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继唱歌选秀、户外真人秀等类型之后,喜剧正在成为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数十档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轮番上演,成为荧屏新风景。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和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喜剧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在中国艺术舞台上,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救风尘》到当代的《抓壮丁暗恋桃花源》等,一直都蕴藏着喜剧的基因,散落着喜剧的种子。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舞台喜剧,还出现了喜剧电影、情景喜刷、喜剧型广播剧、喜剧类综艺节目等。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前所未有,喜剧让人或捧腹或开怀,为生存于压力之下的人们提供了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出口,尤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喜剧更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观众提供了心灵按摩和温情安慰。在话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心麻花”系列却一票难求;在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泰囧》等喜剧片票房大卖;在电视剧产量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都市轻喜剧也总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这些都反映出观众对喜剧的强烈需求。

虽然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大量喜剧类节目,可在喜剧研究专家蔡体良看来,近些年,中国喜剧的发展却并不乐观,“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精品,屈指可数”。蔡体良的话指出了当前中国喜剧的最大问题:量多质不高。另外,随着收视竞争的加剧,一些喜剧节目“喜”得有些变了味。比如,有的节目拿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开涮,有的节目用低俗的段子吸引眼球,还有的节目用社会阴暗面刺激观众的神经。所有这些,也能让观众笑,但观众获得了欢笑,却被玷污了心灵。

观众需要笑,但不是肤浅的笑。喜剧的本质不能被低俗小品所取代,也不是插科打诨所能表达的。喜剧应该用传统文化与高雅品质赢得观众,而不是用媚俗的桥段取悦观众。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喜剧应该是纯粹的艺术。观众期待那种有意味有滋味的笑,期待被商业文化挤到边缘的喜剧艺术重新回到当代文化生活中来。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严肃的喜剧是以人类的美德为主题的。真正优质的喜剧节目,不仅能让观众发笑,还需要包含真性情,甚至针砭时弊,给人以思考。比如俄罗斯喜剧大师梁赞诺夫的系列喜剧,再如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作品,均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马三立表演的内紧外松、有条不絮、惟妙惟肖、含蓄隽永的“抖包袱”,使得人们在回味之后才会发笑,即所谓会心一笑。这些都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优质喜剧背后一定有对人生的思考。在欢笑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引导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喜剧应有的价值追求。今后的喜剧创作,应该锁定普通人的生活,融入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百态的描摹,凸显一定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张默然《观众需要的不是“肤浅的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张是喜剧常用的手法,喜剧一般以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来描摹人生百态。
B.喜剧常能够引起人们对丑和滑稽的嘲笑,以及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理想的肯定。
C.根据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喜剧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情景喜剧等样式。
D.喜剧应该是纯粹的艺术,它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雅品质赢得观众的青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轮番上演,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虽然能让观众发笑,但却玷污了观众心灵。
B.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喜剧因为能为生存于压力之下的人们提供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出口,所以受到人们喜爱。
C.观众需要的并不是肤浅的笑,那些低俗小品、媚俗的桥段以及插科打诨所带来的笑,并不是观众期待的笑。
D.今后的喜剧创作中,只有那些描摹普通人生活,融入普通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作品,才能凸显时代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救风尘》都蕴藏着大量的喜剧基因,构成了喜剧的雏形。
B.“开心麻花”系列一票难求、《泰囧》等喜剧片票房大卖等现象,说明当下的观众对喜剧有强烈需求。
C.梁赞诺夫的系列喜剧、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作品,都能让受众回味无穷,都达到了喜剧的最高境界。
D.优质喜剧不仅能让观众在欢笑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而且能引导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1:5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老学回顾与展望
熊铁基
黄老学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学问之一。“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如《史记》《汉书》中之“黄老之术“”黄老之言“”黄老道德之术”等等,或简称“黄老”。事实上,战国时期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学术著作。那就是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那样:《黄帝君臣》下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黄老学早已存在,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事。1944年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应该是最早最明确(至少是影响较大的)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
