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文史哲都是社会的主导思想形态,哲学地位尤其显著。在中国,春秋战国的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均是如此。中国历代著名哲学家之多,世所罕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虽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以至倡导科学救国,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人文文化。西方的历史进程,在很长的时间里大体相似。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古代的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17世纪英国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和百科全书派、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都具有时代标志性。在西方文化史上,哲学家也是名人辈出,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史上闪光发亮的人物。
只有当西方进入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科学技术逐渐取代人文学科处于主导地位之后,人文学科才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以后,更是如此。在当代西方,哲学同样是冷门专业,以至于出现了“哲学终结论”。两种文化,即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主导地位的嬗变,是资本增值和市场需要流向的必然表现。在资本迅速增值的推动下,一切与资本和市场紧密相关的学科得到发展,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开始褪去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神圣光环,当一切价值都变成可以由货币估价时,资本之神就坐上头把交椅,智慧女神、缪斯女神等诸神必然退位。只要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货币”一节,读读《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读到“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爱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我们就会发现,在工业化时代,哲学被冷落毫不奇怪。
物极必反,这是历史的辩证规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危机,如生态危机、文化危机、道德危机开始涌现时,理论家们开始记起人文文化,尤其是哲学。可有些思想家把责任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终结论”随之而起,反科学反技术成为一种思潮。曾经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技力量,变成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甚至被视为败坏人性的恶魔。
英国学者斯诺在《两种文化》一书中已经看到科技与人文对立的危害性,他说,“人们必须了解技术、应用科学和科学本身究竟如何,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了解是20世纪末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一种共有文化”,所谓共有文化,即科学与人文并重和结合的新的文化。哲学必然成为,也应该成为这种共有文化的指导和黏合刑。从人类世界历史发展来看,科学技术越发展越需要哲学,后现代主义者鼓吹的“哲学终结论”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背而行的。只要社会在发展,人类的精神渴求在不断充实,哲学之星就绝不会陨落。
(选自陈先达《科技与人文主导地位的嬗变》,有改动)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文史哲都是社会主导思想形态,无论是诸子散文,还是明清小说,都是如此。因此,著名哲学家之多不难想象。
B.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崇尚的都是人文文化,一直到有人倡导科学救国,情况才得以改变。
C.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的哲学流派众多,哲学家也是名人辈出,这种情况与古代东方文化有相似之处,人们重视哲学胜过科学。
D.从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现代化以来,科学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与资本、市场联系不太紧密的学科常常被人忽视。
【小题2】下面对“科技与人文”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应得到人们的重视,想达到资本增值目的,满足市场需要,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B.人文思想不能被边缘化,它虽然不能像科学技术一样,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但它的价值也绝不可由货币来估量。
C.缺少了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哲学终结论”和“科学终结论”都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结论。
D.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又直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危机,如生态危机、文化危机、道德危机等。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报考哲学系的时候,身为律师的父亲坚决反对,可见在当时某些人心中,哲学已经处于劣势。
B.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科学技术的贡献居功至伟,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重于人文文化的发展。
C.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一个安于清贫而有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对民族精神的贡献,可能不会超过提供几千个就业机会的亿万富翁。
D.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不喜欢读书,却热衷于转发微信群里各种心灵鸡汤似的短文,从侧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4:2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C.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D.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题3】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的重建
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是家庭,一种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作为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在儒家的观念中,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整个天下,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扩大了的家庭。基于这种“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所理解的个人也不同于现代个人主义所昭示的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这种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随着其生活的展开,这种具体的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着一系列角色。除了包含这种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之外,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也昭示了一种超越“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它以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关怀,共同体的和谐与幸福为核心价值。
