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还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工匠精神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从陶器到玉器,中华人类早期文化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与精湛工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并在提升、丰富中使之传续与发展。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遗憾的是,今天,人们只知欣赏工匠的作品而不记得工匠。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
②工匠们所具有的精神是手工艺发展的支撑,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手工艺制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使材质和类别不同,但每一件手工艺品的成形,都是在不断的失败后精心打造获得的成就。各种相同技艺的手工艺品,其工艺水平则区别出了大匠和凡工。对精湛、极端技艺、突破与创造的追求,是大匠的毕生努力。无论怎样,手艺的磨练都是时间的消费,都是精神的倾注。它们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是工匠们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是对工和艺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正所谓,无工不精,无艺难美。
③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磨练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技艺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艺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传?传给谁?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还要以其能够不断、不绝为依归,应该说这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师傅会总结出特定的方法或口诀,会设计出特别的窍门和要领,这一切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传承过程中的守望与相依,需要工匠精神奠立思想的基础。为了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成就与精神的传续。
④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历史上的工匠们尽管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工匠们超于常人的意志。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树立了他们身处困境,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他们对生活的责任感。他们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极可能是一个家族的营生,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支柱。工匠们,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信念。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自己,不为外界所迷惑而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他们才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⑤可是,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进程中,各种工匠也渐行渐远。但工匠精神是否也应随历史风干,这是当下我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节选自《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还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
B.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
C.工匠精神是手工艺发展的支撑,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为技艺在传承过程中的守望与相依奠定了思想基础。
D.工匠精神是手艺人自得其乐的职业态度,也是生活艰难的手艺人战胜困难、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
【小题2】下面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先河是由中华人类早期文化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与精湛工艺开启的。此后,中华文明随着创造精神和精湛工艺的提升和丰富得到了传续与发展。
B.历史造成的误区和审美造成的困惑,使得人们记住了手工艺品,却忘记了制作手工艺品的工匠。这样的情况,中外都有。
C.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包括要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还要以其能够不断、不绝为依归。
D.因为有了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所以手艺人才能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小题3】下面的观点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因此,当代人应该知道这些凝聚中华文明史的每个工匠的名字。
B.由于材质和类别不同,每一件成形的手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工匠追求、工匠精神是不相同的。
C.精神的延续是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的重要因素,因此,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有精神的不灭与延续。
D.随着社会发展,手工艺品正慢慢消融,工匠也渐渐消失,那么工匠精神也将不复存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6:0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 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 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 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 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 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 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 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至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 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 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 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 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 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 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 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 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 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 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 心。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 魏良辅。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 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 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 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 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 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 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 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 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 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 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 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 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 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
B.南戏没有清规戒律,演出自由活泼,加之它吸收了唐宋以来的传统音乐 形式,其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C.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杂剧的艺术经验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
D.《琵琶记》已经不再是纯粹作为民间艺术的南戏,而是因文人的加入变 得更为高雅,也因此得到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 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
B.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 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
C.张野塘将北方的音乐元素加入到昆曲中,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赋予其新的表现力。
D.昆曲改革如此成功,以至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获得不可抗拒 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听众和一批民间音乐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 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
B.昆曲最终在苏州发展成熟有其历史必然:当地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 秀的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
C.昆山腔作为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不具备戏剧情节,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剧种,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
D.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 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

同类题2

材料二

天气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气象自动站和卫星相比,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最有效的手段。越强的对流天气发展速度越快,空间尺度越小,对监测设备的时空分辨率要求越高。我国气象自动站已经很密集,但仍不足以观测强对流天气过程。而且自动站观测到的是一个点,而对流天气系统是三维的。卫星监测范围虽然比雷达更广,但其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雷达可达1000米。卫星对于对流云上部的监测较为有效,雷达则不仅可以观测对流系统的底部、中部、上部,还可以观测系统内的风场及强度。目前,我国在网天气雷达数据

按照波段,气象雷达可以分为K波段雷达、X波段雷达、C波段雷达、S波段雷达和L波段雷达。各种波段雷达探测大气目标的性能和其工作波长密切相关,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C、S和X波段雷达被称作天气雷达。

