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安蓓《中国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2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

材料三:

“一带一路”沿线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和非关税壁垒,加强铁路、航空、管道等硬基础设施,以及制度等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可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摘编自曹文炼《“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B.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扭转了连续三年负增长局面,进口增速反超出口增速。
C.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呈上升态势,进口比重则有较大起伏。
D.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均在30%以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B.“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C.“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D.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通过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小题3】“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5:4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
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传达、沟通信息,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清楚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目的的,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就是书法创作的一种造型,他还举了一系列的造型:“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只有这样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才是书法。钟繇也有这样的论述,他是把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创作过程中的造型联系起来。王羲之则从否定的一面论述了什么是书法,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前面讲到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今宵酒醒何处”,其文字意义,表面上理解是一种很惬意、很潇洒,“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的美。然而文学的意义与之相反,这里词人写作时的心情却是凄凉和孤独。这种凄凉和孤独是作者柳永的情感创造;而书法家却利用这十几个字的组合与对比,反映出某种情感的可能,可能是惬意和潇洒,也可能不是;可能是凄凉与孤独,也可能不是。到底是什么,要根据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大小正侧等造型元素的变化来判断分析。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如何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创作要把汉字变成美学对象,使人们获得审美偷悦;日常实用写字仅是交流信息:这是书法创作和日常写字的本质区别。
B.那些把字写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作品,不能算是书法创作,因为书法创作不同于简单的写字,它还要借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C.书法家在文字学、训诂学方面的学识会直接影响到其书法创作质量,所以只要学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能提高书法作品质量。
D.判断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完全忽略书法本身的字面含义,而要根据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大小正侧等造型元素的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属性,然后从功能出发较详细地指出了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要义。
B.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不同的目的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写字和具有美的形式的书法。
C.文章中有较多的引用,这些引用的内容从肯定的角度论证书法有其造型规律,且注重情感表达。
D.文章以《雨霖铃》词句的书法作品和张旭的草书为例,论证书法的情感表达可能与其文学意义、字面含义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书法则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B.—个人如果要成为高明的书法家,不能只注重练习技法,还要注重字的造型,更要在书法创作中投入自己的情感。
C.孙过庭、包世臣都强调了性情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他们的观点对人们应该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有启示作用。
D.对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文字意义、文学意义、书法角度去解读,其情感各不相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小题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普及性越来越高。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 2月,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移动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渗透迅速,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与此同时,支付宝也发布了2016年中国人全民账单,4.5亿消费者过去一年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手机移动端,超10亿人次使用这种“指尖土的公共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之相对应的移动支付方式在中国实现了蓬勃发展。移动支付方式的兴起也改变了部分人的消费习惯。如今,移动支付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它多应用于小额、快捷、便民等支付领域,如公共交通、旅游、菜场、便利店、移动互联网消费等。部分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非银行支付机构钱包产品中嵌入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如话费流量、车票、酒店预订、网点门票、违章罚款等功能,移动支付生态圈正逐步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通行政材一级的银行机构网点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民要想办理金融支付业务路途远、困难多、成本高,村域支付结算需求受到抑制。随着支付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持续改善,移动支付已逐步成为解决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的切入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移动支付,中国引领世界发展》2017年7月18日)
材料二

