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作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彗星在距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处在太阳系的外围,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
B.“我们星系”即“内太阳系”,有许多巨大的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的行星构成。
C.冥王星距离太阳很远,不会发光,覆盖着甲烷冰,它有一个叫“卡戎”的巨大卫星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古诗词鉴赏。
D.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还可能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小题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彗尾”形成的过程。
【小题3】太阳本身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条列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01:2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①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②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这是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③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纭。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④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瘞yì)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義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劲,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不,经字有佛性。

⑤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待了好大一会儿,觉得两天的疲劳, 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⑥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⑦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哪一块都不寒磣。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鼓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甚飘逸,但写大字则用颜体)。看大字碑刻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⑧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是乌可哉。

⑨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待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小题2】结合文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汪曾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颇为犹豫;但在佳卫的坚持下,我只好勉强同意。
B.喝酒、点篝火、背诵诗歌的情节在小说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生活和人生可以产生诗歌的深意。
C.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小说内容主要是背诵诗,而诗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D.文末的“补记”在小说主体之外补充叙述,解答了主体部分的悬疑,使佳卫的性格完整丰满。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小题3】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佳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同时,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译著,认识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学说”。
(选自杜小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②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好学深思、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信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它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选自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日本侵华期间,张岱年还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哲学研究,因为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国家命运,学术能拯救危难中的中国。
B.张岱年在哲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跟他学生时代对中外哲学典籍的深入研究、名师的指导、好学深思的品性有关。
C.“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这话表明唯有创造新哲学我们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
D.何其巩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中国哲学大纲》印为讲义,以防此书稿在战乱中遗失,可见其爱才之心及书稿的价值。
E. 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是张岱年哲学研究的特点,因而他被誉为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
【小题2】张岱年在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感到了平生最大的快乐,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3】张岱年认为“救国必须有知”,他是何如践行这一主张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4】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本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①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③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起初都很兴奋,但村民不大乐意返乡,最终他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小题2】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5秒的音乐视频所形成的娱乐速食性,并不构成人们批评抖音的绝对理由,抖音的15秒选择与当下什么都注重快速的追求是一致的。短短几十年,人类在技术上拥有了比此前成百上千年更多的突破。从秒拍、美拍到抖音,只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走向,而抖音也是一款并不比其他产品更独特的消遣载体。那么,在讨论抖音的时候,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无疑,抖音的用户极易从软件使用中获得快乐,“停不下来”是许多青少年共同的反应。这种心理并非是简单地满足于消磨时间。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获取时间的短暂有时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体量/时间=效率”的公式推导下,耗费时间越短一定收获越多,那一瞬间对快乐的感受也最浓烈。自然地,“看抖音视频——快乐”形成了奇妙的因果联系,而15秒的超速获取就成了打开大众快乐心情世界的超短密码。这样的交换划算吗?看起来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无数个15秒的叠加恰恰成了杀死时间的利器,高速和短暂为我们织出了21世纪最大的陷阱。这也是2018年4月抖音视频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的根本原因。无论是90分钟的时间提示功能,还是单日2小时的时间锁功能,其共同指向的都是用户在这款产品上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关闭软件之后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这种反应,正好说明快乐感觉的延续需要更大的时间成本,真正的乐趣究竟是瞬时的陶醉还是应当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时长及深度为衡量标准?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网络时代,人们对快乐的理解更趋多元,“发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标准,很少再有人认同哲学上“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的说法。同样都是对对象的迷恋,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对抖音的追捧似乎和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到的那种“消遣”无异:“……让我沉浸其间,甚至没有时间去遐想。我那么迷恋,近乎精神失常,以至自己想起来都要发笑。然而我兴致并未稍减,因为在这样的境况中,我只会无拘无束地听从我的喜好。”无拘无束地满足自我大概是人类最一致的理想了,但某种喜好为何吸引我?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告诉自己这一点的理智。

人们对喜好的培养无法建立在外界环境的强制之上。通过抹杀、取消娱乐产品的方式控制普通用户的兴趣必然行不通。已经开始走向成年的“00”后们,本就生在一个娱乐的时代,更不用提无数的娱乐软件、平台是如何通过变现在普通用户身上实现了巨富的梦想。而这种单向商业价值只会促使更多的商家投入到相似产品的开发中。我们理性地认识抖音,不代表全盘否定或者断然拒绝,而是要实现抖音或者其他无数个同类产品价值的转化。如今的抖音15秒也在不断尝试和真实的生活增加联系,有时间限度的“展示”功能在一部分人那里成了宣传品牌的重要途径,如取得巨大轰动的“西安城市名片”正是利用抖音进行的一次正向创意。

从实践的角度说,今天的人们在科技与自我之间呈现出了迷失的状态。当人类无法抗拒技术的魅力或牵引时,我们起码应当选择更有益的态度,来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价值。

(摘编自吴卉《抖音的时间成本与大众的快乐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和其他网络娱乐产品一样,是一种消遣载体,它让用户极易从使用中获得快乐。
B.针对用户在抖音上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抖音视频已经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
C.今天的人们对快乐虽然有着多元的理解,但都比不上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的快乐。
D.现实中,我们无法通过抹杀、取消娱乐产品的方式来控制用户对抖音视频的喜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否定了用娱乐速食性来批评抖音的说法,同时提出如何看待抖音的问题。
B.文章引用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话旨在论证人们在对对象的迷恋时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C.文章用“西安城市名片”事例论述抖音在增强与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方面有了积极尝试。
D.文末指出人们当下的迷失状态,提醒人们用有益的态度去思考科技为生活创造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里15秒的视频可以让人们用超短时间达到收获强烈快感的目的,这种交易划算。
B.抖音视频满足了我们无拘无束地满足自我的需求,与卢梭提到的那种“消遣”是一样的。
C.关闭抖音视频后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这说明抖音视频只是瞬时的陶醉,并不值得拥有。
D.越来越多的商家投入到抖音相似产品的开发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