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1990年9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年9月,一位18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2002年,法国包括一名3岁男孩在内的11名儿童同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月,这次试验性的基因治疗获得成功,所有患儿状况良好,而且表现出具有正常免疫力的迹象。但没过多久,医疗专家查出这名3岁儿童突然在基因治疗宣告成功后患上了某种类似白血病的癌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基因治疗引起的。这立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这次医疗试验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被包裹进经修饰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然后再进入患者细胞中与DNA结合。虽这些病毒载体经过处理,可以防止感染,但科学家还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人担心,病毒载体会破坏重要的基因,导致“插入型突变”。如果被破坏的基因是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就会产生癌症。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都是在近几年进行的,所以并不能排除有些病人今后发生癌症的可能。此前进行的多次基因治疗中,也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插入变异会不断带来治疗风险,基因治疗专家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而使用其他非插入型载体,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

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更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基因治疗还必须使用一些不够完善的技术。专家们指出,法国的这个医疗事件只是一个特例。在这次试验治疗中使用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只是最近才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医疗专家们指出,不要因为个别的悲剧而排斥基因治疗,其实基因治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它让那些用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看到了希望。与其远离基因治疗,不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入地认识风险,从而帮助医生们在未来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B.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C.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现有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目前还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手术风险相当高。
D.人类对自身基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所进行的基因治疗也就难免存在较高危险。
【小题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存有争论,但有关的专家还是坚持认为,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
B.由于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所以这起试验并未取得成功。
C.虽然还不能确定那位3岁男童的死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
D.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经过处理的病毒载体插入DNA的位置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基因治疗的风险是很高的。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因治疗的研究和试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尽管其好处远大于其弊端,但近年基因治疗中出现的死亡个案,还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反思。
B.一旦插入DNA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破坏了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就很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导致基因治疗的失败。
C.专家们通过给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植入对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找到了避免因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变异而导致癌症的比较可行的方法。
D.目前的基因治疗全都处于临床试验期,还必须使用一些有待完善的技术,若想取得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仍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3 12: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高铁“霸座”,景区泡脚,乱刻乱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无资质导游,“黑车”、“黑店”;厕所脏、乱、差、偏、少,景区拥挤、道路拥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旅游已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些不文明旅游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影响了旅客的旅游体验,也损害了旅游行业的形象。2018年,我国入出境旅游总人数达2.91亿人次,出境游已经成为游客出行的重要选择。出境游客文明素质既事关国家形象,也直接影响到游客自身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游客在出境旅游时能够以礼待人、尊重他人。但是个别游客依旧有破坏自然环境、毁坏文物古迹等行为。近两年发生在游客、旅行社、导游、景区的多起不文明事件,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议论和思考,对文明旅游的期待也愈加强烈——一些公民素质“欠费”、文明“余额”不足的现状必须改变,文明礼让才能畅行天下。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5月)

材料二: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8年11月)

材料三:

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是由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例如经济危机、金融动荡等经济因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非典”、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区冲突、战争、动乱、恐怖活动等政治因素 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我国多数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状况会呈现出有规律的消长变化,因而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省份)旅游目的地的客流集中于4月-10月的“旅游旺季”,而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这段时间属于“旅游淡季”(具体每个地区淡旺季分界的日期可能有所偏移,淡旺季的时间段长短比例也会有所差别)。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旅游活动缺乏全程监管,旅游经营和管理存在不规范情形;部分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4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机票市场份额仍为最大,占到了一半多,但占比有所下滑。
B.住宿市场的份额在连续几年呈下滑趋势后,2017年开始有所回升。
C.在线度假市场份额在2017年占比16%,成为交易额格局中唯一逐年提升的。
D.在线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在线住宿、在线机票、在线度假三大模块,在线机票三大模块,在线机票占比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旅游成为了国民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B.出境游中,游客的文明素质不仅会让游客自身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事关国家形象。
C.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D.公民素质“欠费”、文明“余额”不足的现状如果不改变,文明礼让就很难畅行天下。
【小题3】结合三则材料,请你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江南

方令孺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小题1】赏析第①段中“浮”字的精妙之处。
【小题2】从全文看,开头写“吃甘蔗”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遇火即可燃烧。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可燃冰是  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它在海底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然而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温度不能太高,压力不能太大,一般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中才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开采极为困难。尽管人类想尽办法努力寻求最好的开采方式,但开采量还是 。而且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漏,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因为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变成严重后果。可见,“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还有新的挑战,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地为人类造福。我国对可燃冰的试开采起步较晚,却   ,曾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产气22 天,从而成为全球海域“可燃冰”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被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科学家们如获至宝。
B.科学家们如获至宝,它被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C.这让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它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D.这让科学家们如获至宝,它被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迄今为止微不足道不容乐观后来居上
B.自古以来微不足道不堪设想青出于蓝
C.自古以来微乎其微不容乐观青出于蓝
D.迄今为止微乎其微不堪设想后来居上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因为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严重加剧
B.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从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C.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从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严重加剧
D.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因为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在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选址、建筑、景观等。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建立新校区过程中显现出诸多弊端,如规划不科学、缺乏生态理念、盲目追求豪华、缺少文化底蕴等。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以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讲会、会讲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层、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其社会责任感。现行高校的学术报告和会议缺乏深入交流,鲜有质疑、辩难;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疏离,教师上完课就离校回家,学生很少有请教问题的机会;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灌输色彩浓厚,教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听。传统书院行为文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二是在学术交流中真正地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才能起到启迪思想、碰撞火花的作用;三是在师生关系中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书院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办学宗旨就是要“补官学之弊”。
B.古代书院之所以受到东亚国家的追捧,与当时各国之间交往密切有根本关系。
C.古代书院坚持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相统一,办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D.古代书院在建筑、选址上看重对学生精神、理想的培养,并不追求实用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着重指出书院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影响,为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展开论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文化的内涵及启示。
C.朱熹访问岳麓书院主教张栻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书院间的学术交流很频繁。
D.文章最后列举高校在教科研上的不良现象,对比突出古代书院文化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当前大学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
B.只要我们能够切实借鉴古代书院文化的做法,就可以弥补如今校园建设中所暴露出的种种不足。
C.当下所提倡的“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与古代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D.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我们不妨从传统书院文化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