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易》与中国美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起源于殷周之际,《传》则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是用以解释《经》的。《周易》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都很重要。《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于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因此,在考察它所提出的那些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之前有必要先来考察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同中国美学的关系。《周易》的《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是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但经过《传》的解释、引申和发挥,《周易》就远远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是一步哲学著作了。《周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企图对包含自然、人类的历史发展等范围极广的问题做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所以《周易》历来被看做是“弥纶天地,无所不包”。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注意的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对于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大问题缺乏研究和说明。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虽然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的根本法则——“道”,但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着眼点是在自然,并且常常流入玄虚,对包含自然和社会两者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形成及其内在的结构等等问题,仍然没有做出总体性的概括说明。而《周易》的作者们可以说是把这一任务承担起来了。从他们的思想在根本上没有离开儒家的“仁学”来看,历代把《周易》视为儒家经典是有道理的。
但《周易》又明显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和素朴辩证法的思想,只不过努力去除它的玄虚色彩和对超功利的自由的追求,使之成为符合儒家要求的具体实际的东西。正因为《周易》吸取了道家思想,所以它不但被后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们重视,也为崇奉道家思想的人们所重视。如在魏晋玄学中,《易》是与《老》、《庄》并列的重要典籍。道家是相互补充的,《周易》是以道补充儒来建构体系的一个具体例证。
《周易》是如何建立它的世界模式呢?首先,它的全部做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使与人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律。《周易》把这称之为“以神道设教”。这里所谓的“神”并不是“人格神”、“上帝”,而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微妙变化。“以神道设教”,是把人事的活动看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并以此教示天下。《周易》认为这样一来天下就心服口服了。现在看来,这种思想不外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活动说成是符合永恒的自然规律的,用自然规律来论证它,是人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它、服从它。整部《周易》处处都是用这样的逻辑来说话的。
(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周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约起源于殷周之际的《经》和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周易》。其中,《传》是用来解释《经》的。
B.《周易》的《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但经过《传》的解释、引申和发挥,《周易》就远远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是一部哲学著作了。
C.《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在于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而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因此,有必要先来考察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同中国美学的关系。
D.《周易》被看做是“弥纶天地,无所不包”,它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企图对包含自然、人类的历史发展等范围极广的问题做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注意的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伦理问题,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的根本法则——“道”
B.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大问题缺乏研究和说明;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形成及其内在结构等问题,仍然没有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和说明。
C.从《周易》作者的思想在根本上没有离开儒家“仁学”来看,历代把《周易》视为儒家经典是有道理的,而且他们还承担了对自然和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概括和说明的任务。
D.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着眼点是在自然,并且常常流入玄虚,兴趣主要集中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周易》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和素朴辩证法的思想,所以它不但被后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们重视,也为崇奉道家思想的人们所重视。
B.《周易》建立世界模式的做法都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即“以神道设教”,在活动中,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在运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C.儒道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如在魏晋玄学中,《易》是与《老》、《庄》并列的重要典籍。因而《周易》即是以道补充儒来构建体系的一个具体例证。
D.《周易》中“以神道设教”的思想不外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活动说成是符合永恒的自然规律的,用自然规律来论证它,是人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它、服从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16 04:4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字传媒的技术审美性