1961年蒙文通先生根据原来的《黄老考》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称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蒙先生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唐兰等学者认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等几篇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后来,比较一致的称为“黄老帛书”。于是引起了黄老学研究的一个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钟肇鹏的《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考查。论文中有两部分讨论“黄老帛书”,显然是因马王堆出土帛书而引发的研究。同时,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著作也在酝酿之中。1982年在山东淄博开了一次“稷下学讨论会”,这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如郭沫若所说:“黄老之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研究深入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比较突出的,其酝酿时间也在80年代初。2015年曹峰发表《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并且表示:“最终目标是要写一本《黄老道家思想史》。”这是一个很好也是很有必要的愿望。但是也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
首先,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最近淄博的学术会上,吴光先生明确提出:“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否认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之说。人们所说的《管子》《心术》等四篇,“也不能定其为黄老”。可见,进一步研究、界定黄老学仍是一个问题。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也是一个问题。
其次,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郭沫若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这话有点武断,但又值得深思。
我们可否理解,他这里的“道家”应该说是黄老道家,因为他全文是批判黄老学派的。事实上,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存在的,汉以后,主要从政治和养生两个方面发生影响。
政治影响。朱元璋读《老子》的“民不畏死”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与黄老学的发展和影响有一定关系。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养生,也是黄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黄老学著作《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养生论”与此精神一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黄老学早期的养生论就有此突出的特点。
(摘编自2016年12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所以“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
B.20世纪以来,我们才开始对黄老学进行研究,尽管黄老学早已存在,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
C.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是当时最早最明确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在当时也是影响较大的。
D.蒙文通先生在《黄老考》基础上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以看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他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肇鹏的论文《论黄老之学》,有两个部分都在讨论“黄老帛书”,这显然是与马王堆出土帛书有关而引发的黄老学研究。
B.1982年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郭沫若先生认为黄老之术是在齐地得以培植、发育直至昌盛的。
C.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黄老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研究专著纷呈。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众多研究号著中最突出的。
D.黄老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例如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的出现,可以证明在当时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
B.尽管也有学者们撰文批判黄老学派,两千多年来黄老思想的影Ⅱ向是存在的,从汉以后,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养生两方面。
C.朱元璋读《老子》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D.郭沫若的论断“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中所提到的“道家”应该是黄老道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宫廷美女都能歌善舞,唐代的杨贵妃更是舞神级别。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稗官野史多喜记载名人绯闻轶事。在大唐天宝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杨贵妃莫属;最有名的男人之一,当属节制三镇、拥兵 15 万的安禄山了。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也就不胫而走。
