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小题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是它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D.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受价值属性的制约,一旦脱离了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与文化事业缺一不可,前者是文化发展的起点、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2 08:5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观鹳雀

贾国勇

①若不是窥到了鹳雀眼中闪出的光,说不定你会误认为那是一团蓬蓬松松的芦花。

②正是芦花飞扬的季节,每一棵芦苇的头上都顶着一团硕大的缨穗。风吹来的时候,缨穗就散发出一团团芦绒,漫天里飞舞,落在观鸟岛上似白雪皑皑。那只鹳雀就站在一簇簇的芦花下面。她垂下了长长的翅膀,缩回了细细的长颈,头深深地埋藏在灰色的羽毛中,偷偷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如一只浅灰色的球体,隐身于同样是浅灰色的芦花中,浑然一体,若不是细心观察怎么看得出不同来?

③这个时候,我正坐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的游客观鸟椅上,观察着水面上掠过的一只只蜻蜓。在我的身后,有一棵树皮斑驳陆离的老柳树,葱茏的树枝如一把密不透风的遮阳伞,为我掩映着厚厚的树荫。鹳雀就站在我前面的芦苇荡边缘,头上是飞扬的芦花,脚下是遮盖了水面的浮萍。浮萍圆圆的叶儿,厚厚实实,如翡翠样悬在水面上。有凉爽的风吹了过来,浮萍随风漂浮,散开来又聚拢到一起。鹳雀站在那儿犹如入定,任是风掠过水面芦苇摇曳,却岿然不动。是在享受这难得的清静吗?还是在为大自然中许许多多奇妙的秘密而思考?没有人回答我。

④在淮阳县,有“饿死干慌饿不死老等”的俗语。“老等”就是鹳雀的俗名,“干慌”指的则是鹭鸶。这句话的意思是鹳雀以等待见长,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鹭鸶则是慌里慌张地不停地寻食儿,其结果并不见得比鹳雀收获得多。今天我倒是要看看鹳雀能站多长时间,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⑤很长时间了,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我才明白应该挪个地方了。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水色潋滟,波光粼粼,有翠色的鸟儿飞了过来,竟然落在了鹳雀的头上,伸出嘴去不停地为鹳雀梳理着羽毛。鹳雀如没有知觉的木桩,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翠色的鸟儿在她的头上折腾。

⑥又有一群鹭鸶从天而降,落到了鹳雀的不远处。鹳雀头上那只翠色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显然,鹳雀对翠色鸟的骚扰有点儿不耐烦了,轻轻地摆动了一下头。也就是在翠色鸟儿飞起的瞬间,我看到了从鹳雀眼中射出的一丝光,那目光如闪电,似流星;又如利剑出鞘。这时的鹳雀更像是深藏于密林、时刻准备着出击的猛虎,虎身未动,目光早已经杀向猎物。

⑦不愧被称为“干慌”,刚刚落到水面,鹭鸶就开始忙碌起来。大伙儿三三两两散开,如是围猎的猎手,不停地用嘴啄击着水面,似乎要从水下叼出些什么来。结果,失望得很,除了偶尔出现的一条细小可怜的小鱼外,几乎没有见过鹭鸶有大的收获。也正是在鹭鸶的啄击中,一条鲤鱼从鹭鸶围猎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径向站在芦苇荡边缘的鹳雀游去。这条鲤鱼非常漂亮,银色的鳞片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个头也相对大些,估摸着足可以让鹳雀饱餐一顿。相对于湿地的浅水区,深深的芦苇荡可以阻止鹭鸶的围猎,对这条受惊吓的鲤鱼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急于逃命,这条鲤鱼根本没有顾及芦苇荡边还站着一只鹳雀。或许,鹳雀隐藏得太深了,在鲤鱼的视线内,那也不过是一团灰色的芦花……

⑧当那条鲤鱼刚刚游到鹳雀脚下时,她突然伸出了尖利的喙,一下子就刺入水中。速度之快,若雷鸣电闪,尖喙入水出水也就是瞬间的工夫。待我惊讶地站起身来准备细细地看时,鹳雀已经叼着那条鱼扑闪着翅膀离开了芦苇荡……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

