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看似已无甚价值,但其实不然。侠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沉淀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侠文化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这从如今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可见一斑。笔者以为,无论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针砭矫正社会时弊,抑或塑造理想人格模式,侠的当代价值都是圭璧连城的。
尽管侠文化一直是以一种反传统、反正统的文化存在,但历史已经证明一直盘踞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是脆弱不堪的,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包蕴着多种面向,侠之于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武功超凡的英雄形象甚或是舍己为人的仁人义士的典范,而早已化作融合这一切的一种独特而丰满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图腾,其所蕴含的崇尚正义公平、自由进步、打破常规的思想价值,诚信重诺、见义勇为、不矜不傲的伦理精神,以及孤鸿烟月、断剑沧海、浊酒残阳的审美意蕴,都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侠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平民性,且在历史上几乎一以贯之,这也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究其本源,乃个体文化人格的偏颇与缺失,侠之“仗义疏财,赴人困厄,重诺守信,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正是一剂对症的良药,试想如今不少骄奢淫逸的“富二代”如果能有些许真正的侠者气概,那他们能产生的正面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的散播,毕竟平民性才是其本质特点,聊可欣慰的是,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或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归根到底,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而穿越千载,尽管中国传统上推崇儒、释、道合一的人格模式,但无论是儒家的仁和谦冲,还是道家的虚静无为,抑或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无法触及理想人格模式的全部内涵。事实上,侠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流品而与儒、道、佛并驾齐驱,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并不在此三家之下,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尤其是在近世演化中所出现的明显的“儒侠互补”倾向,更是证明了侠在近代理想人格模式重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侠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小题1】下列对侠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不是万能的,需要像侠文化等其他文化样式提供新的前进动力。
B.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侠文化能够对这一现象有所改变,推进中华文明健康发展。
C.侠文化所蕴涵的思想价值、伦理精神和审美意蕴能够给中华文化提供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D.侠文化的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侠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其他文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小题2】下列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侠文学、影视文学的高度繁荣使得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
B.侠具有深刻的平民性,而且贯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谝矫正的原因。
C.侠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可视为侠心未泯灭的象征。
D.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同儒、道、佛三家一起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人格,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
【小题3】结合全文,写出“侠”在当代的三条文化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12: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题,介绍了柳先生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的神奇效果,突出他医术高超。
B.柳先生给日本少佐接骨后,来药铺里的病人变少了,表明老百姓内心是憎恨日本人的。
C.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是因为他不愿意被老百姓误解。
D.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小题2】小说中的柳先生除了医术高明外,还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纽约时报》1月2日报道,中国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此前从没有航天器曾在此着陆过。布朗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詹姆斯·黑德说:“这是国际上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历史性一步,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未知区’进行地表探测。”

报道称,如果任务成功,就可以回答有关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的基本问题。例如,关于月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谜团,而这些谜团反过来又为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太阳系的早期历史是激烈的,那时,大型天体撞击岩石行星并留下陨石坑,有些陨石坑直径超过600英里。但是,能证实这个动荡的过去的大多数证据已经消失,被时间抹掉。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尤其是古代天体撞击月球表面的次数。珀杜大学的行星科学家霍根博士说:“太阳系早期的历史被锁在月球背面的岩石中。”

(摘编自《外媒:起跑曾晚近40年,太空“后进生”中国成功逆袭》,“参考消息网”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的成功落月,表明我们具备了全月球到达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点。在科学任务方面,嫦娥四号将进行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吴伟仁解释说:“着陆器、巡视器将会考察着陆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我们会得到第一张月球地下的剖面图,还会探测着陆地区的物质成分、月壤组成等。与此同时,还将测出月球背面的准确温度。”

此外,在月球背面开展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备受关注。“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能够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100KHz-1MHz射电天文观测空白,有可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拋射和高能电子束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孙泽洲说。

(摘编自冯华《翩然落月背,再赴广寒约》,《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一些主要科学载荷,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

对于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的测量在国际上属于首次,这是中国、德国合作的有效载荷,中方首席专家张珅毅研究员介绍,该载荷安装在着陆器上,核心目标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

张珅毅告诉记者:“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此深空中宇宙粒子时时刻刻会打在月球表面。如果航天器在月球上登陆,会受到粒子的损伤和影响。那么载人登月之前,进行辐射环境的测量和辐射风险度的评估,能够为月球的开发和载人登月做好前期准备。”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是进行水资源的信息获取。张珅毅表示,这个载荷具有中子测量的功能,因而能够推断行星表面或者内部是否含有氢资源。此外,该载荷还可以对日地间太阳风暴粒子加速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也能测量月球表面的氧化铁含量,分析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红外成像光谱仪

红外成像光谱仪载荷副主任设计师徐睿介绍,该载荷由上海技物所研制生产。红外光谱仪是将颜色更加细分之后对每个很窄的带宽颜色进行成像,因而观测的尺度更加微观,可以看到月面0.1米分辨率的月表矿物特征,同时,还能够在红外波段对目标的光谱成分进行有效探测。

