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龟兹乐舞)
古龟兹地区是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乐舞的圣地,而龟兹壁画不仅是“佛教故事的海洋”,也是一部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乐舞场景与佛教故事相伴出现在龟兹壁画中,是佛教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宗教仪轨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命名为“音乐家窟”的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各壁满绘的精美佛教故事壁画中,可见大量的乐舞场面,尤以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伎乐”闻名天下。二十八身伎乐天人的乐舞场面热烈,气势宏大,与主室正壁塑绘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佛教发展中开启佛陀说法因缘的重大事件——梵天劝请。龟兹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出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独特和丰富,是其他地区所罕见的。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大量乐舞场面,很多在印度本土佛经中并没有记载,但在由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经中却有生动的描绘。龟兹壁画中出现了多达二十七种乐器,大致分为拨弦、吹奏和打击三种类型,其中尤以五弦琵琶、阮咸、箜篌、筚篥和羯鼓等乐器为代表。龟兹壁画中的乐器既有本土固有乐器,如五弦琵琶、羯鼓等;也有来自中原的乐器,如排箫和鼗鼓;还有来自西亚、印度的乐器,如竖箜篌和贝,既体现着多种文化在龟兹地区的交汇,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乐器体系。
有乐就有舞。龟兹壁画中的舞蹈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持具舞、健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在这些形象中,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图很多,反映出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同时,舞蹈与乐器结合,边演奏边舞蹈的也比较多见。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便于拿在手上,既用于演奏,又用来作为舞蹈道具,成为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与现在维吾尔族的歌舞形式如出一辙,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双人舞,是龟兹乐舞中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在龟兹石窟的多幅“天宫伎乐”壁画中,龟兹乐舞的表演形式就采取了这种双人歌舞,即一人奏乐,一人舞蹈,或者边奏边舞。这种组合形式,在龟兹石窟以外的其他地区石窟壁画中尚属少见,这很可能与龟兹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每两人就能组成一支小乐队,若是整个天宫乐队同时演奏,当鼓乐齐鸣,声势浩大,不同凡响。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舞蹈,正庄严了宁静、和谐的龟兹佛国。
众多的乐舞形象构成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独特魅力,无声的石窟壁画也演奏出了华丽的丝路乐舞篇章。龟兹乐舞自汉时即入乐府,以其绚丽多姿的舞蹈、声势浩大的吹奏场面影响着中原及其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龟兹乐是中央王朝厘定的宫廷音乐的主要部分,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东传中原,极大地促进了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艺术,可谓充分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摘编自清风《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
【小题1】下列关于“龟兹壁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兹壁画中有众多佛教故事和乐舞场景,因此成了“佛教故事的海洋”和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二十七种乐器,大致有五弦琵琶和箜篌代表的拨弦、筚篥代表的吹奏和羯鼓代表的打击三种类型。
C.龟兹壁画中有持具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多种舞蹈类型,还有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多种表演现实。
D.龟兹壁画艺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方和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是我国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和乐舞圣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伎乐”描绘了二十八身伎乐天人乐舞的场面,表现了“梵天劝请”这一事件。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五弦琵琶、羯鼓等本土固有乐器,也出现了排箫和鼗鼓这些中原乐器,还出现了西亚竖箜篌和印度的贝。
C.在龟兹壁画众多的舞蹈形象中,有很多或者手持纱巾或者彩带舞蹈的伎乐形象,这应该是中原善舞绸帛对古龟兹的影响。
D.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是乐器与舞蹈相结合,也即一边拿着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演奏又作为舞蹈的刀具,一边来舞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兹壁画的一些乐舞场面在印度并无记述,却出现在鸠莫洛什翻译的众多佛经中,课件古龟兹乐舞对佛教艺术的一项。
B.龟兹乐舞中双人舞这种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和当地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因此在其他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很少见。
C.龟兹乐舞影响并形成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唐代的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曲》一定和龟兹乐舞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
D.龟兹乐舞对中原及并周边少数民族,甚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4 06:2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

