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货币存在的形式更加虚拟化,出现了摆脱任何实体形态,只以虚拟形式存在的虚拟货币,它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网络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商品、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目前流行的电子虚拟货币主要有腾讯的Q币、新浪U币、网易POPO币、盛大元宝以及部分网络游戏的充值点卡,或者在线游戏的金币等。但并不是只有在线游戏和网络交易中使用的数字货币才是虚拟货币,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虚拟货币的概念。例如,小孩子玩游戏时可能用小石子当货币,用小石子在游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飞行常客里程数、积分兑换绿邮票以及客户回馈积分;买满10杯咖啡,第11杯就可以免费。这些都属于虚拟货币的概念,它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李天阳著《一本书读懂互联网金融》)

材料二:

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区别

货币形式

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

计价单位

法定货币(美元、欧元、人民币等)

无法定地位的发明出的货币

可接受性

被发行人以外的机构接受

一般限于特定的虚拟社区,伴随使用范围的扩大和被公众了解,可接受性可能显著提高

发行人

依法设立的电子货币发行机构

非金融私人公司

货币供给量

固定

逐渐增加,但总量设定上限

赎回可能性

提供以面值赎回保证

不提供保证

是否接受监管

主要风险类别

操作风险(存储电子货币系统的潜在干扰)

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欺诈风险)

 

 

 

(摘编自李德伟、李安渝、姚前、杨贻宏等著《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

(注)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的电子表现形式。

材料三:

同其他专用虚拟货币一样,Q币也存在线下的交易平台。既然存在线下交易,我们就不禁要问:Q币,你到底值几个钱?其实对币真实价值的质疑,也是对虚拟货币价值怀疑的一个缩影。首先,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虚拟货币似乎具有货币的某些特征,但人们没有把它们当作真的货币来看待。货币的本质首先是流通的,其次才是一般等价物,而Q币等虚拟货币只是作为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已。其次,货币具有保值功能,这是因为货币有贵重金属作为抵押。而虚拟货币是一种没有贵重金属作为抵押的信用凭证,它只能用服务商的商誉作为抵押,因此是不可靠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货币不光具有价值,而且是价值尺度;而虚拟货币不具有价值,并不能充当价值尺度。因此,目前虚拟货币还无法成为统一的“网络硬通货币”;即使Q币成为统一的虚拟货币,也无法脱离网络。

(摘编自文真明著《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

材料四:

2017年12月,虚拟货币比特币(BTC)的市值迎来历史最高,截止2018年1月,1BTC价值约合人民币9万元。2017年2月,1BTC的价格涨至约8000元人民币,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翻了十多倍,这让许多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其实,比特币在2013年11月创下约7800元人民币这一“史上最高价”时,有极少数人认为这可能是人为操作导致。尽管比特币市值暴涨引发人为操作的质疑,但暴涨之势似乎停不下来,也因此存在巨大的隐患。2018年1月26日,日本第二大虚拟货币交易公司Coincheck召开记者会,称当天凌晨3时前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几乎全部虚拟货币“新经币”(NEM)被盗,市值高达5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这一史上最大虚拟货币失窃事件引发巨大轰动。虽然Coincheck公司表示将以日元来弥补持有者所遭受的资金损失,但《日本经济新闻》等主流媒体却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该公司对NEM货币持有者保护不利,在防黑客措施方面很不完善。

(摘自《世界文化》2018年第4期《虚拟货币:风险与可能并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虚拟货币”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摆脱了任何实体形态,只以虚拟的电子化方式存在的数字货币就是虚拟货币。
B.虚拟货币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货币,只以虚拟形式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来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C.虚拟货币是一种没有贵重金属作为抵押的信用凭证,但它受到法定的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监管。
D.因为虚拟货币只能用服务商的商誉作为抵押,还不是统一的“网络硬通货币”,所以它不具有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虚拟货币概念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超市购物攒积分,又用这些积分换购商品,这些积分就是虚拟货币。
B.虚拟货币一般限于在特定的虚拟社区使用,但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被公众的了解,其可接受性可能提高。
C.比特币市值暴涨不排除人为操作的可能,但也说明虚拟货币越来越值钱,开始具有保值,甚至增值功能。
D.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都存在风险,但在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方面,电子货币显然更加安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风险。
(1)发展前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3 10:0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跑步是人类重要的健身方式之一,也是最易实现的。大量研究 甲 跑步对身体是有益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发病 乙 。适当且适度的慢跑可以丙 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放松心情,促进大脑的 丁 。跑步也要讲究科学,下面几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正确的跑姿:跑步看似简单,有些人跑的很轻松、舒缓;而有些人跑的很笨拙、吃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跑步的姿势不同。以放松的身姿开始跑步,下颌微收,眼睛平视前下方10米左右的距离,整个身体保持正直且微微前倾,从而产生向前的推力。运用正确的摆臂幅度,如下图所示。蹬地助推身体向前,以脚后跟和脚中部并滚动脚掌落地,脚落地时要轻而有弹性。

