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祛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习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成分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下列有关“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
B.节日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独立性,有自己的生命流程,不会再随生存环境的变迁而改变。 |
C.为了延续或加强某一节日风俗,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生存状况,对习俗做出新的解说。 |
D.传统节日的演变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需要我们心存敬畏,传承弘扬。 |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 |
B.诗句“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的主题以及游戏娱乐的特点。 |
C.虽然端午节早就存在,但由于屈原更高洁的品质,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于是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
D.端午节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不能仅停留在吃粽子享休闲的层面上,而应该体味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重拾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信仰和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