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小题3】(小题3)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无为”?(2分)
【小题4】请概括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的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

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写手的生存环境——签约率极低。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于顶端的人是少数,能获得大众认可,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金字塔的底层,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任何回报,也没有签约。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未能入选。参评作品中,仅有《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围。

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作家才能走得远。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备受关注的“有为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创作既要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又要坚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作者需多一点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特别是已经成名了的网络作家,应该静下心来写点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怀着对网络文学的敬畏之心来从事创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二十年的发展,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的文学到成为文化和社会意义上广泛的研究对象,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
B.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就是年轻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
C.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来纠正热闹但肤浅的“e批评”。
D.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要求创作者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多一些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怀着敬畏之心进行创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网络批评、著作权、作者生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文章第三段为阐述网络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将“e批评”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对比论证,指出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
C.文章立论的基础是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载,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
D.文章第六段举《盗墓笔记》的例子意在说明由于规则所限,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本可以参加各文学奖的评选而未能实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在鲁迅文学奖上的全军覆没,在茅盾文学奖上的颗粒无收,说明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的地位依旧尴尬。
B.不少网络文学创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
C.过度保护网上版权、网络写手堪忧的生存环境、大量幼稚的作品,使得网络文学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抗衡。
D.今天,作为“有为青年”的网络文学,既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要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还要坚持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 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B.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一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C.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
D.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B.告子主张“性无善恶论”,对人性不太在意。道家美学主张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应是“齐物论”思想的体现。这仍是人性一元论。
C.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D.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 “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 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C.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可能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
D.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发展
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包含规范、维持家庭内部秩序和训导、教育家庭成员履践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自汉代伊始,儒学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道德规范成为家训的基础内容。随着朝贡体系在东亚世界的铺展,我国家训文化亦广泛流布于东亚各地。
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
在古代,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自10世纪杨延艺以拟血缘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有持续性的统治核心团体,此后在内部竞争的过程中,越南逐次建立了丁朝、黎朝、李朝、陈朝等政权,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宗藩关系。与同属儒家文化区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地相比,越南在语言学上具有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越南语与汉语同属孤立语,故而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与汉语语音可以对应。换言之,越南士人以越南语阅读汉籍或创作诗文,如同以汉语方言进行作业。
自身特色鲜明
仅据刘春银、王小盾、陈义等人根据越南汉喃研究院典藏文献编纂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可知,现存越南的家训书籍有30余部,其中既有印本,也有抄本;既有从中国传入的家训,如《朱子家训》《朱子家政》《明道家训》,也有越南自撰的家训,如上述后黎朝胡丕绩撰《穷达家训》和阮朝邓春榜撰《居家劝诫则》等。
许多家训均附存于宗教善书中流传,也是越南家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越南现存最早家训——陈朝状元莫挺之撰写的《训孩歌》,这部家训收录于僧人慧身删定的《禅宗本行》一书;此外诸如《春亭(廷)家训》附载于《劝孝书》,《朱子家训》附载于《守寸编》。这些家.-i.J11通过善书或宗教的倡导,也从个别家族的训诫成为普罗大众共同的道德教本。
《明道家训》得到普遍重视
在越南流布的中国家训,除《朱子家训》《朱子家政》《明道家训》外,其余多为清代流传甚广的家训类丛书,如邓淳《家范辑要》、石成金《传家至宝》、陈宏谋《五种遗规》等。其中《明道家训》受到的关注似乎更多。该书除了曾被收入《幼学越史四字》与喃注本王应麟《三字经》外,保大六年(1931),朱玉芝将其翻译成喃文,并加以现代越南文译注。
童蒙书籍与家训在性质上其实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童蒙书籍一般均着重强调伦理价值的讯息教育,而如《明道家训》所载“人有五伦,纲常为首。不知伦常,何异禽兽",“三纲九畴,古今不易。为民止忠,为父止慈。为子止孝,为兄止爱……朋友止信,长幼止谦,乡党止和,邻旁止让”等训条,其彰显的儒家三纲五常古训,正适合童蒙的教育目的。较之纯粹以汉文作为主要的传播形式,童蒙教育以及喃文与现代越南文译注,扩大了《明道家训》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其产生契机在于儒学思想的传播和科举制的导入。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仅流传于能译?读汉文的世家大族之间,它们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作为“一家之言"的《诫子书》,借助刊刻流传、宗教倡导等媒介,转变为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家教的目的涉及对内维持家族稳定,对外鼓励家庭成员履行社会责任。
B.相比东亚各国,越南具有吸收中国语言学文化的优势,推动了家训文化的传播。
C.越南家训的发展传播,得益于将家训都附存于宗教善本之后使之流向普罗大众。
D.《明道家训》在越南被翻译成喃文或加上现代越南文译注后,其影响得到不断扩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指出其立足点在于儒学思想的传播。
B.文章指出中国与越南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寒近感,故家训文化传播迅速。
C.文章在论证中大篇幅阐述《明道家训》在越南得到普遍重视,并分析了原因。
D.本文从背景、特点及原因三个维度对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做了阐述,点面结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儒学不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的家训文化不会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
B.如果越南不在语言学上具备吸收中国文化的优势,家训文化的传播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范围广。
C.中国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应该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D.其他的中国家训类书籍如果能和越南童蒙教育结合起来,一定也会得到辐射更广、影响更大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它不同于通常美学之处,在于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紧密不分的共同体:而且人在生态审美过程中也不是孤立静观的审视,而是如现实生活一样,是在动态的时间之流中审视。因此,生态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就是一般美学所没有的“家园意识”:人与自然是一种“在家”的关系,自然是家中之物,人是家中之人;人感受到一种在家中的惬意,与自然万物须臾难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家园意识”。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宇宙就是人类之家,“天地人三才”意味着人与天地宇宙构筑起一个须更难离的生存共同体。这样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相异于西方古典艺术的独特景象。