正确的呼吸:呼吸节奏与步伐密切配合,如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或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宜用腹式呼吸,口与鼻协同配合,保持呼吸均匀一致。

轻松的装备:一双轻薄且鞋底柔软富于弹性、舒适、拥有良好散热性能的跑鞋跑起来会更轻松。着装应选择轻便、透气,不粘身、不摩擦皮肤的速干涤纶或特种涤纶的材质运动服。

理想的体重和体脂比例:较低的体重和体脂比例、纤细修长的四肢是长跑的先天优势。适当地减轻体重和体脂比例将有助于提高跑速,而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变体重和体脂比例来提高自己奔跑的能力,目前认为男性长跑的最佳体脂比接近7.3%,女性约为12.4%。

随着近年全民马拉松如火如荼地进行,无形中给跑步一族注入了更多活力。对于公众来说,马拉松已经远不止是一项运动,而逐渐成为一种争相追逐的时尚。但需要注意的是,马拉松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对于平时没有大量练习基础的“裸跑”者,如果疏忽大意很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马拉松长跑全程长达42.195公里,如何才能安全、轻松、快速地跑完马拉松成为很多业余选手的目标。

运动能力改善的关键是适应,只有从反复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才能够逐步提高自己奔跑的能力。进行长距离的训练是适应马拉松的关键,也是跑快的基础。如果从没有跑过马拉松赛,可以先考虑从10公里开始,建议用12到14个周的时间来训练,循序渐进,每周安排3至4次的跑步。

配速是英文pace的音译,表示通过单位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的计算是跑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而合理的配速通俗地说就是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跑步节奏。最适合的速度是由自己的身体条件决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业余选手跑马拉松,寻求挑战是好的,但还是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一般可以通过5公里或者10公里的测试,根据自身身体的反应来找到适合的速度。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3小时40分,你的身体必须适应平均每千米用时5分14秒。平时训练时,尤其是长距离跑时,要以配速为准,让身体适应这个速度下的能量供应,适应身体的疲劳程度。

马拉松运动中,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毅力和优良的耐力素质。机体绝大部分时间内是以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供能,但由于糖原储备有限,必须动员部分脂肪分解,如果脂肪越早供能,越有利于后半程保持肌糖原含量,维持相对高的跑速。一般耐力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在同样的强度下对脂肪的氧化利用率也越高,这样机体就会节省肌糖原的消耗,有助于延缓糖原的耗竭及预防低血糖。这也就是说,认清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运动时积极调整能源物质利用,从而最大化分配体能,合理完成比赛时供能。

充足的糖原储备和良好的水、电解质平衡是马拉松跑的物质基础。赛前维持肝糖原的理想状态,平静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选择含糖类丰富的水果。赛中合理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能量补剂等也有助于维持糖的供能,从而改善运动能力,进而跑的更快。

诚然,竞技体育,都会或多或少地给身体带来一些影响,何况马拉松这项极限挑战运动。但是,只要坚持合理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调整好身体机能,完全可以抵御有可能带来的损害。而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身心方面的各项成长,将是今后生活中个人的宝贵财富。

(取材于石乃飞的文章《晒跑族:你真的跑对了么?》)

材料二

据数据统计,跑步者最常发生运动伤害的部位是背部和膝盖。背部疼痛一般来自腰椎下半部和尾骨,因为背部缺乏弹性。尤其对非专业的大众跑者而言,在城市坚硬的路面上跑步,或者在崎岖的山道跑步,都有可能引起背部受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疼痛是由腿部或下肢麻木引起,需要立即终止运动并到医院检查治疗。因为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一旦形成病理,将难以治疗。膝盖受伤也大致如此。膝盖受伤后,关节内部就会开始肿胀或卡住。如果这种伤势在短期内快速成型,则需尽快去医院诊断。