①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知道,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而今,这种目标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接近抑或融合起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想象的发明创造,将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鲜活的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丰富的颇具审美感的产品,生动地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让技术的艺术化成为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化新表征。这似乎印证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机器自动写小说、作诗、作曲、作画等程序软件的广泛应用,充分展示了信息科技强大的艺术功能,多媒体、超文本的便捷操作,大大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审美水平。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码摄影、手机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移动多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工具及其内容承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动写照,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现代可视化技术将数码计算、胶片处理、视屏影像等扩大到三维音响和虚拟实体的仿真技术领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宏观世界(如宇宙星云分布)或超微观世界(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甚至一些非感性的科学法则等,都实现可视化处理。中国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那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诗意胜境,被营造得切切诱人。原本抽象的法则规律和无涉情感的技术工具,借助新技术自身的优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活多变的融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体验于一体的想象性诗意空间,释放出了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蕴含着艺术审美的诗意,它们在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更新奇的审美享受。有研究者指出过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

③数字传媒技术的艺术功能和审美特性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形成了现代艺术观念的“祛魅”方式。电脑的“无所不能”和网络传播的“无远弗届”,已经把最便捷的“祛魅”工具交给了普通网民。键盘、鼠标的“屏幕叙事”让“咫尺天涯”凝聚为“瞬间永恒”,只需“挫万物于光标之处”,便能“得精彩于眉睫之前”。人类曾认为获得“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理想”,“但是,电脑与现有通讯线路的联姻将使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

④不过,此时还应该看到,“技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技术性”留给我们的并非都是赏心悦目的诗意享受。 “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话、终止愚昧的同时,也可能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终结了嫦娥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的降生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问号;直拨电话、光纤通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确实方便快捷,却又消除了昔日那种‘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槐花盼郎来’‘望尽天涯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苔的舒徐和随意。”

⑤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动漫游戏等,长于采用图文语像汇流的多媒体样式创造出“通感”化的艺术形式。于是,网页顶替书页,“看”代替“读”,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新媒体审美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昔日的“物理艺术”变成了融图像、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它们音画两全、界面旋转、声情并茂、图文并显,完全相异于传统的艺术却能相容于现代技术。覆盖星球的联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接收终端,它们的工艺设计、精致程序和强大功能本身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网页上排列的菜单和指令,各类链接、选择标记、期待点击的变色字符等等,无不蕴藏着恒河沙数般的作品存量和无以穷尽的信息奥妙,足以让欣赏者观古今之悠远、通四海之浩瀚,这不就是审美的境界么!而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数字传媒技术也从多个方面改写了传统艺术审美的逻辑原点。例如,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从审美主体性上看,新媒体把创作主体的身份从“作家”转换为“写手”,从“艺术家”变成技术“操盘手”,把“人人都可当作家”的梦想变成网络现实,这便是数字传媒特殊性规制的技术审美性的必然结果。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语“袪魅”在文中的含义是    
A.
【小题2】第②段空格处,句子安排的合理顺序是(    )
①数字技术在真理与真情之间展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情思,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②它把神话和史诗变成现实,把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哲人的求真精神完美地融为一体
③ 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④把艺术家的种种超越时空的奇幻想象转化为科学家丝丝入扣的严谨探索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小题3】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融合与互动的。
B.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来是人生的两极境界。
C.对“技术的审美性”另一面进行了补充说明。
D.对“技术的审美性”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
【小题4】分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
A.
