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的极快,好象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罢。

【小题1】请选择填入第二段空缺处语序正确的一项
A.哪里是山,哪里是菜园,哪里是房屋
B.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
C.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
D.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
【小题2】第三段中画线处为何用“扫淡”一词而不用“照淡”、“减淡”,请略作分析。
【小题3】作者文中写到了灯光使哪几种人受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5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稚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交往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谐、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谐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谐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谐”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岑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溶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觉”。在感发人心这点上,丘溶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个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溶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法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C.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A.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C.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D.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的思念

尉峰

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下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

乡亲们受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加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已的肠胃协奏曲。

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

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

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

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

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

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拦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

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

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

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

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

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关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
B.第二段的“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形象地写出了季节特点,也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
C.“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一句,承上启下,上接关于苦菜的叙述和描写,下启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D.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
【小题3】本文题目中的“苦菜”是否可以换成“母亲”?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同志《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你说放下好了,但他说“我”“不辞”。
⑤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因为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密切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冯延巳最终被罢免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密切,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
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是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上片。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得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对于下片来说,正是今年新的青草和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这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这就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说明“我”挣扎过,却仍然不得解脱。
⑦所以,最后两句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非常有力。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可能他自己的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路上所有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⑧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首《鹊踏枝》中,冯延巳的感情转了一个圈子才说出来。因为那“闲情”是他挣扎和努力过很久才拥有的,唯恐再度失去,所以表达得“郁抑怆怳”。
B.冯延巳写作这首词笔法盘郁,尤其是表达惆怅之情,那是一种有所追求的同时又有所失落的状态,是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C.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词人就表达出三层意思,印证了香港学者饶宗颐认为《鹊踏枝》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的说法,体现出冯延巳词作“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与“谁道闲情抛掷久”不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中的“每到”“依旧”表意直接,写出了词人无法抛却“闲情”的惆怅之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赏析文章按照《鹊踏枝》的文本顺序,从前往后逐一解读,既详尽完整,又逻辑严谨,丝丝入扣。
B.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过程中运用了引证法,通过对冯煦、饶宗颐等学者相关论著的引述,拓宽了本文的分析视野。
C.在对词作情感的解读中,叶嘉莹先生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即结合词人身世(与南唐政权的紧密关系)来展开联想分析。
D.本文在整体框架上采取了总分结构,先指出《鹊踏枝》“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再结合诗句逐一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写出词人即使感到惆怅、即使意识到痛苦,也仍然要挣扎和不放弃,这当中有一种“悲剧精神”。
B.词人虽与南唐宫廷关系密切却命途多舛,这些内心的感慨在其笔下多表现为“闲情”“惆怅”,呈现出一种若显若晦的盘郁迷茫之风格。
C.叶嘉莹先生认为“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中的那个“满”字非常有力,它暗写出词人在官场中受到各方面攻击的不利处境。
D.这首《鹊踏枝》数处以“景语”写 “情语”,将丰富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不过叶嘉莹认为,这首词直到结尾也都没有点明其情感的实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