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最主要者有三:一是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地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二是展示了一种关爱与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复兴的希望,从而使我们能够重建被交换价值观的僭越(殖民)所扭曲了的价值世界;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复兴孝道与乡土社会的养老习俗和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首先现代的老龄化问题及其根源皆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而且这种原子是彼此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表现为家庭的岌岌可危、代际关系的扭曲;经济上则是市场交易关系的盛行,以及作为市场“保姆”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膨胀;政治上则导致片面强调个人权利的乌合之众加政客的“民主”游戏的出现;意识形态上则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道德观念、过度膨胀了的交换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的宗教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契约化了的世界,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也恰是现代社会分崩离析、认同危机、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损的根源。由此看来,老龄化问题牵涉到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这些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现代老龄化社会的困境,暴露出现代社会从个体出发组织共同体的悖论: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的“平等”对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的破坏,现代家庭中的“个人契约”夫妇关系的脆弱,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社会资本”的破坏,以及“福利国家”与市场体系之间的自相矛盾。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向是: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
这种变革涉及到:第一,自我意识从个人主义转向共同体主义,这意味着家庭及其孝悌伦理的恢复,以及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如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礼俗,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既是对这些礼仪传统的继承,又是因时因地制宜有所“损益”的创新。(摘编自201502期《齐鲁学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是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
B.基于“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而现代个人主义昭示的个人是抽象的、原子化的。
C.儒家伦理思维下的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会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者一系列的角色。
D.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包含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昭示了一种“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例如尝试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B.现代的老龄化问题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C.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彼此平等,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积极的影响。
D.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是应对现代老龄化社会困境问题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主义伦理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
B.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平等”破坏了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这意味着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
C.现代社会高度契约化,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使得现代社会分崩离析、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值。
D.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是对传统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光斗: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袁鼎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张光斗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贫穷人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了。”张老笑着说。张老8岁开始上学,小学毕业后,家里人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大学附属初中部继续学***的***同志致信张光斗,信中深情地写道:“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流水绵绵无绝期。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说起水,他总是充满深情。张光斗一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回国后的张光斗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1958年他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B.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
C.张光斗+在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期间,看到祖国山河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这坚定了他水利兴国的决心。
D.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设计的官厅、三门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成为水利界的经典。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光斗出身贫寒,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党和***信任。
E.文章以时间顺序来写张光斗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的贡献,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张光斗高超的科技水平。
【小题3】文章侧重写了张光斗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情感表达上,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汹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强化了自然环境。
B.本文在修辞艺术上,反复与反差巧妙结合。作品中最明显的反复最强烈的反差要数寄信了。寄信是故事的起因,亦是悲剧的导火线,故在作品中一再提及,出现了六次,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
C.本文在意象塑造上,蝴蝶给人一种凄美的震撼。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蝶舞翩翩带给人一种快乐的美感,然而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飘飞带给人的是一种凄美的痛感。
D.本文由高超的谋篇布局技巧,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所要寄的信的内容,这样构思,无疑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让人哀痛欲绝,心不堪受,复杂多变的情节与场景,有效表达了写作者丰富多样的情感。
【小题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以《永远的蝴蝶》为好,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以《寄信》为好,你主张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八五十六
彭育彩
鸡鸭市场里,人挤人,她把手袋移到眼皮底下,紧紧地揣在怀里,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地缓缓前行。
她锐利的目光扫向两边的鸡笼子,鸡笼子里的鸡,大都色泽黯淡,无精打采。忽然,她的眼前一亮,市场的东北角,有一笼正宗土鸡。那笼土鸡,外表金黄有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只只神气活现,在笼子里互相叮啄着。
她小心地分开人群,上前抓起一只阉鸡。摸摸羽毛,油光发亮;看看爪子,老成硬实;拨开身上的羽毛,里面是洁白凝脂的肌肉;再转过来检查鸡屁眼,干净如洗,没有粪便玷污的痕迹。她在心里暗赞道:果然好鸡!