②杨玉环得宠于玄宗的重要因素之一,乃是双方有着共同的音乐歌舞方面的爱好。他们合作的一部歌舞剧叫作“霓裳羽衣舞”。该曲是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可见,该曲原本是唐玄宗依据自己观察仙山(道家“羽衣”大约与此有关)的灵感创作出来的。大约起初只有一个乐曲的大概,后来吸收丝绸之路东传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所谓《婆罗门曲》,可能是中亚地区的舞曲,也就是说,《霓裳羽衣曲》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③唐代盛行的中亚舞曲是什么呢?最有名的是胡旋舞。白居易有《胡旋女》诗为证,诗中说,胡旋舞来自西域,其中的“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一句,明确指出贵妃与禄山都是胡旋舞的高手。
④安禄山本出自西域,史书上说他是突厥人,后来其母亲嫁给了粟特胡人安延偃,因而姓安。《旧唐书》卷二 OO《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晚年身体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行步不太方便,但是却很善于跳胡旋舞,他曾经在玄宗面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可见胡旋舞快速旋转,舞姿优美。盛唐边塞诗人岑参有诗咏叹道:“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中原地区的歌舞,似乎不能与胡旋舞姿比美啊,如果杨贵妃要学舞的话,肯定是要学这种高级的歌舞了。
⑤安禄山是亲自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并且得到了玄宗高度赞赏的。因此,与唐玄宗一起编导霓裳 羽衣舞的杨贵妃,向安禄山学胡旋舞是很自然的事。唐代丝绸之路上传来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等。胡旋舞的表演者多是女演员。与之不同的是,胡腾舞则多是男演员。那安禄山生父为突厥人、养父为粟特人, 他擅长多为女性演出的胡旋舞,是不奇怪的。男子指导女子舞蹈,难免有肢体接触。大约因为这个缘故,就 有了“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杨、安最有可能因为丝绸之路上的“胡旋舞”而结缘,但不能像白居易诗那样把乱离的责任推给“胡旋舞”。关键是,唐明皇沉湎于歌舞升平,荒废朝政,而胡旋舞高手安禄山却从未停止攫取权力的脚步。猝不及防的安史之乱,令陶醉于歌舞享乐的唐王朝元气大伤。玄宗仓皇逃蜀,贵妃丧命马嵬坡。帝后之间的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束,霓裳羽衣曲跳珠撼玉的辉煌、胡旋舞翩若游龙的舞姿也随之失传。今天,我们只能从文人墨客的吟哦中,去追想盛唐气象的恢宏,发掘宫廷逸事的隐微。
(节选自《从敦煌飞天到杨贵妃的胡旋舞》,作者张国刚,《文史知识》2018 年第 11 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贵为皇帝宠妃的杨玉环,跟节制三镇拥兵十五万的一方诸侯安禄山结缘,胡旋舞起了中介作用。
B.除了姿质丰艳,杨玉环有着和玄宗共同的音乐歌舞方面的爱好,也是她得宠于玄宗的重要因素。
C.史书记载,安禄山身体肥硕,行动不太方便,但胡旋舞跳得好,这是因为该舞蹈出自他的家乡。
D.杨贵妃学习舞蹈,肯定要学胡旋舞,这是因为大唐中原本土地区的歌舞,不能与胡旋舞姿媲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引用正史的记载作为论据证明观点,也辅以大量的名家诗歌,强化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论证方法灵活,有引证、例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引证法里还有间接引证。
C.本文是篇学术论文,文章的论证语言极富有逻辑性,表述非常严密,文章思路也非常清晰。
D.文在最后论述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巨大打击的原因时,表现作者了独立公正的历史观。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贵妃和安禄山因为舞蹈的原因,传出了一些绯闻。这只是在喜欢记载名人轶事的稗官野史里有记录。
B.《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依据自己灵感创作出来的,后来吸收了自中亚东传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
C.白居易在诗歌里把安史之乱的责任推给了胡旋舞,在作者看起来,这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偏颇之论。
D.如果不是安史之乱、马嵬兵变,霓裳羽衣舞和胡旋舞就不会失传,今天就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舞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虚实之间
我国史书写作传统中本有所谓“实录”之说,谓作史者应甄录事实,据实而书。现代许多讲史学的人,视此为金科玉律。却不知此仅为一偏之见。怎么说呢?史本有重口说与重文录之别。谓史应记实事者,书写文录之史学传统才会这么说。如果是口说传统,则根本无此要求。不但无此要求,甚至还会认为历史可以完全与事实无关,只是寓言。
《左传》家征实,主张史就是据事直书。《公羊》家则说《春秋》或其他史书多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清章太炎《读太史公书》曾力攻以史书为寓言之说,云:“甚矣,曾国藩之妄也。”其言曰:‘司马迁书,大半寓言。’史家之弊,爱憎过其情,与觏观失实者有之,未有作史而横为寓言者也。……若寓言者,可以为实录哉?”(《文录续编》卷二之上)实则以寓言者并不止曾国藩一人,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崔适《史记探源》都曾阐发史为寓言之义。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是两种史观的对诤。
口说者旨在发明文外隐曲,文字本非所重,更不必执着。文录者,谓史为史事之记录,必须确实不虚,因此两者分疆,颇不相侔。后世史书写作传统,较偏重于“以文字记录事实”这一思路,则是理势所必至的。
在小说中,也发生了这种差别和争论。由于小说本属口说系统,稗官野史,虽或亦录诸文字,但巷议街谈、道听途说,本不以征实为其宗旨,文字记录,也不被视为“定本”,依据某一记述,可以再不断讲说谈论演申传述下去。宋元“话本”以及后世所谓“演义”,就很清楚地在名称上揭示了这种性质。然而,文字系统也在小说中出现之后,便开始有人以征实的要求来检视小说了。
晋隆和(263年)中,有处士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当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为《语林》,颇为流行,然因记谢安语不实,为安所诋,书遂废。又,晋王嘉《拾遗录》十卷,有萧绮序,言书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绮“删繁存实”,合为一部,凡十卷。这都是在小说中要求记实之例。后世讲史演义,更是在这一点上备受批评。站在书写传统立场上发言的学者文人及史家,一致抨击小说叙述虚饰不安、添油加醋、捕风捉影,认为史书写作就应该是征实求真的。“历史又不是小说”,“历史小说或传记文学,可能太偏于文学而失真,所以不能等同于历史记载”,史学家们总爱这么说。
这样的争论,在现今史学界实在意义非凡。因为历史究竟是真实抑或虚构的争议,也正发生在当前史学界中,而其中也涉及了“叙述”的问题。
(摘自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实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被史学界认为是金科玉律的“实录”之说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B.主张实录的历史学家重视文录,认为作历史应该记录实事,必须确实不虚。
C.章太炎批评《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寓言”,说明他是秉持实录史观的。
