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摘自“唐诗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小题2】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9: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比亚迪和华为公司在银川市联合发布,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轨”无人驾驶系统线路在银川通车运行。此前杭州市首家“无人智慧餐厅”已启动营业。

“无人时代”跑步进入生活的核心动力是人工智能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据专家介绍,在无人超市中,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叠加了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是指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数百台摄像机通过计算机视觉来自动判断顾客正在挑选什么,其中人工智能对视频的分析和理解是关键。

应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带来的是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例如永辉超市,2017年全年营收583.95亿元,但净利润率只有3.08%。传统超市想要提升利润率,丛须压缩成本,而人工成本正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得到丰富的数据与信息。无人超市意味着每位进店客人的所有举动都会被记录。这些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变成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货架最高处的商品,是不是许多人想拿但够不着就放弃了,这说明需要调整货架的高度。

前不久,由于顾客在结账时扫描设备无法精确地分辨结账商品,成都一家无人超市已暂停营业。桂林的无人超市则遭遇了顾客素质的挑战,牛奶被人打开喝了但未购买,货架上的零食也被随意打开了包装。此外,无人设备获得的海量数据的使用授权、交换定价等,尚未有清晰的监管要求,公众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可能被泄露。

(取材自2018-02-27《经济日报》)

材料二:

有人说,人工智能挤占人类工作的机会,“标志着劳动的终结”。然而,一些岗位消失后,会有其他岗位产生。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只是劳动种类的变动。人类将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是那些自动化控制程度高、主要依靠掌握大量数据的职业。最“危险”的职业并不限于手工业或者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也包括会计师、法学家、秘书抑或是银行顾问:这些行业在将来很可能不复存在。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孩子们离开这些未来高风险的职业,去选择将成为人工智能的补充的职业。

有些职业,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将是互补的关系。如放射科医生就是如此,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精确诊断一些疾病(例如癌症)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出色的辅助决策工具,但病人个体差异巨大,医生的角色仍将是关键性的。

至于人工智能无法进入的职业,是那些既要费心、费脑,又需要动手的职业。换言之,这些职业同时要求人类的情感同化、智力水平以及手工操作,比如护士或者育婴员等。

(取材自2018-7-31法国《回声报》)

材料三:

人工智能是个很宽泛的话题。从智能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涉及很多东西。“人工智能”这个词1956年就出现了。

弱人工智能是指擅长于单个技能的人工智能,比如能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有学者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综合的心理能力”,它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和从经验中学习等。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可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超人工智能指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更聪明的原起于人类设计的人工智能。它具有一次比一次更强的自我改进的机制。

人工智能革命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到达超人工智能的旅途。这段旅途中人类可能会生存下来,可能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世界将变得不一样。

(取材自《“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无人驾驶、无人服务等“无人系统”迅速走进了现实生活。
B.在无人超市中,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数百台摄像机是保证正常购物、合理交易的最关键因素。
C.“机器换人”不仅可以带来利润率的提升,还能得到丰富的数据,经分析可获得重要信息。
D.人工智能在有些疾病的诊断上能力很强,但给不同体质的病人治病,医生仍将是关键角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由于技术、监管及顾客素质等制约因素,目前还不能全面推广。
B.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合格护士的综合智能,比能够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智能机器人高得多。
C.“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弱人工智能已全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强人工智能人类难以企及。
D.人类最终能否驾驭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尚无定论,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让世界改变模样。
【小题3】请为以上三则材料各拟一个标题(长短可不一,总共不超过30字);并概述各则材料的主要启发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中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 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小题3】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杂糅交融的繁复风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扩展艺术版图。以部分长篇小说为例,面对时代嬗变与生活调整,这些作品或拂去历史尘埃,袒露先辈们守望桑梓的家国情怀;或切入现实生活,描写当下人繁乱急促的生存境况。。
历史是现实的根脉和基元,对历史进行思考与呈现,是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重要客体,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无论是瞩目“家族史”“地方志”,还是聚焦“个人史”“心灵史”,在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历史想象、文学观念和写作手法,为当代文学谱系注入了崭新内涵。张炜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以更为简洁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书写了胶东半岛一户养生世家的旷世传奇。一方面展现了辛亥革命历史潮流的壮阔与浩荡,另一方面体现了儒、释、道、基督四种文化形态在齐鲁大地上的碰撞与融合,进而揭示了中华文化各种质素互通、互补、共进的历史必然。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写道:“艺术避免不了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无论如何艺术都是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描绘和剖解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确认其新生内质,厘清多方矛盾的纠集关联,从中透析研判时代的流转变迁和脉象走势,依然是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角度。
变革与转型中的中国,仅有乡土社会显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伴随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作家与时俱进、适时尚变,纷紛聚焦锁定城市生活热点,于是近年来关于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呈强劲之势。知名作家王承志在《同和里》中,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上海弄堂市井生活的陈年旧事,这些陈年日事与表征上海文化特色的石库门等,共同构成了上海市的风俗与风情,作者对老上海的风俗风情寄予了深深留恋,而这种留恋与当下诸多上海人的文化记忆无疑是高度契合的。
平心而论,近年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确实绩斐然:作家对叙事策略的专注与偏爱,使长篇小说形式的发展更趋成熟稳定;对文本结构的在意与探究,使长篇小说文体越来越越独特卓异;对细节情节的后现代化处理,也使长篇小说的容量更加殷实厚重。“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尽管当今时代氤氲着浮躁功利等灰色气息,但只要作家们着力追踪和记录改革发展的实践,着力构建和固守艺术连接生活的桥梁,就能够不断涵育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新特质、新气象。
(摘编自刘金祥《时代生活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调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上出现的新动向,是我国文学创作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融合的表现。
B.近年长篇小说关注历史题材,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客体,集中在对历史的思考和呈现上。
C.相比近年的历史题材的长篇的小说,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缺乏历史想象,没有文学观念。
D.长篇小说只要描绘和剖解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就能够透析时代的流转变迁和脉象走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逐层论述,最后总结论点。
B.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长篇小说创作与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与现实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C.文章列举张炜的《独药师》的思想内容,论证文学创作与中华文化特点的关系。
D.文章引用雷内·韦勒克著作中的话,论证长篇小说创作与现实不可分离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王承志的作品《同和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当下很多上海人的文化记忆高度契合,这部作品或许可以引起这些上海人的共鸣。
B.没有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的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C.长篇小说的发展形式更趋成熟稳定,文体越来越独特卓异,容量更加殷实厚重;这些都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优异成就。
D.只要作家在追踪和记录改革发展的实践,在构建和固守艺术连接生活的桥梁上下功夫,就能涵育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新特质、新气象。