与常规天气雷达相比,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加了一项新技能——捕捉风场信息。它能有效地监测和预报热带气旋、风切变等灾害天气,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进行有效监测,对降雨进行较准确估测。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显著增强对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降水预报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实现降水预报的定点、定量、定时。X波段天气雷达技术优势并不明显,但在我国天气雷达发展早期,对于提前云雨监测时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X波段天气雷达造价低,气象部门也常利用它进行强对流天气系统的补充观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全部升级为能够监测降水粒子相态的双偏振雷达,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正在进行相同雷达的业务升级试点。另外,我国自主研发的相控阵天气雷达也已投入使用,对与大风有关的对流系统的监测预警效果显著提升,有望成为下一代天气雷达。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有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气雷达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监测强对流天气B.监测范围更广
C.监测精度更高D.其功能和波长密切相关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天气雷达作用的一项是
A.防微杜渐B.防患未然C.杜绝后患D.居安思危
【小题3】不同波段的天气雷达协同作战,如果用诗文来描述这一情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论述类),回答小题。
一些论者认定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这一判断切中了文学的时弊。但有人将非虚构文学(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写作)的兴盛作为文学想象力不足的证据,这就否定了纪实作家的想象力和纪实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失公允。
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复述现实,而在于有境界地超越现实。文学家依靠想象将美与价值赋予平凡的生活,或者说依靠想象表达人类有价值的生活,这就是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的本质功能。然而,在如何超越现实、叙述有价值的生活这一点上,总有论者理解得不够到位。他们有意无意中将形象异变幅度的大小视为想象力强弱的标准。荒诞、变形、魔幻、灵异,以及近年流行的“穿越”等有意违反现实逻辑的神话性叙事,被视为想象力强大;而非虚构叙事,则被断定为想象力低下的表征。诚然,作家创造的形象异变幅度越大,其笔下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也越大,可是.这种张力并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几年前的电影《无极》荒诞怪异,却是想象力低下的一部失败的作品。相反,当年茅盾根据一则“浙东农村蚕茧丰收,蚕农破产”的新闻写出的小说《春蚕》,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二者相比,哪个想象力更强大呢?
当代文学早已超越了虚拟神明、塑造英雄的时代,想象力早已发生变化,转向在常态化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这是文学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势。不能忽视想象在非虚构文学中的重要功能,那些认定报告文学以及其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不需要想象或者想象力较弱的观念,其实是一种偏见。别林斯基早就有过提醒:“忠实地复制现实,仅靠博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想象。”虚构固然必须使用想象,但想象并不就是虚构。虚构文学需要强大的想象力,非虚构文学也同样需要。事实对象进入非虚构文学之中,即上升为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审美价值观必然会对原型进行适当的改造。30多年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塑造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引起了震撼性的效应。作品中的陈景润与现实中的陈景润,固然有诸多肖似之处,但不能彼此画等号,作为艺术形象的陈景润,一半来自现实中的原型,一半来自徐迟的价值观和想象力。不能简单地说这样做就是失实,凡是非虚构叙事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既是一个直接的存在,也是叙事者的创造物,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因此可以说,事件是来自生活的,情节却充满想象,无论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是如此。
如果把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等同于历史叙事或新闻叙事,那么,非虚构文学就会真的欠缺想象力。可是,真正的“非虚构文学”是文学,而不是历史和新闻,它只是在基本事件上遵循“非虚构”的原则,而在细节上完全不必划牢自囿。只有这样,“非虚构文学”才能有效表达人类日常俗务中那些“神秘的性质”,“把深度带向极致,通过丰富性来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就是说,非虚构文学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有可能超越表面生活,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
文学的非虚构叙事并不代表想象力的低下。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下的文学创作,无论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都普遍存在想象力贫弱的问题。病因不在于非虚构,而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力的不足导致理念的僵化,出现判断简单化、角色类型化、是非绝对化的倾向,使作品失去了丰富性;二是精神立足点不高,境界上没有超越性,一些当代作品热衷于写争宠偷情、勾心斗角等,在津津乐道之中表达了价值上的认同,导致叙事的庸俗化;三是细节创造能力不足,叙事的力量是在丰富有力的细部表现出来的,缺少细节的叙事没有灵性。 
(选自孙春曼《非虚构叙事与文学的想象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论者非常准确地作出了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的判断,但有人把非虚构文学的兴盛作为这一判断的论据是不恰当的。
B.想象是文学有境界地超越现实的手段,如果没有想象,文学就是复述现实,实现不了其价值。
C.荒诞、变形、魔幻、灵异以及“穿越”等神话性叙事,都是虚构,它们有意违反现实逻辑,被一些人视为想象力强大。
D.形象异变幅度越大,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也越大,就越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电影《无极》就是一个明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想象力过去体现在虚拟神明、塑造英雄方面,而当代它要在常态化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这反映出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B.虚构和想象并不相同,不管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需要想象,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不需要想象的观念是一种偏见。
C.徐迟的报告文学之所以引起震撼性的效应,是因为塑造的陈景润这一形象既是一个直接的存在,也是叙事者的创造物。
D.非虚构文学的“非虚构”主要指的是基本事件来自生活,这一点和历史、新闻有相似之处,但有无想象是它们的重要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了非虚构文学同样需要想象力、其兴盛并不代表文学想象力低下的观点,并指出了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的原因。