【小题1】作品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第⑤段波浪线的语句说“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受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烧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作品第⑥段中的划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文中具体描写观鹳雀捕食的经过,蕴含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节选《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下列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B.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C.作者列举了黏菌的细胞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D.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小题2】选段中的黏菌和鲱鱼在生活中体现了怎样的行为特点?与它们相比,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己?
【小题3】“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攒点力气去寻死
刘正权
零点时,电话准时响了。
手机调的是震动,秦嫂探起身子,看对面病床,不是那有一搭没一搭的微弱呼吸,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
偏就不死,这老爷子。
跟阎王较劲呢,这是!主治医师晚上查完房,在外面冲秦嫂摊手自嘲说,老爷子多活一天,主治医师就被多打一天脸,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老爷子根本活不过上月底,孰料,都月头到月中了。
才不是,秦嫂气鼓鼓地,老爷子是在跟她较劲呢。
请她当护工时说得明明白白的,就一个月,月满她走人。
眼下,月满了,她人却走不开,老爷子的子女一个都不在医院陪护,秦嫂甩不开手,也狠不下心。
只能在电话里发泄不满了。
还是那样?
不那样能哪样,一口气悠得长长的。
那是悠谁呢?
要悠死我呗,秦嫂没好气地挂了电话。
老爷子的儿女每晚轮番给秦嫂打电话,语气中很是尽孝道,用最贵的药,请最好的陪护,钱不是问题。
有钱人,忙的都是钱的事。
秦嫂没钱,忙的更是钱的事。
当护工钱多,她这种轻车熟路会伺候瘫子的护工不多。
老爷子的病多且杂,每一种都足以致命,古怪就古怪在这儿,这么多的病同时发作,居然就只是垂死,一口气悠着,让素以铁嘴著称的主治医师脸面全无。
秦嫂不要脸面,她要的是兑现跟男人的承诺,说好做一个月回去的,却拖了又十天,算怎么回事。
病房没开灯,秦嫂摸索着回到床前,刚要躺下,病床那边呼吸加重了,秦嫂眼睛一亮,赶紧开灯,扑过去。
意料中的老爷子并没眼睛翻白,相反,浑浊的眼球有了神采,老爷子嘴巴吧嗒着,饿,我饿!
秦嫂手忙脚乱冲营养米糊,心里盘算着,回光返照,肯定是。
老辈子讲究,人死之前会有一阵特别清醒的时光,以容交代后事什么的。
营养米糊吃了小半碗,老爷子有了气力,声音虽然还小,却不是断断续续的,以后,你每晚零点,给我冲营养米糊,半碗。
秦嫂奇怪,为啥每晚零点?
马无夜草,不肥呗!老爷子竟然还有心思说这话,我得靠这营养米糊攒点力气。
秦嫂不以为然,都这样了,攒点力气有啥用,挪得动身子还是迈得开步?
我攒点力气寻死,不行啊!老爷子忽然发了怒,喉咙一喘一喘的。
攒点力气寻死?秦嫂好笑,躺在医院有人看护着有药物保养着顺顺当当体体面面死去,多美的事。
美的是他们,老爷子摇头,他们那点算盘,当我不知道?我死了,他们名誉多好听,花了大价钱请专人陪护,那孝心,一般人做得到吗。
秦嫂承认,这孝心一般人真的做不到,不是看在大价钱份上,秦嫂怎么拔得开脚步来陪护。
我可不想让不相干的人给我送终!老爷子头一偏,说你睡去,一时半会我死不了,等我攒点力气再自己寻死。
完了闭目养神,那呼吸,竟一长一短,非常平稳。
呼吸不平稳的,倒是秦嫂,怎么都没能睡踏实,呼吸要么长,要么短,要么急促,要么悠长,攒点力气寻死,老爷子这是闹哪出?
只有被忤逆的老人,才会自寻死路,好端端的,谁不愿多看两眼世界,老爷子是想让世人戳儿女的脊梁骨呢。
戳吧,把脊梁骨戳穿才好,当人有钱就可以任性啊。
秦嫂不睡了,决定也任性一回。
谁说穷人不能任性的,不就是十天的钱,不要总行吧,一念及此,秦嫂掏出手机,准备回拨过去,走人。
还没摁键,手机呜呜振动起来,没任何征兆,秦嫂吓一跳,习惯性按下接听,那边声音很急促,妈,爸爸寻了短见!
秦嫂眼前一黑,临走前一幕清晰再现在脑海。
高位截肢躺床上几十年的男人说你给我床头屋梁绑根绳子,我睡疼了可以拉着绳子坐起来,免得生褥疮。
秦嫂说就一个月,那么巧就生褥疮了,等我挣这笔大钱回来给你买个电动轮椅,你该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世界了。
该死的,怎么就答应他给绑了绳子,他可是有力气寻死的人啊!秦嫂眼里攒了几十年的泪一下子漫了出来。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取了护工秦嫂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凸显了秦嫂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形象。
B.小说开头“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和“偏就不死,这老爷子”前后两句,用“死”字串联了起来。后文中有多处类似的叙述,起到了巧妙转换情节、展现心理、表达情感等多重作用。
C.护工秦嫂对垂死的老爷子一口气悠着致使自己不能兑现跟男人的承诺按时回家充满了不满、抱怨。
D.老爷子要求在每晚零点吃米糊,是要攒点力气去寻死。对此,秦嫂不以为然,认为老爷子的儿女花大价钱请专人陪护的孝心一般人做不到,是老爷子的任性在作怪。
【小题2】小说中护工秦嫂的形象真实而复杂,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秦嫂男人寻短见为结尾?试着从小说的主旨角度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儿