人体站立时,膝盖与脚部的关系较为紧密,髋关节与脚部的关系则较为疏松。启跑时,四头肌群收缩,髌骨向侧面移动,在股骨沟内变形。对非专业的大众跑者而言,用于对抗拉力的股内侧肌并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很容易受伤。通常,大腿下部外侧疼痛有可能是由髂胫束摩擦所致——失去弹性的结缔组织与髂胫束摩擦。如果疼痛不明显,可以通过增加鞋子的缓冲来起到缓解效果。这类疼痛便是俗称的运动结膜炎。另外,足弓较低的跑者在跑步过程中会持续利用双脚特定部位的骨骼接触地面,极为严重者会反复拉扯周围韧带,这种情况下脚会持续的剧烈疼痛。切记,任何运动损伤都不要自行轻易诊断。

必须承认,无所谓胜利和失败,坚持的跑者给人们在精神上的冲击力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刺激,而是感受上的升华。盖博塞拉西曾说:“没有跑步,没有生活”。全世界的人都能从这句话感受到跑步带来的乐趣。换上短裤和跑鞋,挑选一条小径,找到以同样热情享受生命的运动同伴吧。

(取材于中国科普网《跑步可能会带来哪些伤害?》)

【小题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   概率   提高   思想
B.表现   风险   增进   思维
C.表明   风险   提高   思维
D.表现   概率   增进   思想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们在跑步过程中向前和向后的摆臂幅度应该分别以胸线和腰线为基准较为合适。
B.对大多数人而言,提高奔跑能力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变体重和体脂比例来实现。
C.你的半程马拉松计划2小时跑完,那么身体需承受的配速约为每千米6分10秒。
D.耐力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同等强度下,脂肪的氧化利用率和机体肌糖原消耗成正比。
【小题3】根据材料,下列对业余马拉松选手训练时的建议,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多进行短跑训练,提高奔跑能力。
B.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配速。
C.了解并掌握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
D.合理补充含碳水化合物运动饮料。
【小题4】根据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足弓较低的人在跑步中都会利用双脚特定部位骨骼持续接触地面,引发脚剧烈疼痛。
B.膝盖受伤后,如果短期内形成了关节内部肿胀或者卡住,这种情况不用去医院诊断。
C.腿下部外侧疼痛可能是由髂胫束摩擦所致,不严重时可通过增加鞋子的缓冲来缓解。
D.只要坚持到达终点的跑者一定令人尊敬,因为他们彰显竞技精神,带给人们内心震撼。
【小题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分条指出老曹在跑步训练中的误区,并阐明理由。
为了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品质,老曹计划每周跑步。他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跑步的相关知识,并购买了一双硬底板鞋。在第一次训练中,老曹要求自己必须在4小时内在普通人行道上跑完20公里路程。起初他跑得很顺利,但不久开始感到疲乏,于是补充了一些运动型饮料。在最终接近终点时,老曹突然感到腿很麻,他判断没有大问题,凭借着过人的毅力,最终坚持跑到了终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2009年4月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有大德的人,不必去追求有德,如果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的名声。
B.理政者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有求必应,其实也积了很多德。
C.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这样做不是德的体现。
D.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理政者德的表现。
【小题2】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对老子所说的“无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为”并不是无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监督,防止乱作为。
B.“无为”就是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如果离开了法则,就会事倍功半。
C.“无为”就是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需理政者参与,就能产生“民自富“的效果。
D.“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顺应规律,事半功倍。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盈的关键是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B.细小之事变成伟业,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积累。对于理政者而言,只要从小处做起,就能成就大业。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这启示我们要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D.一些人认为,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而作者认为从老子那里,我们可以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砥砺: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磨炼”。B.藩篱:比喻界限或屏障。
C.和声:“和”字读音为“hè”。D.磅礴:可用“恢弘”替换。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美之所在”,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独特悠久的文化传统B.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C.中国梦的步伐又快又稳D.善讲精彩生动的故事
【小题3】根据“材料一”,在①②处分别为三、四段拟写一个中心句,每句不超过8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②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 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 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③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④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⑤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⑥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及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B.第二、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孙悟空与社会人的不同:拥有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C.第四、五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D.第六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小题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金箍儿”“八十一难”都有象征意味。其中“金箍儿”意味着_____;“八十一难”意味着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