【小题5】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成语法与人工智能均是当代语言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却存在巨大差异。理论目标及模型方面,生成语法的研究主要围绕语法性进行,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一套明晰的语法体系。对语法性的关注决定了其理论模型只能是确定性的。而对人工智能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在机器上实现语言理解,其所应用的语料库技术正是通过对大量真实文本的分析,获取理解语言所需的各种知识。由于语言理解总是不确定的,因此人工智能选择概率模型几乎是必然的。语料方面,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有限但却可递归使用的生成程序,可无上限地产出结构性表达式。人工智能所依赖的语料库根据大型的真实文本,覆盖面极广。对于生成语法而言,语料库的缺陷是不包含不合法的句子。结构分析方面,生成语法认为,语法过程建立在层级结构基础上,线性关系则是非本质的。人工智能基本上建立在线性序列基础之上,它将语料库当作由基本语言单元构成的线性符号串看待,语言模型对基本语言单元的邻接关系进行统计和概率度量。词库与句法方面,从生成能力的角度,语言(L)、语法(G)和词库(Lex)可用下面等式描述:L=G*Lex。生成语法反思以强化词库信息来减少语法负担的方法,任何包含层级结构的表达式都被移出了词库。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计算机有极强的记忆能力,但句法计算能力偏弱,所以一般会选择做大词库。
材料二:
机器翻译的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统计机器翻译。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的核心逻辑是,如有两种翻译选择,就选在双语语料库中出现可能性更大的那个,因为它更符合人类的语言习惯。衡量一种翻译在语料库中存在可能性,需要把“翻译”这个复杂过程分解成一系列更简单的过程:(1)把原句切分成一系列的小块;(2)找到每一块对应的候选翻译集合;(3)生成所有候选句子;(4)算出每一句出现的概率,选择最大的。所有的语言学知识都被放弃,一切规则都是从海量的双语语料中自动计算得来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先驱弗雷德说:“我每开除一名语言学家,我的模型准确率就提升一个百分点。”
材料三:
一个典型的机器学习需要一个可优化的计算模型。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构建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大部分作诗系统都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所谓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计算模型。今天的机器写诗系统主要是基于一种特殊的人工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RNN)。人类的自然语言句子可被天然地看作是一种字(或词)所组成的序列,而RNN则是专门对序列型数据建模的网络结构。机器写诗模型的整体流程是生成候选首句集合,挑选最优首句,生成后续诗句。在计算语言学里,判断一句话的通顺程度,一般是通过构建统计语言模型来完成的。它能对任意给定的一个句子,计算出其在这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概率。概率越大,就意味着这句话越符合这个语料库的特征,自然也就越“通顺”。在写诗时,语料库由诗句组成,“通顺”自然就带上了“诗意”效果。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等式,对任一语言,加强语法信息并减少词库信息,或加强词库信息并减少语法信息,其生成能力基本等值。
B.弗雷德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试图在统计机器翻译模型中强行地引入语法规则,常常会降低模型的使用效果。
C.生成语法不断将层级结构表达式移出词库,缩小了词库范围,扩大了句法范围,这是为了还原语言的层级本质。
D.循环神经网络针对的是,我们不论阅读还是写作,大多都是以一种非线性、序列化的方式去理解或生成文本的。
E. 机器写诗时所创造的诗意效果是基于语料库背景形成的通顺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循环神经网络概率计算的结果。
【小题3】(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工智能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狼 奶
姜春荣
那年冬天,大雪封山。嘎古的老婆怀孕三个月,长了满脸的脓疙瘩。不仅脸上长,嘴里也长,只能吃流食,吃了还差不多全都吐出来。请了郎中来看,说是火气,不碍事,多半怀的是男娃。
嘎古快有儿子了,心里高兴。有人给出了个偏方,套头母狼来,喝狼奶,研碎拉拉草根蘸着狼奶擦脸擦身子,没多久疙瘩就能消了去。
嘎古是远近闻名的猎手,打狼可是他的长项啊。当晚,他就擦起了猎枪。
一连下了四天的大雪。雪一停,嘎古装着狼套子、狼夹子,带了双筒猎枪出门了。近几年狼越打越少,有时候在山里行走一天,也碰不上一只狼。这不,嘎古背了三天的干粮,快吃完了却仍没看到狼的踪迹。
嘎古并不灰心。他打了好几只兔子, 回家剥了皮可以给老婆炖着吃。他留下一只没弄死,兔子的伤口不断滴着血。血腥味儿被风吹着,吸引了狼。嘎古突然就感觉到了狼的气息。
令嘎古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看到了三只狼。确切地说,应该是狼崽。三只刚出生没多久的狼崽,凭着本能开始爬出洞,朝洞外张望。
嘎古大喜过望。有了狼崽,还愁没有母狼?他挥动猎枪,三只狼崽怯怯地爬回洞中。解开背袋,嘎古一股脑将所有的机关都摆了出来。狼生性狡猾,可也比其他动物护犊子。
将狼套子、狼夹子小心地埋进雪里,嘎古又拿过遍布倒钩的锋利狼牙棒,裹了几层兔血,一层层冻成冰,扔在距洞不远的地方。
为自己掏了个雪窝子,嘎古蹲在里面,等着母狼的归来。不知不觉中,嘎古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被一声刺耳的狼嚎声惊醒。嘎古拎着猎枪跳出雪窝子,眼前赫然倒着一头母狼,绿幽幽的目光正瞪着他。无疑,这是母狼回来喂奶了,却误入了嘎古的圈套。看看母狼鼓胀的乳房和淌到地上的奶迹,嘎古心花怒放。
狼跳过了套子、狼牙棒,却踩中了狼夹子。这是嘎古的连环计。
为绝了母狼的念想,嘎古端起猎枪伸进了狼洞,抬手几枪,射死了三只小狼崽。等儿子出生,这狼皮子正可以为他缝小裤小袄。母狼发出几声惨烈的呼号。嘎古十分得意,还拎起死的狼崽子朝它晃了晃。
将母狼捆好扛回家,嘎古又特制了一只笼子。狼的前腿被绑住,后腿一条已经断了,只剩一条腿的狼再也不能逞威风。狼肚子朝外,鼓胀的乳房贴近了笼子,想取奶,伸手拿碗即可,狼已经没有任何威胁性。
每天撸狼奶给老婆喝,又研了草根蘸奶给老婆擦脸。