徐睿告诉记者,红外光谱仪是唯一一台器上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使用该载荷,利用太阳的被动光源获取太阳光照下的反射光谱,可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摘编自刘诗瑶《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可为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线索。
B.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完成对月球更加微观的观测,可看到月表矿物特征。
C.作为唯一一台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红外光谱仪可以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表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基本上能够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在这里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射电天文观测的空白。
B.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C.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登月的任务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以及进行水资源信息的获取。
D.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之所以能推断月球是否有水,就是因为该载荷具有中子测量功能能够推断是否含有氢资源。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月球着陆,会对人类的月球探测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可能是实情。它说的是事物较深层次的问题,离现象世界较远,也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德国哲学及其表达方式可能是其典范。叔本华称,康德的书具有“辉煌的枯燥性”,我想叔本华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这里“辉煌”是肯定其学说的深刻,“枯燥性”可能就是指复杂艰深,很难读懂。我国康德的研究者郑昕先生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东西,绕过康德只能是坏的哲学。如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这当然是必须的。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不过,任何表达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有些让人消受不了。也许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很多哲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崇尚模糊思辨、玩弄晦涩概念,以显示自己高深的倾向。

②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极端的倾向。在我看来,哲学家,即便是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都是明确的,之所以长篇大论只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那些假想的“敌人”提供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这些论证就像架在城堡围墙上的大炮,是用来吓唬潜在敌人的。而城堡本身并不怎么复杂。哲学家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如若“攻防”太过繁复,读者在这概念的迷宫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接近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我想,言说与写作尽管免不了要有逻辑的“铺陈”,但应尽量使之线索清晰、明白晓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应当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这应当是现代写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③不过,这大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各类人物,特别是学者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说大话、玩概念、搬用或生造术语的作者却博得青睐。

④我觉得现在国内出版的哲学著作仍然有这个特点。这种晦涩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很难确认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可能是错误的。当一个哲学思想的表达如此含糊和艰涩,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想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使得人们甚至不能说:“亲爱的教授,这是错误的”。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负责任地谈论,人们就必须明白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能够指出他的哪些谈论是错误的。这种晦涩的谈论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讨论中,当然,首先是在哲学中,甚至到达这种地步,如果某个人以人们能够接受的语言,简单而清楚地谈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对真正的学术一窍不通。

⑤就说海德格尔吧,去读读他的 《艺术作品的本源》,多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可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进入了一个概念的迷宫。可全世界大多数自称哲学家的人都在钦佩和效仿海德格尔,看看他给世界开出的处方,听起来辉煌灿烂,实际上却毫无内容。他宣扬的所谓 “诗意地栖居”的学说,看上去那么美,但当他在课堂上行纳粹礼,喊:“嗨,希特勒”时,这个“栖居”显然不像是“诗意”的。我当然不否认他有一些“深刻的”言说,我有时也喜欢引用,但他的整个学说却是让人难以消受的。由于他自己声称他的思想深奥难懂,于是读者也跟着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我怎么都觉得人们的赞美声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 “众人”,就让我做那个看不见皇帝身上的“新衣”,任由那些“众人”嘲笑的孩子吧!

⑥波普是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也因此,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他指出,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关于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关于语言污染人们却很少谈到,然而它却是更严重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日甚一日,而且因为它侵蚀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义务和良心。

⑦当我们在民众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地空谈。波普在其晚年出版的 《寻求更好的世界》一书中说,“知识分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责任,由于他拥有从事研究的特权和条件,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或社会)也负有义务,即把他的研究结果以最简单清楚的形式十分谦虚谨慎地陈述出来。最坏的事情就是,知识分子试图在社会面前以伟大的先知自居,并用含混晦涩的哲学去影响人们,这是对神圣精神的犯罪。谁不能简单清楚地陈述,谁就应该沉默并继续工作,直到他能清楚地表达为止”。我很欣赏波普的这段话,知识分子负有不可取代的对有关文化、国事、尤其是伦理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的责任。他必须学着做一个能清晰、简约说话的人,这是让别人能够对此表达意见的前提,除非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质疑。

   (选自2012.2.11《解放日报》第6版)

【小题1】联系上下文,第②段空白处适合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B.虽然 但C.即便 也D.由于 因此
【小题2】第②段中“铺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①段中“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评析。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康德的书具有 “枯燥性”,但也有新东西,为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
B.文中作者把“哲学道理”和“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分别比作“城堡”和“大炮”。
C.作者把那些赞美深奥难懂的海德格尔学说思想的人,比作《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
D.作者推崇波普,因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小题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B.晦涩的谈论方式可以休矣
C.以简约的方式谈问题
D.做一个清晰简约说话的人
【小题6】文中提到:“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其实如今社会上的“语言污染”现象既多又严重,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语言污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