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近日刊登了一篇惊人的文章,文章指出,原先人们认为海产品对大脑最有益,多吃海产品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研究发现,森林中的野果比如红莓苔子、黑莓果等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排在第一位;占据第二位的是蔬菜,其次才是鱼等海产品。
研究人员发现,红莓苔子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能与自由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存在几乎破坏了对血管和心脏有极大破坏性的胆醇激素。黑莓果里面含有的抗氧化剂要相对少一些,但含有对视力和听力非常有益的成分。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菠菜能够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还可以防止认知能力出现问题。相比之下,鱼的作用就小多了,只有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研究所教授波波夫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他们的研究发现,许多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蔗糖的蔬菜,对大脑的活动也特别有益。
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如果认为只要吃了上述食品你就变得聪明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食品结构会引起营养的失衡,食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可以提高智力。的确,巧克力中含有一些对大脑有益的物质。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那些非常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含有大量糖,过多食用这样的巧克力会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饱满的午餐会
降低大脑的活动能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因此,最合理的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豆制品和液体,但不是啤酒和浓茶。
科学研究还发现,其实大脑最好的营养成分是葡萄糖,大脑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通常存在于谷物上、土豆和豆角中,桃子、香蕉和梨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研究人员指出,食品本身并不能提高智力。含有维生素B的食品,比如肉、鱼、花生等,可以帮助促进大脑思维的过程,消除疲劳。早晨吃上一个橙子可以一整天精神饱满。如果你不能利用这些食品恢复体质,还可以用合成维生素补充。但是要想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交流。
(摘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对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蔬菜之所以排在鱼等海产品之前,是因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的营养。
B.因为含有大量能与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所以红莓苔子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
C.黑莓果对心脏和血管的益处不及红莓苔子。
D.多吃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就能预防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发生。
【小题2】文中提到多种食品均对大脑有益,下列表述不能准确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红莓苔子、黑莓果都含有能破坏胆醇激素的抗氧化剂。
B.蔬菜中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
C.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D.桃子、香蕉和梨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巧克力中含有不少对大脑有益的物质。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
B.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吃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
C.每餐不能吃得太饱,多吃低能量的食物,是日常饮食的良好习惯。
D.要想开发智力,关键还是要多吃野果之类的食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而这,正是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之一。
古代中国的地域已经非常广袤,而且诸侯林立、民族众多,如果各地都各说各的语言,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颁行,所以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发音。比如,在《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中,“雅”和“颂”要用“雅言”来吟唱。“雅言”就是当时统一的普通话或标准话,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国语”。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又做到了“书同文”,即文字的统一。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在笔者看,实是第一大发明。
但是,汉语汉字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即使在今天也是危机重重。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堪忧;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人们不再识繁体字,不再写文言文,不再读经典名著,不但说着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语言,而且菲薄道德、懈怠礼仪、漠视传统。繁简并行于世,“中华文化圈”各说各话、各用各字———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港澳、新加坡以及一些海外中文媒体使用繁体字。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同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述这些现象,不但危及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也关乎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笔者在此尝试性提出几条建议以期引起有识者的重视和讨论:其一,加强保护汉语言文字纯洁的力度。保护母语是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国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降低外文“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并把每年的2月21日作为“世界母语日”,笔者也建议中国把每年2月21日确立为“中华母语节”。
总之,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文明特色,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关乎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汉语汉字问题。
(节选自《中文兴衰关乎国家统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B.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
D.保护母语是所有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国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的语言文字不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有利于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
B.认识到文字统一对国家民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
C.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本质上也是“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
D.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降低外文“污染”。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这已经为众多事实所证明。
B.《诗经》的“雅”和“颂”要用“雅言”来吟唱,可见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发音。
C.因为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堪忧,所以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的汉语汉字,今天也是危机重重。
D.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汉语汉字问题,因为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删述“六经”,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仁义礼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大同作为立国的必由之路。儒学在汉代定于一尊,这绝非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私相授受,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经”被尊为“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六经”扩展为“十三经”,它们彼此支持,相互烘托,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学科——“经学”。经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的载体.是人生理念、国家制度、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比肩。皮锡瑞说:“自天子以至于士庶,莫不读孔子之书,奉孔子之教。天子得之以治天下,士庶得之以治一身。有舍此而无以自立者。此孔子所以贤于尧舜.为生民所未有,其功皆在删定六经。”梁启超说,宋元之后,《四书》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故而成为大众“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经过漫长的探索,确定以经、史、子、集为中国文献分类的总纲,而以经部文献为万籍之冠,学者奉若圭臬,“视为天经地义,未敢推翻另创”。