邓元琼

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

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每家轮着去吃饭。谁敢对我不好,他家就遭报应,不是新衣服突然冒个洞,就是他家的菜莫名其妙地消失。我能不知不觉拿走任何一家的东西。我知道哪家桃最甜,哪家桔最酸,哪家鸭子下绿蛋……

十岁那年的春天,队里来了一男一女。队长说,大家注意,这是当年的小地主陈友文,和他老婆从英国回来,曾在省城做大学教授。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我问了所有的小孩,有的说,男的是牛神,女的是蛇神。有的说可能白天是人,晚上就是鬼和神。我也觉得他们有问题,首先皮肤比一般人白,走路的样子也不一般,特别是那女人,只有神仙和妖怪才会那么好看。

晚上,我带上水枪,钻进了他们床底下,想着等他们变牛或变蛇时,就给他们喷水,看他们还变不变。他们用野菜拌稀粥后,就在那慢条斯理地咽,我等得不耐烦,就撕扯他们的毯子。饭后,他们举着昏暗的煤油灯,来到另一个屋里,我轻轻跟上。他们神神秘秘地下了地窖,我毛发就竖了起来:快变了!突然一阵颤抖,水枪也掉了,先听到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然后就静下来。我悄悄来到地窖口,我的妈呀,地窖里全是书!他们就坐在煤油灯下看着,那神情很专注。我突然激动起来,偷!不,是拿!半夜里我抱走了一摞书。看完后,我就悄悄还回去。当然,弄脏了些,没办法,又换另外的看。过了段时间,我还发现了儿童故事书,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我好喜欢。

早上,看他们静静地去放牛,天黑时,静静地带着野菜回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我想特务真笨。有一天,那个女特务晕倒在男特务的背上,我听一个妇女在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都快饿死了。”我就突然一阵心酸,眼泪涌了出来。那一刻,我很惊奇,自己居然会哭,好像从前从来没有流过泪。不能让他们饿死。我才想起,已经好久没偷过东西了。晚上去了一趟队长家的鸡窝,还真有两个蛋。换书时,偷偷地放到他们灶上。我常常到小河去,捉了鱼,悄悄放在他们盆子里,有时也顺便拿集体种的一些菜和嫩玉米红苕之类的给他们。

秋天的时候,我的小床上,烂席换成了一床线毯,还有两套改小了的旧衣服。我的泪又出来了,我知道那线毯就是我撕过的那床。

那个冬天好暖和。

春节的时候,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没有谁替我高兴。我把奖状名字抹去,悄悄地放他们桌上。也不知为什么要那么做。像往常一样我抱着书翻窗而去,却被两个人影堵在窗下:“孩子,不要跑了。”女特务声音很温柔,“走,到屋里去说话。”我发现桌上放着一碗回锅肉,还有三大碗蒸饭,口水就不停往下咽,男特务声音有些沙哑:“今晚我们专门请你吃饭,因为我们明天就要走了。我们平反了,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特务了。”回锅肉就堵在我的咽喉里,下不去,上不来,任眼泪往下淌。我多么希望他们永远在这里当特务。女人给我擦干眼泪,它又流下来了。女人也哭了,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孩子,我们——从来——没想——过,在——这里——救我们——命的是一个这么小的——孤——儿……”