凭经验,她知道:这样的鸡,自小到大,野放粗喂,吃的都是五谷杂粮,肉质特别细嫩甜美。鸡的主人是一位大娘,蓝色上衣,黑色裤子,穿得几乎褪尽了原色。一双解放鞋,大概是因为重复洗刷的缘故,鞋带细得不成样子,鞋底薄得似乎只消轻轻一戳,就会穿孔。短短的一头白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
大娘用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从笼里抓出一只鸡,笑盈盈地望着顾客,不时地吆喝一声:“要买鸡吗?家下鸡,便宜卖了。”亲切的吆喝声,让有心买鸡的人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她问:“大娘,这鸡多少钱一斤?”大娘不假思索地答应道:“8块半钱一斤。”
这价钱,值!但她还是习惯性地讨价还价:“能少一些吗?”这时,他挤了进来,望着她手中的鸡搭讪说:“这鸡看起来还可以,给我瞧瞧。”说完,便顺手将鸡抓了过去。他掰掰鸡的爪子,摸摸鸡的羽毛,按按鸡的食囊说:“不错,这只鸡我要了,价钱能少一些吗?8块钱一斤吧。”听他这么一说,她着急了,伸手就去夺鸡:“这只鸡,是我先相中的,你还是另选一只吧。”
他拿鸡的手往后一缩:“你叫我另选,为什么你自己不另选呢?”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把鸡抓得更紧了。遇上他这样的人,她只好自认倒霉了。
看她又在鸡笼里抓起一只鸡,他开始砍价了:“大娘,你看,我们都想买你的鸡,如果价钱合适的话,你的鸡很快就能卖完了。”
大娘的鸡,无可挑剔,越来越多的人挤了进来,不一会儿,大娘的8只鸡都被顾客挑完了。
买主提着鸡,以大娘为中心,围成一圈,就只等着把鸡的价钱压下来。大娘看着自己的鸡那么抢手,高兴得合不拢嘴,很爽快地答应说:“8块就8块吧。”
她有些替大娘可惜,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看,这鸡卖8块半钱一斤完全不成问题,如果大娘懂得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鸡很有可能就能卖到9块钱一斤。
价钱讲好了,大娘就开始称鸡了,5斤3两、4斤9两、6斤5两……人太拥挤了,大娘有些手忙脚乱。
他把鸡装进菜篮子,趁着混乱,转身想溜。她一把扯住他:“你的鸡还没过称付款呢!”
他用力一甩,挣脱了她的手,粗声粗气地说:“我这不是正准备称吗?”他选中的那只鸡是5斤8两,刚一过秤,“噗”的一声,一泡鸡屎落在了地上。
他指着鸡屎:“大娘,你看,鸡拉了一泡屎,这泡带不回去的鸡屎,你总不能让我8块钱一斤买了它吧?”
大娘给他重称了一回,5斤7两,果真少了一两。他嚷嚷道:“你看看,一两呢,我又捡回了8毛钱!”
该付鸡款了,大娘只知道5斤鸡要收40块钱,不知道5斤7两鸡该收多少钱。于是,他就自个儿计算起来:“五八四十,七八二十四,大娘,总共是42块4毛,对吧?”
大娘说:“我没文化,不会算数,你说多少就多少吧,不要欺负我老人家就行。”
她说:“大娘,不是42块4毛,应该是45块6毛。”
他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脖子上的青筋条条突起,喉结鼓胀得像被惹急了的眼镜蛇。
他冲着她大声呵斥道:“你会不会算数?数学不及格你就给我闭嘴,明明是42块4毛,哪来的45块6毛?多管闲事!”大娘息事宁人地劝道:“算了,算了,42块4毛就42块4毛吧。”
他掏出钱包,付了鸡款,得意地扫了她一眼,提起鸡,吹着口哨走了。望着他的背影,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看着大娘那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那几乎褪尽了原色的衣裤,她的眼睛,似乎能穿透鸡的食囊,看见里面的剩饭和烂菜叶子。
她手中的鸡,重6斤3两,她也自个儿计算起来:“六八四十八,三八五十六,大娘,总共是53块6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面是( )
A.小说用一个远镜头描写“鸡鸭市场里,人挤人”,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典型环境;然后用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她”的出场,为下文作了铺垫。
B.小说先通过“她”的眼描写了一笼土鸡的外表、神气,然后又通过“她”的摸,描写一只鸡的羽毛、爪子、肌肉等,表现出“她”是一个挑剔的人。
C.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大娘的外貌,突出了她衣服的旧、鞋磨损之严重、头发的白、手的粗糙,真实地表现了她的身份;一位被生活折磨而失去信心的老人。
D.小说结尾处,再一次通过“她”的眼写大娘粗糙的手、旧的衣服,通过“她”的想象写鸡的食囊里的食物,照应了前文,意在使大娘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小题2】用“三八五十六”作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他”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