注:材料二为“不同群体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的考虑因素”的数据图表,数据:益普索(Ipsos)
材料三 
移动支付在最早开始的美国没有做起来,最大的原因在于美国的征信体系经过
多年发展,产业链较为完整,尤其是信用卡体系发展已相当成熟,很多信用卡具有保险和索赔功能,同时安全性也较有保障。美国人使用信用卡的习惯经过多年培养和普及,要切换到移动支付手段需要时间和市场教育。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征信体系发展较为缓慢,信用体系也较为薄弱,在消费者还没有培养起信用卡消费的习惯之前,第三方移动支付就已经开始发力,中国的消费者相当于跳过了信用卡阶段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在用户体验方面,苹果、谷歌已经考虑得十分周到,因为他们深知一旦在用户体验上无法满足要求,他们苦心打造的支付方案便会遭到弃用,但不断出现的支付操作延迟、系统无法识别等技术问题,依然使得ApplePay的推广受阻,在遇到问题后,用户和商家随时就会切换为传统的刷信用卡或付现金的支付方式。  
另一个阻碍美国移动支付获得推广的障碍是安全性问题,尽管苹果、谷歌等在移动支付功能推广过程中都一再强调其安全性,但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用户来说.他们还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将信用卡信息保存在手机中,再直接通过手机来支付这样的新鲜手段。
(摘编自腾讯网《中国移动支付甩开美国》2015年11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的考虑因素中,人们普遍关心交易与个人隐私的安全性,而对于在什么支付场景下选择什么支付工具却不太重视。
B.从材料二可知,对于交易优惠与补贴的多少和操作体验的便利性,用户愈年轻,则愈加重视。
C.70后对于支付平龠系统稳定性的需求要高于其他群体,同时选择支付平台时受支付场景的影响更强。
D.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的六种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数据起伏波动最大的是支付平台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中围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是为了证明“移动支付在我司的普及性越来越高”这一观点。
B._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部分民众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这促进r移动支付的兴起和移动支付生态圈的逐步形成。
C.由于移动支付具有快捷、便民等特点,因此它比传统的支付方式更好,促使人们改变了消费的习惯。
D.移动支付能够解决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的需求,得益于支付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和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持续改善。
【小题3】和美国相比,我国在推广移动支付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

邱振刚

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我和同行者瞠目叹气之余,只得转身进了蚝博物馆参观,聊以自慰。只见里面关于蚝的雕塑、壁画和各类工具一应俱全,有的蚝壳,已经留存上百年了,竟然足足有脸盆大小。尤其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林林总总各种养蚝、采蚝的工具,它们有的是木制,有的是藤编,其中几件,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细细端详却发现并不一样。

走出博物馆,只见马路对面,夕阳慢慢地从一处小型祠堂的檐角上降下来,那照过古人的余晖,正淡然洒在街面上。那檐角似乎牵拉着我的思绪,让我思忖些什么。现代都市的气息早已在沙井渗透蔓延,和留存至今的历史风韵交织在一起,和谐得如同故友重逢,没有丝毫违和之感。这家博物馆的一条马路之隔,就是成排成片的现代化高层公寓。或许在摩天高楼上看来,这里只是一处黝黑的角落。可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崛起过多少座高楼,惊现过多少桩传奇,这里的人依旧葆有着自己的古朴,品咂着自己的人生。此时,来自不远处大海的风轻轻掠过,凉意在襟间升起。我知道,这道拂过了沙井街面的风,还会拂过曾氏祠堂前枝叶连片的老树,拂过永兴桥下的水波,也拂过离人的思绪。

远处,连绵不绝的璀璨灯光中,深圳的繁华夜景如大幕般拉开,这座年轻的城市进入了她最美的时刻。我想,自己需要修正一下最初的印象,沙井不是被时光遗忘,而是在时光的流逝中,依然对先人,对传统保留着一份珍视。在身后,博物馆的灯光已经熄灭,暮色更浓了。我路上来时的中巴车,车辆只是一两个转弯,就彻底汇入城市中心地带的车流。这半日的时光,这不长的旅程,只够略略走过沙井斑驳的历史,却已经仿佛一根接现代都市和昔日渔村的丝带,穿梭其中的滋味,让人沉醉,催人感怀。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赵州桥、卢沟桥,衬托出永兴桥更为朴素的特点,和很多只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依然肩负着承载行人行走的使命。
B.“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寥寥三句,运用对比,色彩鲜明,朗朗上口,精炼形象地写出了沙井蚝的肥美,读之令人食欲大开。
C.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从古建筑群、永兴桥、蚝博物馆等角度,描写了沙井的历史与现状,真切地呈现出沙井文化历史的厚重。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如“竟然足足有脸盆大小”“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深圳的繁华夜景如大幕般拉开”等。
【小题2】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