,不仅在于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巨大贡献,还在于他对人类的这些贡献,是在身患绝症,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作出来的。一见到霍金的名字,不禁使人想到了高士其。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高士其的名字很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来说,高士其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高士其”三个字频频出现在报刊电台和中小学的课本上,如果要说偶像,高士其可是那个时代许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霍金与高士其,两人何其相似乃尔!
其一,他们都是科学家。
其二,他们都是身患绝症,全身瘫痪的科学家。
1927年,高士其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次年,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造成全身瘫痪。那一年,高士其23岁。
1962年,霍金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也是在“次年”,体检时,被确诊患上了 “肌萎缩性脊髓索硬化”这一无法治愈的疾病,后来,身体每况愈下,以致全身瘫痪。那一年,霍金才21岁。
其三,他们的科学研究,都是在身体致残以后,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为艰难的情况进行的。
高士其致残后,他仍以超人的毅力,坚持学完了细菌学博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回国后,他的工作的重心转到了科普创作上。他的手瘫痪后,笔握不住了,甚至连说话也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创作。他先打好腹稿,然后艰难地发出模糊的喉音‘嗯嗯、喔喔’,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由秘书、妻子和护士记录整理。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字,往往要反复哼二十几遍,记下一段话,要用半天时间……
霍金致残并瘫痪后,再也无法用自己的声音表述他的思想,只能借助3个手指操纵按钮输入要说的话,再经由语言合成器发出声音,他的演讲,就是采用这样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方式进行的。平常,霍金看书必须依赖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写作则是以平均一分钟输入10个单词的“慢”速度进行……  
最终,他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从这两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品质?
(2)从这两人的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同类题3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弟弟
刘 鹏
在深圳世界之窗门口见到弟弟的那一刻,我很高兴。多年未见,他那清瘦的面庞,卷曲的头发,弱不禁风的身板依然没有改变。
没有太多寒暄,弟弟和弟媳妇极尽所能,殷殷相待于我这个远从新疆而来的大哥。与弟弟分别已久,这么多年一个东南,一个西北,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饱尝人生风雨,辛苦无比。此次相逢,高兴自然不在话下,推杯换盏,酣畅淋漓。
当年弟弟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放弃上学的机会供我上学。他中专毕业便前往南方打工,十余年来省吃俭用,历尽艰辛!而我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大西北,茕茕孑立,亲朋无助,直到今日才总算安定下来。总是挂念他,并为他心疼不已,但又苦于现状,帮不了他多少,于是内心便常常愧疚。
看着他那清瘦的面庞,不禁想起小时候我们兄弟相依为命的时光。那时生活除了童年无几的快乐,留给我们更多的便是无尽的贫穷。这么多年,兄弟二人如同家乡山间的野花一样默默地绽放着自己的生命,顽强地抵抗生活的风风雨雨,卑微地背负着生活给予我们的使命。想来父母在我们儿时植于房前屋后的椿树早已成材,合围而抱了吧!那时父亲总是打趣:“种下树,将来给你们兄弟娶媳妇打家具!”那时的天总是很蓝很远,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老黄牛悠然吃草,大公鸡慵懒而卧,阳光像孩子一般无邪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我和弟弟总喜欢围在爸爸的身旁听他吹笛子,或者让他给我们做玩具。农人家的孩子玩具总是那么简单,而爸爸的手总是那么巧,一根树杈做成的弹弓可以很轻易地满足一个小男孩神枪手的欲望,一棵麦穗,一截树皮就可以演奏出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弟弟总是哭鼻子说自己不要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啊!有爸爸、有妈妈就可以了。那时,爸爸妈妈总是笑得很开心,我和弟弟也很开心,当然,老黄牛也很开心……日子似乎过得总是很快,当年的椿树早已蓊蓊郁郁,枝繁叶茂,记忆中爸爸却不再吹笛子了,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少了起来。生活真是可笑,可以肆无忌惮地将一个男人的额头雕刻成它想要的任何模样,并无情剥夺他曾经无数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最初的冲动,最终将这些热爱和冲动再带给这个男人最为挚爱的男人们,循环往复。只是,它的代价也未免太过昂贵了些。
父亲的家具始终没有打成,我和弟弟便已各自成家,娶妻生子。那些树倒是很幸运地留了下来,倔强地伫立于我们的梦中,随风翩翩起舞!