①这些年来,种种关于“老上海”的研究、小说、照片大为兴盛,其深层的思想底蕴,在于人们注意到了近代海派文明不应当只是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片断,而要与上海文明形态的当代建构相衔接。这是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今天上海的文明形态和清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近代海派文明有着历史的连贯性。但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建构,如果只考虑与近代海派文明的衔接,将是有严重缺陷的。近代海派文明虽是在西方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生成的,但其主要形态则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所谓“十里洋场”就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洋派”是近代海派文明的重要含义。

②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代的“重振大上海的雄风”到如今的实现“四个率先”,实际上就是追逐“上海梦”。但是,如果上海梦仅仅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支持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建构的历史资源,那么当代上海的文明形态就会缺乏中国传统文明的民族底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大卖场,重蹈西方现代社会的文明危机。这显然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协调。以区域文明而言,上海原本就比较稀薄的传统文明积淀,在近代海派文明的冲击下,较早受到瓦解,如今在现代化快速行进中,则留存无几,而现代文明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

③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文明的历史传统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最主要的源头。就一般意义而言,儒家认为礼和乐的社会功能是“乐统同,礼辨异”(《礼记·乐记》)。所谓辨异,是社会的等级秩序;所谓统同,是社会的亲和关系;因此,礼乐相配就是等级秩序与亲和关系的统一。这两者的统一性在于仁道原则。儒家以仁释礼,又说“仁近于乐”(《礼记·乐记》);同时以“爱人”界说仁道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表现亲子、长幼等家庭关系的孝悌。孝悌具体而微地体现了礼乐所要求的等级秩序与亲和关系相统一:子孝与父慈相联,弟悌与兄友相联。简言之,儒家礼乐文明就是以家庭伦理关系为根据,扩展到全社会的既有等级秩序而又亲和谐调:“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可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最重要的形态。

④当代上海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建构基础,应当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上海梦”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加点的关联词语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小题3】根据第③段内容,上海文明形态当代建构向中华传统文明汲取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若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是“____”;若用两个字概括,这两个字是“____”和“____”。
【小题4】根据第①段文意,下列对“近代海派文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海派文明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和全部内容的本土文明。
B.近代海派文明是融合西方文化、五四新文化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明。
C.近代海派文明是现已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清末的上海地域文明。
D.近代海派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是“十里洋场”,“洋派”是其重要含义。
【小题5】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也即,它不但在我因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舞路形态。

②各种原发性的圈舞种类,是民间或者社群在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庆典,民俗等活动中的主角儿。它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这样的围圈齐舞的方式将人们连接起来,参与其中的人们随着共同的舞动,在各自的心理层面生成一种“聚在一起”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人类产生彼此在情感沟通上的极大满足感,从而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抚慰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在劳动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说到圈舞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我们亦可以在比较其与其他舞蹈形态之间的差异而获得,比如同样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等形态,这些舞蹈形态同样是传统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但与它们相比,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射时是其极大的随意性,可以让参与者随时加入其中,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

③凝聚力显然是圈舞所具有的一大社会功能。圈舞是一种群体参与的活动,其鲜明的群体参与性是十分星而易见的。“群体”的整体性原则及其道德会规范“个体”行为。群体作用于个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情绪的传导和规训,而非言语式的说教,舞蹈时大家相互情绪的感染,成为彼此传导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这种情堵上的感染,个体因为“从众”心理,很容易把自我情绪投射在集体的情绪之中,从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④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圈舞的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可以见到这种舞路。在我国的各族舞蹈中,圈舞同样十分流行。西藏林芝,在一个大广场上,每天傍晚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聚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大圈,自娱自乐地不停欢舞;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常在广场中央席地而坐,现场演奏出欢快的维吾尔族乐曲,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广场中央国图而舞。