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不仅为下文中“我”的许多“出格”行为作铺垫,还暗扣标题“孤儿”。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女“特务”晕倒后,一个妇女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体现了普通人的善良。
C.小说写小朋友们对春天来的一男一女的推测以及“我”对他们的感觉,是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
D.从“我”与素不相识的一对“特务”之间的故事,能看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小题2】小说三次写到了“我”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结尾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

①“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正在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展出,馆前人声dǐng。浙江美术馆的所在地,是曾经的皇城根儿。那座皇城早已消失在元兵的战火中,消逝在记忆的深处。宫殿可以消亡,王朝亦经更迭,而人类关于浩渺宇宙的终极追求却不会泯灭。

②在1000多米的画展长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冠中先生的轨迹。由“艺专”到负笈法国的东西间“苦觅”,归国根植热土“辛耕”,冠中先生用自己近乎于透明的画笔,实证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那种纯净的内心,没有功名的负累,没有世俗视角的包袱。所以,没有一幅画是相似的,没有一种表达是相似的。没有一刻创造,是受到拘束的。所谓“东西贯中”,那种境地早已超越了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流派院系的概念。

③他用自己的画笔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无隙。那其实是一种无分别心,远非“东西结合”所能概说。那其实是用西方笔法致力于中国精神的再造与改良。或者说,用东方精神包容了西学的渐入。我们可以在历史当中剪辑这样一些类似的人与事。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再比如严复等等,不同类别的人却怀有相似的心愿与致力方向。只不过,比之于实体的改造,艺术的境界,往往给了人类更多悲悯的情怀,使得人类能站在更高的巅峰上观照世界与自己的内心。

④我欣赏这样的生命境界。在11月20日的开幕式上,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克雨老人深情回忆父亲的生前往事。冠中先生逝前一直住在北京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冠中先生买的唯一一处房子。总价三十万元,却耗尽了冠中先生的全部积蓄,可就在那时,冠中先生流入市场上的画作早已动辄以百万元计。这些名利与冠中先生全然无涉,自然也就于先生全然无累。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那些都是不真实的!”他把最大的卧室作为自己的画室,他和妻子则挤住在另外的小间里。甚至于,曾有一位房产商对冠中先生说,送一套空中楼墅给他,条件很简单,只要冠中先生一幅画即可。“随便画点什么都行!”可是,冠中先生没有答应。冠中先生却把这些画作捐给了各地美术馆。甚至连放在儿子吴克雨新加坡家中的藏品也一件不留。在画展前,吴克雨老人再次将冠中先生“遗漏”在家中的48件“云南行”速写全部捐献给了浙江。

⑤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一直横贯了冠中先生的毕生创作。并在他的晚年跨越到了新的高度。比如《彩珠闲抛》,比如《醉线》,比如《形变》,比如《楼兰何处》。我喜欢看那种不需要具象的物来承载的画面,只是大胆的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者是一些大面积的着黑,或者是赤橙黄绿的斑点。这些元素曾经构成了冠中先生过去的画面,而现在,具象的物不存在了,迷乱中却饱含着清晰的内蕴。只是这些曾经的元素的自由组合,却直指人的内心。所以,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那里有冠中先生的诗性追求。

⑥那是一种从“有”跨越到“无”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而即便以禅意的视角来看,这种“无”亦是不可言说的。它只需要双方的注视,在摒弃与省略了具象的物后,在更哲学、更高的审美情趣里被表达与被感动。那种hàn£是持久的。那其中,或许表达着一个老人,在参悟天地人之后的哲思,表达着人类内心世界的追求。

【小题1】在第①段和第⑥段划线词语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汉字,
(1)人声dǐng□沸  (2)震hàn□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东西贯中”是指吴冠中的画作对空间、□□和派系的超越。
【小题3】第⑤段加点词语“笔墨等于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本文,下列对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吴冠中的生命境界通过其艺术和生活来表现。
B.吴冠中使世界无隙,再造与改良了中国精神。
C.吴冠中达到了对宇宙和种群无分别心的境界。
D.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超越功利也不为功利所累。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