喝了半个月,老婆却喝出了毛病。突然脸就肿胀起来,肚子也胀得难受。深更半夜,嘎古被老婆的号叫惊醒,赶紧打开灯看。褥子上一片嫣红,老婆要小产。
嘎古吓坏了,匆匆穿好衣服出门套起大车,将老婆抱到车上,又捂上厚厚几层被子。
天亮才到达乡卫生院。孩子已经保不住了。
嘎古痛不欲生。老大夫叹气,问他最近给孕妇喝什么了,刚刚给孕妇验了血,她的血液中有一股致命的热毒,这是孩子保不住的根本原因。
嘎古从头到尾,将捕住母狼取奶的经过说了一遍。老大夫听罢,顿足叹息,指着嘎古说:“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射杀了狼崽子,尤其是当着母狼的面!那母狼对你满腔仇恨,恨不能一口吃了你,你居然还取它的奶?要知道,这种情绪能渗进血里啊,奶能好得了?那奶里有毒啊!”
嘎古惊呆了。原来,是那头母狼夺走了他的儿子!嘎古紧紧咬着牙,拳头攥得嘎巴直响。他准备回家后,马上就射杀那头母狼,将它做成皮褥子,天天压在身子下。
几天后,老婆出院了。嘎古拉着她回家,安顿好老婆,他伸手拿起挂在墙上的猎枪。可是,当他怒气冲冲地走到笼子前,只见那只母狼垂着头,身子都僵硬了。母狼咬断了一根铁条,半个身子探了出去,可它终究没有成功逃脱,铁条直直地插进了它的腹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近几年狼越打越少,嘎古在山里走一天也碰不上一只狼,充分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大。
B.找到狼崽,就相信母狼一定会来,作为一个猎狼高手,嘎古很了解母狼的习性,知道母狼爱自己的孩子。
C.为了即将出生的儿子,嘎古在大雪中耐心等待,失掉孩子后决定射杀母狼,这都表明他重男轻女的思想。
D.老大夫的话发人深思,让人想到词语“舐犊情深”;不仅人类,狼也一样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一种本能。
E. 小说将狼的慈爱与人类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突出了主旨,发人深省。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嘎古的人物形象。
【小题3】嘎古打兔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低,无论是学历教育体系的中等职业教育或是高等职业教育,抑或是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的主流。从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教育被边缘化除了受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地方片面的引导也起到了反作用,以至于不少地方一味的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一些高职专科热衷于升本,极力摆脱职业教育的内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表现有多种形式,比如,职业教育在我国只达到了专科层次,并没有真正形成高职教育的完整体系,目前的高职院校归属管理为省属及以下,缺乏部级引领,高职院校生源被划入最末一批造成了事实上的末位,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如何在政策和措施上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尤为重要。

有学者对比了中美职业教育的差别,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落后的实质是教育思想的落后。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贯穿式的教育模式,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短期的全日制教育模式,缺乏贯彻继续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职业培训有良好的衔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甚至是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摘编自《职业教育被边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扭转陈旧观念迫在眉睫》)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2017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建设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当前,亟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提升,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迫切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同时,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不妨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此外,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二元制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实现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直接挂钩,按需培养,以岗定课,彰显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2009年间职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其同比增速却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2010年是所有年份中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
B.2011年为负增长,也是一个拐点,2011—2015年间同比增速和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000万。
C.从图表二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5年,全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由312亿元上升到793亿元,增幅达到了154%左右。