⑤在专业舞蹈圈,“一O八”是业界为群舞作品常见的队形归纳出的三种基本形态,意指;一排,圆形和八字形。从图案构形的角度来认识,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图案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学气场,其带给观者视觉特有的感受,显然会形成其特殊的含义乃至深意。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为我们的舞台带来了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摘编自江东《圈舞;圆形与舞蹈的交互作用》,2018年第1期《民族艺术研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圈舞作为一种原发性舞蹈形式,是我国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
B.因为便利的操作性,圈舞与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相比,其“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
C.个体通过自我情绪的调整,融汇到集体的情绪之中,“群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D.圈舞和群舞常见的圆形队形特点,为它们的舞台带来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也为艺术家提供创造动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圈舞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时,用“排舞”“对舞”等形态和圈舞进行比较论证,来突出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
B.文章从种类、功能、分布和图案构形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圈舞这种舞蹈形态的特点。
C.文章在论证圈舞的一种原发性特征时,主要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
D.文章第③段与第②段所讲的内容有一致性,但作者将第③段内容独立,其用意在于:凝聚力不仅是圈舞的一种社会功能,更是圈舞的精神实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有一种基本生存需求时,那么他往往会采用圈舞的方式,通过情感的沟通、心灵的抚慰,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B.如果圈舞的情绪传导和规训降低,那么,“群体”的凝聚力也会减弱。
C.无论是中国古代楚人的“苞茅缩酒节”,还是美洲古印第安人的“雅瓦尔节”,都可能用圈舞的形式,完成人与神的沟通交流。
D.圈舞的圆形指代对专业舞蹈圈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出于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目的,我国母系氏族时,每个氏族便有了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也是该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姓。
B.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当时同姓的人不一定同氏,同氏的人则一定同姓。
C.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这表明姓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会时期的产物。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一些成员甚至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氏”就产生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类族群发展变化为依托,按照中国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纵式安排层次,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B.文章论述姓、氏产生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C.文章列举现今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应用规则。
D.文章在论述战国时姓氏制度的变化时,采用了横式论述结构,条陈了新姓氏制度与以往的种种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其共同点为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对先秦姓氏制度的运用规则,晋以前的人们掌握得较好,能正确使用姓与氏,估计到晋时就变得模糊了。
C.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氏的方面,他们的始祖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在姓的方面,他们可能有同一始祖皇帝。
D.战国时代,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如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姓氏应用不分男女;同姓不同祖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懂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 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 才是书法。对此,王羲之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的表情达意是通过书法的内容来展现的,对书法内容的欣赏更是书法欣赏中的关键。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例如汉赋、唐诗、宋词、佛经、佛语等,其知识产权各有其主,除非写自己的诗文,否则并非书法家所有。所以我们要把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书法作品的内容分开来对待,只有这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以欣赏诗词内容代替书法内容那样的尴尬。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仅要做到形神兼备,更要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方能神采飞扬。
B.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可见的外在审美形式,表现创作者不可见的内在情感。
C.书法家自身的文字学功底及文学修养高低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质量高低。
D.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为书法家表达情感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功能为论证基础,对书法欣赏做了多角度的阐述。
B.王羲之的观点从正面论证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 是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的观点。
C.文章引用孙过庭与包世臣的言论,论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对书法的重要性。
D.文章列举韩愈欣赏张旭草书之例,证明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既需要创作者情感的注入, 更需要创作者的创作技法、技巧。
B.书法创作和我们日常实用写字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信息的交流为目的。
C.欣赏书法时,我们要将造型的艺术美和文本的艺术美结合起来看才更好。
D.隶书和楷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但都能起到为书法家传达情感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英语学得好就可以改变命运,这导致有些人忽略汉语学习。
B.汉字教育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了一些挑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C.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汉字教育并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这值得汉字教育者深思。
D.许多学者不断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论述了汉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将汉字教育作为战略工程的观点。
B.文章阐述了汉字教育遭遇的两大问题,从反面论证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以近年出现的有关汉字教学方式的实验为例,肯定了它对完善汉字教育的积极意义。
D.文章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作对比,对汉字教学采用拼音法提出了疑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不断繁荣发展,是因为有汉字作为根基。
B.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书写汉字的机会减少,从而出现更多的提笔忘字的情况。
C.只要我们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汉字教育定会焕发新的生机。
D.许多学者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对汉字教育进行教学实验,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