弟弟执拗地要去给我买些东西带回新疆的家中。原本应是我买,作为哥哥,应该给他们的。但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又想起小时候他趴在我身上那可爱的样子,那双水汪汪会说话的眼睛,充满了对生活的好奇。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我:“哥哥,麻雀为什么会飞?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得像你那么高?”时至今日,这些场景依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人言:长兄为父,而作为兄长的我,所作所为有时真的配不上这句话。想起这些我又转过身去,忍不住落下泪来。
我与他一娘所生,一父所养,本就是手足,情深不言而喻。只是多年未曾一起生活,性格、志趣、遭遇又各不相同,见解相左,常为家中琐事而生争执,以致鲜有联系。但是任人评说,血浓于水的事实终究是不可更改的。这几年随着家中境遇渐渐变好,我俩又初为人父,便开始慢慢的去理解对方,又慢慢亲密起来。
此次鹏城一逢,匆匆几日,又将别去。人生漂泊辗转无常,苦乐无涯,不日即将离去,尚不知几时才能再逢,共同把酒言欢。只愿此番分别能彼此安好,事业家庭无虞,身体健康无恙!
与弟弟在世界之窗留下了时隔近二十年的又一张合影。记忆中的那张合影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扎着红领巾,黑黑的他比我整整矮了一头,青山绿树装点着两兄弟的背影,脸上写满了农家少年的质朴;此番的情景却是他比我整整高了一头,瘦了许多,高楼大厦映衬着兄弟俩的寂寥,不同的是曾经的质朴已然不在。这个城市太过繁华,我和弟弟终究只是过客,为了衣食,为了生活客居异乡。只是,我从未想过会在4700多公里之外的他乡能再次重逢,也算遂了心事一桩!
没有让弟弟来送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凌晨四点悄然离开鹏城,路上海风轻抚面庞,纷扰着我凌乱的发丝。到广州火车站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无限江山,秀丽壮阔。车站人来人往,茫茫人海,我仿佛又看到那个拉着箱子,湮没于滚滚人流中的清瘦少年……
【小题1】题目为“又见弟弟”,有何深意?
【小题2】本文是如何表达作者和弟弟兄弟情深的?
【小题3】作为亲情散文,本文行文有何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马勇说:“要加快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领跑美丽中国建设,应该从破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展开,首先是实施生态旅游规划示范工程。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不仅要全面对接全城旅游规划,还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对接,并率先在全国打造一批优秀的全城生态旅游示范市(县),示范城镇和示范乡(村),向全国推广,这样不仅能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全城快速发展,还能推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编自卢慧《生态旅游: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7年12月4日《南方报》)
材料二: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需要关注的数据如下:

(资料于201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说,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5.7亿千瓦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00多万辆,11万多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2亿农村人口受益;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30%以上。
(摘编自李干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12月5日《经济日报》)
材料四:
五十五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岛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苦战精神,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提供了一个中国读本,谱写了一部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史诗。
(摘编自《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史诗》,2017年9月20日人民网)
材料五: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很大的探索性,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确权和管理体制整合难度较大;有的改革落实需要修订相应法律法规;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等。我们将按照十九大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改革落地,尽快补上制度短板和漏洞,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党的十九大举行第六场记者招待会: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情况》)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反映我国资源人均占有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
B.图一反映我国人均煤炭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
C.图二反映我国的燃料燃烧CO2排放量仅仅低于美国,而高于俄罗斯、日本等其他国家。
D.图二反映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量,从俄罗斯到法国的八个国家呈现递减的状况。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马勇就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领跑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包括要实施生态旅游规划示范工程等的建议。
B.材料二就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作了比较,报道了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情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数据。
C.材料三中,李干杰指出了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正是这一些变化倍添了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D.材料四报道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五十五年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部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史诗。
E. 五则材料均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指导、借鉴或启迪意义。
【小题5】【小题6】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面临哪些困难和桃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品和百年战争选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合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了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变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式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教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递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依次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既回朔历史,又展望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规,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C.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