D.后世史书较偏重于“以文字记录事实”是和实录传统史书叙事发展相关的。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左传》家重视口说,认为就是据事直书,要记录历史上发生的实事;《公羊》家重视文录,认为历史多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
B.小说原来属于口说系统,本来也不是为了记录真实发生的史事,后来逐渐具备了征实的特点,文字记录也逐渐被人们视为“定本”。
C.宋元的“话本”,可以依据一定的文字底本不断讲说谈论演申传述下去;后世的“讲史演义”,则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增强小说的纪实性。
D.学者们认为,历史不能等同于小说,我国写史传统强调的是实录,而小说叙述不免有虚饰不实之处,这反映了这些学者的书写传统立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劫,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C.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D.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欣羡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B.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须返回乡村去发展。
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
D.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误读:创造性的文学阅读
随着二十世纪相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解构主义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不少人对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作者意图持怀疑态度,进而怀疑“正读”的可能性,“误读”正在成为意义解读的流行方式。
误读视阅读为读者对文本的修正、突破和创造。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看,一个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读者的视域与问题总是超越文本,误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不可避免的命运。从文本的意义结构看,优秀的文学文本尤其富有独创性和多义性,向读者的认知和推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无疑会给读者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从而形成读者对文本的误读。从文本意义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组合关系看,文本特别是优秀的或复杂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可供读者发挥能动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从读者的视角看,文学的虚构文本乃是一种反思的空间或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一步进行探讨,却无法穷尽。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说:“给定文本的复杂性,语境的延伸性,加上阅读之势所难免的选择和组织,每一种阅读都可以说是片面的。阐释者可以发现一个文本中为早先的阐释者所忽略或歪曲的特征和含义。”故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把误读绝对化,并把创造性误读作为文学解读的主要途径和文学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误读者以自己的思想、意图、视界和心境阅读作品,便发现了作者没有发现的东西,因而这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重新认识。
自觉的误读是为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推动我们的再思考。大多数误读是非自觉的,即读者以为自己是在“正确”地阅读文本,其实已经不经意地把本人的视野和先见投入其中,并关注和自己的理解视域相关联的意象内容,从中汲取或生发出相应的意义结论。误读者一般倾向于从当代社会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和本人的理论需要出发向文本发问。从误读所得出的意义结论看,以对《红楼梦》的不同解读为例,有的是把文本意义域放大,如把它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有的是将文本意义域缩小,如视它为曹雪芹的自传;有的是将文本意义域引申,如认为它描写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与斗争。其中,引申可算作误读的一种重要模式。引申主要体现为以复现为基础的但又带有创造性质的生发、转换。生发是在文本既有意义的范围内把意义的某一方面加以展开、扩大。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具可开发性。意义的转换主要是针对意蕴深邃或带有晦涩性的作品。比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有对亡妻的哀悼、对人生的自我感伤等多种解读,各种解读又各有其合理性和依据。这类作品由于作者有意淡化其生成背景的特殊性去追求能指的普遍性,虽然对其生成条件和创作意图的探究仍可以作为意义分析的某种路径,但因为作品意指的多值性早已超越了作者的原意,已经使得原初的创作语境和意图变得无关紧要。
作为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形式,误读还是应当以对文本相对确定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为前提,在文本所提供的一个大致限定的语境中去提问。此外,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必须是合理的。所谓合理,指这种解释不但在自身的阐释框架内具有自洽性,而且符合艺术的审美特性。误读总要以某种程度上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一旦阅读完全超越了文本,误读就变成了曲解。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鲁姆之所以把误读绝对化,是因为给定文本的复杂性、语境的延伸性以及阅读的选择与组织,导致每一种阅读都是片面的。
B.因为误读者一般倾向于从当代社会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和本人的理论需要出发向文本发问,故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往往产生不同的认知。
C.非自觉的误读远远多于自觉的误读,且自觉的误读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能够推动我们的再思考,而非自觉的误读不可能产生这些作用。
D.误读不是随意解读,它要求以某种程度上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对文本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变成了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