D.2012年的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高于2011年两个百分点,2014年的同比增速达到16%,增幅超过其他年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及地方片面的引导致使不少地方一味地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中高职教育,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B.真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将职业培训的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而且要培养专门的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C.只要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就可以为国家、社会、企业等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D.职业教育要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等,这些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小题3】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来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西方学者关注到的当代系列叙事的特征和要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体现。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巧合”,勾勒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遇“迷茫”后,又在当代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这恰恰反映出一种“必然”:在全球化、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随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整理和挖掘,它将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事实上,中国传统叙事原本即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能够直接拿来套用在中国叙事作品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更是如此,它看似体系性不强,实则形散神聚,在貌似随意、自由的评点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凸显了评论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更着重于阅读的同感与共鸣。明清评点派对具体作品的点评和各种批注与其说是对其他阅读者的一种指导,不如说更像是评点家在阅读上的一种个人体验和交流期待,这和时下流行的弹幕与微信点赞等络评点在形式上不无相通,可谓是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当前,各种新媒介平台的搭建或设置,可以使读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直接进行交流。可以在作品留言区留言,可以在论坛发帖跟帖,可以在微博畅所欲言,可以开启弹幕想说就说,可以在微信中尽情点赞评论……然而,多元化和便捷化的同时,也使占主体的大众评点趋向于快餐化。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络上的大众评点未必真正发挥了批评的功能。很多时候,具体评点内容的简单化甚至口水化、粗俗化,似乎只能反映出被评点对象是否受大众欢迎及其程度。文学阅读不应该完全由商业利润来做主,文学批评也应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在经典的流传和推送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 摘编自卢普玲《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段性叙事”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这种叙事方式创作的长篇小说往往由一段一段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这些故事拆分后可以独立成篇。
B.“缀段性叙事”虽然广受青睐,但其弱点也很突出,导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缺陷。
C.西方叙事观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而中国的叙事传统则注重空间结构,作品的外部结构形式与内在精神联系紧密。
D.虽然有不少学者质疑中国传统的“缀段性叙事”,但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巧合”的事实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叙事合理借鉴西方叙事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得中国传统叙事在当代顺利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
B.在评论中国叙事作品时,无法直接套用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叙事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
C.明清评点派用点评和批注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期待,这与当下流行的络评点有相通之处,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D.以大众评点为主体的络评点借助新媒介的技术平台而异军突起,当代批评方式更加多元和便捷,但与此同时,络评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电视系列剧可以借鉴长篇章回小说的“缀段性”结构,即总体上由相对固定的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而每一集的故事则相对独立、完整。
B.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之所以可以用来阐述当今许多电视系列剧的叙事特色,是因为这些电视系列剧体现出“缀段性叙事”的特征。
C.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审美情趣上与西方文论有很大的不同,评论者在评点中不仅体现出主体意识和情感,而且更注重表达阅读同感和共鸣。
D.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络上的大众评点不可能真正实现批评的功能,因此,不能把在络上是否受欢迎作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