B.本文引证和例证有力,第三段引用别林斯基的话和运用陈景润的例子,都有力证明了想象在非虚构文学中必不可少。
C.事件是来自生活的,情节却充满想象,这是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可见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
D.如果增强观察力使作品具有丰富性,避免叙事的庸俗化,提高细节创造能力,那么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发展
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包含规范、维持家庭内部秩序和训导、教育家庭成员履践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自汉代伊始,儒学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道德规范成为家训的基础内容。随着朝贡体系在东亚世界的铺展,我国家训文化亦广泛流布于东亚各地。
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
在古代,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自10世纪杨延艺以拟血缘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有持续性的统治核心团体,此后在内部竞争的过程中,越南逐次建立了丁朝、黎朝、李朝、陈朝等政权,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宗藩关系。与同属儒家文化区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地相比,越南在语言学上具有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越南语与汉语同属孤立语,故而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与汉语语音可以对应。换言之,越南士人以越南语阅读汉籍或创作诗文,如同以汉语方言进行作业。
自身特色鲜明
仅据刘春银、王小盾、陈义等人根据越南汉喃研究院典藏文献编纂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可知,现存越南的家训书籍有30余部,其中既有印本,也有抄本;既有从中国传入的家训,如《朱子家训》《朱子家政》《明道家训》,也有越南自撰的家训,如上述后黎朝胡丕绩撰《穷达家训》和阮朝邓春榜撰《居家劝诫则》等。
许多家训均附存于宗教善书中流传,也是越南家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越南现存最早家训——陈朝状元莫挺之撰写的《训孩歌》,这部家训收录于僧人慧身删定的《禅宗本行》一书;此外诸如《春亭(廷)家训》附载于《劝孝书》,《朱子家训》附载于《守寸编》。这些家.-i.J11通过善书或宗教的倡导,也从个别家族的训诫成为普罗大众共同的道德教本。
《明道家训》得到普遍重视
在越南流布的中国家训,除《朱子家训》《朱子家政》《明道家训》外,其余多为清代流传甚广的家训类丛书,如邓淳《家范辑要》、石成金《传家至宝》、陈宏谋《五种遗规》等。其中《明道家训》受到的关注似乎更多。该书除了曾被收入《幼学越史四字》与喃注本王应麟《三字经》外,保大六年(1931),朱玉芝将其翻译成喃文,并加以现代越南文译注。
童蒙书籍与家训在性质上其实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童蒙书籍一般均着重强调伦理价值的讯息教育,而如《明道家训》所载“人有五伦,纲常为首。不知伦常,何异禽兽",“三纲九畴,古今不易。为民止忠,为父止慈。为子止孝,为兄止爱……朋友止信,长幼止谦,乡党止和,邻旁止让”等训条,其彰显的儒家三纲五常古训,正适合童蒙的教育目的。较之纯粹以汉文作为主要的传播形式,童蒙教育以及喃文与现代越南文译注,扩大了《明道家训》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其产生契机在于儒学思想的传播和科举制的导入。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仅流传于能译?读汉文的世家大族之间,它们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作为“一家之言"的《诫子书》,借助刊刻流传、宗教倡导等媒介,转变为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家教的目的涉及对内维持家族稳定,对外鼓励家庭成员履行社会责任。
B.相比东亚各国,越南具有吸收中国语言学文化的优势,推动了家训文化的传播。
C.越南家训的发展传播,得益于将家训都附存于宗教善本之后使之流向普罗大众。
D.《明道家训》在越南被翻译成喃文或加上现代越南文译注后,其影响得到不断扩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指出其立足点在于儒学思想的传播。
B.文章指出中国与越南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寒近感,故家训文化传播迅速。
C.文章在论证中大篇幅阐述《明道家训》在越南得到普遍重视,并分析了原因。
D.本文从背景、特点及原因三个维度对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做了阐述,点面结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儒学不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的家训文化不会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
B.如果越南不在语言学上具备吸收中国文化的优势,家训文化的传播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范围广。
C.中国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应该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D.其他的中国家训类书籍如果能和越南童蒙教育结合起来,一定也会得到辐射更广、影响更大的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许洁

①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②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③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 “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元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元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夫”。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 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④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⑤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情境”,就是指用求真与审美两种心态去认知经典,并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
B.“博与精”,指的是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所蕴含的道理,一种“大方无隅”和精益求精的境界。
C.“渐与顿”。孔子授学以“时习之”与神秀作的偈语都是“渐悟”,而禅宗六祖的顿 悟是在“渐悟”之上的精神超越。
D.“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与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的求“失”并不契合,因为老子的话或许被林语堂歪曲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节提出观点:我们读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B.第②和第③节,从学术关系方面来考察学术情境,主要运用了引证和对比论证。
C.第④节,作者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来谈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
D.第⑤节,作者阐述了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仅用了例证。
【小题3】请根据文本内容概述学术情境与艺术情境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