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小题4】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6 05:5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C.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D.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刚开始走出国门。
B.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
C.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这样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
D.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没有实用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1)画框就是窗户。 
(2)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成熟,被人放倒在地。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下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这些绿色食物。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3)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地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4)这是读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5)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6)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 因为在乡土间, 只有牛, 才当得起 “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7)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强犟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它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8)有一次,父亲让我牵着它到水边饮牛。我沉浸在古诗句中,想像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水之后,牵牛往家走,我想骑到牛背上去。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它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夺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帮它理毛,帮它加料,向它示好。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9)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10)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的结局,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谁能够被赦免。这不仅仅是牛的宿命。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划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肠胃消化不动也无法排出,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线上煎熬。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它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11)“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12)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哞”一声同我打招呼,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13)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
B.第六段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C.第十段划线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牛临死前的痛苦和悲伤及我对牛即将离世的悲痛与不舍,可见我和牛的深厚感情。
D.小说讲述的牛和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了我们应该尊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小题3】【小题4】文章第二段,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小说以“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中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 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

首先要弄清贫困人口在哪里、谁是贫困人口。为力求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国动 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剔除识别不准人口,识别精准度不断提尚。

确定了贫困户,特色产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各地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此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切实拿出“新方案”“硬办法”, 通过“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真正脱贫。

什寒村曾是海南琼中极为偏远贫困的村庄,海拔近800米,在2012年时村民的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传统的产业扶贫和补助补贴性扶贫解决不了它的贫困问题。海南省委实施定点帮扶,琼中县委、县政府根据其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结合当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内涵,推出了“旅游+扶贫”模式,让村民在家里就吃上了 “旅游饭”。

“旅游扶贫带来了连锁效应,不仅贫困人口减少,不少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去年底, 什寒村28户贫困户有27户实现了脱贫。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也由此蜕变成为海 南十大最美山村之一。”琼中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朱德权说。

(摘编自《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篇一有一种温暖,叫“精准扶贫”》,《工人日报(2011年5月18日)

材料二

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面、康论坛”颁奖盛典上,诏安县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

诏安有着中央苏区的红色血脉,于2013年被列为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五年后,诏安华丽转身,连续三年入选“福建省县域十佳县”,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从“贫困县”到“十佳县”,诏安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充分利用“中国青梅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名片,因地制宜摸索出了“突出青梅主导、实施文旅带动、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组合拳,有力推动了诏安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显著增强了贫困村、薄弱村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生态 “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

(摘编自刘龙《从“贫困县”到“十佳县”精准扶贫的“诏安实践”》,《福建日报》2018年12月)

材料三

日前,***吴俊婷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或“剔除”等措施,意在使扶贫对象更精准;确定了贫困对象后,再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拓宽其增收渠道。
B.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能只靠传统的产业扶贫、补助补贴性扶贫等模式,还要根据各地不同特色,不断创新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C.精准扶贫需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并由纪检监察机关搞好监督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笔扶贫资金按时规范到位。
D.什寒村、诏安村和金台区都是当地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都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根据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才使三地能够顺利脱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海南的什寒村、福建的诏安村,还是陕西省宝鸡市的金台区,当地政府都坚持党中央确定的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发展特色产业。
B.诏安在由贫困县到十佳县的华丽转身中,注重打造地方特色名片,以创新党建为引领,突出青梅、文旅等特色,注重生态和经济相结合。
C.金台区为了抓好精准扶贫的各项落实工作,由督导考核组出面,对当月工作内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还对扶贫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了监督。
D.三则材料中,什寒、诏安、金台三地政府都实行了精准扶贫措施,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以旅游带贫困,通过造血让贫困户真正脱贫。
【小题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采取哪些扶贫脱贫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不能跟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只是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甚至要常常保持一种警觉。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问最忌跟风。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周围的人都说好,大家都在谈论,大有“非读不可”之势。此刻,单是虚荣的诱惑就足以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感觉不读不看,自己就OUT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所坚持就真的很不简单,甚至值得尊重了。
这么说,并不是拒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阅读,而是深感养成独立趣味之必要。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相似的人多,独特有趣的人少,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家”太少的缘故。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专业训练,甚至太过相似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太多的相似,恰恰缺少了独特与不同,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这样的相似,往大了说,从长远看,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当然,独立的趣味与广博的审美并不矛盾。特别是作为副刊编辑,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直接影响着副刊的“成色”。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它让人安静下来,沉淀下来,不过于追求有用,而是体会无用之用、过程之美,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保持广泛的兴趣,保持心境的洒脱,保留心底的温润。这样丰盈的精神生活常常是在某种孤独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热闹中获取的。时髦的东西多了,会热闹一时,引人关注一时,但长久来看,恰恰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似乎人人都感受着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人都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几乎成为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我想这恐怕是诸多名曰“文化副刊”的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的内在原因吧。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也曾有过随潮流的脚步去追逐,为炫目的表达而惊叹,被动人的文采所折服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热闹与繁华过后,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值得你信任的“朋友”的,恰是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它让你身心舒展、灵魂自由。
时髦不能跟,自己不能丢。(《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7日24 版)
【小题1】下列关于“我”对“阅读不能跟时髦”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我”担心阅读趣味会滑坡。
B.在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很是无奈。
C.跟风阅读,因虚荣的诱惑而使人无法坚持自我的阅读趣味。
D.跟风阅读,造成相似性太多,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胡适认为做学问的要求应该像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时也不能跟时髦。
B.能够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大家都在谈论甚至觉得不读不看就OUT了,也不要改变自己的阅读趣味。
C.太多的相似性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D.养成独立的趣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活中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学问家”太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刊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对副刊的“成色”有着直接影响,可见,一个副刊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编辑的优秀与否。
B.副刊虽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但是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报刊副刊中的栏目。
C.“文化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应该与人们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样的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感有关。
D.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才能让人身心舒展,灵魂自由,这才是阅读独立趣味的真正体现,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