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活动与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是不同的;艺术活动不是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的人际交流活动。自然科学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是完全被动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的对象则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因此,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接收者、接收者与作者的相互邀请、相互“对话”的过程,艺术创作本身不是目的,创造艺术作品是为了供人欣赏、阅读。艺术作品不经审美接受活动,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动中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成为现实的存在。艺术作品虽然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但只有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将它从物质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力,艺术活动缺少接受者的能动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最后完成。
审美接受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单方面给定的客观存在,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正如商品的价值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一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艺术作品与审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意识不是一块白板,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接受美学家姚斯将接受者的视域称为“期待视野”,它指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每个艺术品同样有自己的视域,这是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所构成的。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感受到由此二种视域的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关系,接受者必须筹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实际上他是把自身的视域融入了所筹划的文本视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也必然为文本视域所改变。因此,接受活动是两种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融合都产生了一个新的接受视域,文本视域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又导致了一个新的融合过程。视域的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超越,新的视域包括文本和接受者的视域,又超越了这两个视域,而给新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也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再创造的过程。接受的过程是使作品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使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的过程,其结果无疑会使作品超出原初存在状况,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如果说没有作家就没有可以接受的作品,那么,没有接受者,就没有艺术品意义的实现。
(选自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作品、接收者、作者的相互邀请、对话的过程,从而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达到供人们欣赏、阅读的目的。
B.艺术作品经过审美接受活动,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否则,就只能作为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而存在。
C.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以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为对象,而艺术活动以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和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为对象。
D.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只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艺术活动,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现实的存在,才能使艺术活动最后完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能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B.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审美接受活动是以接受者为中心。
C.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他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作品进行理解。
D.接受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存在差异,这会令接受者感到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接受者要策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把自己的视域融入筹划的文本视域,使这两种视域融合,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被改变。
B.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自己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结果一定产生新的接受。
C.每次视域融合,接受者都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创造,这使得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使作品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
D.艺术作品的视域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构成,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接受者使自身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延续了作品的生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5 12:2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冯天瑜《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质素。
B.中华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始终与我们的文化实践共生,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和风俗中。
C.汉字造就了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符号的影响深远广大。
D.和世界上其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汉字是由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诠释概念,阐述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了其存在方式。
B.第③段以“汉字”这一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以《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为例,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
D.第⑤段紧承上文,指出了当下发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海内外华人所共同信守的。
B.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来看,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文化输出源。
C.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离不开中华文化元素,没有它,就没有当代中华文化。
D.《功夫熊猫》《花木兰》是中华文化元素主动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文学总集。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lO%,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教。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家集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集虽然收录一家文献,但并非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B.虽然家集的文献资料于家族历代成员,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
C.江浙地区家集最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盛。
D.家集中一些诸如“青灯伴子”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文章举江浙地区家集数量超过全国半数的例子,论证了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交融的事例。
D.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B.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间的影响。
C.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是时代的反映而具有了史料价值。
D.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家集编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未来学等角度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并使之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的库兹韦尔坚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而且超越的速度会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他认为,2045年是奇点到达的时期,这将是极具深刻性和分裂性的时间点,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虽然库兹韦尔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他的论证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他的著作产生的广泛影响至少说明他所思考的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看,许多预言不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后来都变成了现实。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曾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让比空气重的机械装置飞起来纯属空想。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因此,当科学家对某些科学技术进行否定性的预测时,他们更应该谨慎行事。当然,要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作出精确预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重视的程度来看,人工智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极可能会快速地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深度学习、云计算、超算、大数据技术等也会推动人工智能的进步。显然,谷歌阿尔法围棋的胜利使得人们普遍相信人工智能必将取得更快的发展。据报道,在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之后不久,韩国政府宣布一项总投资约8.4亿美元的专项计划,用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然都不甘落后,希望抢占人工智能研发高地,科研经费与人员投入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想要阻止人工工智能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杜严勇《探究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会快速发展起来,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对人工智能重视都是其有利的条件。
B. 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
C. 虽然学界对库兹韦尔的观点并没有完全认同,但他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的著作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D. 人类的智能水平整体上超越了其他生物智能,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成为地球的主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比尔·盖茨评价库兹韦尔的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库兹韦尔“人工智能将在2045年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的观点。
B. 本文是从人类智能与其他生物智能的比较入手,推论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而提出下文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这样的议题。
C. 文章第三段举出曾有人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的判断,从反面论证科学家应该谨慎地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某些科技发展进行否定性预测。
D. 本文分别从人类对智能的认识、以哲学和未来学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科技史上预言与现实的关系、相关技术的发展及人类的重视程度等角度来分析中心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和研究时间的增加,人类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和实现是有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是有可能的。
B. 根据作者的观点,虽然现在科学家还很难对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出预言,但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C. 谷歌阿尔法围棋的胜利既得益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的快速发展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使更多的人相信人工智能必将会更快的发展。
D. 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可以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这一观点已被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论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秋节——唯美思念

曹雅欣

中秋节,几乎是在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如果说,身处元日的春节,开启了春的节奏,那么,处在秋夕的中秋节,就进入了秋的盛会。

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这团圆之意,又有不同。在春节,举家团圆,游子归乡,“回家”是这个节日里无一例外的主题。

而中秋节,却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还乡、月圆而人不圆的节日,所以,对比春节,属于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

中秋节的思念,体现为“月下思”。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美的月,人们爱慕着这样一轮完美的圆月,也格外思慕着生命中那些难舍的牵念。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拂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

在静月下,会思念人。苏轼在中秋节的词里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在月下思念亲人,于是寄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月文化极其成熟,月,几乎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等所有美好的意象,于是月下怀人,是怀念最具有时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是怀念最能够照亮心间涤荡心尘的美好之情,就像杜牧的诗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怀念他江水迢迢之外的玉人,又像黄景仁的诗说“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怀念他银汉红墙之外的佳人。

在满月下,还会思念家。纵使豪情如李白,也在月光下泛起了思乡之情,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也在诗里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满月的清辉,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于是,无论山河大地多娇,却是故乡的形象在月下倍加清晰,清晰成心上一座记忆里永恒的家。

在圆月下,更会思念国。张九龄的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外游子,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在国人共同仰望的月色牵引下,家国情怀愈发深刻,乡愁泛起愈加浓烈。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土山河的依恋,就是对固有文化的认同,就是与民族情感的血脉相连。就像王建的诗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深沉,思念祖国,思念故土家园。

中秋之夜,无论是在月下思念人、思念家还是思念国,都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一份多情的馈赠。

(摘编自“光明网”《网络书香·节日读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的“月下思”,主要表现为静月下思念人、满月下思念家、圆月下思念国。
B.中秋节的月亮会引起人们的爱慕,触发人们思慕生命中那些难舍的牵念。
C.月是圆满、圣洁等美好意象的代表,月下怀人是怀念美好之人,是怀念美好之情。
D.“月下思”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里的一份多情的馈赠,其中“思家”尤为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春节和中秋节的对比开头,在突出中秋节的特征的同时,照应标题,引出下文。
B.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诗文,既突出了中秋节思念的“唯美性”,也赋予文章诗意的特色。
C.从诗词的内容看,李白、杜甫写月的诗词侧重思乡,苏轼、杜牧写月的诗词侧重思人。
D.文章在阐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时,也涉及了月文化、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等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不像春节那样举家团圆、隆重热烈,这减弱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B.虽然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其团圆之意不同,主题也不同。
C.因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所以在中秋节人们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还乡。
D.独特的月文化使月更有牵引力,让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愈发深刻、乡愁愈加浓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对“美”下了好几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同处在一个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
B.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影响审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