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祛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习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成分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下列有关“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B.节日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独立性,有自己的生命流程,不会再随生存环境的变迁而改变。
C.为了延续或加强某一节日风俗,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生存状况,对习俗做出新的解说。
D.传统节日的演变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需要我们心存敬畏,传承弘扬。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
B.诗句“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的主题以及游戏娱乐的特点。
C.虽然端午节早就存在,但由于屈原更高洁的品质,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于是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D.端午节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不能仅停留在吃粽子享休闲的层面上,而应该体味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重拾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信仰和尊崇。
【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2 11:0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小题2】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诗画曲水亭

熊代厚

①曲水亭街,这个富有诗意的古街,像一卷长长的书画飘在泉城济南,从珍珠泉一直铺到大明湖。

②从大明湖的南大门出来,迎面就是曲水亭街。古街有一里多长,全用青石板铺就。中间是一条小河,柔净的泉水清澈透明,一眼就望到底,谁看了都想掬起一捧放进嘴里。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徜徉其中,街伴水走,水扶街行,迤逦向前,一下子便有了诗意的缱绻,一份欲罢不能的依恋。

③自古北方粗犷雄浑,河水流得跌宕,带着一路声响,铮铮咚咚,金戈交鸣。而眼前的这一曲泉水,缓缓款款,从从容容,流得纯净,流得柔细。它汪汪一脉,如少女的眼眸;波光闪闪,如温情的微笑。难怪刘鹗在《老残游记》说:“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今天漫步在这古街中,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这一句,让人分不清这是济南,还是江南。

④曲水亭街,自然让人想起曲水流觞的佳话。古代这一雅事,南有绍兴兰亭,北有济南曲水亭。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津津乐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每年农历三月三相邀聚会于曲水河畔,把酒杯里盛上美酒,放在木质托盘中,让酒杯顺着弯曲小溪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停住,谁便要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出雅韵,垂柳含烟荷香醉。”推杯换盏之间,品不完美酒,道不尽风流。今天的曲水亭街,收藏着历史的余风流韵,散发着久远的历史芬芳。

⑤这清清亮亮的曲水,滋润了当年的李清照,温婉而清秀,端庄而典雅。她漫步在这曲水边,泉水映过她的身影,青石留下她的屐痕,柳丝牵过她的衣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位于今天的珍珠泉内,那时的曲水,长满了荷花,她沿着曲水,寻着荷香,一路向前,迷失在青春的梦乡。

⑥“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弯流水”,当年郑板桥游历曲水亭街时题写的这幅楹联,写活了一条千年古街。如今,走在曲水亭街,仍是走在诗词书画里。那古雅的小楼,那青灰的垣墙,家家门前都有楹联,黑漆木板的牌匾,朴拙庄重的字体,精雅而苍古,一直绵延数里路,成了泉水楹联一条街:“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这是怎样的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一个“闲”,一个“独”,让人无限向往。“月洗高桐泉水静,云窥小榭古桥幽。”“一泉梦幻留云醉,千古琵琶引月弹。”一边泉水缓缓,一边墨香阵阵,整个的心都溶在了里面,难怪有一横匾,红底金字直书“人间仙境”。

⑦“依旧烟笼十里堤”,大概是诗词浸润过吧,虽过了千年,但风韵依存。临着泉水,三五个妇人在淘米、洗菜、洗衣。她们站在清亮的泉水里,纤纤玉指,把碧绿的菜果在竹篮里筛动,把长长的裙裾在流泉里摆动,红颜黑发映在水中,夕阳的余晖灿烂在脸上,老街古旧中透出活力,沉静中显出生机。“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曲水亭街的一切如此生动又如此从容,真让人羡慕做一个济南人,做一个曲水亭街的人。

⑧岁月匆匆,青春不能永驻,唯有曲水亭街的泉水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的明澈。秋风晚霞里行走在这优美的长街,踏着清凉的石板,每一步都明净而丰盈。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曲水亭街”为中心谋篇布局,从不同角度展现这条老街的诗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不但使用各种修辞,而且多用叠词。如写到北方的河水,作者以“铮铮咚咚”展现其雄浑跌宕;写到曲水亭街的泉水,则以“缓缓款款”“从从容容”展现其纯净柔美。
C.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既彰显文章的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也展现出曲水亭街浓厚的文化氛围。
D.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细腻的文笔表达对曲水亭街景观的喜爱和对此处悠闲从容生活状态的向往,流露出对繁杂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厌恶。
【小题2】本文语言清新细腻,请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
【小题3】文章结尾说“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这“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鸟 巢

杨文丰

①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②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

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

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1)起 (2)微
A.(1)qíng    (2)chànB.(1)qín    (2)chàn
C.(1)qíng    (2)zhànD.(1)qín   (2)zhàn
【小题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柔韧    (2)柔软    (3)柔润
A.(1)(2)(3)B.(2)(1)(3)C.(3)(2)(1)D.(1)(3)(2)
【小题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句号B.分号C.逗号D.顿号
【小题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

同类题4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②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③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④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如果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⑤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

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⑦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⑧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述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请以第③段、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细嚼慢咽”的含意。
【小题4】请探究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