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生命”哲学
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结晶出一种“生命”哲学。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的刀痕。
③后来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演变)而浸多也。”“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这就作为“生命体”来看待了。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名”“书名”为“字”,始于秦。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王安石《字说·序》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亲生孩子一样,所以称为“字”。宋郑樵在《六书·序》中又谱写了一个复杂的汉字生殖、婚姻血统之谱系,如“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等,由生命的生殖进而拟出其家族与血缘的谱系来。
⑥汉字“生命哲学”的内容很丰富,先民不仅把汉字的产生视为“生命”的诞生,而且每个字被看成是“生命体”,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化”了,一个汉字可以赋予它骨骼、血肉、经脉、神情、风韵、气质。
⑦再如又有汉字的“生存哲学”。汉字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一路演变,继续着自己灿烂的生命之旅。21世纪的汉字依然生机勃勃,计算机的输入等问题也被解决了。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才能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汉字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充分体现出汉字“生命哲学”的大智慧。
⑧当然汉字“生命”的智慧、哲学,是由创造使用它的中华民族所赋予的。笔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9.9米,寓意中华九九归一;重56吃,寓意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万寿无疆。又想到:一万个不同的“寿”字,也寓意中国的汉字万寿无疆,中国的文化万寿无疆。
⑨这不又是汉字的“生命”哲学吗?     
(选自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下文,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传说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生的源头,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
B.“文”“字”是两个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被当作生命体看待的符号——“字”。
C.“字”的原意为生育、生殖,“字”的结构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源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读使它获得了生命意义。
D.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渐进的,也是传承和发展的,书法家为汉字的“生命哲学”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④⑤段通过对古籍的充分引用和解读,准确生动地阐释了汉字产生是生命的诞生;⑥段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命体。
B.⑦段先叙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提及汉字发展中解决了计算机输人等问题,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
C.⑧⑨段对衡山大鼎的解读,形象地表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汉字生命力的源泉,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生命”的智慧和哲学。
D.全文总体为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说汉字是特殊的生命体,后深入到汉字的生存哲学;先说明生命哲学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后解释其本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传承系统。
B.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必须要有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
C.汉字是一个固有的生命过程,它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瑰宝,是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D.汉字的生存与发展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不断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2 12:09: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其一,为***等职务。
(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问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小题2】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陈翰伯为什么能在出版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小题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小题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同类题3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据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那么问题来了,在一线城市,例如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在天津的部分网友中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卷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花费上万元。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对于调查中,“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对于“有机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以下是其中的两个调查数据图: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数据图一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数据图二
——《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壮阔的游历,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光明时评》
【小题1】根据两个数据图及材料二,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让孩子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但这些想法都是家长一厢情愿。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虽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的部分网友为调查对象,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着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一度被搁置,是因为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
D.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E. 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小题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嫁女树
侯发山
靠山屯有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谁家生了女孩,就要在院子里种一棵香樟树,等到女儿长大出嫁时,就把它砍了做个大樟木箱子,里面放上陪嫁的东西。久而久之,香樟树便成了“嫁女树”。
花婶是远近闻名的媒人,最爱到靠山屯保媒。为啥,花婶知道靠山屯的习俗,不进家门,一看院子里的树种,就知道哪家有女孩,然后根据树的大小,判断男孩或女孩的年龄,这样再去说媒,就省去许多口舌。
常言说,巧嘴媒婆说大话。明明是个丑八怪,在她口里美如花。白丁说成是秀才,预约见面红包拿。花婶不是这样的人,不会把秃顶的人说成是聪明绝顶,眯缝眼说成聚光,她是热心肠,真心成人之美。
这天花婶路过大春家,看到大春家的“嫁女树”,根据树冠和树围,知道大春到了出嫁的年龄。一了解,得知大春还没有对象,花婶的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大春个头高高的,肤色白净,若是换上时尚的衣服,根本看不出是个农村人。自从花婶进了院子,大春抿着嘴,捻着衣角,眼神不时瞄向地上的蚂蚁,一副害羞的样子。
花婶的脑海里立马跳出一个人,那就是在镇政府工作的小马。小马是城里人,大学毕业后要求下基层锻炼,考公务员考到了这里,一直想找个“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里的小芳。花婶就打开小马的微信视频,说自己在靠山屯瞎逛,然后悄悄把摄像头对准了大春。
小马激动得没敢说话,打出一行字:靠山屯的?真是深山出俊鸟啊。
花婶心里有了数,关了微信,好一番夸奖小马。大春的爹娘认识小马,因为工作关系,这娃来过靠山屯几次,城里人,公务员,心里边早就满意了,嘴上却说只要大春满意,我们没啥说的。大春呢,始终没说话,看样子也像是同意了。
接下来,花婶就把大春的手机号码给了小马,让他们自己联系,还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花婶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特别是婚姻这事,欲速不达,强求不得,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过了一段时间,花婶从小马那里得到信息,他和大春已经步入了恋爱的正常轨道。
时隔半个月,花婶走进大春家的院子,一下子感觉不对劲——院子的“嫁女树”不见了。没听小马透漏结婚的消息啊,怎么就把“嫁女树”刨了呢?难道是提前把家具打好了?
花婶就嚷嚷,提出要看看家具。
大春的爹就讪笑着,吭哧半天才说,“嫁女树”给二狗了。
花婶知道,二狗也是这个屯的,四十多岁的还没找到媳妇。光棍一个,他要“嫁女树”干啥?没听说他有干女儿啊。大春将来怎么用?
大春的爹说,二狗要结婚了,媳妇是郑州的。
花婶掐了掐自己的手指,感觉不是在做梦。她之前给二狗介绍了没几个,都是妮穿她娘的鞋,钱(前)窄,一直没弄成事。
大春的爹说,那个寡妇是个退休职工,小马的一个远房亲戚。她来到靠山屯后,一下子就迷上了这里。
她不嫌二狗家穷?花婶愣愣地说。
大春的爹说,小马给二狗整了几百棵核桃树,今年都挂果了。
花婶这才知道,二狗是小马的帮扶对象,不但负责帮二狗脱贫,这次还给他找了个媳妇。那个女的是个退休职工,男人病死好几年,小马便把她介绍给了二狗。
大春的爹说,二狗媳妇没啥要求,只求二狗给她做个樟木箱子。
小马就想到了您家的“嫁女树”,是不是?花婶眨巴着眼睛。
大春的爹咧了咧嘴,佛一样笑了。
花婶说,大春就愿意?
一直没有说话的大春使劲点了点头,满脸的自豪和骄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香樟树要做成陪嫁箱子的习俗,是为了说明这个树对女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为下文表现大春的品德作了铺垫。
B.“花婶走进大春家的院子,一下子感觉不对劲”,通过揭写花婶的心理感受,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一直没有说话的大春使劲点了点头,满脸的自豪和骄傲”,是因为大春为自己有这样一个能干而热心肠的对象感到自豪和骄傲。
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乏生动,如“花婶的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大春爹“佛一样笑了”等,均形象地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心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分析小马的形象特征,
【小题3】花婶这个人物在文中有哪此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