民间艺术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创造的生态的生存意蕴。年画中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剪纸的“金鸡高鸣”,“福禄寿三星”,乃至保佑百姓的各种门神等等,都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对于在“天地人”这一宇宙大家中获得吉祥安康生活的期许与保护这种生存方式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集中体现的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量。这里的“气”是天人合一之气、阴阳相生之气,人我感应之气,也是诞育万物之气。中国画还是一种特有的散点透视,人随景走,景随人移,步步可观。人与画的关系不是主客的冷漠的欣赏关系,而成为人与画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交融的现实关系,人已经参与到画中,这在西画中是没有的。我们对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就是一种散点透视中人随景移的生命流动,这种“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具体表现。

从建筑上来看,北京的天坛为祭天之用,所以其坛体平面是圆形,象征着天;而地坛是祭地的,所以其坛体平面是方的,象征着地。两者结合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古代天坛设于南郊,地坛设于北郊,宫城在两者之间,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法天象地”不仅意味着建筑应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还意味着所有的建筑均需与自然(大地)相衔接,借山势水流为建筑增添生命之色。

中国古代民居要求背阴朝阳、背山面水、后高前低,有利于人的生存养息。民居的“阴阳相生”包括白与黑、房屋与天井、山与水、高与低、南与北等等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有利于人的休养生息、繁衍生长。我国的徽式建筑就较好体现了这些关系,成为我国南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房舍样式。徽式民居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堂室天井结合,配以三雕,典雅大方,既美观,又能够做到防火防盗的安全,同时冬暖夏凉,有利于人的生息。

(选自曾繁仁《建设性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重放光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是一种在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和谐共同体的美学形态。
B.生态美学是人对审美对象一种动态的而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审美形态。
C.生态美学的审美范畴与艺术美学一样有家园意识,可以诗意地栖居。
D.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家园意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引入了环境生态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梳理了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
B.作者认为年画、剪纸以及各种门神,都是古人为了表达渴求吉祥安康生活的理想。
C.北宋张择端的散点透视长卷《清明上河图》,带给欣赏者的是步步可观的生命流动之气。
D.作者认为徽式建筑就较好地体现了“山水、高低、南北”等关系,美观典雅,利于生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的“软”与“硬”

艾斐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软”只是文化的表现形态而非其本质作用,文化还有“硬”的一面。

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怡情、养心、明理、崇义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正是在文化的浸润、引导和驱动下,才一步步地发展完善的。汉字的构成讲究形意结合:“文”字上半部的喻义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下半部的喻义是通过治理使社会和谐、天下安宁;“化”字是一个意象符号,表示人只有在执掌器物并发挥能力的情况下方可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与变革。由此来看,“文化”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用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易经》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此而论,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硬性”的、不可或缺的。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社会就会陷入愚钝、野蛮、落后和素乱之中,遑论进步与发展、文明与创新了。文化的“硬”作用,在于它能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有效干预和能动指导,为人们塑造灵魂、输注着慧,使人们运用文化所赋予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持续构建社会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恩格斯则强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现代社会,文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干预力不断提升。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越来越需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冲突。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面对复杂局面如政治乱局与外交僵局、军事对抗与社会对立、经济困生困厄等时,常常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点越来越转向文化领域,这就使得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已在文化产业领城捷足先登,先后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国与强国,其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15%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快速攀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的“腰杆”越来越硬、“底气”越来越足:不仅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且凭借强大的文化传播手段,不断对外输出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比较而言,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差距不小、任重道远。

文化凝结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既有“软”形态,又有“硬”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审视和认识文化特有的性质和作用时,不仅应着力凸显其精神价值,而且应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辐射与推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选自2012年1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硬性’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为人们塑造灵魂,输注智慧。
B.文化可以治理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C.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发展与创新。
D.如果没有了文化的进步,人类也就失去了自由。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之所以能够得到提升,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进步,都是因为文化在起着作用。
B.“文化”在古代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用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可见古人也认为文化具有“硬”的一面。
C.近年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将会成为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
D.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来抓。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其中“软”指的是文化的表现形态,“实力”则是指文化的硬性作用。
B.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冲突,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干预力不断提升。
C.当前,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腰杆”越来越硬、“底气”越来越足,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快。
D.日本的动漫、美韩的电视剧不断对外输出,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文化产业值,更是为了提升它们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