近代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大学学科体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的体系,是基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产物,而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人文科学领域最具区域特色。引进西方学科体系,理应经过必要的消化,充分兼顾本国固有的学术特点。可惜前人削中国文化之足,适西方文化之履,用西方学科体系来“规范”中国既有的文化体系,仓促而粗暴地将最重要的经学逐出了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肯定孔子与经学的知识精英依然大量存在。梁启超《国民必读基本书目》的第一本即是《论语》。当年在清华,王国维亲自为学生讲授的课程是《尚书》《仪礼》《说文》。马一浮更声言,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国学者,六艺之学也。”2001年,发表关于“新经学”的演讲,旗帜鲜明地指出,“经书对推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讲话中表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在举国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而在当代的大学学科目录中,经学学科依然缺位,这不公平,亦不正常。反思百年以来盲目追随西方文科体系的迷悟,在大学中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该是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摘编自彭林《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光明日报》2018年12月日第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立德树人和治理天下紧密联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汉代从先秦诸多文化中脱颖而出的儒学,获得最高权威,既是君臣私相授受,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经学”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承载着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D.“经书对推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饶宗颐的这个观点表明他对儒学的高度评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从中国经学的渊源、沿革、危机和当代价值等角度论证了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B.文章第二段借助皮锡瑞和梁启超的论说,进一步分析学者奉经部文献为万籍之冠若圭臬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既肯定了引进西方大学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又提出削中国文化之足,适西方文化之履的观念。
D.文章第四段列举梁启超、王国维、马一浮、饶宗颐等事例,充分论证孔子与经学的知识精英依然很多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文明是多元的,引进西方学科体系时,应经过必要的消化,充分兼顾本国固有的学术特点,忌削足适履。
B.从盲目的迷悟到自主的觉悟,在举国倡导民族和文化自信的今天,重建我国特色的经学学科刻不容缓。
C.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等儒家思想多次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得到表彰,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D.很多国家领导人认识到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但经学依然缺位于当代大学学科目录,值得反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君、父、师并提,并且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认为世人能够懂礼法、走正道及通达事理、明瓣是非都是因为有了教师。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举《弟子职》中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在各方面要有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的实例,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都很尊师这个观点。
C.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业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者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正的尊师。
B.如果我们既能尊重教师,又学生自出机抒,这样,尊师这种传统就不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了。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由具有高尚人格和广博知识的人来担任的。

同类题4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钱念孙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就在这里。

   (选自2018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形式各具自己的特色,而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
C.家风包括家训、家谱等有形部分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无形部分。
D.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但两者谈论的中心相同,结论也十分相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家国同构”观念的分析,阐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与君子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并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
D.文章第四段以《颜氏家训》和《家谱记》为例,论证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B.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生动体现为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
C.君子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历代家训家谱,是因为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和核心理念。
D.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有助于将崇德向善之风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乌,其名为鹏。”在台湾文博会的展馆里,《逍遥游》中的名句,印制在青灰色的背景板上,烟雨缥缈、草树朦胧,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这款灯饰正是取名为“鲲”。飞鱼的翅膀是灯管,设计师在曲线形的灯轴上加了移动块,滑动时翅膀灯管随之改变方向和弧度,如同展翅—般。
精心巧思的设计令人油然赞叹,阐释的文字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鲲’由上千万颗微曲镜组构成一只大型的飞鱼,鱼身鸟翅突破传统灯具该有的样貌,在工艺与工业间自在悠游。摆动着发光的翅膀,时而向天际翱翔,时而向下俯冲。大海关不住这属于天空的鱼,屋瓦也困不住这悠游自在的心。”
这个展台可以说浓缩了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深厚的文字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精细的工业加工与制作、精美细腻的文字阐释与升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这是前几天参观台湾文博会的有趣经验。一方面令人惊喜的文创新品在展馆里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因几天来在台北街头巷尾的遇见,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恰恰说明了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以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转角遇到文创,在很多时候是个大概率事件。街边的一盒牛轧糖,不只是简单的糖而已。包装的外壳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内里夹着一页薄纸,用和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逗趣地写下这款牛轧糖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每一颗糖的透明糖纸上都有一句话,各具意思,让人品着糖味,多了些玩味。
深究整个流程不难发现,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源于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源于生产商的知识基础、接收到信息后的对等回馈、耐心磨合:源于推广者的对应配合、创意宣传:源于消费者的深层认同和购买意趣。换言之,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高协同度的生态链,从起意、生产、销售到消费,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从而达致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样一种美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台湾强调文创、重视文创、扶持文创由来已久,整个社会环境展现了对文创的有利面: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慢慢积淀为以诚品、紫藤庐、台大罗斯福路咖啡馆、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并逐渐延伸至更多领域。细细打量这些果实,似乎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自由舒展,也需要小的细枝末节的打磨习惯。一本书、一盒点心上的字体、留白、纸的选择,都有人在意,都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执行和完成。因此,当文创成为一种生产力,当文创造就一种习惯,文创就是质感生活的必需品了。
【小题1】下列关于“文创产品”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街头巷尾的文创产品,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跟展馆里层出不穷的文创新品一同说明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B.街边遇见的文创产品牛轧糖,虽同传统的产品一样也介绍糖的特质,但是文化味十足,无论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还是内里的薄纸以及透明糖纸,都让人多了些玩味。
C.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因而高协同度的生态链,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
D.以诚品、紫藤庐、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都是长久的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的成果,它们也对更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灯饰“鲲”设计巧妙,阐释的文字——《逍遥游》中的名句,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
B.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中,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是最重要的,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C.无论是展台上的灯饰“鲲”,还是街边的一盒牛轧糖,台湾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
D.台湾文创的成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细细研究这些文创产品,我们发现,它们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也需要小的打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